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與劍》裡的浪蕩子、歷史上的哥薩克大英雄:伊萬•包洪傳奇

2021-02-07 冷兵器研究所

看過電影《火與劍》的人,可能都會對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反派伊萬•包洪印象深刻。電影中那近乎邪魅的形象,雖然是作為反派,但是卻依然充滿了魅力。不過正如《火與劍》中的許多人物都確實有著自己的原型一樣,伊萬•包洪的原型正是歷史上的名將伊萬•包洪,但是這位哥薩克人的歷史卻遠遠要比電影中的那個深井冰傳奇的多。

▲電影中的伊萬•包洪

雖然在電影中,伊萬•包洪被塑造成了一個富裕,且人脈廣泛的在冊哥薩克。但是實際上,歷史裡的伊萬•包洪和許多參加了赫梅利尼茨基起義的將領一樣,他在起義之前生平並不詳實,甚至說很難確定他們所使用的名字是否是真名(哥薩克人一般會為自己準備一個假名,以便自己在戰爭中改換陣營)。但是關於伊萬•包洪在起義之前的一些事跡,卻還是姑且可以考證。作為17世紀大起義之前,向波蘭—立陶宛聯邦效忠的哥薩克貴族,雖然伊萬•包洪受到了當時聯邦政府的管制,但是還是時常帶領著自己的哥薩克騎兵部屬,前往莫斯科國進行劫掠。除此之外,伊萬•包洪也絲毫不會放過任何機會,隨時對哥薩克人的大敵——克裡米亞韃靼人發動進攻。

▲伊萬•包洪

1648年,赫梅利尼茨基奪回了被波蘭—立陶宛聯邦軍隊控制下的扎波羅熱,之後浩大的赫梅利尼茨基起義就此爆發。伊萬•包洪作為哥薩克也很快加入到了起義的隊伍之中。由於伊萬•包洪是當時哥薩克人中少數具有騎兵作戰指揮經驗的將領,加上他出色的組織能力及軍事才能,因此伊萬•包洪在1651年,成功的成為了赫梅利尼茨基整編的數個哥薩克團的指揮之一,並與當時的哥薩克名將「歪鼻子」馬克西姆•克裡沃尼、馬丁•普什卡蘭克等哥薩克著名戰將及領袖平起平坐。

▲指揮戰鬥的伊萬•包洪

伊萬•包洪第一次在戰場上向眾人展示自己戰鬥天賦的是1651年文尼察之戰。1651年年初,在國王楊•卡奇米爾的命令下,波蘭軍隊蓋特曼科裡諾夫斯基襲擊了烏克蘭西部的克拉斯奈。駐守當地的哥薩克團長達尼爾•涅柴在激戰中戰死,之後科裡諾夫斯基立刻將目標放在當時伊萬•包洪所駐守的文尼察城上。此時的形勢對於哥薩克人極為的不利,不僅是此時波蘭軍隊的人數遠遠多於駐守在文尼察城的軍隊,而且波蘭人剛剛大勝一場,因此氣勢正盛。面對聲勢浩大的波蘭軍隊,伊萬•包洪下達了一個大膽的命令,他將一部分軍隊留在文尼察之後,帶領著自己軍隊的主力出城與波蘭人作戰。當然,伊萬•包洪並非發瘋到與波蘭人死磕,在吸引到波蘭軍隊的注意力之後,伊萬•包洪立刻帶領軍隊撤退到南布格河對岸的修道院。由于波蘭人不了解當地地形,因此一路追擊而去,而伊萬•包洪正是想要利用這一點,此時已經三月,河面上冰已經開始融化,而伊萬•包洪還是「貼心的」命令手下在冰面上鑿了許多的窟窿,並且還精心的鋪上乾草和融雪,營造出了這裡只是一片空地的假象。對此一無所知的波蘭軍隊看到對岸的伊萬•包洪的主力,自以為已是勝利在望,因此草率的踏上了南布格河河面,最後在哥薩克人的歡笑聲中「鐵馬冰河掉下來」。

▲南布格河

不過雖然伊萬•包洪成功將追擊的波蘭軍隊送進了黃泉,但是科裡諾夫斯基所率領的波蘭主力依然毫髮未傷。因此伊萬•包洪沒敢戀戰,而是立刻撤回了文尼察。不出他所料,科裡諾夫斯基出於報復,立刻開始對文尼察展開了猛烈攻擊,以示要為葬身南布格河的波蘭軍隊報仇。不過就在雙方僵持不下之際,赫梅利尼茨基派來支援伊萬•包洪的兩個哥薩克團,在他們的團長馬丁•普什卡蘭克和約瑟夫•格魯金帶領下到達戰場,這可引起了波蘭軍隊的恐慌,因此科裡諾夫斯基只能就此無功而返。

▲哥薩克軍隊

不過在伊萬•包洪完成了自己的首次大捷之後,他卻又不得不臨危受命,擔任哥薩克人救世主的角色。在1651年夏季的別列斯傑奇科之戰中,韃靼人再一次在戰鬥的關鍵時刻背叛了哥薩克人,而且更嚴重的是,哥薩克人軍事以及精神上的領袖赫梅利尼茨基也被韃靼人擄走。不得以,哥薩克人最終通過選舉,推舉了剛剛在文尼察之戰之中,表現精彩的伊萬•包洪擔任哥薩克人臨時的首領。此時的哥薩克軍隊可謂危機重重,波蘭—立陶宛聯邦的軍隊已經完成了對哥薩克人的包圍。聯邦為了對付哥薩克以及韃靼人,從國內調集了大量重型火炮,這些火炮隨時都可以輕鬆的毀滅哥薩克人的營地。臨危受命的伊萬•包洪立刻開始冷靜的指揮著哥薩克人逃出重圍。不過並不打算放過哥薩克人的聯邦軍隊,在科裡諾夫斯基的指揮下對哥薩克人發動了猛攻。聯邦軍的火炮優勢,很快將哥薩克人擠壓到了沼澤一帶。

▲別列斯傑奇科之戰

不過,沼澤也同樣限制了波蘭人的軍隊,因此科裡諾夫斯基遲遲未能完成對哥薩克人的包圍。趁這個機會,2000名哥薩克立刻開始搭建橋梁。可由於大量的後勤物資、武器、財物被拋棄,混亂中大量的哥薩克人落水淹死。慘烈的景象使得一些哥薩克團長甚至決定放棄過河,而是衝擊聯邦軍營地突圍。最後,為了阻擊聯邦軍的追擊,伊萬•包洪還準備了一支三百人的殿後部隊。這支小小的殿後軍拼死戰鬥,直到全軍戰死沙場。他們的犧牲,所換取的是哥薩克大部隊順利脫離戰場,為之後的戰爭保存了重要的有生力量。

▲殿後的哥薩克部隊

別列斯傑奇科之戰後,伊萬•包洪又在1653年的修道院之戰中,通過自己的指揮擊敗了兵力佔優的聯邦軍隊。在波蘭—立陶宛聯邦和哥薩克人再一次休戰之後,伊萬•包洪又被緊急調往摩爾達維亞公國,去那裡支援季莫什• 赫梅利尼茨基所參與的摩爾達維亞公國內戰。回國後,伊萬•包洪受命駐守緊靠波蘭—立陶宛控制下的烏曼。不過伊萬•包洪很快就與赫梅利尼茨基發生激烈衝突,為了能夠對抗已經逐漸對哥薩克人形成壓制的波蘭—立陶宛,赫梅利尼茨基決定投靠莫斯科國。但是與赫梅利尼茨基,以及一些並沒有與莫斯科國打過交道的哥薩克團長不同,伊萬•包洪對於莫斯科國可謂是了解至極。他並不認為莫斯科的沙皇能夠真正長久友善的對待哥薩克人,而不是將哥薩克人當作用完就扔的炮灰。也因此,伊萬•包洪對於向莫斯科效忠一事一直是拒絕態度。不過在後來的烏曼之戰中,赫梅利尼茨基倒也並沒有對身陷重圍伊萬•包洪棄之不顧,並帶領著哥薩克人以及莫斯科聯軍,在烏曼城下與聯邦軍隊血戰。

▲烏曼之戰

在赫梅利尼茨基死後,哥薩克國在第二次俄波戰爭中,由於內部的巨大分歧而分裂為左岸哥薩克和右岸哥薩克。伊萬•包洪所屬的右岸哥薩克投靠了波蘭—立陶宛一方。然而包括伊萬•包洪在內,大多數的哥薩克將領們都並不受聯邦信任,伊萬•包洪本人也被聯邦拘捕。雖然後來為了讓他參與對左岸的戰爭而將其釋放,但是很快伊萬•包洪被指控和莫斯科及左岸哥薩克之間有所勾結,因此再次被捕,並最終在諾夫哥羅德 - 斯維爾斯基被波蘭—立陶宛處死。一代哥薩克名將就此落幕。

本文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主編原廓,作者靜默之鴞,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近代哥薩克人用短矛暴打波蘭翼騎兵?

俄羅斯歷史上也有「錦衣衛」?


環首刀    漢劍    鞭鐧    陌刀    唐刀    鉤鑲     輕呂   戰錘    石斧   馬槊   殳  西域鑌鐵大刀   樸刀   兵馬俑青銅劍   鐮刀  清弓   中國傳統弓  明式小稍弓 英國長弓  國產刺刀大全   中國騎兵軍刀   英國軍刀  空軍傘兵刀    海軍寶劍   山文甲    明光甲    歐洲騎士板甲   鱗甲   古埃及西臺彎刀   阿昌族戶撒刀   蒙古刀  保安腰刀   西藏武備   英吉沙小刀   西班牙Navaja折刀  芬蘭國刀   印度虎爪   長鉞   睪丸匕首  印度軟劍   麟角刀  亞塔安刀  日式刺刀   恰西克馬刀 日式刺刀 又鬼山刀   白堊紀魚骨劍   伊斯蘭盔甲  匈人武器   突厥兵器      伊朗古兵  喪屍武器  越南弩   手擲類暗器  廚刀 世界盾牌    歐洲細劍   日本天皇佩刀  東瀛名刀譜 玉鋼神話兵馬俑青銅劍    趙雲亮銀槍   關羽青龍偃月刀   張飛丈八蛇矛   呂布方天畫戟   豬八戒九齒釘耙   唐僧毗盧帽


相關焦點

  • 《騎馬與砍殺·火與劍》波蘭主線任務攻略
    《騎馬與砍殺·火與劍》波蘭主線任務攻略 需要完成雅克·德·克萊蒙叫我們去村莊裡給的3個任務,並且波蘭的關係度超過
  • 騎馬與砍殺火與劍買哪個版本好 騎馬與砍殺火與劍購買版本推薦
    騎馬與砍殺火與劍只有一個標準版在售賣了,喜歡騎馬與砍殺火與劍的小夥伴可以直接購買標準版就好了。現在騎馬與砍殺火與劍還在折扣只需47就可以買到了,喜歡的小夥伴趕緊點擊下文了解一下。 騎馬與砍殺火與劍只有一個標準版在售賣了,喜歡騎馬與砍殺火與劍的小夥伴可以直接購買標準版就好了。
  • 黑海往事:《火與劍》中的奴隸貿易港與真實歷史上的卡法
    原創 鷹眼荷魯斯 歷史心發現現實中的卡法城在《火與劍》的世界地圖最南端,有這樣一座城市,類似於權遊裡的奴隸灣,那就是克裡米亞半島最南端的卡法城。克裡米亞軍隊以掠奴為生一路上為了防止沙俄、哥薩克或者波蘭軍隊的追擊,韃靼人會殺死老弱病殘,只留下精裝者繼續急行軍趕路。神聖羅馬帝國駐莫斯科大使赫博斯坦因在1521年的觀察報告中,表示克裡米亞人會以砸石頭、射箭、扔入大海來取樂。16世紀的奧斯曼旅行家艾威亞-瑟比勒曾經以十分羨慕的口吻,讚嘆韃靼人劫掠者們的擄掠成果和功勞。
  • 史詩電影《戰國群雄》裡的哥薩克軍隊真實嗎?
    ▲《戰國群雄》海報很多人常常會把《戰國群雄》的歷史背景,和波蘭作家顯克維支的《火與劍》背景赫梅利尼茨基起義搞混。▲電影中充滿歡快氣氛的扎波羅熱塞契歷史上,扎波羅熱塞契是當時擴荒的流民們,在第聶伯河下遊沿岸的一個臨時營地。
  • 「面臨死神的不僅是個別的哥薩克人,而是整個哥薩克民族.」
    「蘇聯20世紀著名作家米哈伊爾·肖洛霍夫是一位無與倫比的藝術語言大師,他善於巧妙地使用哥薩克語言,對主人公的生活狀況十分了解,因為他本人就是在哥薩克人中出生和成長起來的,算是「地道的」哥薩克人。他對頓河流域的大草原、頓河村鎮、哥薩克生活習俗以及對哥薩克民族的了解與哥薩克獨特的語言密切相關。
  • 上海的「浪蕩子」,身處暗處,卻與光同航
    今日分享讀者陳若銘的特約評論《上海的「浪蕩子」——評與》,歡迎您在留言區互動,也寫下精彩見解。在《美學珍玩》裡,波德萊爾形容「浪蕩子」:「這個富有活躍的想像力的孤獨者,不停地穿越巨大的人性荒漠的孤獨者,有一個比純粹的漫遊者的目的更高些的目的,有一個與一時的短暫的愉快不同的更普遍的目的。他尋找我們可以稱為現代性的那種東西,因為再沒有更好的詞來表達我們現在談的這種觀念了。對他來說,問題在於從流行的東西中提取出它可能包含著的在歷史中富有詩意的東西,從過渡中抽出永恆。」
  • 浪蕩子薛蟠的一個動作出賣了林黛玉的長相?
    浪蕩子的一個動作出賣了她的長相。一、旁人眼中的黛玉,氣質與眾不同沒有直接著墨林黛玉的外貌,而是巧借他人的讚美之語,旁人的表現,寫出了林黛玉的確與眾不同。花枝巷裡,小廝給尤二姐介紹黛玉時說,大家見了林黛玉都不敢大聲說話,說她是個美人燈,風一吹就會滅。
  • 唐詩貫珠 浪蕩子與遊俠兒
    從第十卷開始,到第二十九卷,整整二十卷的篇幅,收錄的是包括了郊廟歌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和雜曲謠詞在內的樂府歌辭。樂府歌辭以音樂曲調分類著錄詩歌,與其說是(與音樂漸次分途而逐漸案頭化的)詩,不如說是歌詩或謠曲。
  • 《三十而已》裡的渣男不過是總把自己當成孩子的浪蕩子
    有些人總把自己當孩子,一不小心上了歲數就成了浪蕩子。因為假期帶娃,《三十而已》前兩天才完整地看完一遍,中間氣到肝疼,結局也差強人意。林有有,許幻山,梁正賢被人罵得狗血淋頭。但是我現在已經把她當成了我的朋友,於是她現在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了。如果你要馴服一個人,就要冒著掉眼淚的危險,一旦你馴服了什麼,就要對她負責任,永遠的責任。如果你給我的,和給別人的是一樣的,那我就不要了。」是的,最終,不要了。
  • 光榮的土地上種的是哥薩克的頭顱,靜靜的頓河到處裝點著年輕的寡婦
    主人公葛利高裡,是生長在頓河岸邊的哥薩克,他動搖於妻子娜塔莉亞與情人阿克西妮亞之間,徘徊於革命與反革命之間,他既是英雄,又是受難者,他有著哥薩克的一切美好品質——勇敢、正直、不畏強暴,而同時,葛利高裡身上又帶有哥薩克的種種偏見和局限,在歷史急變的關頭,他徘徊於生活的十字路口。作者用悲劇手段,塑造了一個個性鮮明的男子漢形象,從葛利高裡身上,讀者能感覺出作者對人的尊重。
  • 塔可夫斯基:《伊萬的童年》
    伊萬就是如此。我們必須為塔可夫斯基喝彩,因為他通過生動的畫面,向人們展示了一個時刻處於自殺邊緣的孩子以及這個世界對他來說是如何日夜不分的。伊萬不屬於我們的世界。行動和幻覺於他而言並無太大差異。看看他同那些大人們的關係。他待在軍隊裡,身邊的那兩位軍官——善良、英勇、「正常」——他們沒有經歷過悲慘的童年。他們歡迎伊萬。他們照顧他、喜歡他。為了讓他變得和其他正常的孩子一樣,他們願意付出一切。
  • 哥薩克的勇士多羅申科騎上了戰馬
    哥薩克的勇士多羅申科騎上了戰馬。可羅曼諾夫謹慎的性格告訴自己,在黑暗中向未知的威脅衝鋒是多麼的不明智。「等天亮!」羅曼諾夫下了死命令。號角聲鑼鼓聲似乎每隔一刻鐘就會猛地響起,這種中國人製造的噪音是那麼的刺耳,壓抑的人喘不上氣,可是明明知道中國人是在騷擾戰,但想到與中國人近在咫尺,誰又能睡得著?
  • 伊萬的童年
    在電影中的第一個夢境裡,伊萬在美麗的鄉間奔跑,突然鏡頭向上,伊萬飛了起來,這一下將觀眾從之前的美好中喚醒,黑暗籠罩銀幕,鏡頭翻轉,一座漆黑的倉庫裡,伊萬醒來,開始在無邊的沼澤地裡跋涉,逃離敵人的追鋪。一顆顆白樺樹像幽靈般矗立,張狂的枝椏如魔鬼的手掌,迷宮般的沼澤地裡,信號彈的微弱燈光照亮了那個小小的身影。
  • 川普參選只是玩玩,沒想到真有人選他,伊萬卡一句話改寫美歷史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華盛頓郵報》稱,美國總統川普在2016年大選中,曾提議自己的女兒伊萬卡作為自己的副總統競選夥伴。當時川普對競選一事非常茫然,因為他沒在這個圈子裡混過,全靠他的顧問們。根據當時以及後來的一些美媒報導,川普最初參選的目的只是為了玩票,刷刷存在感,他不認為自己這樣一個商人會吸引到足夠多的選票,所以他非常想讓伊萬卡跟自己搭檔,父女兩人一起刷存在感,今後生意就更好做了,全美國人都會知道川普家族。
  • 戰鬥天團為何死攥著它們——哥薩克的近戰利器
    不論是拿破崙,還是希特勒,一句歷史名言為他們蓋棺論定——永遠不要攻打莫斯科!如果說打敗希特勒的是冰天雪地,那麼拿破崙失敗的原因還要加上哥薩克了。當俄軍正規軍損失殆盡之時,哥薩克騎兵在沒有補給甚至是命令的情況下,主動投入到了對法軍側翼和補給線的騷擾,最終迫使拿破崙撤軍。
  • 蘇軍中的戰場頂級掠食者:壓得哥薩克騎兵抬不起頭,卻差點被滅族
    拿破崙曾如此評價哥薩克騎兵:「如果我的軍隊裡有哥薩克人,那麼我會用他們徵服全世界。」在領地被吞併後,哥薩克人名義上效忠沙皇,實際上,他們可並不怎麼忠心。這不,蘇俄內戰爆發後,哥薩克人毫無猶豫地加入了白衛軍陣營,他們對年幼的蘇軍造成了極大殺傷。不過,哥薩克橫衝直撞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多久,很快,蘇軍中便出現了他們的天敵,另一群戰場上的頂級掠食者——卡爾梅克人。
  • 看薩特從《伊萬的童年》中看到了什麼
    他受的教化本質上必定是蘇聯式的,同資產階級處理電影和相關材料的方式沒有任何關係。  伊萬是瘋的,是只怪物,也是個小英雄。現實世界裡,他是戰爭最無辜、最可憐的犧牲品。這孩子,讓人不禁憐愛,卻早被暴力所內化、鍛造。村民遭屠洗的過程中,納粹殺掉伊萬母親的同時,也扼殺了他。然而,他活著。在那個殘酷的時刻,他目睹身邊的同胞紛紛倒下。
  • 靳東的戲路不窄,他的「浪蕩子」同樣可以散發魅力
    此次,他在劇中飾演一個玩世不恭、崇尚自由的「浪蕩子」白志勇。喝酒打牌,沒事就往外跑,經常玩到夜不歸宿,受不了白志勇的妻子,最終選擇與他離婚。離了婚的白志勇更像是脫韁的野馬,與其他2位失意男人做出了一系列驚世駭俗的舉動。
  • 淮海戰場上的「紅色哥薩克」
    這支部隊的技術、戰術主要師法蘇聯紅軍騎兵部隊,被稱為「紅色哥薩克」。    在抗日戰爭中,騎兵團成為豫皖蘇抗日根據地一支鐵騎勁旅,為打敗日本侵略者立下了赫赫戰功。在解放戰爭的大決戰中,騎兵團又融入人民解放軍的行列之中,成為華中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唯一的建制騎兵團,後擴編為5個大隊,2000餘人馬。
  • 清朝同時期和沙俄各有一隻勁旅索倫兵和哥薩克,誰更能打?
    「哥薩克」是突厥語:「自由自在的人」或「勇敢的人」之意,有意思的是,他們也不是單指某個民族,而是保持著哥薩克傳統的一個群落,主體為俄羅斯(斯拉夫)人,包括了烏克蘭和其他少數民族,嚴格來說,是一個軍事團體的稱呼。索倫部相比哥薩克,人口數量上要少的多,清時整個索倫部不過幾萬人,其中以鄂溫克族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