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三 發 布 魔 都 戲 劇 預 告
周 五 發 布 魔 都 展 覽 預 告
▼
2018 / 05 / 28 上海 | 多雲
7月盛夏,兩位女性藝術家妮基·聖法勒(Niki de Saint Phalle)與沈遠的一場跨時空對話展「她」將發生在藝術電廠。
兩位藝術家雖未曾謀面,卻因冥冥之中的巧合牽連了彼此。妮基·聖法勒出生的年月正好與沈遠父親相同,聖法勒成為藝術家時沈遠恰好出生。當然,沈遠認為她與聖法勒的交匯點遠不止於這些。作為女性藝術家,她們藝術創作的表達方式不謀而同;她們的作品中皆運用了許多女性特質,例如肢體語言;由於文化雙重性的經歷,她們的作品皆體現了文化的多元性、複雜性與包容性。
妮基·聖法勒,《球形娜娜(橙色)》(Nana boule - Orange),1966-1967,雕塑:聚酯漆,100 x 105 x 80cm,©妮基慈善藝術基金會版權所有Niki Charitable Ar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沈遠,《白費口舌》(Perdre sa salive ),1994,裝置:冰、刀,尺寸可變,圖片來源於楊詰蒼
正如妮基·聖法勒的孫女、妮基慈善藝術基金會受託人布魯姆·卡爾德納斯(Bloum Cardenas)所言:「兩位藝術家在文化背景、語言和創作表達等方面都截然不同,並且從未見過面。但在我看來,她們依然共享著諸多相似之處,譬如詩性與幽默等。這兩位藝術家的伴侶也都是著名藝術家。她們的文化背景相異,但各自在法國取得了職業上的成就,因此她們之間的碰撞並非東西方的相遇,而是關乎藝術自身的力量。」
妮基·聖法勒的塔羅公園(Tarot Garden)全景,圖片©Laurent Condominas
沈遠,《髮屋》(Hair Salon),2000-2017,裝置:亞麻,、鐵、蛋殼,700 x 600 x 200cm,圖片來源於藝術家
PSA館長龔彥談道:「妮基·聖法勒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作品《她》,邀請觀眾步入女性的體內,在生命的源頭狂歡。這件作品因不可再複製而成為今天的神話。沈遠把現實世界的困頓化作感性而可觸的結構,與妮基·聖法勒色彩斑斕的夢魘形成對比。她們為象徵男權的發電廠注入超越性別的能量,伴隨著她們的矛盾,掙扎和想像,是一場觀念的歷險。」
妮基·聖法勒,《加州日記(加利菲亞女皇)》(Californian Diary - Queen Califia),1994,絲網版畫,80 x 120 cm,©妮基慈善藝術基金會版權所有Niki Charitable Ar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妮基·聖法勒 Niki de Saint Phalle
妮基·聖法勒肖像照,1972;© 妮基慈善藝術基金會版權所有 Niki Charitable Ar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攝影:Peter Whitehead
1930年生於法國塞納河畔的納伊市,2002年逝世於美國加州的拉霍亞市,其創作形式多樣,涉及拼貼、雕塑、版畫、電影等媒介;取材廣泛,個人心史、神話傳說等均構成她的靈感來源。上世紀60年代初,在抽象繪畫依然佔據西方藝術主流的時候,沒有接受過學院教育的妮基就以闖入者的姿態現身藝術界,她向隱匿在石膏裝置中的顏料射擊,讓色彩在畫布上潑濺,創造了著名的「射擊系列」繪畫,由此成為歐洲「新現實主義」的核心人物之一,引領了繪畫與雕塑的「觀念化」轉向。從60年代中期起,妮基·聖法勒開始著手創作她最具標誌性的「娜娜」系列,一個個形象豐腴而自由的雕塑從她手中誕生。隨後,她創作了諸多體量巨大的作品,並率領團隊完成了義大利託斯卡納塔羅公園等雕塑群落項目。1990年代早期,藝術家移居美國,《加州日記》系列絲印版畫即以這一時期的生活為藍本。
沈遠 Shen Yuan
沈遠肖像照,攝影:Fabrice Seinax,圖片來源於藝術家
1959年出生於福建仙遊,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當代女性藝術家。20世紀80年代初期,沈遠求學於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在當時的風潮引領下逐漸展開實驗藝術創作。90年代初期,她移居法國,環境的變化與文化的斷裂激發了她對身份與語言問題的思考。沈遠擅長使用日常物件進行創作,偏愛那些轉瞬即逝和難以使用的材料,她認為"賦予事物以新的價值,正是藝術家的責任所在"。在其作品中反覆出現的編織、刺繡、頭髮、鞋子等素材,既映射著樸質的女性經驗,也指向宏大的女性話語。近年來,沈遠的創作更直接與其四處遊歷考察的見聞有關,體現了她對急劇變動的世界的敏銳捕捉。
她:妮基·聖法勒和沈遠
時間:2018年7月28日—10月14日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2樓
費用:待定
今年夏季,展覽「她:妮基·聖法勒和沈遠」將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為觀眾帶來兩位藝術家創作生涯中的經典作品。展覽首先向妮基·聖法勒創作於1966年的裡程碑式作品《Hon》致敬,這是當代女性藝術創作史上最早的大體量作品之一。「Hon」在瑞典語中意為「她」,展覽以形態抽象的「Hon」聯結「女也」,旨在構建不同時空背景下兩位藝術家的對話關係,展現她們的創作機緣與內心默契。
- END -
上海藝術展覽
微信訂閱號/微博號/豆瓣小站/頭條號
投稿合作郵箱:736366156@qq.com
藝 術 讓 生 活 更 美 好
長 按 二 維 碼 關 注 本 訂 閱 號
喜 歡 分 享 給 朋 友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