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海軍專題(四)——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成功」級巡防艦

2021-01-14 龍城軍事

小編最近在撰寫臺灣海軍的專題系列,以供關心祖國統一大業的網友一讀。在前三個海軍專題文章中,小編已經系統介紹了濟陽級巡防艦(原美國諾克斯級)、基隆級驅逐艦(原美國基德級)以及康定級巡防艦(原法國拉斐特級)進入海峽對岸服役的來龍去脈,並詳細分析上述幾款軍艦的性能優劣,為熱心祖國統一事業的廣大網友作了一點點微不足道的貢獻。

除上述介紹的幾款外購軍艦之外,海峽對岸還有一款自行建造並且使用至今的,綜合性能僅次於基隆級萬噸大驅的「二號」主力艦——「成功」級巡防艦。當前,海峽對岸軍心渙散、武備廢弛,雖年年漢光,但卻難掩頹敗之勢,可以說,統一祖國的時機已經越來越近。希望小編的文章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為激發廣大網友的愛國熱情起到宣傳作用。

成功(Cheng Kung)號PFG-1101

鄭和(Cheng Ho)號PFG-1103

繼光(Chi Kuang)號PFG-1105

嶽飛(Yueh Fei)號PFG-1106

子儀(Tzu I)號PFG-1107

班超(Pan Chao)號PFG-1108

張騫(Chang Chien)號PFG-1109

田單(Tian Dan)號PFG-1110

除上述介紹的幾款外購軍艦之外,海峽對岸還有一款自行建造並且使用至今的,綜合性能僅次於基隆級萬噸大驅的「二號」主力艦——「成功」級巡防艦。

一、「成功」級巡防艦是如何誕生的

建國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由於大陸海軍力量薄弱,海峽對岸取得了臺灣海峽的控制權並對來往南北的大陸船隻進行嚴厲打擊,導致在很長時間內大陸南北港口難以通過臺灣海峽航行,被迫繞行菲律賓和西太平洋,然後取道宮古海峽方可同行,嚴重製約了大陸經濟發展。改革開放前,海峽對岸之所以能夠掌握臺灣海峽的控制權,有兩大因素不可忽略:

1. 離島火炮控制。除臺灣本島和澎湖列島以外,海峽對岸在福建和浙江沿海還佔據部分島嶼,從北到南分別是一江山島、大陳島、東引島、馬祖列島、烏坵嶼以及大、小金門島。上述島嶼中,除一江山島被解放軍武力攻克,海峽對岸從大陳島主動撤退之外,其餘島嶼一直掌握在海峽對岸手中,海峽對岸在上述島嶼部署大量軍隊,修建防禦工事,構築火炮陣地。對大陸往來航行的船隻威脅極大。

2. 軍艦巡弋偵搜。說到亞洲規模最大的水面艦艇部隊,很多網友甚至一些「軍迷齡」不夠的軍事愛好者會脫口而出:日本海上自衛隊。誠然,在大陸海軍近幾年突飛猛進之前,日本海上自衛隊確實擁有亞洲規模第一的水面艦艇部隊,特別是其裝備了愛宕級、金剛級、秋月級、高波級以及村雨級等一大批不遜色於美國軍艦的主力戰艦,讓人豔羨不已,更不用說還擁有排水量高達數萬噸的「掛羊頭買狗肉」的直升機護衛艦。

但是,大家有所不知,在80年代以前,亞洲規模第一的水面艦艇部隊特別是驅逐艦艦隊,並不在日本人手中,而是在海峽對岸手中。當時,依仗美國軍事援助的26艘「陽字號」驅逐艦,海峽對岸可謂是不可一世、橫行霸道,恨不得把整個臺灣海峽都吞入口中,就連1974年西沙海戰爆發後,大陸海軍從東海艦隊抽調4艘01型飛彈護衛艦馳援南海時,都需要看海峽對岸的臉色,才小心翼翼在夜黑風高的晚上以燈火管制狀態高速通過臺灣海峽。但到了80年代末期,儘管海峽對岸仍然在海空方面具備一定技術優勢,但往常那種在臺灣海峽肆意橫行的局面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一方面,我們海軍進步神速,規模不斷擴大,在起步階段,我們海軍還是蘇聯艦艇為主要技術裝備,比如6601型飛彈護衛艦以及03型常規潛艇。到了模仿階段,大陸已經可以在參考蘇聯設計圖紙的基礎上自行設計建造新艦艇,比如051驅逐艦、053護衛艦以及035常規潛艇等。而到了改革開放以後,由於加強與國外先進技術的交流,我們的軍事裝備更新換代進程陡然加快,到了80年代末已經自行研製了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的052型飛彈驅逐艦112艦。大陸軍事技術的進步讓對岸芒刺在背,如鯁在喉。

另一方面,對岸的主力艦艇逐漸老化,不堪重負。當時,海峽對岸的主力艦艇有2種:在驅逐艦方面是「陽字號」驅逐艦,該艦的來源是在二戰時期建造的「基林」級火炮驅逐艦,雖然經過多次改裝,性能不斷優化,但由於年代久遠,艦體結構早已老化,已經到了事故頻發,難以使用的境地。在護衛艦方面(對岸稱之為巡防艦),對岸使用的「山字號」巡防艦到了80年代末期同樣因為年久失修不堪使用。

在此情況下,對岸提出所謂「光華計劃」,試圖通過外購或者自行建造先進軍艦達到更新換代的目的,但是當時不可能出售先進主戰艦艇給對岸。在這個大背景下,對岸開始了自行研發的歷程,經國號戰機和成功級巡防艦就是這個大背景下的產物。

經過反覆對比,海峽對岸選擇了派裡級飛彈護衛艦(我們稱之為佩裡級)作為仿製的原型。佩裡級起源於70年代高低混合艦隊計劃中低檔部分的艦艇,最初劃分為巡邏護衛艦,主要功能是在低威脅環境下為次要艦隊與民用船團進行反潛和防空護衛工作,或者是擔負主戰艦隊的外圍護航以及某些巡邏任務。與驅逐艦類似,佩裡級被視為一種次等護航艦艇,戰力與功能有限,但成本較低,能建造較多的數量彌補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等艦隊主力艦艇的不足。因此,本級艦在造價、排水量、人力上都有嚴格限制,當然也不能採用較高檔或完整的裝備,甚至在原裝的佩裡級連反艦能力都不具備。

1989年5月8日,對岸宣布新艦將由「中船公司」製造,設計方案由吉布斯•科克斯公司提供。同年,在巴斯造船廠協助下,「光華一號」艦,也就是成功級的第一艘在高雄船廠開工。首艦「成功」號單艦造價6.5億美元,從訂貨到交付使用共40個月:1990年12月21日安放龍骨,1991年1月15日安裝MK13飛彈發射架,1992年12月與1993年1月分別進行海試。1993年5月7日正式服役。該艦的建成表明對岸造船技術達到了一定高度。

隨即,船廠以每11個月一艘艦的速度交付對岸海軍。按照當初的計劃,從成功級第二批次起將改為宙斯盾防空艦,「光華二號」的首艦、計劃的總第8艘為「田單」號,將是「宙斯盾成功」的首艦。後來計劃撤消,「田單」號便一直沒有開工,但臺灣「中船公司」已經為其訂購了燃氣輪機、螺旋槳和主要作戰系統等。如就此放棄,則前期投資過大,即使這些設備轉為倉儲備份,也不合算,最後拍板決定繼續建造「田單」艦。

二、「成功」級巡防艦的技術指標和武器裝備

全長138.07公尺,全寬14.31公尺,排水量4,104噸(滿載)動力主機:LM-2500瓦斯渦輪機x2 41,000匹馬力, 推進方式:COGAG單軸最大:27.5節巡航:18節,武裝單管76mm快炮x1,單管40mm快炮x2,標準SM-1MR防空飛彈x40 (單臂式發射器),4聯裝雄風二型反艦飛彈發射器x2,Mk16方陣快炮(近迫武器系統)x1,3聯裝反潛魚雷發射管x2,偵測系統SPS-49(V)5對空搜索雷達,SPS-55平面搜索雷達,STIR-240射控雷達,CAS射控雷達,SQS-56艦艏聲納艦載機,S-70Cx2,乘員軍官:13人,士兵:193人。

三、「成功」級巡防艦比原型「佩裡」護衛艦進步很大

成功級脫胎於佩裡級護衛艦,但針對佩裡級護衛艦的弱點,強化了對海打擊能力,安裝了2座4聯裝雄風Ⅱ反艦飛彈發射裝置,使得成功級護衛艦具備了反艦、防空(有40枚標準防空彈)、反潛都均衡的能力。其作戰能力在4000噸級的護衛艦上,即使在全球都是出類拔萃的,特別是2架10噸級S-60B反潛直升機的配置堪稱豪華,所以反潛作戰能力特別強大。有幾個地方甚至超過了原型佩裡級護衛艦。

1.反艦能力特別突出。在美國海軍中,主力軍艦是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以及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佩裡級連臺面都擺不上,因為其主要任務是遠洋巡邏、護漁護航,根本不是與蘇聯海軍進行海上決戰的主力,所以連反艦飛彈都省了。但在海峽對岸就不同了,正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在缺乏大型艦艇的對岸海軍中,基於佩裡研製的成功級就是妥妥的頭等主力艦,是要用來與大陸海軍進行海上大決戰的看家寶,缺乏反艦飛彈是絕對不能容忍的。因此,對岸特意加強了反艦能力,為成功級巡防艦安裝了自行研製的雄風2型反艦飛彈,性能大致相當於大陸海軍的鷹擊83飛彈。近幾年,由於大陸海軍防空能力快速發展,多種先進區域防空飛彈先後入列,對岸深感雄風2飛彈的亞音速速度過低,難以有效威脅大陸海軍,故新增了自行研製的雄風3超音速飛彈,威力巨大,用對岸海軍的原話就是「航母剋星」「遼寧艦剋星」,成功級巡防艦也成為世界上第一種同時裝備超音速反艦飛彈和亞音速反艦飛彈的軍艦;

近幾年,由於防空能力快速發展,多種先進區域防空飛彈先後入列,對岸深感雄風2飛彈的亞音速速度過低,難以有效威脅,故新增自行研製的雄風3超音速飛彈,威力巨大,用對岸海軍的原話就是「航母剋星」,成功級巡防艦也成為世界上第一種同時裝備超音速反艦飛彈和亞音速反艦飛彈的軍艦;

2. 火炮配置有所增強。考慮到大陸海軍一貫採用「小艇打大艦」的戰術導致對岸海軍在50/60年代的多場海戰中損失慘重,對岸海軍決定在佩裡級護衛艦以及裝備了「密集陣」近防炮基礎上,再新增兩門40毫米博斯福火炮,用於增加近程交戰火力。

3. 電子性能大幅度提升。成功級作戰系統、電子裝備主要改進處包括引進UYK-43計算機、用SYS-2(V)2 IADT整合艦上所有雷達的信息、MK-92射控系統升級為Mod6版、原有SPS-49對空搜索雷達改良為(V)5版、AN/SLQ-32(V)5電戰系統,較(V)2具備主動反制能力等、數據傳輸鏈改為大成數據鏈系統,等同於臺灣版的Link-11,美國海軍稱之為Link-T。

四、「成功」級巡防艦的致命缺陷

1.缺乏多目標接戰能力。成功級護衛艦的藍本是美國海軍的佩裡艦,戰術與技術性能相近。從1990年代初期服役至今,成功級的缺點逐漸浮現,包括艦艏的MK-13單臂防空飛彈發射器,1分鐘內最多只能發射7枚標準SM-1防空飛彈,無法應付現代戰爭中的飽和式攻擊。

1988年5月17日,「斯塔克」號(FFG-31)在波斯灣被伊拉克幻影F.1戰鬥機發射的兩枚飛魚反艦飛彈擊中,艦上指揮系統被毀,37人死亡,暴露出了單艦火力弱的不足。由於其防空武器均為單件配置,且有射擊死角,不具備對付多目標能力,一旦脫離艦隊的空中掩護,容易受到空中打擊。對岸海軍原先預計在第8艘成功級田單艦裝置先進戰鬥系統(ACS),採用垂直飛彈發射箱,大幅提升防空能力,然而因預算不足和性能不穩定,導致計劃取消。

近幾年,我們海軍航空兵發展極其迅猛,先後裝備殲15、轟6J等先進戰機,更不用說以前就有的蘇30MK2、殲10以及飛豹等戰機,加上配置的鷹擊12、鷹擊83以及俄制KH31反艦飛彈,根本不是小小的成功級巡防艦所能承受的。

2.「非法改裝」導致艦體強度不足。成功級的長船樓艛設計,從艦橋後方一路延伸到機庫,其中沒有任何構造物或伸縮縫加以隔開,必須承受大範圍艦體施加的各種壓力,加上必須承受76mm快炮射擊造成的應力、惡劣的東北季風影響、任務繁重等因素,導致部分成功級出現直升機庫裂縫漏水現象。2000年之後,更因為成功級「非法」改裝配備雄風-3型反艦飛彈之後,部分成功級艦01甲板負載過重而出現裂縫,對岸不得不對甲板進行補強。

在20年以前,海峽對岸憑藉所謂「二代機」「二代艦」給我們造成了很大的軍事壓力,但是就像偉人所說的,「螞蟻緣槐誇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不出數年,對岸所謂的「海空優勢」就蕩然無存!

現如今,我055萬噸大驅,075四萬噸大兩棲,003核動力航母紛紛開建,對岸已經沒有任何優勢,舉手投降就是了。

相關焦點

  • 臺灣海軍專題(三)——中看不中用的法國樣子貨「康定」級巡防艦
    為實現軍事裝備的更新換代,海峽對岸先後推出所謂「光華計劃」,其中「光華一號」計劃即在美國佩裡級護衛艦的基礎上自行建造「成功」級巡防艦,用來取代「陽字號」驅逐艦。而「光華二號」則是計劃向韓國購買18艘「蔚山」級飛彈護衛艦,用來替代「山字號」巡防艦,但80年代末國際局勢風雲變幻,中國與西方國家關係生變,導致臺灣一改往日軍購被壓制的窘境,頻頻向西方國家示好。
  • 解析臺軍成功級巡防艦:以美艦為藍本改進(圖)
    成功級巡防艦攜帶雄風三超音速反艦飛彈巡邏臺海軍成功級鄭和艦本月17日在臺軍「漢光演習」中,發生76炮卡彈事件;鄭和艦副艦長19日從澎湖搭「臺華輪」回高雄休假時,竟然在船上率部屬公開聚賭,引起「立委」與媒體痛批,也讓臺民眾再度注意到臺海軍主力戰艦成功級巡防艦。
  • 解析臺軍方成功級巡防艦:捍衛臺海主力(圖)
    臺海軍成功級艦配載「雄風三飛彈」巡弋臺灣海峽。 圖片來源:臺灣《今日新聞》臺軍S-70C直升機。圖片來源:臺灣《今日新聞》【環球網綜合報導】臺海軍成功級鄭和艦本月17日在臺軍「漢光演習」中,發生76炮卡彈事件;鄭和艦副艦長19日從澎湖搭「臺華輪」回高雄休假時,竟然在船上率部屬公開聚賭,引起「立委」與媒體痛批,也讓臺民眾再度注意到臺海軍主力戰艦成功級巡防艦。
  •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當今美帥的帳下也沒有了強兵悍將
    美帥現在的處境就是中國歷史上的「蜀」說到「蜀」人們想到的是「劉」,其實更有「亮」。沒有「亮」,也許就沒有劉家的「蜀」。說「蜀」還是主要說「亮」。在吳國聯劉抗曹的決策中,「亮」才安頓下來,有了棲身歇腳之地,待「瑜」火燒赤壁之後,曹操敗回北方之際,「亮」坐收漁人之利,巧收襄陽、長沙、桂陽、零陵四郡,並有武功蓋世的黃忠、魏延來降,後又有馬超加入。「亮」帥麾下戰將雲集,尤其是關、張、趙、馬、黃五虎上將燦爛輝煌,蜀國建立,與魏吳並雄。
  • 美國將出售派裡級巡防艦 臺灣、菲律賓成潛在買主
    臺海軍成功級艦配載「雄風三飛彈」。     人民網7月18日電 據臺灣今日新聞網報導,由於美國國防經費刪減,美國海軍2014年將有大批軍艦除役、出售,其中臺灣與菲律賓可能成為7艘二手派裡級(Oliver Hazard Perry class)巡防艦的買家。
  • 法媒稱美同意向臺灣出售兩艘派裡級舊巡防艦
    環球時報-環球網8月17日報導  據法國國際廣播電臺8月16日消息,臺灣海軍迫切需要更換已經高齡40歲的8艘諾克斯級巡防艦,但在各國都向美國購買二手巡防艦的情況下,美國最近只同意賣給臺灣兩艘派裡級巡防艦,臺灣軍方希望未來再向美國爭取購買縮小版的宙斯盾戰鬥系統和垂直發射系統,以仿效西班牙、韓國和澳洲,自行打造臺灣版的「小神盾」。
  • 美國同意向臺灣出售4艘現役「派裡級」巡防艦
    臺灣軍方即將新增主力戰艦,根據平面媒體報導,美國同意出售四艘現役派裡級巡防艦給臺灣,以取代海軍船齡將近四十年的諾克斯級巡防艦,據了解,軍方高層已經向臺灣領導人馬英九提報,預計明年度編列預算。臺灣軍方目前擁有八艘諾克斯級巡防艦,但由於服役時間已經將近四十年,暗藏操作安全問題,因此傳出,美國同意出售臺灣有意爭取的四艘派裡級巡防艦,消息一曝光,軍方二十二號態度低調,不願證實。根據平面媒體報導,軍方在上個月已經向臺灣領導人馬英九報告採購事項,預計明年度開始編列預算,並逐年汰換現有的諾克斯級巡防艦,全面更新後可以節省一千三百多名人力。
  •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廖化的實力真的很差嗎?
    讀過三國的人,都對「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話比較熟悉,大家常常認為這是蜀漢人才匱乏的體現,連實力不咋樣的廖化都派上前線做了大將。
  • 臺媒:加拿大護衛艦穿越臺灣海峽 系哈利法克斯級巡防艦「溫尼伯」號
    據臺灣「中央社」等臺媒10月3日報導,臺防務部門今日(3日)傍晚證實,加拿大一艘護衛艦自南海向北航行經過臺灣海峽,繼續向北航行。
  • 臺灣海軍20年造艦計劃 每年需230億臺幣
    中新網9月23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海軍官員透露,臺灣海軍計劃未來20年內,將建造4艘1萬噸的驅逐艦,逐步汰換已老舊的4艘「紀德艦」,新型的驅逐艦完全臺灣製造,並將配載神盾戰系
  •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詔敕未到,奕軍為惇所破;贇為流矢所中死。治無戴圍武威,家屬留在西海。淮進軍趨西海,欲掩取其累重,會無戴折還,與戰於龍夷之北,破走之。姜維出石亭,從疆川,乃西迎治無戴,留陰平太守廖化於成重山築城,斂破羌保質。
  • 美將售臺兩艘派裡級巡防艦 擬改造成「小神盾」
    聲音  「美國現役派裡級艦的武器系統、防空比臺灣成功級艦差,反潛戰力比諾克斯差,接收2艘舊艦,只是聊勝於無。」不過在預算財力上,因為臺軍海軍還有潛艇案的排擠,因此不可能有高額預算再採購新艦,因此早就看上美國共打造51艘的派裡級巡防艦中較新的一批。
  • 臺灣展出"輕型巡防艦" 防空飛彈發射架咋這麼奇葩?
    原標題:從臺灣新輕護看臺灣區域防空飛彈在9月22日舉辦的「高雄國際海事船舶暨國防工業展」上,臺灣國際造船首次展出了和臺灣「中山科學研究院」聯合研製的1500噸級「輕型巡防艦」(護衛艦)。據媒體報導,該新型輕護衛艦對臺灣海軍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自上個世紀90年代,臺灣海軍的「山字級」也就是「天山」級/「文山」級(原美國海軍在二戰時期建造的1400噸「高速運輸艦」)等「二級護衛艦」退役之後,臺灣海軍只剩下了「成功」級(佩裡)和「濟陽」級(諾克斯)以及後來的「康定」級(拉法耶特)被臺灣劃為「一級護衛艦」的艦艇,再往下就是小型巡邏艦和飛彈艇組成的「三級艦」部隊了,本次公開的「1500噸級輕型護衛艦
  • 俗話說「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歷史上廖化的能力究竟如何?
    三國是一個靠實力說話的年代,其中有一個人,文化素質過硬,軍事能力也槓槓的,卻一直背著一口「無能」的大黑鍋,甚至留給他的俗語都充滿嘲諷的意味:「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婦孺皆知俗語不僅黑了蜀國,還順便毫不留情的黑了廖化,說得廖化好像真的很菜,奈何蜀國實在無人,只好「矬子裡面拔將軍」,讓他當先鋒是沒辦法的辦法。
  • 臺造艦計劃出爐:潛艇七艘 巡防艦十多艘,美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
    臺各型軍艦、海巡艦目前正在依「自製防禦潛艦」計劃建造當中,新一波的建造數量已出爐,預計將建造七艘潛艦(潛艇),飛彈巡防艦14到19艘。臺基隆級驅逐艦臺灣現有美國原基隆級驅逐艦4艘,成功級巡防艦10艘,康定級巡防艦6艘,濟陽級巡防艦6艘,光華六號隱身飛彈艇31艘,錦江級巡邏艦12艘,沱江級巡邏艦1艘,劍龍級常規潛艇
  • 購自美國兩艘二手巡防艦航抵高雄
  • 臺軍擬造19艘「震海」飛彈巡防艦 取代諾克斯和拉法葉艦
    據臺媒報導 臺船公司發布最新資料顯示,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已有最新構型,艦艏除主炮之外還將配置3組飛彈垂直發射系統,艦上還將配置4套斜式發射箱,供雄二丶雄三反艦飛彈使用。臺灣海軍新一代飛彈巡防艦計劃代號為「震海計劃」,原型艦的建造計劃總金額達到245億元,臺船公司積極爭取這項「軍艦自造」案,而臺船公司在本周舉行的法人說明會中,也曝光了「震海計劃」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的構型。
  • 臺首艘600噸級巡防艦今交船,蔡英文將主持,艦上保留飛彈發射基座
    臺「海巡署」安平級巡防艦首艘安平艦(CG-601)完成海上公試, 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今天將親臨交船典禮。臺灣省綠媒吹噓稱,安平艦具平戰轉換功能,平時捍衛藍色「國土」,也可搖身一變成為「國防戰力」。根據「海巡艦艇發展計劃」,共要建造141艘艦艇,新造600噸級巡防艦參考海軍沱江艦設計基礎,最大特色為甲板面積大,保留了雄二、雄三飛彈發射基座,也增加了警備救難區及救難艇,平常可以執行海巡救生救難及海域執法任務,平常速度達40節以上,據稱「可大幅提升巡防能量」。
  • 臺灣地區600噸巡防艦安平艦下水,還計劃造35噸的巡邏艇
    臺灣第一艘安平級巡防艦下水,星期五(12月11日)在高雄中信造船廠舉行下水典禮。除慶祝第一艘600噸級安平級巡防艦正式下水,星期五的儀式還包括第2艘成功艦命名下水暨35噸級巡防艇PP-3589交船。這是臺地區「國艦國造」的重要成果之一,該艦雖然隸屬海巡署,但在戰時可緊急改裝為雄風二/三反艦飛彈發射平臺。同時今天該型的二號艦成功號(與成功級護衛艦首艦重名)下水,三號艦也已整體成型。安平艦上首次安裝了島內自行研發的20毫米遙控炮塔,以及鎮海火箭彈~~明年將進行反艦飛彈試射。
  • 臺海軍首艘飛彈巡防艦,預算245億新臺幣,預計明年底啟動建造
    臺海軍建造新一代4500噸級飛彈巡防艦原型艦1艘,代號「震海計劃」,因「中科院」達不到海軍需求標準,致進度一再落後。負責建造艦體的臺船公司在上周舉行法說會中,透露首艘原型艦預算約245億元(新臺幣,下同),預計2021年底啟動,未來建造19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