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國人民志願軍
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
通過各種媒介的回顧
使今天的年輕人們
對那些雄赳赳氣昂昂
跨過鴨綠江的「最可愛的人」
對那些曾經以身許國
出生入死的英雄兒女
充滿敬意
今天我們就為大家介紹
幾位曾經參加過抗美援朝的
中國人民志願軍老兵
他們都在銀川安度晚年——
志願軍老戰士袁天恩:「保家衛國不畏生死」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我義無反顧!」袁天恩回憶起1950年參軍入伍,抗美援朝的經歷時,還是滿腔熱情,激動不已。
袁天恩,男,88歲,祖籍遼寧瀋陽,1950年應徵入伍。在朝鮮參戰時服役於中國人民志願軍後方勤務汽車暫編第十團政治處。1953年9月在朝鮮榮獲勳章一枚,立過一次三等功。
18歲時,袁天恩沒告訴家人就響應號召悄悄參了軍。學習了半年車輛駕駛技術後,1950年底便穿上了第一身軍裝,奔赴抗美援朝戰場。「當時會開車的人很少,我作為一名運輸兵,肩負起在戰場前線和後方往返運輸彈藥、食物、傷病員和戰俘的重任。」袁天恩回憶道:「拉戰俘特別費事,我們為了儘快完成任務,經常會在夜間開快車,明亮的車燈會引來敵機的轟炸,戰俘遇到轟炸就跳下車脫掉衣服捂住車燈,阻擋我們前行。他們怕死,可我們不怕!運輸兵就是要爭取時間,哪怕高射炮向車輛射擊,飛機轟炸,我們也不會因為個人安危而停車。」
1951年初的一次運輸途中,由於敵機的轟炸,袁天恩的車輛報廢了,他有幸活著返回祖國領取了一輛新車。回國後他特意身著軍裝給自己留了一張影,便又趕赴前線。
「戰爭很艱苦,心裡不害怕是假的,但戰場上的志願軍誰也怕死。哪怕是看著再多的戰友犧牲,吃再多的苦也要強忍淚水,前僕後繼地打贏這場戰爭!」袁天恩哽咽著說。
1953年12月31日,袁天恩從朝鮮戰場回國,在大連起重機廠工作,1965年調任銀川起重機廠直至1993年退休。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
東方社區慰問「最美麗的人」
「老爺子,我們來看你了,你最近血壓怎麼樣,我們來為您量個血壓,再理個髮。」今年是抗美援朝戰爭70周年,為了緬懷那些犧牲的先烈,也為了讓那些曾經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的老戰士們,感受到新時代的溫暖,10月23日,玉皇閣北街東方社區聯合轄區愛心企業,深入轄區四名抗美援朝老戰士家中,為他們送去了米麵等慰問品,並為他們義務測量血壓、理髮,聽老人講述當年的故事。
在積翠園小區86歲的抗美援朝老戰士李文祥家中,老人正在老伴的陪同下觀看電視節目。回想當年,李文祥打開了話匣子:
「那時候,戰場上有所謂的三渣,就是說戰場上的一個壕溝坑裡,有被彈藥炸碎的石頭渣,有彈片渣,還有人的骨頭渣子。」 「剛到朝鮮的時候,發現那裡很多大坑,跟咱們的小水塘一樣大,有時候站崗時間久了,一走動,腳出來了,鞋還現在坑裡。」
今年93歲的謝有清爺爺住在高臺小區3號樓,他於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在參戰過程中,經歷過生離死別的悲痛,也因此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一個排的汽車啊,只有我這一輛出來了。」謝有清說,1953年,他所在的排運送彈藥到前線陣地,因為不慎閃了一下車燈,被美軍的飛機追蹤轟炸,整排的戰友都犧牲了,只有謝爺爺開著車突出重圍,將彈藥順利運送到前線。
抗美援朝戰爭留給老人們的,不僅是精神上的衝擊。在啟元苑小區 ,記者見到了今年88歲的陳敬誠爺爺,這位老人的左臂明顯比右臂短了半截,胳膊上突兀的傷痕,正是戰爭留下的印記。「當時,我參加了清川江戰役的第五次戰鬥,這個傷就是那時候落下的當年的醫療條件差,養了四年才恢復。」陳敬誠老人的兒子告訴記者。
「今天,這些抗美援朝的老戰士們聲情並茂地分享了他們的故事,聆聽這些故事,讓我深受觸動,更加體會到如今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作為一名社區工作者,我們今後將在做好本職工作都的基礎上,更多地深入老戰士們家中,為他們做好各項服務。」東方社區黨委專職副書記李瑞雪說。
銀川市新聞傳媒集團全媒體記者 李靖 吳璇
周曉彤 楊小龍
(編輯:李神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