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疫情防控進入了常態化階段,隨著復工復產復學,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加速重啟。近日,一場被稱為國際青年學者「嘉年華」的2020年上海高校國際青年學者論壇在上海啟幕,不僅成為經濟社會秩序全面恢復的一個新亮點,而且也是上海高校為青年才俊加速蓄能的一個快車道。
青年學者「嘉年華」:科研後浪交流365天「不打烊」
5月30日開幕的2020年上海高校國際青年學者論壇,由上海市教育人才交流服務中心、上海高校人才工作聯盟主辦,由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上海大學、上海科技大學等14所在滬高校共同承辦。與以往不同,今年論壇開創了大規模線上學術交流的新模式,來自全球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青年學者1000餘人,包括兩院院士、外籍院士在內的近200位國際一流專家學者,「雲」聚此次論壇。其中,海外學者佔一半以上,以45歲以下青年學者為主,論壇也成為服務國內外青年學者、提高科研及創新能力的「嘉年華」。
全球眾多青年學者藉助此次機會,圍繞國際學術前沿,共聚雲端,探討疫情發生數月以來「閉門修煉」的研究成果、學科熱點,共同促進學術交流和合作。諾貝爾化學獎得主Bernard L.Feringa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學院和工程院兩院院士吳柯教授、日本工程院院士莊子哲雄教授和國際頂級聲音訓練大師Catherine Fitzmaurice教授等4位「大咖」分別以視頻形式對青年學者送上寄語,分享自己的學術心得。
教育部副部長田學軍認為,現在國內的疫情防控進入了常態化階段,經濟社會秩序全面恢復,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加速重啟,在此背景下,上海舉辦本次論壇,對於促進國際學術交流、助力青年學者成長具有積極意義。上海市副市長陳群認為,當前,上海正加快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中心,奮力創造新時代、新奇蹟。他希望各位專家和青年學者通過高校國際青年學者論壇,能夠更加深入了解上海,更加關心支持上海發展。
據悉,本次論壇的形式是疫情背景下催生出的學術交流新模式,舉辦在線學術交流只是第一步,後續活動將貫穿全年,為國內外青年學者打造365天「不打烊」學術交流、科技創新新平臺。
創新合作實踐區:獻給世界的「頭腦峰會」
14所上海高校聯手承辦20個專場,亮點紛呈。除了涉及電子科學與技術、生物醫藥、光學工程、材料科學等學科外,還有教育學、法學、戲劇與影視學等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論壇為千餘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科研後浪」搭建平臺,成為獻給世界的「頭腦峰會」。
同濟大學牽頭承辦的論壇分別為「自主智能無人系統」「土木工程」「建築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環境與生態」「幹細胞與轉化」五個專場。以自主智能無人系統專場論壇為例,瞄準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前沿,邀請世界一流專家與青年學者,通過大會報告、學術交流等多種形式,共同探討自主智能無人系統重大基礎科學難題,旨在促進這一領域國內外學術交流,為青年學者營造成長的良好學術生態,推動國內外攜手共同開展這一領域基礎理論和方法研究。
國際戲劇協會總幹事託比亞斯比安科尼在上海戲劇學院承辦的戲劇影視表演專場上,通過視頻連線表示,此次論壇的舉辦完全契合國際戲劇協會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文化和教育領域的理念。「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但我們絕對不能停止教育。我們必須在區域以及全球層面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繫,而上海高校國際青年學者論壇的舉辦便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我們建立了聯繫,我們擁有互動,我們進行全球化的思考,並且交流最佳實踐經驗,我們同區域以及國際性機構展開對話,這對於所有的老師和所有學生都是非常有益的。」
本次論壇首次採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形式,這種跨越地域和時間限制,高效、便捷、多元地組織交流,是應對疫情防控形勢下的一次轉型升級。不少高校通過官方B站、官方快手、官方微博、官方抖音等青年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向全球直播論壇。
論壇溢出效應:高校厚植青年學者創新發展土壤
國際青年學者論壇不僅體現了上海高校的學術特色,也為青年人才培養提供了豐沃土壤。
「現在,上交醫最年輕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才34歲。」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江帆說,青年人才要拼的不是資歷而是實力,高校要為青年學者厚植創新發展土壤。為了形成更完整的人才梯隊,上海交大醫學院近年來加快青年創新人才隊伍培養和建設步伐,如推出「雙百人隊伍」(即「研究型醫師隊伍」和「臨床專職科研隊伍」),目前共有「研究型醫師」106人,「臨床專職科研隊伍」116人,湧現出一批高水平的臨床研究項目與方法學成果,除了有影響力的論文外,還參與制定更新相關臨床應用指南。同時也使臨床研究促轉化學科發展呈新貌,多個項目成功轉化。交大醫學院一系列人才發展的組合拳助推了青年醫學人才的成長成才,湧現出了一批在學院發展中做出優異貢獻的青年人。他們中的許多也參加了由交大醫學院承辦的2020年上海高校國際青年學者論壇醫學專場,在臨床醫學與轉化、腫瘤與免疫、發育與再生醫學、兒童感染免疫與重症醫學等領域與國內外專家共同討論如何「把科學研究真正和治病救人緊密結合在一起」。
2020年上海高校國際青年學者論壇每一個主論壇均由滬上一所高校牽頭主辦,其他高校協辦,許多專場為一流學科、高峰學科的研究和交流。如電子科學與技術專場,由復旦大學主辦,6個分論壇分別由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和東華大學承辦,聚焦「智能時代的信息電子前沿」「新一代集成電路技術」「MEMS傳感與集成電路」「電子材料物理與器件」「變革性微電子技術」「電子材料表面改性與應用」等6個前沿方向,有30位相關領域的青年學者進行線上學術交流,來自中國、加拿大、美國、日本、德國、新加坡、紐西蘭等地的260多位代表在線參會,共同探討電子科學技術領域的熱點問題。
以「水產」為「雙一流」學科建設的上海海洋大學,已成功舉辦了兩次水產學科國際青年學者論壇,共邀請來自世界各國的50餘名青年學者參會,研討主題代表了當前水產學科的前沿水平。論壇進一步拓展了青年學者的學術視野,提高學術交流的水平,對推動國家「雙一流」要求下的高水平特色大學建設產生積極作用。上海海洋大學副校長萬榮教授介紹,目前該校植物與動物科學ESI前1%排名由入選機構前70%上升至50%,2019年農業科學入選ESI前1%行列。水產學科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A+評級。(中國日報上海分社)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