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機器人技術和機器學習整合解決農藥過量噴灑問題」「活性氧響應性抗菌水凝膠的製備及抗感染治療從對前沿科學理論的思考」「哨片影響單簧管音質的因素」……很難想像這些研究成果都是出自高中生的手筆。
上海國際傳媒港首屆「科學嘉年華」「我是小科學家」互動展亮相 主辦方供圖
11月1日舉行的上海國際傳媒港首屆「科學嘉年華」上,「我是小科學家」互動展亮相。28項青少年科學愛好者的「科研項目」,從對前沿科學理論的思考到日常生活中的發明創造都有涉及。雖然孩子們展示的大多是以PPT形式製作的資料,但是各類內容讓現場的不少成年人連連感嘆「連標題都看不懂」。
來自來自上海浦東新區協和雙語學校的高中生郭秦菘,展示了他運用機器人技術和機器學習整合解決農藥過量噴灑問題的方案。郭秦菘在一次農村調查中注意到,農藥過量噴灑問題廣泛存在於當前農業生產中,農民們基本依賴個人經驗判斷用哪種、應該噴多少。因此,他提出《基於GoogleNet和MATLAB的農藥過量噴灑綜合解決方案》,來應對這一現實困擾。「製作這個蛇形機器人的實物,我大概用了兩個月左右的時間,現在它真的能夠迅速、靈活地在田地裡穿梭。」郭秦菘表示。
來自天津市的高中生胡敬萱,則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SCI二區期刊發表研究論文《活性氧響應性抗菌水凝膠的製備及抗感染治療》,並在此次互動展中進行了展示。上海高二學生鄭澤磊就探究了哨片影響單簧管音質的因素,並通過自己的研究方式對單簧管的音色與音質進行量化。
互動展還有許多科學「後浪」以團隊形式參與活動。來自北京的王嘉晟、崖凱韻、孫嘉鴻團隊中,成員們各有所長:王嘉晟通過數學建模進行了宏觀經濟學的相關研究;崖凱韻設計出了一款高壓節水OK鏡清洗器;孫嘉鴻則參與探究了虛擬聊天機器人項目。此外,一支由上海高二學生盧頎頡、喬禾、張瀚文組成的團隊,共同研究了基於兒童醫聯體就診分流系統的兒童醫療綜合APP,探索如何讓患者一站式獲得醫院相關信息,並有望在部分醫院的工作中得到應用。
記者了解到,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召開期間,作為論壇官方活動之一,上海國際傳媒港首屆「科學嘉年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上海總站與論壇發起方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聯合舉辦。
其中,受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邀請,來自全國的17位「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小科學家」的15個項目參與展出;同時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邀請的來自上海多所中學的科學愛好者們也帶來13個項目進行分享交流。本次活動還特別設置了「大小科學家對話」環節。請前來參加科學嘉年華的科學家、院士及青年科學家與孩子們進行互動交流,鼓勵小愛好者們繼續發揮創意,在科學領域持續探索,感悟科學的魅力和樂趣。
「地球磁暴」對人類生活到底有何影響?當心理學遇到新科技,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在「科學嘉年華」青年科學家TED演講環節,資深教育專家和科學家、上海紐約大學創校校長俞立中作為科學「後浪」推薦人,正式開啟上海國際傳媒港「科學嘉年華」的第一場重磅活動。
華東師範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姜雪峰,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第十二屆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王玲華,清華大學社會科學院心理學副教授何吉波,美國西北大學教授黃嘉興,上海交大集成量子信息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金賢敏等5名青年「後浪」科學家代表,從各自研究的領域出發,帶來各類前沿學科成果。通過多元的表達,深入淺出地呈現了多個學科的前沿技術以及這些科研成果對大眾工作生活的改變。
當天下午的大師分享會則以「影視裡的科學」話題和強大的嘉賓陣容,掀起上海國際傳媒港「科學嘉年華」的高潮。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建宇,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麥可·萊維特,上海紐約大學創校校長俞立中,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副院長程波現場精彩觀點不斷,而科幻作家劉慈欣,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星際穿越》《信條》電影科學顧問基普·索恩以及2015年沃爾夫物理學獎得主羅伯特·科什納也以視頻方式加入對話,實現科學與藝術的跨界交流,結合國內外熱門影視作品,詳解影視裡的科學,從正逆熵交織到引力波,一切高深話題,在這裡都立刻淺顯易懂。(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