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英九在臺灣「九合一選舉」前,突然拋出震撼彈,提出「新三不」主張,就過去的「不統」立場,重新定義為「不排斥統一」。在「韓國瑜旋風」席捲臺灣之際,馬的意圖為何?究竟對小馬哥重出江湖,參加「2020大選」的可能性,是增加了能量,還是不智之舉?
馬英九基金會主辦的「馬習會三周年政策研討會----兩岸關係何去何從?」11月7日在臺灣大學登場,主人馬英九發表演講,提出「不排斥統一,不支持臺獨,不使用武力」的原則以維持兩岸和平發展現狀。此「新三不」主張,一改過去八年任內堅持的「不統、不獨、不武」立場,頓時在臺灣政壇掀起一陣漣漪。
為何國民黨參選人避之大吉?
臺灣與大陸未來能否「統一」,由於涉及臺灣內部最具爭議的臺灣與兩岸關係的定位問題,關心的還不只是臺灣社會本身,還包括對臺灣有明確主權立場的中國大陸,及對臺灣的安全具有絕大左右能力的美國。馬英九在此時拋出這顆「不排斥統一」震撼彈的效應如何,不能只從對臺灣「九合一」選舉的影響來解讀,還得從當下臺灣的社會脈絡、北京「實力主義」對臺政策的效應,以及今年四月中美關係惡化以來北京、華府、臺北三角關係變遷的視角來交錯分析。
經過1990年代民.主化及本.土化浪潮的洗禮,以1994年發生的「千島湖事件」為分水嶺,臺灣社會在身份與「國家認同」方面經歷了幾近180度的變遷。在此之前的威.權時期,「中國」是自我,「中國人」認同是臺灣社會的普遍意識;然而此後取而代之的是「臺灣人」認同的主流化過程,「中國」蛻變為「他者」,「中國人」認同在此過程中日漸式微,支持兩岸「統一」的要求從此也不再成氣候。
曾幾何時,國民黨籍的連戰曾在1999年競選「總統」時提出兩岸統一後實施「邦聯制」的主張,這是臺灣主要政黨在「總統大選」時最後一次提出統一的構想。其後,「統一」成為「選舉毒藥」,毋論維持「臺獨」黨綱的民進黨,國民黨的歷屆「總統」候選人也不再主張兩岸統一,包括馬英九本人在2007年競選「總統」時,就根據民意走向,不得不提出「不統」的主張,以吸引中間選民。而且選後,為了做「全民總統」,還不得不放棄民意不支持的透過與大陸的政治談判,爭取籤署「兩岸和平協議」的規劃。
時下臺灣的「九合一」選舉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具指標性的「六都」(臺北、新北、桃園、臺中、臺南、高雄)的國民黨候選人,對馬英九丟出的「新三不」說,都一一「避之大吉」。本次選戰風頭最勁的國民黨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在回應時也表示,「這個時間談統獨問題,是最不需要的」。由此可見,臺灣社會對「統獨」議題的態度,並未發生明顯的變化。
北京有更綿密的思維考慮
然而,作為當了八年「總統」的馬英九,不會不明白臺灣社會在「國家認同」結構上的特徵。筆者的解讀是,馬英九理解到中國崛起後兩岸力量的對比愈來愈懸殊,認為保留「未來統一」的選項主張,是「維持中華民國存在」的最佳選擇。如此觀點,正是呼應以「實力主義」為特徵的習近平新時代強調兩岸融合的對臺政策思維。相信馬英九也留意到近期北京一系列惠臺政策的攻勢,及近期臺灣的民調顯示臺灣民眾的「中國人」意識及支持「統一」的比例有些微上揚的跡象。不過,惠臺政策對兩岸關係引發的效果及對臺灣社會認同結果變化的影響,恐怕還需較長的時間來驗證。
那麼,北京的態度又如何呢?
誠然,作為在臺灣政壇仍具有一定影響力的馬英九願意說出「不排斥統一」的主張,對一向堅持努力「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北京而言,無疑是一劑強心針。同時,對強化北京對馬的信任,及未來扮演兩岸和平橋梁的期待,具一定的促進意義。然而,要有效擔任兩岸橋梁的角色,發揮維護兩岸和平的影響力,如此顯然並不足夠,還應同時獲得臺灣社會的支持及美國的認可,否則只會淪為「連戰第二」,無法對島內起到有效的影響作用,這是小馬哥方面需要深思熟慮的。其實,在沒有獲得北京就「一中各表」有更進一步的理解與承認的前提下,冒然拋出難以再退回去的主張,是否明智,本身就存在討論的空間。
再者,北京的考慮也不會只希望聽到「馬英九支持兩岸統一」那麼簡單。經過多年的反覆觀察,臺灣社會的複雜性及選舉的敏感度,北京早已全然掌握。這也是為什麼北京此次對馬的「新三不」不予高調回應的緣由。
坊間解讀馬英九此時積極「搶奪兩岸論述話語權」,是為了準備「再戰2020」。無可否認的是,小馬哥經過兩年多時間的洗滌,確實已恢復一定的元氣與人氣,無疑是當下國民黨最有實力挑戰「2020大位」的人物。倘若如今將原來的「不統」解讀為「不排斥統一」,並貫穿未來的政策方向,卻不為臺灣社會所接受,因此降低了馬英九出選或出選後勝選的機率,恐怕不見得是支持或認可馬的各方所樂見的結果。
「制華」下美國對「新三不」的態度?
此外,近年美國對臺海安全及兩岸關係的基本立場,是「反對變更臺海現狀」。馬英九的「不排斥統一」說,是否涉及「變更現狀」?倘此一主張成為目前國民黨的兩岸政策,或馬一旦再度參選「總統」,華府恐怕會要求作進一步的說明。
值得關注的是,中美貿易戰以來,美國已改變對「崛起」中國的態度。強硬應對「暴衝」的中國,已成為白宮、國會山莊及核心智庫的共識,此一變化勢必影響今後華府與北京及臺北的三角關係。馬英九深知臺灣的安全仰賴美國的支持,究竟其「不排斥統一」說能否得到華府的首肯,還是被視為「拖山姆大叔的後腿」,美國對華政策走向所導致的態度變化,恐怕也並非能輕易忽視的。
無論如何,作為仍是當下臺灣朝野具一定影響力的領袖級人物,馬英九提出「不排斥統一」的「新三不」主張,就現階段的時空而言,無疑是檢測臺灣社會在北京「實力主義」下對臺攻勢的影響,及是否牽動中美臺三角關係的試金石。筆者以為,對此「試金石」也不應過早地下結論,還應拉長時間,仔細觀察。
註:林泉忠公眾號No.44,作者:林泉忠。〈馬英九拋「新三不」主張的多維解讀〉刊於《明報》2018年11月12日。追悼《明報》創辦人查良鏞先生。本文為修改更新版,於本公眾號獨家發布。
林泉忠(LIM,JohnChuan-tiong),東京大學法學博士,具有兩岸三地長期生活與研究的經驗,現為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研究範圍主要渉及東亞區域國際關係,包括中日與日臺關係、兩岸三地關係、琉球研究、東海南海研究、國民整合、民族主義、族群政治、文化認同等。目前已出版專著《"邊陲東亞"之認同政治:衝繩、臺灣、香港》(2005年)、《21世紀視野下的琉球研究》(2017年)、《誰是中國人:透視臺灣人與香港人的身分認同》(2017年)、《當"崛起"中國遇上"太陽傘":透視兩岸三地新關係》(2018年)及學術論文四十餘篇。
歡迎關注「林泉忠公眾號」新動態
長按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