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長期恐懼如何演變成焦慮;做孕婦,開心最重要!

2020-12-20 騰訊網

1,研究揭示:長期恐懼如何演變成焦慮...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發表在《NeuroImage(神經影像學)》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首次確定了從恐懼演變到焦慮的腦神經相關聯繫。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一組普通野生型小鼠和一組5-羥色胺(血清素)轉運蛋白(SERT)敲除小鼠(SERT-KO)暴露於捕食者氣味中。研究人員比較了兩組小鼠在聞到捕食者氣味後的反應,並捕捉了它們的核磁共振圖像(MRI),以確定焦慮的神經關聯。

他們確定了大腦中45個亞區域的神經活動差異。一些區域會被捕食者氣味激活,而另一些則是後來才被激活的。焦慮的易感性與更多區域的更多活動相關。在焦慮狀態中,各區域之間的協調性發生了改變,這可能代表整個大腦的焦慮信號,也可能意味著大腦區域之間的不協調,這種不協調經常發生在我們感到恐懼或焦慮的時候。此外,在恐懼演變成焦慮的過程中,血清素的參與也提示了藥物靶點,可以幫助降低焦慮的可能性。此外,冥想、音樂、詩歌、鍛鍊和其他減少壓力的活動也會有所幫助。總之,早期幹預將會帶來持久的益處。

2,王濤實驗室發現新型E3泛素連接酶SORDD1/2介導的內質網相關蛋白降解通路

來源:細胞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王濤實驗室在《PLOS Genetics》雜誌上在線發表題為「Suppression of retinal degeneration by two novel ERAD ubiquitin E3 ligases SORDD1/2 in Drosophila」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鑑定了兩個全新的E3泛素連接酶,命名為SORDD1和SORDD2,並報導了依賴SORDD1/SORDD2的內質網相關蛋白降解通路(ERAD)在維持蛋白的質量控制和神經細胞正常功能中的作用。

研究表明sorrd1/2和hrd1的雙突變導致光感受器神經元的功能障礙和退行性死亡而單突變體表現正常,這些結果揭示SORDD1/2和HRD1獨立降解錯誤摺疊的視紫紅質並共同維持感光細胞的功能和完整性。SORDD1/2的人類同源基因RNF185也可以抑制了Rh1G69D介導的視網膜病變。這些發現鑑定了一種與HRD1平行的ERAD途徑,對SORDD1/2的同源基因RNF185的調節可能成為治療色素性視網膜炎有效手段。

3,Sci Adv |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代承凱團隊揭示HSF1直接調節澱粉樣蛋白的新功能

來源:BioArt

在阿爾茨海默症和一些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腦中,存在被稱為amyloid的蛋白斑塊。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這些澱粉樣蛋白是破壞記憶和運動神經元功能的罪魁禍首。近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癌症研究所代承凱課題組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發表文章HSF1 physically neutralizes amyloid oligomers to empower overgrowth and bestow neuroprotection ,研究發現了HSF-1能直接阻斷澱粉樣蛋白多聚化,從而防止澱粉樣蛋白殺死細胞的機制。

這篇論文利用由過表達的PI3K信號驅動的巨腦小鼠模型揭示了澱粉樣蛋白殺死細胞的分子機制。HSF1缺失會加劇澱粉樣蛋白生成並引發凋亡,從而抵抗細胞過度生長。HSF1可競爭性的結合AOs以保護HSP60免受AOs的直接攻擊,避免HSP60的不穩定、線粒體蛋白質組的崩潰以及最終導致的細胞凋亡。這些發現表明澱粉樣蛋白的生成可能是限制細胞不受控制生長的檢查機制,這與其新興的腫瘤抑制功能是一致的。HSF1通過充當抗澱粉樣蛋白因子,促進過度生長綜合症和癌症,但可能抑制神經變性疾病。

4,JAMA Neurol:Ezogabine對ALS患者皮層和脊髓運動神經元興奮性的影響

來源:梅斯神經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是一種運動神經系統進行性退行性疾病。通過經顱磁刺激和閾值追蹤神經傳導研究證明了ALS患者皮層和脊髓運動神經元的興奮性較高,儘管興奮性指標尚未作為臨床試驗藥效學的生物標誌物。Ezogabine是一種癲癇病成年患者局部發作輔助治療藥物。

近日研究人員考察了Ezogabine對ALS患者皮質和脊髓運動神經元興奮性的影響。研究發現,Ezogabine降低了ALS患者的皮層和脊髓運動神經元的興奮性,提示這種神經生理學指標可以作為臨床試驗的藥效學生物標誌物。

5,做孕婦,開心最重要!科學證明壓力會影響不同性別新生兒的大腦發育

來源:生物探索

皮質醇由腎上腺素分泌,皮質醇分泌過量會直接影響人體的免疫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功能紊亂。已有研究報導證明,孕婦孕期的壓力影響新生兒杏仁核發育。杏仁核作為大腦中控制和學習的組織,有著產生情緒、識別情緒、調節情緒的重要作用,自閉症似乎與擴大的杏仁核有關。

11月24日,期刊《eLife》發表了英國愛丁堡大學MRC生殖健康中心的一支研究團隊名為「Maternal cortisol isassociated with neonatal amygdala microstructure and connectivity in a sexuallydimorphic manner」的研究成果,該研究首次在母體中使用客觀的皮質醇激素測量方法,探究與嬰兒大腦發育之間的聯繫,並證明孕婦皮質醇濃度與杏仁核發育之間因嬰兒性別不同而產生不同影響(母親分泌過高的皮質醇會影響男性新生兒杏仁核微觀結構的改變,會影響女性新生兒杏仁核連接性的變化)。

6,研究表明,20多歲的人最孤獨,60多歲的人孤獨感最低

來源:大話精神

孤獨是一個普遍而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影響健康、福祉和壽命。為了尋求有效的幹預措施,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檢查了導致不同年齡段孤獨模式的心理和環境因素。研究發表在2020年11月10日的《臨床精神病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通過網絡對全美2843名參與者進行了調查,他們的年齡在20歲到69歲之間。結果發現,年齡與孤獨感呈非線性二次關係(Wald statistic=5.48, P=.019);20多歲的人最孤獨,60多歲的人孤獨感最低,45歲左右是另一個孤獨高峰。這項研究證實了之前的報告,即孤獨和智慧之間存在很強的負相關關係,尤其是在親社會行為方面(同理心和同情心)。

7,人怎樣理解複雜關係?PNAS刊文提出「圖學習」,認知科學與網絡科學擦出火花

來源:集智俱樂部

人類的大腦具有很多高級的功能,例如接受、存儲和交換信息,並且從很小時候開始,人類就有了把環境抽象成網絡的能力,從而認識各種複雜關係,包括人際關係、事件關係等等。11月23日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論文中,作者引入「圖學習」這一交叉領域,探索了人類如何學習網絡結構,網絡結構又如何影響人類認知。

8,世界首臺可攜式核磁共振成像儀在測試中取得可喜結果

來源:cnBeta

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神經病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報告了在真實世界的重症監護環境中測試世界上第一臺可攜式核磁共振成像機的可喜結果。該突破性設備有效地檢測到了幾乎所有被研究的患者的腦部異常,為新的床旁診斷能力鋪平了道路。

由醫療技術公司Hyperfine開發的護理點(POC)磁共振成像(MRI)系統於去年首次亮相。該設備的成本據稱只有目前的MRI機器成本的1/20,耗電量是後者的1/35,重量是後者的1/10。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耶魯醫學的研究人員在耶魯紐哈芬醫院神經科學重症監護室收治的30名患者中測試了新的MRI設備的功效。新設備檢測到了其中29名患者的各種異常,從腦腫瘤到缺血性中風。該研究還藉此機會對20名入住重症監護室的患者進行了COVID-19的神經系統影響研究。在20名COVID-19成像的患者中,有8名患者出現了與疾病相關的急性神經系統異常。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雙光子螢光探針找出抑鬱症靶點!爬樓梯提高幸福感?

2,腦科學日報: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年輕人沒有耐心?多吃巧克力可提高認知能力
    這些細胞大多位於腦內齒狀回區域,並與神經前體細胞相臨近。部分衰老的神經前體細胞高表達包括白介素27(IL-27)在內的多種衰老相關表型。這些免疫因子可以激活並擴增腦內聚集的免疫細胞。此外,RNA測序和免疫篩選等證據表明,衰老導致神經前體細胞表面的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I類分子(MHC-I)下調,造成免疫耐受缺失,從而在正常腦衰老過程中激活免疫監視,損傷神經前體細胞。
  • 腦科學日報|Nature 子刊:懷孕最早期,人類大腦是如何發育的
    1,《自然生物技術》解密:懷孕最早期,人類大腦是如何發育的...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對人類大腦早期發育的研究一直存在諸多障礙,因為研究人員還無法在妊娠最早期階段接觸到人胚胎腦組織。因此,目前幾乎所有關於大腦最早期發育的知識都是基於對果蠅和小鼠的研究。
  • 段樹民:腦科學的發展對技術進步和身心健康都有重要影響
    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醫藥學部主任段樹民在《腦與腦機融合》主題演講時表示,大腦是自然界最奇妙的產物,也是最複雜的產物。科學家有過共識,曾經在《科學》雜誌成立125周年時做過調查,25個沒有解決的最重要的科學問題,第二個就是意識的神經生物學基礎,第一個是宇宙是怎麼產生的。在談到人工智慧對人類的衝擊時,段樹民說其有正面和有負面。
  • 腦科學日報:長期記憶如何形成;自由基竟可促進產生新的神經細胞
    1,長期記憶如何形成?然而,如今事實證明,它們控制著對大腦的適應能力非常重要的細胞過程。該結果提示,扣帶回的結構異常現象可能是精神分裂症伴發抑鬱症狀的重要神經生物學標記,對於精神分裂症伴發抑鬱疾病的獨立診斷識別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5,為何不建議用抗精神病藥治療失眠?
  • 腦科學日報:EBRAINS人類腦圖譜;精神壓力大,血管易堵塞
    已有研究發現,反芻思維可能與人腦的一個大尺度腦網絡——默認網絡有關。中國科學院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嚴超贛研究組的研究者使用指導語,引導健康成人被試在功能磁共振成像掃描儀中進入一段時間較長的、連續的反芻思維狀態,隨後計算被試默認網絡及其各個子系統腦區在這一整段時間內的腦活動模式之間的相似性(皮爾遜相關係數),這種相似性一般被稱為腦區之間的「功能連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
  • 面對疫情,如何緩解我們的焦慮與恐懼?
    面對疫情,固然要保持高度警惕、高度重視,但更要學會調節情緒,緩解焦慮。 面對疫情 如何緩解我們的焦慮與恐懼? 來源 圖 | Erik Tryggelin 1 接受自己的焦慮與恐懼 恐懼是動物最常見的身心反應,是生物進化的必然選擇。因為適度的恐懼,恰恰是對生命的一種保護。
  • 腦科學日報:催產素作用的雙面性;你所看到的是真實的世界嗎?
    該研究發現褪黑素可抑制嗎啡誘導的NLRP3炎症小體激活,進而拮抗嗎啡鎮痛耐受,闡明了褪黑素-嗎啡聯合使用能提高嗎啡鎮痛效果,減輕長期嗎啡使用引起鎮痛耐受的分子機制。來源:知社學術圈著名的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研究大腦和心靈的研究人員,使用了來自認知科學的實驗方法來檢驗一個長期存在的哲學基本問題:「人們可以客觀地看到世界嗎?」他們的答案是:不能。
  • 腦科學日報:心率可預測抑鬱風險,結合AI,準確率高達90%!
    具體而言,18歲時的自殺風險、廣泛性焦慮障礙、來自父母的軀體虐待及經濟難題是雙相障礙起病前最重要的四個相關因素,而風險最高的亞組抑鬱症狀及藥物使用問題更突出。上述結果與既往研究發現類似。當前,很多科學家傾向於在以下兩種途徑中選擇一個:可重複性運動和開放科學運動。
  • 如何幫助孩子遠離焦慮?擺脫不安、害怕與恐懼的心理
    朋友的女兒小米這個月開始上幼兒園了,平時小姑娘看上去熱情開朗,家裡大人也已經提前和小米做好了溝通,「小米過幾天去幼兒園和小朋友一起讀書做遊戲,好不好啊?」小米每次都是很開心地點頭表示願意。可是沒想到入園第一天,親子就共同見證了撕心裂肺的離別,小米大聲哭號著「我要和媽媽在一起,」小米媽卻不得不忍著眼淚,故作堅強地離開,中年老母親的心啊,碎了一地。
  • 腦科學日報:口渴的神經生物學基礎;接觸過鉛的成人戒酒更難
    CRISPRview在人腦原代細胞混合培養體系上使用CRISPR工具,首次達到以單細胞、單分子解析度精確地測讀DNA序列如何調控基因表達。這個工具對以後精準研究體內細胞中DNA序列的功能有重大意義。 6,疫情期間恐懼情緒和集體主義如何影響公眾的防疫傾向 來源:朱廷劭研究組
  • 不是吧阿Sir,你又開始焦慮了?
    這種害怕進而就演變成了「焦慮」(注意,焦慮≠焦慮症)。 舉個慄子: 我曾為了準備一個比賽好幾次奮戰到凌晨兩點,在截止日漸進時甚至直接挑戰跟電腦相伴到天亮(結果就是成功體驗了腰間盤突出一般的痛感以及一整天的精神萎靡不振)。
  • 腦科學日報:血液檢測準確鑑別不同類型腦腫瘤;「可食用」機器人
    2,Nat Comm | 鮑仕登團隊發現腦膠質母細胞瘤幹細胞調控腫瘤相關巨噬細胞的新機制來源:BioArt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GBM) 是成人中最常見和最致命的原發性顱內腫瘤。
  • 腦科學日報:新的大腦區域如何進化出來的?數學好=編程能力強?
    1,駱利群團隊在《科學》發表重磅論文:新的大腦區域是如何進化出來的?來源:小柯生命本文探究了一個激動人心的問題:新的大腦區域是如何進化出來的?研究人員以小腦神經核為實驗對象,研究其從魚到哺乳類的演化過程。小腦神經核在魚和兩棲類腦中有一對,爬行類腦中有兩對,而哺乳類則有三對。通過運用單細胞測序和空間轉錄組分析,作者們發現小腦神經核在組織和進化上有一個元單位。
  • 腦科學日報:一條沉重的毯子可改善失眠;運動可提高大腦的記憶力
    1,《科學》封面研究解開世紀之謎:為什麼它們的腦子如此「簡單」,卻又如此聰明?來源:學術經緯鳥的某些腦區也有神經細胞的分層結構,與哺乳動物大腦皮層類似根據19世紀以來的科學觀點,哺乳動物擁有的大腦新皮層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都形成了有序的分層結構,這個重要的組織特點為學習、記憶等認知功能提供了基礎。
  • 說說助睡眠的藥都有哪些 焦慮長期失眠吃什麼藥好呢?
    那針對焦慮失眠的情況,助睡眠的藥都有哪些 ?焦慮長期失眠吃什麼藥好呢?這也許是許多人心中的疑惑。我國目前臨床上可以選擇的有苯二氮類藥物,以及非苯二氮類的唑吡坦、扎來普隆等。長期失眠多是由於心理上的焦慮、緊張,以及長期從事夜班、生活不規律或者飲酒等因素致使體內缺乏某些物質比如褪黑素。睡眠專家認為,只有極少數患者達到疾病上限,而多數失眠只是體內缺乏某些物質,而不應以疾病治療。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冥想盆」;人們為什麼能夠看到3D圖像?
    Amygdala inhibitory neurons as loci for translation in emotional memories 的文章,作者針對小鼠中央外側杏仁核的抑制性神經元,阻止對真核生物起始因子4E(eIF4E)和真核生物起始因子2α磷酸化(p-eIF2α)敏感的細胞類型特異性翻譯程序,表明在中央外側杏仁核中表達生長激素抑制素(SOM)的抑制神經元中的從頭翻譯對於條件性恐懼反應的長期存儲是必要的
  • 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成立一周年!科研成果彙編
    學院是教育部腦與腦機融合前沿科學中心、國家健康與疾病人腦組織資源庫、衛生部醫學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浙江省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等重要平臺的實體支撐單位。 成立一周年,我們來一起回顧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今年發表的部分論文。更多詳細內容,請見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的官網。
  • 腦科學日報:為什麼坐公交車時易犯困?帳單支付錯誤能提示痴呆?
    AP位於腦幹中的第四腦室,其最主要的特點是,該腦區雖然位於腦中,卻位於血腦屏障之外,因此,該腦區可以很好的接觸到血液中各種物質,比如多肽、激素、及小分子物質。 12月4日,來自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霍華德·休斯頓研究員的Stephen D.
  • 腦科學日報|糖尿病和認知障礙的聯繫,關注合併疾病有效管理
    1,Nat Neurosci | 張果/蔡東升/李聚學團隊發現肥胖相關腦血管功能障礙的新機制來源:BioArt小膠質細胞Tak1-IL-8信號通路在肥胖相關腦血管功能障礙中起重要的作用5月25日,華中科技大學張果教授、
  • 腦科學日報:神經元受損時,女性代謝異常而男性無礙
    在一項新研究中,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成功將高度分化的神經幹細胞移植入小鼠脊髓損傷處,同時記錄移植物如何生長並填充損傷部位,並與動物現有的神經網絡整合和模仿。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王力研究組及其合作者在1060名成人地震倖存者樣本中,對ICD-11和DSM-5不同PTSD診斷標準下PTSD發病率以及PTSD與抑鬱/焦慮的共病率差異進行了探索。研究結果顯示,使用DSM-5診斷標準PTSD發病率低於使用ICD-11診斷標準。使用不同診斷標準PTSD與抑鬱和焦慮的共病率無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