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武俠小說中的武藝高強者,都能夠出其不意之人於死地,就是講究一個「快」字。放在當今的武器裝備中,速度的優勢同樣適用。比如說槍械、炮彈等等,都是在短短數秒之內便能夠對目標發動攻擊,只要被鎖定,基本上沒有反抗的餘地。「東風家族」的東風-17飛彈,人送外號「小李飛刀」,它的禦敵之法就是幾乎無法攔截!
在去年我國舉行的第70周年閱兵儀式中,東風-17就曾在天安門廣場前亮相,讓人一飽眼福。東風-17是一款中近程彈道飛彈,它的射程沒有東風-41那麼遠,但是其致命特點就是:全天候、無依託、強突防,是打擊航母的一款利器。當然,快也是東風飛彈的一個顯著優勢,它的最大射程超過3000公裡,能以超過10倍音速攻擊,命中精度在幾米之內。
之所以東風-17無法攔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利用了「錢學森彈道」。所謂的錢學森彈道,是錢老在20世紀40年代提出了一種新型飛彈彈道的設想,即「助推—滑翔」彈道。它的特點就是將彈道飛彈和飛航飛彈的軌跡融合在一起,使之既有彈道飛彈的設突防性能力,又有飛航式飛彈的靈活性,通俗點說就是飛行器能夠在發動機關機後進入平飛滑翔階段。
而東風-17正是利用了這一原理,在飛行1000多公裡後,就會釋放高超聲速滑翔彈頭。由於是可控乘波體結構,能在大氣層邊緣進行複雜機動,在60公裡高度進行垂直進攻。在這個過程中,核彈頭將藉助氣動力進行速度調整與變軌。不過這種調整與變軌並不是固定的,而是隨機的。正是這種不確定性,讓東風-17能夠出其不意,就算美俄先進的防空系統也無法預測其軌道,對其進行精準的攔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