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哲學君
網上有個話題:一個人會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悄悄換了種性格?
最高贊的留言深入人心:與其說一個人性格不再如初,不如說如今的他更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不是性格變了,是內心更通透了。
近些年漸漸懂得,年齡增加了閱歷,閱歷磨練了心智,真正的成熟,是在走向人群時又保持獨立,在通曉世故後還能守好本心。
就像有一種人:與人相處十分友善,但平日裡卻總是獨來獨往。
待人友善是骨子裡的教養
前些日子,看了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其中記錄了詩詞大師葉嘉瑩的一生。看著葉嘉瑩先生在經歷無數坎坷後,還能保持吟誦詩詞時的坦然,讓人由衷的敬佩。很多人知道葉先生,是從她捐款1857萬開始的,去年,她又一次將1711萬房產全數捐給南開大學,用於支持傳統文化的研究。但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她的前半生幾乎是在風雨飄搖中度過的。婚後遭遇丈夫家暴,中年承受喪女之痛,晚年時卻還是堅守著與人的善意和對詩詞的熱愛。有幸聽過葉嘉瑩先生的一次講座,九十多歲,冒雨而至,還拒絕了學生遞過來的椅子。有後輩回憶:先生對待學生總是很親近,對待學術永遠保持誠懇。她遭受過苦難,被傷害的「體無完膚」,被這個世界殘忍的拋棄過,但她沒有變得性格極端,而是把所有傷害都轉化成自己的內核。如今九旬高齡的她,基本都是獨自一人生活,有人說她孤苦無依,可她卻認為,自己有詩詞為伴,並不需要人陪。不禁想起一句話:什麼是文化?這就是文化,文化就是為別人著想的善良。這份善良不會因苦難而改變,在獨居的靜謐時光裡,那份植根於內心的教養更加深刻。電影《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中的主人公歐維也是一位獨居老人。妻子離世,他慘遭被解僱,生活的巨變讓歐維不再抱有任何希望,所以他表面很冷漠,常常一副「拒人於千裡之外」的態度,不和任何人來往。當新搬來的鄰居找他幫忙時,他雖然板著臉,但最終都去幫助。幫著照看鄰居家的小姑娘,將被欺負的流浪貓帶回家...歐維做的每件小事似乎都與他的態度不符,但又說明了他冰冷的外表下住著一顆溫暖的心。為什麼有的人看起來很友善,卻常常獨來獨往,也沒有什麼朋友?我想,大抵是:因為歲月的磨難,讓他們選擇靜下來尋找生活難得的美好。但從小接受的教育,一直以來的習慣讓他們不願意把那份磨難帶給他人,從而保持友善。正如有句老話所說:知世故而不世故,處江湖而遠江湖,歷圓滑而彌天真,明世俗而不受世俗浸染,才是真正的智者。
獨來獨往是處世時的清醒
「如果我真的對雲說話,你千萬不要見怪,城市是一個幾百萬人一起孤獨生活的地方。」梭羅28歲時,曾獨自搬去瓦爾登湖畔隱居過兩年,遠離喧囂,自耕自食,然後寫出了那部影響了幾代人的著作《瓦爾登湖》。隨著年齡漸增,越發覺得,獨處是一種特別的能力,在獨立空間裡享受自由,與自己對話,和過往和解。人若是自身擁有足夠多,就不再需要從他人處得到給予。獨來獨往的人,有些事不再需要找人交談,有些事也無需他人理解。避開車馬喧囂後,還能在心中修籬種菊,自然堅不可摧,身心已然強大。
不爭不辯是於心底的淡然
作者:哲學君,來源:哲學人生網(ID:zxrsnet)哲學人生網,數百萬人關注的微信大號,反思人生的問題,感悟生活的哲理,追求心靈的自由,享受智慧的快樂。
每一個讚許,都是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