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9年59歲的時候,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發表了第一篇小說,以下是當時小說發表的英文中譯原名《約克水手魯濱遜·克魯索的奇異的冒險故事:講述他如何在海難中倖存下來,孤身一人漂流到美洲海岸,在靠近奧魯諾克河口一個無人居住的荒島上生活了28年,最後如何不可思議地被海盜所拯救。由他本人書寫》。你沒有看錯,笛福當時的確是起了個那麼——長的書名。我們看到是中譯名字,英文名字更是長得多(看下圖)。而今天我們熟知的《魯濱遜漂流記》是清末民初翻譯家林紓給原名做出了精闢的整理,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笛福為什麼起了個這麼長且嚴重「劇透」的書名呢?
有的朋友可能會想到,可能是為了吸引讀者注意吧,再就是人家那個年代就流行這麼起書名唄。這麼想的朋友也是對的,但其實呢,真正的原因是笛福生活的那個時代,普通民眾想買書看,不是說買就買得起的,因為書價太貴啊!所以這麼起書名的確是為了吸引群眾眼球的目的,也算是一種流行方式吧。
但問題是,是什麼原因造成書價那麼貴的呢?
我們都知道,造紙術是東漢時期蔡倫發明的。而在蔡倫發明造紙後的1000多年,歐洲才建立第一個造紙廠。造紙術是公元7世紀初期(隋末唐初)開始東傳至朝鮮、日本;8世紀西傳入撒馬爾罕,就是後來的阿拉伯,接著又侍入巴格達;10世紀到大馬士格、開羅;11世紀傳入摩洛哥;13世紀傳入印度;14世紀到義大利,義大利很多城市都建了造紙廠,成為歐洲造紙術傳播的重要基地,從那裡再傳到德國、英國;16世紀傳入俄國、荷蘭;17世紀傳到英國;19世紀傳入加拿大。看到這大家明白了吧,笛福寫「魯濱遜」的時候是18世紀初,而造紙術在17世紀傳入英國,造紙業剛剛起步,可見「英國紙貴」是書價貴的原因之一。
但還有一個因素也是引起當時書價貴的原因。
畢昇(約970年—1051年)「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他發明的膠泥活字首先傳到朝鮮,稱為「陶活字」。唐代刻板印刷在中國已非常盛行,並在13世紀傳至朝鮮、日本、越南、菲律賓、伊朗等國,十五世紀,活字板傳到歐洲。西方流行一種觀點認為金屬活字技術是德國人谷騰堡沒有受到外來影響下獨立發明的。近年來這種觀點已被WolfgangvonStro¨mer,EvaHanebut-Benz及Hen-ri-JeanMartin等德法學者所否定,他們的研究表明,元代時沿絲綢之路的旅行者將中國活字技術信息帶回歐洲,輾轉傳到谷騰堡那裡。
綜上所述,造紙業和印刷業在18世紀的英國方興未艾。因此,當時一本書籍的價格是很貴的。那一時期的作家們都幾乎用長長的書名,精煉概括一下書的內容,以激發民眾購買慾望。這一點上,不僅僅是英國存在,整個歐洲幾乎都是如此。18世紀,隨著西方工業革命轟轟烈烈的發展,書籍在後期才得到真正的普及。正如馬克思說:「火藥、羅盤針、印刷術——這是預兆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項偉大的發明」。
幸福的源泉
一字之差,我國近代文壇被誤會百年的兩個人
漂流在清朝末年的魯濱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