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物質?| 混亂博物館

2021-03-02 大象公會


單純地追問「物質是什麼?」將是個艱深的哲學問題,甚至是一個空洞無聊的問題。時至今日,那種唇槍舌劍的論戰已經不能帶來更多的收穫。

另一方面,那種研究物質的學問,或者叫「科學」,卻不斷拓展著物質的邊界,越來越多原本不被視為物質的事物成為了物質——於是我們漸漸意識到,是時候放棄這個問題了。

-文字稿-

這恐怕是世界上最艱深的問題了:從古典時代的賢人辯論到現代物理的精密觀測,人類永無止境地討論著「物質」的性質和規律,然而這漫長的討論從來沒有明確過什麼是物質。

自從哲思出現於那些最古老的文明,這個世界就被劃分成了「物質」和「精神」兩個部分,前者包括了一切感官可及的事物,後者則包括了一切不可觀察的東西,尤其是存在於意識中的東西。

因此不難想見,這兩個世界的邊界恰恰就是人類觀察的前沿:在公元前的古典時代,人類只有最基本的感官觀察,因此很樂於像陰陽、五行或者四元素這樣籠統地概括一切。

這些籠統的概括不可避免地融入了種種主觀的想像,最終無一例外地演變成了超自然力量。或者說在那個觀察手段低級粗陋的時代,人類將不可避免地用精神詮釋物質,所以當科學革命興起,人類的觀察手段豐富而精密起來,這一趨勢就被完全逆轉了,隨著原子和更基本的粒子被逐個發現,「物質由基本粒子組成」也就成為了一切問題的根本解釋。

比如自古以來,「死而不可復生」的悲痛讓人相信生命是一種不可捉摸的力量,它以神秘的方式賦給物質,使生物以與一般物質完全不同的方式活動起來,乃至在人類身上表現出智慧的行為——所以「生命力」就成了精神世界最重要的組成。

然而1665年,英國的羅伯特·虎克在顯微鏡下觀察到了植物的死細胞;1674年,荷蘭的列文虎克又用顯微鏡看到了活細胞,到1809年,拉馬克已經推測這些細胞就是所有生物形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這個理論在此後的半個世紀裡被更加精密的顯微鏡充分證實——與此同時,動物在肌肉運動中伴隨的電現象也被路易吉·伽伐尼的實驗揭示出來,神秘的生命現象開始變得可以分解、可以實驗。所以在科學怪人這部恐怖小說裡,帶來生命已經不是上帝,而是科學。

終於在20世紀,分子生物學揭示了蛋白質的多級結構,以及蛋白質與核酸之間的催化關係,連同意識在內的一切生物現象終於都被還原成了基本的化學反應和更基本的物理反應,那個古老的「精神世界」再也不是什麼客觀存在了。

或者更明確地說,當標準模型被2013年確認的希格斯玻色子填滿,將這個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還原為基本粒子和基本粒子的運動,這種最徹底的「還原論」就概括了自然科學在過去一個世紀裡最主要的成就——可惜這絕不是自然科學對「物質」的最終解釋。

就以最簡單的熱現象來說,18世紀的物理學家和化學家一度以為它是一種「物質」,拉瓦錫還把它寫進第一份元素表。

隨著原子論在19世紀崛起,我們意識到熱能來自微觀粒子的運動,溫度就是物體分子平均動能的度量,因此在還原論的視角下,熱現象不是物質,而是物質的運動——但當量子力學揭示了物質的波粒二象性,微觀的粒子原來同樣是波,我們就逐漸意識到宏觀的波也同樣是粒子——比如固體內傳導的機械波,就可以視為「聲子」。而熱傳導依賴晶格傳播振動,也就完全可以看作聲子在固體內部運動 ,我們甚至可以用不同的彈性的材料製成聲子晶體,進而造出聲和熱的二極體。

這樣一來,我們就在熱現象中錯愕地發現物質和物質的運動也沒有那樣明確的界限,這給我們帶來了重大的啟示:我們以往在自然科學中展開的一切討論,原來並不是針對所謂的「物質」,而是針對某種 「結構」——這在帶來困惑的時候也給未來的研究打開了新的大門:當我們認知這個世界的時候,那些「結構」才是最應留意的對象。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 點擊閱讀原文,觀看混亂博物館更多視頻。

相關焦點

  • 劇毒物質排行榜 | 混亂博物館
    在文明的呵護下,人類開始淡忘各種機械損傷和生物攻擊,卻對各種化學毒性越來越敏感,既然如此,我們不妨看看最毒的物質究竟是哪些
  • 人們對狗做了什麼 | 混亂博物館
    然而提起如何讓狗從兇猛的野獸變成忠實的愛寵,卻涉及了宏觀與微觀上的兩層故事:我們如何在宏觀上馴養了它們,以及這些馴養在生理層面就即意味著什麼——這就是本期節目的主要內容。   ▼ 點擊閱讀原文,觀看混亂博物館更多視頻。
  • 【權遊相關】瓦雷利亞語的真實與虛幻|混亂博物館
    美劇《權力的遊戲》最終季開播,混亂博物館為此推出了系列溫故節目:本期是用高等瓦雷利亞語介紹瓦雷利亞語。
  • 春節澱粉宴 | 混亂博物館
    豐收的季節,這個古老的農耕民族將富含澱粉的植物組織收集起來,在嚴寒行將結束之際,拿出來準備一場盛宴——具體做成什麼,取決於我們收穫了什麼樣的澱粉。正所謂每逢佳節胖三斤,澱粉和脂肪都是高熱量食物,在同等能量的前提下,澱粉甚至比紅燒肉更加增肥,在節日氣氛的慫恿下暴飲暴食能帶來什麼危害這裡無需贅言,但不同的澱粉給人體帶來的影響也不一樣:動物消化用的澱粉酶是α-澱粉酶,他將從鏈條末端將澱粉剪斷,分解成麥芽糖,那麼顯然的,澱粉糊化越充分、支鏈越多,消化就越快,對血糖的影響就越劇烈——反之,冷卻的直鏈澱粉消化就很慢,甚至幾乎不被消化,而被腸道微生物分解
  • 擬態專家大賞 | 混亂博物館
    ▼ 點擊閱讀原文,觀看混亂博物館更多視頻。
  • 為什麼聖誕樹頂有五角星 | 混亂博物館
    ▼ 點擊閱讀原文,觀看混亂博物館更多視頻。
  • 「暗物質」的候選粒子是什麼,網友:黑色的物質
    在美麗的夜空下,天上繁星眾多,然而黑色的空白區域是什麼呢,也許那是我們看不見的地方,裡面有我們不知道的物質。首次發現暗物質暗物質是那些不發光,不能用常規方法進行觀測,不與電磁力相互作用的物質。20世紀,美國天文學家薇拉.魯賓首次為暗物質的提供了最基礎的數據。她在利用都卜勒效應觀測仙女座星雲的時候,發現星系的旋轉速度遠遠超出預期。
  • 什麼?《博物館驚魂夜》是一部恐怖電影?(原創影評)
    可見,本次推薦的這部《博物館驚魂夜》製片質量絕對有保障。     雖然是三部,但是每一部都是在一個新的故事的前提下,與之前的情節聯繫很緊密。接下來我主要介紹一下第一部的主要劇情。(大家一定要把三部都看完哦,我相信你會回來感謝我的)     故事的主人公,也就是男主,剛出場時是一個離婚的事業失意的中年人,為了在兒子面前樹立一個有責任感的好爸爸形象,他開始艱難的找工作,到處碰壁,最後靠著自己的厚臉皮,最後找到一個博物館守夜員的工作,而小帥本身其實是一個眼高手低的發明家,因為公司倒閉連兒子的撫養費都付不起了,為了生活,他不得不接受了這個工作。
  • 全體自然數的和等於 -1/12 | 混亂博物館
    事實上,不論用什麼方法計算全體自然數的和,只要不是無窮大,就是-1/12。除了上期的拉馬努金和之外,我們再考慮這樣一個更簡單的對象:階乘。中學課本就講過,某個自然數的階乘是指把不大於這個數的自然數逐個連乘起來,寫作一個感嘆號。比如5!=1×2×3×4×5。1!當然是1,另外根據n!=n(n-1)!取n=1,就有0!也=1。
  • 04|混亂中立
    我一直很奇怪,連結物質世界和非物質世界的東西究竟是什麼,於是就靠近了看。記憶中自己的夢裡從來沒有出現過什麼禁止標誌和危險警告(實際也沒出現過什麼危險),就開心地靠近。    然後被光包圍。    從遠處看那顆星星是暗紅的,走進去卻發現第一眼是雪白的。而雪白和雪白之間又有所不同,他們混亂地糾纏在一起,發出奇奇怪怪的能量,無法用語言描述的奇特。
  • 我們都是物質並生活在物質世界中,但知道物質本質屬性是什麼嗎?
    要弄清楚物質的本質屬性,首先要弄清什麼是物質。在哲學範疇,物質是與意識相對應的一個存在。表述為物質是不依賴於意識,又能夠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何為客觀實在?就是你承認不承認,它都在那裡。在哪裡?就在我們身邊,包括我們自己。
  • 能量與物質的本質是什麼?
    有人說宇宙的組成應該是:時間、空間、物質、能量。其實他們不是一個層級的事物。是能量創造了時間、空間和物質。在宇宙大爆炸之前其實是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當然更沒有物質了。那有什麼呢?只有一個點。那用什麼代替這個點的存在呢?答案是能量。而且是能量最基本的形式:熱能。換句話說,在宇宙大爆炸之前只有一個溫度極高的點,在這個點周圍就是絕對零度。那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
  • 相機博物館、報紙博物館、古燈博物館……藏身社區裡的博物館,你...
    今年的5月18日是第四十四個「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裡擁有數不盡的藝術奇珍,滿載著歷史的沉浮滄桑,將人類數千年的文明畫卷鋪陳開來。而在成都的社區中,也藏著一些新奇有趣的博物館,古床博物館、相機博物館、報紙博物館……這些博物館充滿著故事、承載著歷史、積澱著文化。
  • 世界是由什麼物質構成的?
    我們的肉眼看到的這個物質世界是由什麼構成的呢?首先我們知道這個肉眼看到的最大和最小物體的範圍:大看到星球小看到分子細胞,這是一般的普通人或常人看到的物質或物體形狀。那麼,再高一點層次上,也就是說如來這個層次上的佛道神人,看見這個世界的同時,也都發現了兩種物質。
  • 《博物館奇妙夜3》電影精講
    紐約自然博物館重新開張,小保安賴瑞·戴利(本·斯蒂勒 Ben Stiller 飾)帶領泰迪·羅斯福(羅賓·威廉士 Robin Williams 飾)策劃了精彩的開幕演出。誰知演出剛剛開始沒多久,泰迪、猴子他們便陷入混亂,所有博物館的夥伴們大鬧會場,賴瑞為此焦頭爛額。事後他發現,復活黃金碑正被綠色的物質腐蝕,而這種情況似乎導致了藏品們的瘋狂。賴瑞查找資料,斷定黃金碑背後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為了阻止混亂情況的蔓延,他決定前往大英博物館求助法老王阿卡曼拉的父親,當然那堆搞怪的藏品也都尾隨而至。途中他們遇見了圓桌騎士蘭斯洛特爵士,還和屋大維等夥伴走散。
  • 基因檢測都可以測什麼?暗物質是什麼……|看...
    宇宙中的暗物質存在生命嗎?……20日下午,第二屆哈爾濱市科普講解大賽決賽在哈爾濱市科技局舉行,來自科普場館、學校、醫療等各個行業的50餘名科普達人用生動的語言和多媒體相結合的方式為大家「演繹」生澀難懂的科學知識。「「暗物質之所以『暗』,不僅是指它不發光,更重要的是它太難捉摸。」
  • 廢棄太空站的博物館裡有什麼?
    收集、展示人類性愛繁殖方式的博物館中,人工智慧不僅熱情好客,還成了浪漫的詩人。它是見證者,也是表達者。 ——這裡是什麼博物館? 這很難提煉總結。博物館最早所屬私人,所以展品千奇百怪,多以獵奇為主,卻缺少統一的主題。而最早期的記錄都已被我洗掉,讓位於蘊含宇宙藝術的詩篇。於是我將展品明細發了過去。調度後臺定期會對名單更新,確切說是刪除掉承受不住時間衝刷的展品。即使保養到位,這依舊難以避免。
  • 暗物質是什麼?天文學家是如何發現它的?
    暗物質、暗能量是當前天文學研究中的難題,難就難在雖然科學家隱約的知道它們的存在,但是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探測到它,所以還無法真正的研究它們,只能是根據觀測結果間接地研究它們,猜測組成它們的粒子究竟是什麼?
  • 一座博物館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一座博物館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或許它可以是周末消遣的地方,或許它也可以是珍貴文物價值的傳承,是歷史文明的空前聚集。關於在博物館空間內不可缺少的藝術品,我們小時候多多少少都會問過自己一個問題:什麼藝術?我們又為什麼要學習藝術?
  • NSR 重要觀點:微生物暗物質是什麼?
    這些只能以免培養方式檢測到的未培養微生物被稱為微生物暗物質(Microbial Dark Matter,MDM)。對於 MDM 認知的匱乏,使得微生物在物種和功能多樣性等方面充滿了神秘色彩。深刻理解 MDM 研究領域存在的挑戰與機遇,將對我們揭開 MDM 的神秘面紗、積累物種和遺傳資源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