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賢在一班法國電影編輯的打分中,輸給了另一位亞洲名導(附《電影手冊》的《聶隱娘》影評)

2021-02-14 映畫臺灣

《聶隱娘》將於3月9日法國上映


那麼法國《電影手冊》給《聶隱娘》打了多少分?

 

《電影手冊》每期的評分團由十位編輯組成,目前評分團成員為

Jacques Mandelbaum(世界報)

Jean-Baptiste Morain(搖滾雜誌les inrockuptibles)

Jacques Morice(電視全覽)

Michel Ciment(正片)

Julien Gester(自由報)

 Stéphane Delorme

 Jean-Ohilippe Tessé

 Joachim Lepastier

 Vincent Malausa

Florence Maillard(電影手冊)

打分標準是四星制,四星等於豆瓣五星,一星等於豆瓣兩星,黑點等於豆瓣一星

2016年第三期影片打分,第一行為《刺客聶隱娘》


《聶隱娘》得到四個四星,三個三星,三個兩星,按豆瓣標準折算,約等於8.2,但是很不幸這一期還有一部電影得分更高,洪尚秀的《這時對那時錯》(Un jour avec, un jour sans,上圖第四行),折算後大約是8.7分。


《刺客聶隱娘》影評

唯有開悟的女子,方能破繭成蝶

 (本文刊發於2016年第三期《電影手冊》)

作者 :Vincent Malausa

翻譯:灰狼



作者Vincent Malausa系《電影手冊》編輯,去年坎城電影節前就預料《刺客聶隱娘》將是坎城的大事件之一

 

《聶隱娘》是侯孝賢闊別八年後重返影壇之作,也是他首次涉獵武俠片,然而這一切都值得我們等待。拍攝過程的一再拖延和漫長的後期製作,並沒有阻礙這部前所未有的傑作誕生,考慮到早年胡金銓的那部《俠女》近乎成為臺灣武俠片的詛咒,本片的創作自然是冒了很大的風險。然而它的最終到來,也在某種程度上證明這種詛咒業已消退,影片的長度只有一小時四十五分,這讓影片在高度凝練的同時,也顯露出一絲枯燥,因為它遠離了觀眾期待的那種大史詩路線——這是第一處讓人意外的地方,同時也可以解釋去年坎城影展放映時,一些觀眾對本片的誤解:《聶隱娘》不但在故事上顯得晦澀,在動作戲上也非常吝嗇,因為畢竟技術的公式化和大眾趣味才是這一類型的關鍵。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它未能保留那些傳統套路而絕對地將其否定,它本身屬於極簡主義,只保留最低限度娛樂(就像侯孝賢之前所有的故事片一樣),卻因其樸素而引人矚目:這意味著你需要了解公元9世紀的中國歷史,了解一個年輕的殺手如何由帝國派遣到藩鎮,殺害一個與其從小青梅竹馬的藩鎮首領的故事。


影片開始的部分是黑白片,使用小(窄)規格的尺寸,我們在這裡看到侯孝賢不僅向中國傳統水墨畫——也有向中國書法美學靠攏的跡象。它表現出的一種省略立刻產生了價值,在鏡頭處理上,他讓舒淇扮演的帝國刺客聶隱娘在第一個鏡頭出現,畫中的這個女人既像靜待獵物的野獸,也像暗夜的蝴蝶,她悄無聲息地從森林中穿過,同時對獵物的行動路線進行著精密地計算。導演在幾分鐘內就展現出自己的美學風格和敘事上的野心(相對於剪輯而言),女主角始終避免劇烈的運動姿勢,從而製造出了加速感和懸疑效果(同敵人打鬥的瞬間,畫面看起來則是近乎凝滯的)。它並沒有迷戀武俠這種類型片(尤其是香港電影的傾向)一貫高度舞蹈化的雜耍技藝,而是致力於一種場面調度上的簡化,賦予了(聶隱娘)這個小小的身體一種神秘的力量,看起來如磨刀一般精確。即使因愛情導致的進退兩難縈繞在聶隱娘這個人物的心頭,也並未改變侯孝賢作為一個極簡主義派藝術家對技術和動作場面的處理方式。


影片大部分情節發生在室內,田季安的宮殿之內,燈燭的火苗和四處懸掛的帷幔於風中彼此蕩漾。通過對這種風中之燭明滅的蒙太奇處理,此處凸顯了田季安作為一個政治家和居家男人的複雜性,隨後接著一個長鏡頭,從而產生一種(主角)心理上的波浪起伏。這段場景描述的是一個意味深長的夜晚中田季安和他的寵妾卿卿我我的過程怎麼被中斷的,繼而是暴力的使用、激烈的打鬥勾勒出這部電影的形貌。一種奇異的逼真感毋庸置疑,但同時也卻少細節上的明晰性(像田季安的小妾懷孕這樣的次要情節),整個故事常常因為鏡頭中出現新的人物而變得模糊不清。在這裡侯孝賢的敘事風格像中國書法,所有的轉換、省略、對白,讓一句臺詞能包含100頁劇本的容量。他的手段和武俠片先驅胡金銓不同(胡的打鬥方式和徐克類似,通常會出現刀劍的特寫,並注重一種力量感),本身基於一種更抽象的詩意綜合。侯孝賢仍然將武俠片視作白紙一張,即使這一類型已經歷了前人們的過度開墾。《聶隱娘》最大的挑戰在於讓武俠片以美學吸引觀眾,就像能夠用一種方式將世界濃縮在鏡頭的平面之中。


這是一個關於大唐帝國和所有反抗力量的世界性夢想,源自侯孝賢兒童時代讀過的武俠小說。我們可以在舒淇這個形象中找到這種強烈的印象,原著的奇幻風格在電影中表現得間接而又克制,一如《千禧曼波》結尾前那幽長的隧道:各種突發性動作和漫長的沉寂,人物隱蔽在畫框的邊角處,隱藏在房間的紗幔或者樹林中的濃霧中,像野獸一樣伺機而動,因此常常給人一種小劇場布袋戲的感覺。布袋戲正是在一個靜止不變的背景上依靠木偶的手舞足蹈而製造幻覺,這種略顯陰森的儀式適合片中舊宮殿的一種物料和音域成就的氛圍,而女主角就可以隨時隱身於這種環境之中。當然我們可以發覺這些昂貴的重構實際上都是假象:侯孝賢只是用一些鏡頭讓他的人物進入情境,進而通過刺客的面部表情來展示電影自然的力量。有一些比較特別的鏡頭,像聶隱娘聽到她小時候的故事時,忍住了自己的眼淚:這種彌散開來的情感包圍著觀眾,解構了片中刺殺的任務,讓其動機變得不穩定,並且籠上一層欲刺而不能的憂傷。


很明顯《聶隱娘》不像其他的刀劍類型的電影,它嘗試削弱傳統武俠片中的悲劇傾向,以及反抗式的英雄人物特徵。侯孝賢的目的並不是關於武俠的歷史或者是追憶那個時代的舊情結(這是王家衛那部更昂貴的《一代宗師》的情況),而是決意像一個金匠或鍊金術士一樣,還原那個金碧輝煌的唐代。影片總體的基調,接近於奇幻,然而《聶隱娘》用一種純粹的自然呈現,替代了那種人為加工的敘事方式。它讓我們感覺到刺客的出沒有種猝不及防,又悄無聲息地退走,這種特點源自一種視覺上的戲法式的處理。當然,這同樣是那些舊風物本身散發的力量,也是時間本身流動的意義,那些非常注重軸線的場面調度成就了一種幻覺效果:引起幻覺的鼓聲預示著一種潛在的危險,同時也給這個混合著珠色和金色的精緻木結構的區域指示著自然時間;對顏色的極度濃縮,並非如彩色印片法一樣意在遮蓋鏡頭內部的瑕疵,早上的模糊遠景中一種近乎蒼白的稀釋,湖面上的倒影,鏡頭裡落日的餘暉以及深谷裡蔓延開來的霧氣都是真實的自然景觀。這種方式,如一種聽覺的暈眩一樣捕捉到了世界未知的流動,夜晚的所有噪聲都仿佛穿透了畫面一樣,將其便成了一個多孔的表面,這些手段像一種緩慢進行的咒語儀式,於各個維度上升華了這部電影本身。


這種「咒語」有兩種功能:它用女主角心靈的迴響召喚了一種永恆的時間,同時執意用自然元素重構武俠原初的基質和價值。然而《聶隱娘》那有如文藝復興的氣質仍然向戲劇性的情節開放,侯孝賢的電影以其現代特色給武俠片這一類型注入了新的營養。對於當今數碼投影(35毫米膠片的4K掃描)來說,極端精緻的定義是其效果像紀錄片一樣清淡,保持一種自然的律動,一種讓人驚訝的原始性,而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電影中的打鬥段落,從一種貧瘠的現實主義中抽身而出,就如胡金銓《俠女》中最著名的竹林大戰一樣。侯孝賢心中已經沒有地方安置那種傳統性武俠的大情懷,因為它被一種令人難忘的詩意佔據,讓武俠便成了一種可以傾聽的藝術,到處充滿簌簌聲和細小的迴響。除了這些細節的重構外,《聶隱娘》的一種貴族氣質來自於其景觀的原始美感,來自那種難以注意到的碎片式動作設計,來自我們看到殺手凝望著的那個純潔的世界,是如何閃耀在她的雙目之中因並得以銘記。在類型片的傳承中,電影人最終從他們溺愛著的繭殼中脫身而出,贏得了美麗的姿態(這種姿態,就像聶隱娘刺殺田季安未果,逃離前那一瞬間的眩暈),開始有能力通過新的抽象風格去擁抱自己激情的光芒,可以去掌控絕對的自我,並喚醒那貧乏而抑鬱的心靈。

 

【映畫臺灣】 關於臺灣電影的一切

相關焦點

  • 侯孝賢《刺客聶隱娘》2015 日本完整版 [1080P]
    劍術已成,道心未堅,俠女聶隱娘捷若猿猱,隱跡紅塵……                                    本片根據唐人裴刑的傳奇小說《聶隱娘》改編,並榮獲第68屆坎城電影節競賽單元最佳導演獎。                                                ©豆瓣侯孝賢,臺灣電影導演。
  • 侯孝賢回顧影展走進英倫 《聶隱娘》十月上映
    侯孝賢導演將於威尼斯影展結束後赴英國倫敦訪問,9月14日將與英國著名華語電影專家 湯尼·雷恩(Tony Rayns)進行一場大師對談,暢談他的創作理念以及華語電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湯尼·雷恩同時也是侯孝賢新作《刺客聶隱娘》英文字幕的主筆,與侯導有深厚且長久的友誼。
  • 侯孝賢《刺客聶隱娘》同名IP重啟 電影《聶隱娘之絕命刺殺》隆重開機
    2020年10月13日,由浙江東盛辰光影視有限公司、北京光影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南京京典影視有限公司聯合出品,南京大學亞洲影視與傳媒研究中心指導攝製的古裝玄幻武俠電影《聶隱娘之絕命刺殺》於浙江橫店舉行了隆重的開機發布會。
  • 侯孝賢:拍了一輩子電影!《聶隱娘》是第一部國內上映的電影!
    侯孝賢,臺灣電影教父級人物!他導演的《刺客聶隱娘》在沉寂了多年之後,終於上映了!
  • 侯孝賢的倔強,長鏡頭中的《刺客聶隱娘》
    2015年5月24日晚,侯孝賢導演憑藉電影《刺客聶隱娘》獲得第68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瞬間就颳起了一陣「侯孝賢風」。影片《刺客聶隱娘》也被觀眾從各種角度審視,值得注意的是,關於影片的評價較為兩極分化,喜歡的人極度讚揚,不喜歡的人認為無趣,然而是什么元素造成了這樣的結果呢?
  • 《刺客聶隱娘》華語電影傳媒大獎又捧兩獎
    11月18日晚,第16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頒獎禮在北京落下帷幕。電影《刺客聶隱娘》捧得所有獎項中含金量最高的「最佳電影」大獎,該片導演侯孝賢也獲得「最佳導演」獎。自從2015年5月亮相在坎城之後,《刺客聶隱娘》便席捲全球各大電影獎項。
  • 臺灣舉辦侯孝賢電影回顧 14部經典電影橫跨30年
    《刺客聶隱娘》榮獲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臺灣電影文化協會將於《刺客聶隱娘》上映前,集結侯孝賢導演歷年14部電影作品放映。而獲得坎城影展評審大獎《戲夢人生》,描寫臺灣布袋戲國寶級藝師李天祿經歷不同時代起落盛衰的傳奇故事,導演超越政治、國籍、省籍等狹隘意識型態,重新建構一個逝去的年代,劃時代的拍攝格局,被美國影評家許為「電影之再生」!侯導曾在採訪中表示:「《悲情城市》到《戲夢人生》,我感覺有關臺灣近代史尚有白色恐怖,這部分我尚未能觸及。這好像出疹子一樣,一定要發完。」
  • 第十屆亞洲電影大獎落幕 《刺客聶隱娘》8項大獎領跑
    第十屆亞洲電影大獎落幕 《刺客聶隱娘》8項大獎領跑   爪遊控3月18日消息,昨日(17日)晚,第十屆亞洲電影大獎落下帷幕,由侯孝賢執導的《刺客聶隱娘》8項大獎無懸念領跑,成了當晚最大贏家,斬獲了包括最佳影片、
  • 不只《聶隱娘》!25部必看臺灣電影(上)
    >最近侯孝賢導演的《聶隱娘》在國際影展及媒體之間造成轟動,讓大家更相信臺灣製作的電影真的有絕佳質量,但你知道嗎?這是導演侯孝賢的第一部武術相關電影,《聶隱娘》入選第 68 屆坎城影展主競賽片,這也是侯導第七次入圍坎城主競賽單元的作品,而最終獲得坎城影展的最佳導演。侯導的《聶隱娘》不只得到獎項的肯定而已,更受到各界的一致好評。
  • 侯孝賢《刺客聶隱娘》:青鸞不鳴,盡在無言.
    距離上一部電影《最好的時光》已經10年不鳴了,恰好10年,十年後主角依然是張震和舒淇。想必青鸞不鳴,是因為即使鳴了,也無人懂得,索性不鳴,這份孤寂想必你我都懂。作為華語電影為數不多的大師,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電影一舉拿下今年坎城最佳導演獎。
  • 青鸞舞鏡:侯孝賢電影中的孤獨與悲憫
    即此而言,決定了她對表哥田季安的由殺到不殺的改變的,就不是種種表層的世俗利害糾葛,而正是她像鏡子一樣隱身暗處所獲得的對他人言行處境的洞悉、悲憫,以之由之而生的自我心理中的釋然。而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在電影另一場,胡姬在和宮女們夜宴跳舞后回住處的路上,忽然心腹絞痛,生死之際,第一個挺身而出相救的卻是聶隱娘。
  • 法國《電影手冊》公布年度十佳:《春江水暖》位列第七
    入選影片中,中國導演顧小剛的《春江水暖》位列第七,而韓國導演洪尚秀有兩部入圍,分別是《江邊旅館》和斬獲今年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的《逃跑的女兒》。《電影手冊》是一本「創造了影史」的刊物,該刊物在上世紀50、60年代成為「法國新浪潮」運動的主要陣地,而該運動中多位主力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 、讓-呂克·戈達爾、埃裡克·侯麥等都曾作為影評人供職於該雜誌。
  • 得到坎城大獎的《刺客聶隱娘》被罵的壞電影?你不懂侯孝賢美學
    聶隱娘:是刺客,還是俠客?文本阿黛小姐原創並不容易,感謝注意。評論兩極分化:是好作品還是壞電影?《刺客聶隱娘》是著名導演侯孝賢的第一部武俠電影電影,為2015年上映付出了很大努力。隱藏是為了揭示,所以接下來,我們關注電影的「隱」和電影的「顯」,了解候選電影的隱顯美學,即電影的看懂。在《文心雕龍》中,我們說:「情在辭外曰隱,狀溢目前曰秀。」這裡,隱秀關係用於隱顯關係的候選引用。明確的圖像背後,它暗示了導演藝術家的感受和感受。聶隱娘隱藏的個人情感和內心世界,正是侯孝賢想要展現的生命和生存狀態的詮釋。
  • 《刺客聶隱娘》橫掃亞洲電影大獎 舒淇摘影后桂冠
    《刺客聶隱娘》獲8項大獎,打破了此前《一代宗師》的紀錄  搜狐娛樂訊 第十屆亞洲電影大獎2月17日在澳門揭曉,《刺客聶隱娘》最終摘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音樂、最佳美術指導
  • 法國《電影手冊》公布年度十佳《春江水暖》位列第七
    法國知名電影評論雜誌《電影手冊》,在12月號雜誌上公布了2020年的年度十佳電影。入選影片中,中國導演顧小剛的《春江水暖》位列第七,而韓國導演洪尚秀有兩部入圍,分別是《江邊旅館》和斬獲今年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的《逃跑的女兒》。
  • 《電影手冊》時代終結,是誰殺死了影評人?
    目前《電影手冊》未來會怎樣不得而知,這件事無疑是令人悵惘的,有點最後一片淨土失守的意味。不僅法國,世界各地的傳統影評人都在被唱衰;而中國,獨立影評人幾乎已經絕跡。是誰「殺死」了他們?《電影手冊》在影史中的意義,早就超越了一本雜誌的範疇,其獨立精神從未改變。
  • 坎城金棕櫚錯過《聶隱娘》
    1993年,侯孝賢就已經憑藉《戲夢人生》拿到過評委會獎,但顯然這一次來到坎城電影節,侯孝賢劇組希望有更大的突破,而在競賽單元,《聶隱娘》在多項打分中都高居榜首,幾乎成為了競賽單元口碑最好的電影。因而,華人導演再次摘得金棕櫚的呼聲也就變得格外高漲。更有法國媒體發表評論稱,如果《聶隱娘》沒有得獎,就要拿火把丟死評審團。
  • 《聶隱娘》算不算"惜敗"? 中國美學已獲西方認可
    導讀: 坎城電影節將最佳影片金棕櫚獎頒給雅克·歐迪亞《流浪的迪潘》,讓許多人感慨「侯孝賢的《聶隱娘》真遺憾」。這屆入圍名單中,拉斯洛·傑萊斯的《索爾之子》,保羅·索倫蒂諾的《年輕氣盛》,《聶隱娘》都被認為是衝擊金棕櫚的大熱之選。
  • 如何觀賞一部侯孝賢電影?
    ——讓-米歇爾·傅東侯導的電影特質是對人的性格的洞察,把握住性格在現實命運中的沉浮,土耳其導演希蘭也有這樣的特質。在詩性上,侯導和伊朗導演阿巴斯是一夥兒的。——鍾阿城侯孝賢用長鏡頭最早從《小畢的故事》(1983)開始,當時他被朱天文劇本中的一句話感動不已——「榻榻米的小廳,斜陽來到這裡也覺得是另一個年代的陽光了。」
  • 侯孝賢:我對坎城電影節給予我的肯定,給予充分的肯定
    侯孝賢憑藉新作《刺客聶隱娘》獲得了最佳導演大獎的殊榮。但國內媒體卻普遍表達了對結果的不滿,「西方人不了解東方文化,看不懂」,被看做是最大的問題之一。在很多人看來,影片所呈現的東方美學,獨具一格的武俠創作風格,擁有絕對實力拿下金棕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