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看,對於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傳承各方面都在積極努力,已經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態勢,但還缺少一種規範嚴謹的氣質。」湖南、天津兩地調研結束,全國政協委員、深諳一線教育教學實踐的北京史家教育集團總校長王歡作出如是判斷。「各地各機構已經行動起來,但我們尤其要避免兩種傾向,一種是形式主義的傾向,一種是實用主義的傾向。」全國政協委員、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孫慶聚則這樣強調。
一路走來,調研組成員圍繞為什麼進?進什麼?怎麼進?大家思考、熱議和建言:
為什麼進?認識到位方有行動自覺
全國政協委員孫寶林是中國印刷博物館館長,據他介紹,現在博物館等機構發揮社會教育功能的積極性很高,中國印刷博物館就曾主動走進北京80中學、北京史家小學等辦展,但結合一線調研,孫寶林委員發現,在很多地方很多學校,博物館常常處於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窘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面臨的不僅僅是經費緊缺的尷尬,本來孩子們的時間就有限,究竟讓什麼進不讓什麼進,常常要遭遇校長的觀念阻隔。」「沒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繁榮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復興,一個國家的復興,不僅僅是物質的豐厚,更是國民素質的提高、文化的繁榮。文化是根是魂,我們必須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來統一認識。為此,當前要進一步深入對『三進』工作重要意義的認識,通過進一步深化認識,增強行動自覺。」孫慶聚委員強調,「『三進』工作特別要強調定位和導向,從上到下,各層面各機構要認識到,我們的根本目的是培根鑄魂、立德樹人,否則就有跑偏方向的危險。」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十二中聯合總校校長李有毅強調:「到了第二個百年,現在的孩子最大的可能40多歲,最小的30多歲,正是我國復興的中堅力量、中流砥柱。要真正地讓他們能夠帶著深厚的愛國情懷來為國家建設服務,我們就需要從現在做起,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去浸潤、培養孩子們的家國情懷。」
從立德樹人到文化復興,委員們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意義重大,牽繫國家和民族未來。只有認識到位,方能有行動自覺;只有認識統一,方能形成合力。
進什麼?進知識進技藝更要進心靈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究竟要傳承什麼?長沙、湘西、天津行,委員們看到,學校、社會力量都在進行各種因地制宜的技藝傳承。從湘繡到腰鼓、蠟染,從楊柳青年畫到戲曲、相聲。委員們更為關切的是,孩子們在技藝學習的背後是否悟了道?入了心?
劉新成副主席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豐富積澱,外化出文字、語言、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多種形式;在學校教育中有著課本、課堂、校園這些載體。但兩者之間的結合併不容易,尤其是要通過教育,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基因根植於學生心中。
「談『三進』,無論是進校園、進課本、進課堂,歸根到底就是一進——進腦袋。」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委員指出,「轉變孩子的價值理念、思維方式,產生文化精神層面的深度吸引非常不容易,我們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一定要有各學科適度的常態化的操作規定,我們不能只在形式上去探索花樣,如穿古代的衣服、唱個歌兒、做個活兒,一定要落實到精神傳承。」王歡委員強調說,「不論學習什麼樣的技藝,我們最終是要將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植入孩子心裡,讓孩子們真心誠意地產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要處理好『精神傳承』與『技藝傳承』的關係。」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院長雷鳴強委員強調,「傳統文化教育傳承,文化精神傳承是主旨、內核、靈魂,文化技藝傳承是主線、載體、血肉。文化技藝傳承載著、表達著、豐富著文化精神傳承。兩者是內核與載體、靈魂與血肉、主旨與主線的關係,合則兩強,分則兩弱。」雷鳴強委員建議有關部門總結研究出臺「精神傳承與技藝傳承」互動提升的課程教學指南和案例。
怎麼進?加強頂層設計、完善制度、優化機制
「我們到底是有序地進,還是無序地進?有選擇地進,還是一股腦兒地都進?」調研中,王春法委員這樣點題。而「有序地進」需要機制供給。「這次調研,重在研究頂層設計和剛性要求。」調研組組長、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葉小文認為,「『三進』碰到的四個問題要從頂層深入研究和回答。一是面對不同的對象,怎麼進?二是遇到網際網路這個大時代,怎麼進?三是碰到應試教育這堵牆,怎麼進?四是碰到經費難題,怎麼解決?」全國政協常委朱永新同樣呼籲從國家層面加強頂層設計。他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傳承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加強剛性課程和科學評價。
呼應大家的建議,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閻曉宏委員說,「應該有一個整體領導,有各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也應該有整體的部署和評估。要對現有的各學科教材進一步深入調研、認真審視。究竟哪些需要強化?具體強化什麼?」
對孩子們時間緊、課業重的現實,來自中學的李有毅委員感受深刻。她特別建議:「所有的都要進學校,未免會增加學生的負擔。要有頂層設計,要整合,要篩選,要分學段,處理好必修和選修的有機結合,處理好普及與提高的關係,處理好認識和技能的關係,處理好興趣和任務的關係。」葉小文、孫慶聚等委員也特別強調:「三進」要尊重育人規律。因人、因類施教,不能大水漫灌,從幼兒園、小學到大學,在不同階段應該有不同的進法。而參與這次調研之前,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教科院院長金永偉已經組織當地研究人員進行了多次座談,金永偉委員建議,「考慮到孩子們時間有限,要能融盡融,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內容融入到各科課程當中,同時將課內課外充分融合。」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建樹『四個自信』的需要,需要強制性的、剛性的要求。但是在具體層面,以什麼為載體,要給基層、給學生具體的選擇留下空間。」湘西州調研中,看到孩子們在腰鼓前神採飛揚的樣子,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音協副主席兼秘書長韓新安表示自己當時「很被觸動」。「在湘西我們看到孩子們玩打擊樂,這是他們的地方特色。雖然沒有好的舞蹈教室,孩子們擠在走廊上敲,但你完全能感受到他們正在享受這個技藝,感悟音樂背後祖先的生活。」為此,韓新安強調,「剛性要求不宜過細,要給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給孩子們的選擇留下空間,讓孩子們從對技藝的體驗、感悟進入,最終走向價值認同,以免走向形式主義。」
劉新成副主席更進一步強調,怎麼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制度;怎麼打造系統化分學段的教材體系;怎麼加強課程設計和統籌安排;怎麼進一步拓展「三進」的載體,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吸引力、承載力;怎麼依託新技術手段,豐富進課堂、進校園的手段與形式;怎麼發揮各方力量,增強多元支撐、形成合力;怎麼加強研究,更加凸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培養人、培育人工作當中的作用和效果等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深入調研和研究。
面對資源短缺,需要多些創新思維
委員們在湘西州調研時正逢陰雨連綿,因為缺少舞蹈場地,孩子們披著雨披在路邊表演抑或在走廊上敲鼓。調研組了解到:農村地區學校的「三進」往往因為經費問題導致工作難以開展,除了硬體設施還不能滿足需要外,傳承人教師的補貼補助等也沒有著落,博物館等校外公共文化資源分布的不平衡也導致傳承效果的受限。顯然,如何破解缺場地、缺師資、缺經費的這些難題,對於「三進」向縱深推進至關重要。
而面對資源短缺帶來的挑戰,除了呼籲各級政府繼續加大投入外,多位委員認為,還需要以問題為導向,用改革、開放、創新的思維破解發展中的問題。
湖南調研中,以民營機制運作的湖南雨花非遺博物館的探索令委員們耳目一新。在長沙雨花非遺博物館內,有木工師傅在做木工玩偶,也有中學生在做木工體驗。「您是亦師亦學生啊!」在一個木工攤位前,朱永新和一位木工師傅攀談起來。這位木工師傅現在在雨花非遺博物館裡擔任木工老師,他介紹自己同時也是個「學生」。原來,曾經在工廠裡做電工的老師傅退休後發現做木工更有成就感,因為可以看到自己的成品——一個足球或者一個人像玩偶、一個擺件兒。老人家於是選擇來到這裡,一邊自學一邊陪伴前來遊學的孩子們做木工。朱永新常委強調,「未來的教育一定是開放的,學校的圍牆是要打開的。利用社會的優秀文化資源來進行學校的傳統文化教育,一定是未來的大方向,要做好整合的工作,要多做嘗試。」李有毅委員深為贊同,「湖南雨花非遺博物館這個形式既集中了社會資本的投入,節約了政府的資金,還引導了家、校、社共育的文化,可以推廣。」
「現在在城市,家長周末送小孩參加各種培訓十分普遍,可以對一些與『三進』內容相關課程的培訓費用給予一定獎補,調動學生家長參與的積極性。」同多位委員意見一致,全國政協常委、民進湖南省委會主委潘碧靈也認為,第三方服務、集中社會化採購可以降低成本。他建議:「對於教學場地,城市學校可以以區為單位,農村學校可以以中心校為中心,構建本校、重點特色校、中心校教育培訓中心三個層面的體系,對於後兩類學校可以實行場地、課程、師資共享,還可多利用社會的場所和資源;對於師資隊伍,可以從社會上聘請一些非遺傳承人或專業特長教師,尤其是現在城市內社會教育培訓機構如雨後春筍,而這些培訓機構的教師一般只周末上課,其他時間完全可以受聘做為學校專業特長教師。」
還要把握好中華文化和地方文化及外國文化的關係
「怎麼進還需要把握好中華文化和地方文化、中外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關係。」從湘西大鼓、蠟染到天津的相聲表演和楊柳青年畫,調研組一路所見,各地方發揮地域優勢,積極傳承地域有代表性的優秀傳統文化。但在各地因地制宜,傳承優秀地域文化的背景下,作為國家博物館館長的王春法委員則特別提醒到:「我們還需要講清楚地方文化和中華文化之間的關係。」他以博物館的現實生態舉例,國家博物館講中華文明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到了地方很多博物館都講當地的文明歷史有六千年、八千年,甚至一萬年,似乎越早越好。結果可能導致人們知道多元,但不知道一體。」王春法委員強調,「這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個核心問題。」
「我們在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候也不要否定排斥世界其他國家的優秀文化。」閻曉宏委員則提示,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還需要把握祖國文化和外來文化的關係問題。他說,「優秀文化包括兩方面,一是優秀的中華民族的文化,二是全世界最好的文化。我們要突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主要部分。但也要防止只要一說課本裡收了一個國外的文學就覺得不對勁的偏頗觀念。」閻曉宏委員舉例說,「習近平總書記年輕的時候讀的書就非常廣泛,古今中外兼容並蓄。而小時候大家學過的法國作家阿爾豐斯·都德的《最後一課》同樣有助於培養愛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