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印象中,清朝是懦弱的,是軟弱可欺的,但其實清朝也有一個鐵血將軍,一生為清朝打了無數的勝仗,甚至差點為溥儀打下一片江山,他的名字叫做多羅特·升允,是清朝的鑲黃旗貴族。
大清都亡了,清朝總督還在率領清軍攻城,差點為溥儀打下一片江山
多羅特·升允出生於1858年,當時的清政府已經慢慢衰落了,朝廷政治腐敗,所以很多貴族子弟都貪圖享樂,壓根沒有想過建功立業,餵貓逗鳥逛大街就是他們的日常活動。可是升允不同,升允雖然也是貴族子弟,但是他將父親身上剛正不阿的氣質學了個十成十。
他從小勤奮學習,努力練武,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報效祖國。1882年,24歲的升允通過了科舉考試,正式步入仕途,之後擔任山西按察使、布政使以及陝甘總督等重要職位。升允秉承著為官就要造福一方的想法,盡心盡力為民辦事。
他知曉外國的工業技術比中國先進,於是為了修建蘭州黃河大橋,他花費了整整30萬白銀,還多方輾轉,託人介紹靠譜的外國建築師。不過升允為人耿直,特別看不慣趨炎附勢的人,所以他在朝堂上沒有什麼深交的好友。
1905年,慈禧過70大壽,在紫禁城舉辦宴會招待大臣和各地來賓,壽宴奢靡至極,花了將近百萬以上的銀子。所有的大臣都藉機恭維慈禧,讚美之詞不絕於耳,送的禮物更是一個比一個華貴,可是輪到升允的時候,他卻什麼禮物都沒拿出來,還直接進言讓慈禧不要太過鋪張浪費,雖然話說得委婉,但最終還是惹得慈禧很不高興。
1909年,清政府準備實行立憲制,升允對此事持反對態度,經常明目張胆的在朝堂上公然反駁,因為次數過多,言辭激烈,升允最終被革職了。但是溥儀剛登上帝位,還是一個小孩子,所以升允並不生皇帝的氣,他只是覺得朝堂上的大臣們愚昧無知,矇騙了皇帝太后。
被革職的升允相當樂觀,他依舊勤加練武,等著皇帝反應過來之後重新召他回朝。1911年,全國各地紛紛吹響了反清的號角,浙江、安徽、湖南、山西、貴州等多地省陸續宣布脫離清政府的管制,這時候朝廷真的慌了。
為了鎮壓各地的起義,他們想起了耿直能幹的忠臣升允。升允能力很強,但是終生為清朝廷服務的他封建思想嚴重,他視所有的新興文化為仇敵,帶領清軍與新式軍隊作鬥爭。雖然當時大部分清軍很弱,但是升允操練的軍隊卻所向披靡。
到1912年為止,短短一年的時間,升允就連著打下了十幾座城池,就在他準備西徵擴寬疆土,為溥儀打下一片江山時,京城卻傳來了溥儀退位的消息。升允恨鐵不成鋼,但還是不打算就此放棄,於是他激勵官兵繼續作戰。
可是沒誰喜歡打仗,而且晚清不得民心,現在大清都亡了,皇帝也沒有了,他們徵戰還有什麼意義?所以壓根沒有幾個人響應號召,就算升允以性命做威脅,也沒人聽他的話。軍心渙散,繼續徵戰已經是不可能的了,於是升允另謀出路,去找日本人幫忙,可最後也是失敗告終。
1931年,奔走多年依舊復闢無望的升允在遺憾中去世,享年73歲。其實站在清朝的角度來說,升允不失為一代忠臣;但是從天下的角度來說,大清的沒落已是無可挽回的事情,又豈會因升允一人之力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