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荔枝新聞記者從南通大學黨委宣傳部獲悉,7月12日晚9點22分,該校退休教師、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典型「莫文隋」的主要原型湯淳淵老人因病去世,享年83歲。
早在11年前,老人就立下名為「身後事」的遺囑,對自己的身後事作出安排:
一生送走親友不計其數,深感身後事極須從簡。
餘今已七十有二,當今雖身心尚健,但「神龜雖壽,終有期時(猶有竟時),何說人乎!」故趁今思維清晰之時,作一安排,實為明智。
1.餘離世後,不發訃告,不添「壽衣」;不進行任何形式;不購骨灰盒,不保留骨灰。
2.當日或第二日即行火化,火化當日或第二日即將骨灰撒入狼山外口長江中。
3.操辦人員,除親屬外,友人包括南通大學離退處人員應在十人以內。
4.請按上述意見辦理,親屬不得提出異議。
在南通,「莫文隋」家喻戶曉,但湯淳淵這個名字,知道的人卻不多。1995年3月,就讀於原南通工學院的女生石洪英遭遇不幸,多病的寡母不幸去世,使她失去了唯一的生活依靠。不久,她便收到一個署名「莫文隋」的人寄來的100元匯款,匯款單附言「生活補助費」,地址為南通市「工農路555號」。從此,「莫文隋」每月都要給石洪英寄去100元錢,直至完成學業,匯款單上也總有「要好好學習」「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用之人」等簡短話語。
石洪英滿懷感激之情幾次踏訪工農路,發現並不存在「555」號,當然也無法見到「莫文隋」其人。大家才明白:「555」號其實就是「無無無」號。「莫文隋」則是「莫問誰」的諧音,其意顯然是「但收關愛之情,不必問我是誰」。她通過學校廣播站尋訪這位雪中送炭、同時也給她送來無限希望的好人;還試圖從郵局覓得線索,都一無所獲。
1995年9月,原南通工學院學生處也收到了「莫文隋」寄來的1000元匯款,並附信請學校從家住蘇北的特困生中選一人,「每人月發給100元,作為生活補貼」。
南通當地媒體報導了這兩個感人的故事,同時發動了在全市尋找莫文隋的活動,城市中張貼著「莫文隋,你在哪裡?」的大幅海報。喚起了全民爭相學習、效仿「莫文隋」的熱潮——匯款給社會福利院的「魏群(為群)」,多次向慈善機構捐出善款的「關辛(關心)」,默默關愛患病少年的「吳銘(無名)」,還有「衛英才(為英才)」「任有琴(人有情)」……
一個人帶動了一群人、一座城,「好人文化」在南通引發「滾雪球」效應。據南通市慈善會、社會福利院和希望工程辦公室不完全統計,從1995年湧現「莫文隋」開始,在不到3年的時間內,收到捐款近百萬元,其中不留名的就有一百多筆。1997年1月5日和4月21日的《人民日報》分別以《南通:群起效仿「莫文隋」》《南通:「莫文隋」有新篇》為題,進行跟蹤報導。2002年11月3日,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播出專題片《道德的力量》,聚焦由莫文隋引發的「南通現象」。
當「莫文隋」成為億萬群眾矚目的新聞人物時,各類表彰大會領獎時總是缺少「莫文隋」的身影。多年來,湯淳淵堅持不接受媒體拍照、採訪的原則,不願在媒體面前露面,他認為:「我做的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別人有困難,我就去幫助他。」直到2008年舉辦北京奧運會,湯淳淵得知奧運聖火將在南通傳遞,決定申請擔任火炬手,他的形象才出現在電視屏幕上。
南通大學離退處的工作人員介紹,去世之前,湯淳淵老人患上重度肌無力症,住進了醫院重症監護病房,但他每個月仍然堅持從工資中拿出400元捐給莫文隋基金,即便他的身體已不能動彈也無法說話,但從他聽到志願者工作時流露出熱切眼神,依舊能夠感受到老人對於公益慈善事業的關心與熱愛。
湯淳淵老人走了,「莫文隋」精神卻永遠留在了江海大地。南通大學莫文隋志願者從最初的1個人,發展為2.7萬人,累計開展志願服務4000餘項,參與人數近50萬人,南通大學莫文隋志願者志願服務時長在打卡器APP上的統計記載為520918小時,名列全國第一。南通市江海志願者由最初的34人發展為120萬多人,江海志願者服務平臺等總計發布志願服務活動超過3萬個、總時長超過2300萬小時,全市登記在冊的志願服務組織近5000個,志願者人數超過120萬……近年來,在省級以上志願服務評選中,南通有30多個組織、50多個項目、100餘名個人上榜,全國領先。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王堯 通訊員/南通臺 南通大學 編輯/韓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