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最近在撰寫臺灣海軍的專題系列,以供關心祖國統一大業的網友一讀。在前三個海軍專題文章中,小編已經系統介紹了濟陽級巡防艦(原美國諾克斯級)、基隆級驅逐艦(原美國基德級)以及康定級巡防艦(原法國拉斐特級)進入海峽對岸服役的來龍去脈,並詳細分析上述幾款軍艦的性能優劣,為熱心祖國統一事業的廣大網友作了一點點微不足道的貢獻。
除上述介紹的幾款外購軍艦之外,海峽對岸還有一款自行建造並且使用至今的,綜合性能僅次於基隆級萬噸大驅的「二號」主力艦——「成功」級巡防艦。當前,海峽對岸軍心渙散、武備廢弛,雖年年漢光,但卻難掩頹敗之勢,可以說,統一祖國的時機已經越來越近。希望小編的文章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為激發廣大網友的愛國熱情起到宣傳作用。
成功(Cheng Kung)號PFG-1101
鄭和(Cheng Ho)號PFG-1103
繼光(Chi Kuang)號PFG-1105
嶽飛(Yueh Fei)號PFG-1106
子儀(Tzu I)號PFG-1107
班超(Pan Chao)號PFG-1108
張騫(Chang Chien)號PFG-1109
田單(Tian Dan)號PFG-1110
除上述介紹的幾款外購軍艦之外,海峽對岸還有一款自行建造並且使用至今的,綜合性能僅次於基隆級萬噸大驅的「二號」主力艦——「成功」級巡防艦。
一、「成功」級巡防艦是如何誕生的
建國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由於大陸海軍力量薄弱,海峽對岸取得了臺灣海峽的控制權並對來往南北的大陸船隻進行嚴厲打擊,導致在很長時間內大陸南北港口難以通過臺灣海峽航行,被迫繞行菲律賓和西太平洋,然後取道宮古海峽方可同行,嚴重製約了大陸經濟發展。改革開放前,海峽對岸之所以能夠掌握臺灣海峽的控制權,有兩大因素不可忽略:
1. 離島火炮控制。除臺灣本島和澎湖列島以外,海峽對岸在福建和浙江沿海還佔據部分島嶼,從北到南分別是一江山島、大陳島、東引島、馬祖列島、烏坵嶼以及大、小金門島。上述島嶼中,除一江山島被解放軍武力攻克,海峽對岸從大陳島主動撤退之外,其餘島嶼一直掌握在海峽對岸手中,海峽對岸在上述島嶼部署大量軍隊,修建防禦工事,構築火炮陣地。對大陸往來航行的船隻威脅極大。
2. 軍艦巡弋偵搜。說到亞洲規模最大的水面艦艇部隊,很多網友甚至一些「軍迷齡」不夠的軍事愛好者會脫口而出:日本海上自衛隊。誠然,在大陸海軍近幾年突飛猛進之前,日本海上自衛隊確實擁有亞洲規模第一的水面艦艇部隊,特別是其裝備了愛宕級、金剛級、秋月級、高波級以及村雨級等一大批不遜色於美國軍艦的主力戰艦,讓人豔羨不已,更不用說還擁有排水量高達數萬噸的「掛羊頭買狗肉」的直升機護衛艦。
但是,大家有所不知,在80年代以前,亞洲規模第一的水面艦艇部隊特別是驅逐艦艦隊,並不在日本人手中,而是在海峽對岸手中。當時,依仗美國軍事援助的26艘「陽字號」驅逐艦,海峽對岸可謂是不可一世、橫行霸道,恨不得把整個臺灣海峽都吞入口中,就連1974年西沙海戰爆發後,大陸海軍從東海艦隊抽調4艘01型飛彈護衛艦馳援南海時,都需要看海峽對岸的臉色,才小心翼翼在夜黑風高的晚上以燈火管制狀態高速通過臺灣海峽。但到了80年代末期,儘管海峽對岸仍然在海空方面具備一定技術優勢,但往常那種在臺灣海峽肆意橫行的局面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一方面,我們海軍進步神速,規模不斷擴大,在起步階段,我們海軍還是蘇聯艦艇為主要技術裝備,比如6601型飛彈護衛艦以及03型常規潛艇。到了模仿階段,大陸已經可以在參考蘇聯設計圖紙的基礎上自行設計建造新艦艇,比如051驅逐艦、053護衛艦以及035常規潛艇等。而到了改革開放以後,由於加強與國外先進技術的交流,我們的軍事裝備更新換代進程陡然加快,到了80年代末已經自行研製了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的052型飛彈驅逐艦112艦。大陸軍事技術的進步讓對岸芒刺在背,如鯁在喉。
另一方面,對岸的主力艦艇逐漸老化,不堪重負。當時,海峽對岸的主力艦艇有2種:在驅逐艦方面是「陽字號」驅逐艦,該艦的來源是在二戰時期建造的「基林」級火炮驅逐艦,雖然經過多次改裝,性能不斷優化,但由於年代久遠,艦體結構早已老化,已經到了事故頻發,難以使用的境地。在護衛艦方面(對岸稱之為巡防艦),對岸使用的「山字號」巡防艦到了80年代末期同樣因為年久失修不堪使用。
在此情況下,對岸提出所謂「光華計劃」,試圖通過外購或者自行建造先進軍艦達到更新換代的目的,但是當時不可能出售先進主戰艦艇給對岸。在這個大背景下,對岸開始了自行研發的歷程,經國號戰機和成功級巡防艦就是這個大背景下的產物。
經過反覆對比,海峽對岸選擇了派裡級飛彈護衛艦(我們稱之為佩裡級)作為仿製的原型。佩裡級起源於70年代高低混合艦隊計劃中低檔部分的艦艇,最初劃分為巡邏護衛艦,主要功能是在低威脅環境下為次要艦隊與民用船團進行反潛和防空護衛工作,或者是擔負主戰艦隊的外圍護航以及某些巡邏任務。與驅逐艦類似,佩裡級被視為一種次等護航艦艇,戰力與功能有限,但成本較低,能建造較多的數量彌補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等艦隊主力艦艇的不足。因此,本級艦在造價、排水量、人力上都有嚴格限制,當然也不能採用較高檔或完整的裝備,甚至在原裝的佩裡級連反艦能力都不具備。
1989年5月8日,對岸宣布新艦將由「中船公司」製造,設計方案由吉布斯•科克斯公司提供。同年,在巴斯造船廠協助下,「光華一號」艦,也就是成功級的第一艘在高雄船廠開工。首艦「成功」號單艦造價6.5億美元,從訂貨到交付使用共40個月:1990年12月21日安放龍骨,1991年1月15日安裝MK13飛彈發射架,1992年12月與1993年1月分別進行海試。1993年5月7日正式服役。該艦的建成表明對岸造船技術達到了一定高度。
隨即,船廠以每11個月一艘艦的速度交付對岸海軍。按照當初的計劃,從成功級第二批次起將改為宙斯盾防空艦,「光華二號」的首艦、計劃的總第8艘為「田單」號,將是「宙斯盾成功」的首艦。後來計劃撤消,「田單」號便一直沒有開工,但臺灣「中船公司」已經為其訂購了燃氣輪機、螺旋槳和主要作戰系統等。如就此放棄,則前期投資過大,即使這些設備轉為倉儲備份,也不合算,最後拍板決定繼續建造「田單」艦。
二、「成功」級巡防艦的技術指標和武器裝備
全長138.07公尺,全寬14.31公尺,排水量4,104噸(滿載)動力主機:LM-2500瓦斯渦輪機x2 41,000匹馬力, 推進方式:COGAG單軸最大:27.5節巡航:18節,武裝單管76mm快炮x1,單管40mm快炮x2,標準SM-1MR防空飛彈x40 (單臂式發射器),4聯裝雄風二型反艦飛彈發射器x2,Mk16方陣快炮(近迫武器系統)x1,3聯裝反潛魚雷發射管x2,偵測系統SPS-49(V)5對空搜索雷達,SPS-55平面搜索雷達,STIR-240射控雷達,CAS射控雷達,SQS-56艦艏聲納艦載機,S-70Cx2,乘員軍官:13人,士兵:193人。
三、「成功」級巡防艦比原型「佩裡」護衛艦進步很大
成功級脫胎於佩裡級護衛艦,但針對佩裡級護衛艦的弱點,強化了對海打擊能力,安裝了2座4聯裝雄風Ⅱ反艦飛彈發射裝置,使得成功級護衛艦具備了反艦、防空(有40枚標準防空彈)、反潛都均衡的能力。其作戰能力在4000噸級的護衛艦上,即使在全球都是出類拔萃的,特別是2架10噸級S-60B反潛直升機的配置堪稱豪華,所以反潛作戰能力特別強大。有幾個地方甚至超過了原型佩裡級護衛艦。
1.反艦能力特別突出。在美國海軍中,主力軍艦是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以及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佩裡級連臺面都擺不上,因為其主要任務是遠洋巡邏、護漁護航,根本不是與蘇聯海軍進行海上決戰的主力,所以連反艦飛彈都省了。但在海峽對岸就不同了,正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在缺乏大型艦艇的對岸海軍中,基於佩裡研製的成功級就是妥妥的頭等主力艦,是要用來與大陸海軍進行海上大決戰的看家寶,缺乏反艦飛彈是絕對不能容忍的。因此,對岸特意加強了反艦能力,為成功級巡防艦安裝了自行研製的雄風2型反艦飛彈,性能大致相當於大陸海軍的鷹擊83飛彈。近幾年,由於大陸海軍防空能力快速發展,多種先進區域防空飛彈先後入列,對岸深感雄風2飛彈的亞音速速度過低,難以有效威脅大陸海軍,故新增了自行研製的雄風3超音速飛彈,威力巨大,用對岸海軍的原話就是「航母剋星」「遼寧艦剋星」,成功級巡防艦也成為世界上第一種同時裝備超音速反艦飛彈和亞音速反艦飛彈的軍艦;
近幾年,由於防空能力快速發展,多種先進區域防空飛彈先後入列,對岸深感雄風2飛彈的亞音速速度過低,難以有效威脅,故新增自行研製的雄風3超音速飛彈,威力巨大,用對岸海軍的原話就是「航母剋星」,成功級巡防艦也成為世界上第一種同時裝備超音速反艦飛彈和亞音速反艦飛彈的軍艦;
2. 火炮配置有所增強。考慮到大陸海軍一貫採用「小艇打大艦」的戰術導致對岸海軍在50/60年代的多場海戰中損失慘重,對岸海軍決定在佩裡級護衛艦以及裝備了「密集陣」近防炮基礎上,再新增兩門40毫米博斯福火炮,用於增加近程交戰火力。
3. 電子性能大幅度提升。成功級作戰系統、電子裝備主要改進處包括引進UYK-43計算機、用SYS-2(V)2 IADT整合艦上所有雷達的信息、MK-92射控系統升級為Mod6版、原有SPS-49對空搜索雷達改良為(V)5版、AN/SLQ-32(V)5電戰系統,較(V)2具備主動反制能力等、數據傳輸鏈改為大成數據鏈系統,等同於臺灣版的Link-11,美國海軍稱之為Link-T。
四、「成功」級巡防艦的致命缺陷
1.缺乏多目標接戰能力。成功級護衛艦的藍本是美國海軍的佩裡艦,戰術與技術性能相近。從1990年代初期服役至今,成功級的缺點逐漸浮現,包括艦艏的MK-13單臂防空飛彈發射器,1分鐘內最多只能發射7枚標準SM-1防空飛彈,無法應付現代戰爭中的飽和式攻擊。
1988年5月17日,「斯塔克」號(FFG-31)在波斯灣被伊拉克幻影F.1戰鬥機發射的兩枚飛魚反艦飛彈擊中,艦上指揮系統被毀,37人死亡,暴露出了單艦火力弱的不足。由於其防空武器均為單件配置,且有射擊死角,不具備對付多目標能力,一旦脫離艦隊的空中掩護,容易受到空中打擊。對岸海軍原先預計在第8艘成功級田單艦裝置先進戰鬥系統(ACS),採用垂直飛彈發射箱,大幅提升防空能力,然而因預算不足和性能不穩定,導致計劃取消。
近幾年,我們海軍航空兵發展極其迅猛,先後裝備殲15、轟6J等先進戰機,更不用說以前就有的蘇30MK2、殲10以及飛豹等戰機,加上配置的鷹擊12、鷹擊83以及俄制KH31反艦飛彈,根本不是小小的成功級巡防艦所能承受的。
2.「非法改裝」導致艦體強度不足。成功級的長船樓艛設計,從艦橋後方一路延伸到機庫,其中沒有任何構造物或伸縮縫加以隔開,必須承受大範圍艦體施加的各種壓力,加上必須承受76mm快炮射擊造成的應力、惡劣的東北季風影響、任務繁重等因素,導致部分成功級出現直升機庫裂縫漏水現象。2000年之後,更因為成功級「非法」改裝配備雄風-3型反艦飛彈之後,部分成功級艦01甲板負載過重而出現裂縫,對岸不得不對甲板進行補強。
在20年以前,海峽對岸憑藉所謂「二代機」「二代艦」給我們造成了很大的軍事壓力,但是就像偉人所說的,「螞蟻緣槐誇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不出數年,對岸所謂的「海空優勢」就蕩然無存!
現如今,我055萬噸大驅,075四萬噸大兩棲,003核動力航母紛紛開建,對岸已經沒有任何優勢,舉手投降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