最近日本很「搶戲」。
因為在這次疫情中對於我國一次又一次人道主義的援助,日本在中國人心中的好感度可以說是刷到了「史上最高」。尤其是日本各個城市對湖北以及各自對應友好城市上打的詩歌標語,更是讓不少網友感嘆他們對於文化傳承之有方,也讓一些官媒感受到嫉妒之酸楚。
大部分網友對日本的贈言讚譽有加,並批評一些官媒作妖
雖說是有文化的國度,但日本在電影文化方面的成就似乎在不知不覺中被另一個東亞近鄰韓國超越了。
《寄生蟲》在奧斯卡上史無前例的成功,不僅引發了我們對中韓電影差距的思考。另一方面,我們還會思考曾經的亞洲電影代表、也在奧斯卡獲得過多次榮譽的日本電影,怎麼突然無法擁有姓名了?
回看最近幾年的日本電影,不僅沒有能夠在國際上獲獎的新片,上一個獲得奧斯卡的電影還是2008年的《入殮師》。也沒有幾部在網際網路上傳播出口碑評價高的佳作,最近幾年能被大部分觀眾記住的只有《你的名字。》和《小偷家族》。
這難道是說明,日本電影不行了嗎?
誠然,的確是已過巔峰的日本電影
每當我們提起日本電影,都會自然而然地想起許多他們開創的「符號」,比如劍戟、怪獸、特攝英雄,它們不僅代表了日本的電影文化,同時也輸送到了全世界,時至今日也經常被各路電影應用和致敬。
《殺死比爾》致敬劍戟片
《金剛》致敬怪獸片
而日本大量對世界電影產生影響的經典影片都生產於上個世紀60-70年代,這也被日本電影人稱作日本電影的「黃金時代」。這段時間可謂是日本電影工業化的巔峰期,各路製片廠都有自己獨特的體系,並且能夠成熟的完成全產業鏈的生產。
日本製片廠時代拍攝現場
電影工業化的「成熟度」決定了一個國家電影的上限。就好像這次《寄生蟲》的成功,它不僅是這部電影的成功,也不只是奉俊昊作為導演的成功,更多的觀點都認為它代表了韓國電影工業的一次成功。
只有在好的工業體系下才能誕生經典作品,《寄生蟲》是一個例子,日本此前的劍戟片和特攝片也都是很好的實例,而像加藤泰、三隅研次、實相寺昭雄等知名導演也都是在那個日本工業體系下出頭。哪怕在那個時代日本電影不曾在國際上獲得過太多獎項,但是那些日本電影所造成的文化影響卻是肉眼可見,這顯然也是一種成功。
《哥斯拉》很好的結合了科幻片和災難片的特質,成為日本特有的怪獸片
不過這個「黃金時代」卻在80年代因為一次全國性質的經濟蕭條破滅了,一時間大量電影製片廠停工,再復工的時候也難以再創輝煌,不管是劍戟片還是特攝片,都沒有了此前的「朝氣」。
比如劍戟片,有許多日本電影批評家都認為該類型片終結於三隅研次,在他之後的劍戟片都很難再有新的突破。而三隅研次在1975年去世之後就讓當時的本處於巔峰期的大映電影公司備受打擊。再加上後來的經濟蕭條衝擊,公司製片廠成熟的工業體系一下就被衝散了,人才流失嚴重,再組就十分困難。而離開了大映電影公司的人也並沒有再創造新的輝煌,這才最終導致了劍戟片的沒落,而如今人們也只能到好萊塢去尋找劍戟片的影子。
《西部世界2》劇照,像真田廣之這樣能耍刀的演員,現在都已前往好萊塢發展
另一個造成劍戟片沒落的原因,則是演員的變遷。
在黃金時期,劍戟片的主角一定要是勝新太郎和若山富三郎那樣的「胖子」演員。日本導演押井守曾介紹說,只有像若山富三郎那樣腰部肌肉厚實的人才能和日本刀完美契合,也只有他們那樣的人才有在拔刀的時候一次砍翻五六個人的技藝。
《帶子雄狼》裡的若山富三郎,以前的主角長這樣
可是90年代的日本娛樂市場開始被偶像佔領,觀眾對於演員的審美也發生變遷,這也就讓傳統劍戟片的演員不再有市場,取而代之的都是如清風般溫柔的帥哥美女。
現在的日本電影主角長這樣
誠然日本電影行業也為保護劍戟片做過努力,比如專門做過新版的《修羅雪姬》和《少女殺手阿墨》這樣的女版座頭市電影,但可惜都無法令人滿意。因為身型的原因,女性始終和日本刀無法形成「融洽感」。也就是在這種時代變遷中,劍戟片開始慢慢成為日本本土的冷門電影。
上戶彩主演的《少女殺手阿墨》
如果說劍戟片的沒落已經讓日本電影文化遭遇了一個重創,那麼特攝片的消失就是讓日本電影文化跌入谷底的最夠一根稻草。
在20世紀,特攝片不僅是電影銀幕的寵兒,也是電視熒幕的座上賓。能夠有大量優秀的特攝片產生,也得益於製片廠的繁榮。因為創作者只管在製片廠內拍攝就行了,不管每一次拍出來的成品如何,製片廠總是有辦法讓它在影院上映或者在電視臺播出。
可是製片廠沒落後就不一樣了,許多體系裡的電影人一瞬間仿佛被扔進了荒漠,在此之前他們只用考慮創作,但從那以後他們也必須算計市場。儘管日本著名的ATG體系幫許多有才的導演續命,比如實相寺昭雄。但是他們在ATG時期的創作,和在製片廠時期的創作已經完全不同。許多老特攝迷就認為,實相寺昭雄ATG時期的作品,怎麼看都比不過以前做的《賽文奧特曼》。
《賽文奧特曼》因為劇情內涵和造型時尚,
再到後來,CG技術崛起,就更沒有人再做特攝片了,因為比起特設,CG的製作費實在低太多,經濟蕭條後的日本電影業本來就沒什麼錢,能夠省的一定省。到了今天,特攝片已經幾乎消失,都已經改為CG製作。我們只能偶爾看到日本製作一部《新哥斯拉》,但那也是導演庵野秀明的「意氣用事」,片子本身並不賺錢。
在日本的批評家中,有一個觀點就是日本人只有做自己特色的東西才能出頭,做別人都在做的類型片始終難以有所成就。這是很符合日本文化的一種謙卑心理,然而事實好像也確實如此。在劍戟片和特攝片沒落之後,日本電影也開始隨大流大量製作故事片,但我們卻再難在裡面看見「文化特色」。即使是前年有過一時人氣的《小偷家族》,其實也包含了大量好萊塢式的工業模式,沒辦法看到一個日本電影工業的內核。
所以我們可以說,日本電影止於劍戟片、止於特攝片。
《小偷家族》很優秀,但它的工業流程不是傳統的日本電影工業,更偏好萊塢
動畫電影也不好過
2014年8月,日本著名動畫電影公司吉卜力工作室宣布解散其製作部門,消息一出,許多粉絲傷心至極。但其實這件事影響更大的,是整個日本動畫電影行業。
我們還是要先回到那個熟人——宮崎駿。宮崎駿的厲害之處不止是他創作了一部又一部佳作,更重要的是他的動畫電影票房真的太高了。回顧他的作品,只有一部《天空之城》算是保本,但是其它每一部作品都是大賺特賺。這樣的好處就是,推動了整個日本動畫電影行業。
藝術&商業
在宮崎駿之前,日本動畫電影的製作成本一直維持在一兩億日元,但是在宮崎駿之後,整個投資行業都對動畫電影信心倍增,日本動畫電影的製作成本可以達到七八億日元。
正是這樣的跨服增長才讓日本動畫電影走向了世界,甚至一度成為頂點,成為日本電影中非常強的「戰鬥力」。日本在1990年以後的年度票房冠軍,絕大部分時候是引進片,如果是本土電影拿下冠軍,絕大分部時候都是動畫電影。可以說動畫電影是日本電影裡最能打的那一個。
日本本土1990-2019年度票房冠軍統計,來源:維基百科
也正是因為有大量的資金,整個日本動畫行業才能在吉卜力之外,還能長期創作出《阿基拉》、《攻殼機動隊》、《千年女優》、《夏日大作戰》等眾多優秀的動畫電影。
《攻殼機動隊》劇照,很多設定被後來的《黑客帝國》借鑑
我們可以說宮崎駿給了日本動畫電影信心,宮崎駿也推動了日本動畫電影的發展。正因如此,在吉卜力製作部門解散才顯得那麼糟糕。
我們上文提到的那些高口碑日本動畫電影,其實它們都沒怎麼賺錢,票房成績實在一般,大都只是保本的成績,有些甚至還會虧損。所以這麼多年來在為日本動畫電影行業賺錢的人,可以說只有宮崎駿。換句話說,這麼多年來在給投資人信心的人,也只有宮崎駿。
所以當他的部門宣布解散,也就意味著日本動畫電影行業無法再給投資人信心,整個動畫電影業又要回到成本只有一兩億日元的狀態。事實上後來的發展也確實如此,近年來日本的絕大分部動畫電影,都是在電視動畫火了之後,立刻做一部電影版來蹭人氣賺錢。而即使是單獨立項的動畫電影項目,光看畫面很多甚至還不如一些90年代的動畫,也是成本驟減的提現。
像2019年度第一人氣動畫《鬼滅之刃》在第一季播出完結後,立刻在結尾畫面宣布下一部電影化,顯得十分賺錢心切。儘管很無奈,但這就是日本動畫業的無奈現狀。
而日本動畫電影還沒有像劍戟片和特攝片那樣沒落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為電視動畫領域的底子厚,惠及了動畫電影;二是因為,出了一個新海誠。
吉卜力製作部門解散以後,能夠再拿到大量資金做動畫的只有新海誠。而他也確實不負眾望,一部《你的名字。》就激活了整個日本動畫的信心,票房實在是太高了。儘管在作品上作為「宮崎駿的接班人」略有爭議,但是站在市場角度和經濟角度,新海誠確實可以稱得上是宮崎駿的接班人。
《你的名字。》的成功背後,東寶公司的全力資金支持也功不可沒
但遺憾的是,去年新海誠的《天氣之子》比起《你的名字。》票房有大幅度下滑。即便是賺了錢,這也是投資人不能允許的一種「失敗」。因為新海誠不得不和宮崎駿這個每一部新作票房翻倍的「怪物」做對比。所以未來新海誠還能不能順利再做這樣的高成本動畫,以及日本動畫電影未來到底還能不能變好。我們都難免不抱有一種悲觀態度。
電影問題,說到底還是經濟問題
其實從實拍片說到動畫電影,我們能總結出日本電影現在出現困境,或者說沒落,歸根結底的原因還是因為:沒錢。
這是一個十分現實問題,儘管日本總體經濟一直在世界名列前茅,但是在電影業方面的投資明顯已大不如前。一個簡單的例子,好萊塢的迪士尼向來以重視劇本聞名,每一部電影都要請有名氣劇本作家,花費100-200萬美元創作劇本。可是在日本,即便是一個元老級的劇本作家,他的劇本也只能賣2000萬日元。
這樣巨大的差距也讓日本越來越少的年輕人願意投身到劇本創作中,哪怕是志向做一名編劇,也會想盡辦法去到好萊塢,畢竟賺錢的事,為了生活都是用腳投票。
而另一個體現日本電影業不景氣的例子,就是他們的年度票房。根據日本電影製作者聯盟的統計,日本從2001年年度總票房收入就維持在2000億日元)左右沒有太多變化。這既是說明,日本電影行業的收入已經有近20年沒有提高。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別說去保持自己的電影文化,能夠維持繼續拍電影已實屬不易。所以日本的影像作家野田真外才會吐槽「在日本拍電影真的太困難了」。
日本年度票房收入統計,來源:日本電影製作者聯盟官網
所以說,日本電影的困境,其實是他們經濟中的一環困境,這也側面印證了電影創作不能脫離資本。世人常說好萊塢不看重票房,只看藝術,但實際上在好萊塢獲獎的電影,每一部都是大賺,只不過不同的成本體量賺的錢大小不同而已。我們不能說電影是為賺錢而生,但是成功的電影確實離不開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