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電影《火與劍》的人,可能都會對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反派伊萬•包洪印象深刻。電影中那近乎邪魅的形象,雖然是作為反派,但是卻依然充滿了魅力。不過正如《火與劍》中的許多人物都確實有著自己的原型一樣,伊萬•包洪的原型正是歷史上的名將伊萬•包洪,但是這位哥薩克人的歷史卻遠遠要比電影中的那個深井冰傳奇的多。
▲電影中的伊萬•包洪
雖然在電影中,伊萬•包洪被塑造成了一個富裕,且人脈廣泛的在冊哥薩克。但是實際上,歷史裡的伊萬•包洪和許多參加了赫梅利尼茨基起義的將領一樣,他在起義之前生平並不詳實,甚至說很難確定他們所使用的名字是否是真名(哥薩克人一般會為自己準備一個假名,以便自己在戰爭中改換陣營)。但是關於伊萬•包洪在起義之前的一些事跡,卻還是姑且可以考證。作為17世紀大起義之前,向波蘭—立陶宛聯邦效忠的哥薩克貴族,雖然伊萬•包洪受到了當時聯邦政府的管制,但是還是時常帶領著自己的哥薩克騎兵部屬,前往莫斯科國進行劫掠。除此之外,伊萬•包洪也絲毫不會放過任何機會,隨時對哥薩克人的大敵——克裡米亞韃靼人發動進攻。
▲伊萬•包洪
1648年,赫梅利尼茨基奪回了被波蘭—立陶宛聯邦軍隊控制下的扎波羅熱,之後浩大的赫梅利尼茨基起義就此爆發。伊萬•包洪作為哥薩克也很快加入到了起義的隊伍之中。由於伊萬•包洪是當時哥薩克人中少數具有騎兵作戰指揮經驗的將領,加上他出色的組織能力及軍事才能,因此伊萬•包洪在1651年,成功的成為了赫梅利尼茨基整編的數個哥薩克團的指揮之一,並與當時的哥薩克名將「歪鼻子」馬克西姆•克裡沃尼、馬丁•普什卡蘭克等哥薩克著名戰將及領袖平起平坐。
▲指揮戰鬥的伊萬•包洪
伊萬•包洪第一次在戰場上向眾人展示自己戰鬥天賦的是1651年文尼察之戰。1651年年初,在國王楊•卡奇米爾的命令下,波蘭軍隊蓋特曼科裡諾夫斯基襲擊了烏克蘭西部的克拉斯奈。駐守當地的哥薩克團長達尼爾•涅柴在激戰中戰死,之後科裡諾夫斯基立刻將目標放在當時伊萬•包洪所駐守的文尼察城上。此時的形勢對於哥薩克人極為的不利,不僅是此時波蘭軍隊的人數遠遠多於駐守在文尼察城的軍隊,而且波蘭人剛剛大勝一場,因此氣勢正盛。面對聲勢浩大的波蘭軍隊,伊萬•包洪下達了一個大膽的命令,他將一部分軍隊留在文尼察之後,帶領著自己軍隊的主力出城與波蘭人作戰。當然,伊萬•包洪並非發瘋到與波蘭人死磕,在吸引到波蘭軍隊的注意力之後,伊萬•包洪立刻帶領軍隊撤退到南布格河對岸的修道院。由于波蘭人不了解當地地形,因此一路追擊而去,而伊萬•包洪正是想要利用這一點,此時已經三月,河面上冰已經開始融化,而伊萬•包洪還是「貼心的」命令手下在冰面上鑿了許多的窟窿,並且還精心的鋪上乾草和融雪,營造出了這裡只是一片空地的假象。對此一無所知的波蘭軍隊看到對岸的伊萬•包洪的主力,自以為已是勝利在望,因此草率的踏上了南布格河河面,最後在哥薩克人的歡笑聲中「鐵馬冰河掉下來」。
▲南布格河
不過雖然伊萬•包洪成功將追擊的波蘭軍隊送進了黃泉,但是科裡諾夫斯基所率領的波蘭主力依然毫髮未傷。因此伊萬•包洪沒敢戀戰,而是立刻撤回了文尼察。不出他所料,科裡諾夫斯基出於報復,立刻開始對文尼察展開了猛烈攻擊,以示要為葬身南布格河的波蘭軍隊報仇。不過就在雙方僵持不下之際,赫梅利尼茨基派來支援伊萬•包洪的兩個哥薩克團,在他們的團長馬丁•普什卡蘭克和約瑟夫•格魯金帶領下到達戰場,這可引起了波蘭軍隊的恐慌,因此科裡諾夫斯基只能就此無功而返。
▲哥薩克軍隊
不過在伊萬•包洪完成了自己的首次大捷之後,他卻又不得不臨危受命,擔任哥薩克人救世主的角色。在1651年夏季的別列斯傑奇科之戰中,韃靼人再一次在戰鬥的關鍵時刻背叛了哥薩克人,而且更嚴重的是,哥薩克人軍事以及精神上的領袖赫梅利尼茨基也被韃靼人擄走。不得以,哥薩克人最終通過選舉,推舉了剛剛在文尼察之戰之中,表現精彩的伊萬•包洪擔任哥薩克人臨時的首領。此時的哥薩克軍隊可謂危機重重,波蘭—立陶宛聯邦的軍隊已經完成了對哥薩克人的包圍。聯邦為了對付哥薩克以及韃靼人,從國內調集了大量重型火炮,這些火炮隨時都可以輕鬆的毀滅哥薩克人的營地。臨危受命的伊萬•包洪立刻開始冷靜的指揮著哥薩克人逃出重圍。不過並不打算放過哥薩克人的聯邦軍隊,在科裡諾夫斯基的指揮下對哥薩克人發動了猛攻。聯邦軍的火炮優勢,很快將哥薩克人擠壓到了沼澤一帶。
▲別列斯傑奇科之戰
不過,沼澤也同樣限制了波蘭人的軍隊,因此科裡諾夫斯基遲遲未能完成對哥薩克人的包圍。趁這個機會,2000名哥薩克立刻開始搭建橋梁。可由於大量的後勤物資、武器、財物被拋棄,混亂中大量的哥薩克人落水淹死。慘烈的景象使得一些哥薩克團長甚至決定放棄過河,而是衝擊聯邦軍營地突圍。最後,為了阻擊聯邦軍的追擊,伊萬•包洪還準備了一支三百人的殿後部隊。這支小小的殿後軍拼死戰鬥,直到全軍戰死沙場。他們的犧牲,所換取的是哥薩克大部隊順利脫離戰場,為之後的戰爭保存了重要的有生力量。
▲殿後的哥薩克部隊
別列斯傑奇科之戰後,伊萬•包洪又在1653年的修道院之戰中,通過自己的指揮擊敗了兵力佔優的聯邦軍隊。在波蘭—立陶宛聯邦和哥薩克人再一次休戰之後,伊萬•包洪又被緊急調往摩爾達維亞公國,去那裡支援季莫什• 赫梅利尼茨基所參與的摩爾達維亞公國內戰。回國後,伊萬•包洪受命駐守緊靠波蘭—立陶宛控制下的烏曼。不過伊萬•包洪很快就與赫梅利尼茨基發生激烈衝突,為了能夠對抗已經逐漸對哥薩克人形成壓制的波蘭—立陶宛,赫梅利尼茨基決定投靠莫斯科國。但是與赫梅利尼茨基,以及一些並沒有與莫斯科國打過交道的哥薩克團長不同,伊萬•包洪對於莫斯科國可謂是了解至極。他並不認為莫斯科的沙皇能夠真正長久友善的對待哥薩克人,而不是將哥薩克人當作用完就扔的炮灰。也因此,伊萬•包洪對於向莫斯科效忠一事一直是拒絕態度。不過在後來的烏曼之戰中,赫梅利尼茨基倒也並沒有對身陷重圍伊萬•包洪棄之不顧,並帶領著哥薩克人以及莫斯科聯軍,在烏曼城下與聯邦軍隊血戰。
▲烏曼之戰
在赫梅利尼茨基死後,哥薩克國在第二次俄波戰爭中,由於內部的巨大分歧而分裂為左岸哥薩克和右岸哥薩克。伊萬•包洪所屬的右岸哥薩克投靠了波蘭—立陶宛一方。然而包括伊萬•包洪在內,大多數的哥薩克將領們都並不受聯邦信任,伊萬•包洪本人也被聯邦拘捕。雖然後來為了讓他參與對左岸的戰爭而將其釋放,但是很快伊萬•包洪被指控和莫斯科及左岸哥薩克之間有所勾結,因此再次被捕,並最終在諾夫哥羅德 - 斯維爾斯基被波蘭—立陶宛處死。一代哥薩克名將就此落幕。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主編原廓,作者靜默之鴞,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近代哥薩克人用短矛暴打波蘭翼騎兵?
俄羅斯歷史上也有「錦衣衛」?
環首刀 漢劍 鞭鐧 陌刀 唐刀 鉤鑲 輕呂 戰錘 石斧 馬槊 殳 西域鑌鐵大刀 樸刀 兵馬俑青銅劍 鐮刀 清弓 中國傳統弓 明式小稍弓 英國長弓 國產刺刀大全 中國騎兵軍刀 英國軍刀 空軍傘兵刀 海軍寶劍 山文甲 明光甲 歐洲騎士板甲 鱗甲 古埃及西臺彎刀 阿昌族戶撒刀 蒙古刀 保安腰刀 西藏武備 英吉沙小刀 西班牙Navaja折刀 芬蘭國刀 印度虎爪 長鉞 睪丸匕首 印度軟劍 麟角刀 亞塔安刀 日式刺刀 恰西克馬刀 日式刺刀 又鬼山刀 白堊紀魚骨劍 伊斯蘭盔甲 匈人武器 突厥兵器 伊朗古兵 喪屍武器 越南弩 手擲類暗器 廚刀 世界盾牌 歐洲細劍 日本天皇佩刀 東瀛名刀譜 玉鋼神話兵馬俑青銅劍 趙雲亮銀槍 關羽青龍偃月刀 張飛丈八蛇矛 呂布方天畫戟 豬八戒九齒釘耙 唐僧毗盧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