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法國現代教育制度的發展

2021-01-10 陳靈均的教育筆記

《朗之萬、瓦隆教育改革方案》:

法國鄉鎮

1947年,法國物理學家郎之萬和心理學家瓦隆正式提出了《郎之萬-瓦壟教育改革法案》,它以現代化、民主化為目標,提出了六項教改原則:

社會公正原則;社會上的一切工作價值平等,任何學科價值平等;人人都有接受完備教育的權利;加強專門教育的同時,適當注意普通教育;各級教育實行免費;加強師資的培養,提高教師地位。這些原則也比較適合我國目前的教育改革。

在上述原則指導下,實施6到18歲的免費義務教育,主要通過基礎教育階段、方向指導階段和決定階段進行;並對義務教育後的高等教育改革提出設想;還對教育中注意學生的特點、採取小組教學、鼓勵學生的創造性和責任感提出了要求。

《郎之萬-瓦壟教育改革方案》融匯了法國戰前教育改革的諸多成果,緊緊把握了世界教育改革主要潮流,具有十分明顯的進步性質,雖然由於受戰後初期歷史條件的限制方案未能實施,但提供了戰後法國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據,對法國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教育改革法》(中等教育)

1959年,法國戴高樂政府頒布了《教育改革法》。該法案規定,義務教育年限由戰前的6到14歲延長到16歲,並規定1969年完全實現這一目標。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6到11歲為初等教育,所有兒童應該接受同樣的初等教育,初等教育後,除個別被確定不適合接受中等教育的兒童外,其餘兒童都可以進入中等教育的第一階段,即2年的觀察期教育(11到13歲),2年後,學生進入中等教育的第二階段(13到16歲),這個價段分為四種類型;

短期職業型長期職業型短期普通型長期普通型

有點類似我國高中的文理分科。

此方案由於實施效果不佳,法國在60年代初期普及中等教育的理想並沒得到實現。

摺紙幼兒園

高等教育方向指導法:《富爾法案》(高等教育)

1968年在法國巴黎大學生「五月風暴」運動的直接觸動下,11月份法國議會頒布並通過《高等教育方向指導法》。這個法案精神主要是確立了法國高等教育「自主自治、民主參與、多科性結構三條辦學原則。

按照這三原則規定大學是享有教學、行政、和財政自主權的國家機構,即國家賦予大學一定範圍的自主權,要求按照自主自治的原則調整和改組原來的大學,取消大學的院系,設置「教學與科研單位」,集合若干教學與科研單位成為一所多科性大學,將原來23所大學改組成67所新型大學。

改組後的大學都有各自的重點和發展方向。各大學及教學科研單位成立各級委員會,負責管理學校。各大學由教學和科研人員、行政和技術人員、工人和學生代表組成大學的審議會,參與學校的管理與領導。在大學內部實行民主化管理,這有利於大學各方面及其成員的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該法案打破以往學科的阻隔以及互不聯繫的傳統,發展各學科之間的聯繫,重新組合各種相鄰學科、創立新型課程;儘量貫徹文、藝學科相結合,理工學科相結合的原則,並朝著重視應用科學、工程技術、邊緣學科、跨學科的研究方向的發展。

隨著現代化、全球化的發展,各學科的專細化,進行跨學科整合是非常必要的。

此法案的理想是美好的,但在法國長期集權化管理教育的背景下實現新的三原則是極端困難的。

《法國學校體制現代化建議》(哈比改革)(職業教育管理)

1975年,法國議會通過了《法國學校體制現代化建議》,其重點是加強法國的職業教育。為了加強職業教育,又對法國普通中小學學校教育管理體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

在教育管理體制上,規定學校成立各種組織,參與學校的行政管理、教育教學工作;在教育內容上,強調教育內容的現代化,增加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在教學方法上,實現「三分制教學法」,即把教學內容分為工具課程、啟蒙課程和體育課程三個部分該法案是一個方向過頭,但要求過高、改革步子過大,難於在實踐中完全落實的改革法案。

課程憲章(課程)

20世紀90年代以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法國備受重視。1992年,法國國家課程委員會公布了《課程憲章》這一綱領性的文件。

《課程憲章》指出:

法國今後仍然堅持中央集權制的課程管理體制,課程大綱以《政府公報》的形式發布,各地必須認真實施;課程編制以學生為中心,使全體學生具備較高的素質對學科體系進行綜合改革,既有從小學到高中課程融為一體的縱向綜合改革又有各科知識融會貫通的橫向綜合改革等等

綜合來看,二戰後的法國教育改革從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再到職業教育、課程上一直是敢為人先、追求卓越,但過於理想和自由化的教育改革方案很難實踐,使得法國實際的教育改革效果不佳。

相關焦點

  • 教師資格證筆試必背考點:教育制度!
    學校教育制度處於國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體地位,體現了一個國家國民教育制度的實質。二、教育制度確立的依據(簡答)①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科學技術發展狀況②社會政治經濟制度③個人身心發展規律④民族文化傳統⑤本國學制發展歷史和外國學制的影響
  • 二戰後法國為什麼敢跟美國叫板?
    ,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到巔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法國是當時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20倍,成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二戰後,建立法蘭西第四共和國,1958年被夏爾·戴高樂建立的第五共和國所取代。
  • 二戰後法國為什麼能成為五常?
    法國在二戰中兩邊下注,堪稱世界之最。在納粹德國方面有貝當領導的維希政府,在盟軍方面有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運動,所以無論德國和盟軍怎麼打,法國都是贏家。所以法國成為五常很常見。首先要提及一下自由法國運動。
  • 二戰後的法國有多厲害,為何總想當歐洲老大
    文/寂寞的紅酒法國,位於歐洲西部,是一個非常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作為歐洲傳統強國,法國一直是歐洲霸主的有力競爭者。在英國和德國崛起前,法國曾長期佔據著歐洲霸主的地位。但在英國、德國以及蘇聯崛起後,法國不僅失去了霸主地位,而且日益邊緣化。
  • 二戰前的世界八大工業
    在工業化時代,特別是在二戰時期,工業往往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實就是一場國家制度,工業,經濟,科技,綜合國力,軍力,戰略資源戰爭動員能力,軍隊作戰素質戰鬥意志決死精神作戰效率殲敵戰績及各方面綜合性的實力較量,沒有強大的現代工業別說強國地位,就連最基本的話語權都沒有。二戰前,世界工業格局就已經形成,全球主要工業(重工業軍工及輕工業)強國有八個。
  • 二戰後,法國英國等老牌強國,為何混的越來越差?
    進來網上傳出一種聲音,「法國和英國等老牌強國為什麼混得越來越差?」 英法曾經各領風騷數百年,「二戰」後,更是躋身於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列,GDP同樣居於世界前列,2017年世界排名,法國第五,英國第六。二戰後美國崛起。美國不允許有國家挑戰他地位,包括英法,各方面受美國制約。
  • 駝背的戰鬥機,二戰法國SE.100,造型別致的法國設計
    二戰前的法國在航空界佔有很重要的一席,曾有很多著名航空設計師在法國發展,在這種氛圍的影響之下,法國的航空技術自成一派,其軍用飛機也顯得與眾不同,大有自立門戶與世界各領風騷之氣象。拋開大環境的影響,今天咱們來看一款法國在二戰前設計的戰鬥機,看它到底有多獨特。
  • 法國在二戰中一共死亡了多少人
    二戰的法國似乎成了後人的笑柄,有一個笑話,戰後法國賣倉庫中積壓的武器,廣告語是,全新,沒開過火,僅僅扔到過地上一次。那之後,法國似乎抬不起頭,就連當選五常之一,也被世人所詬病。那麼法國在二戰中究竟傷亡如何呢?
  • 二戰一個月就滅亡的法國,卻造出二戰初期最強中坦,外號法國虎式
    然而二戰期間的法國軍隊,卻並非一無是處。就拿坦克部隊來說,如果不是法國軍方戰術失誤,法國坦克部隊完全能和德軍一較高下。尤其是法國的B1重型坦克,在當時綜合性能碾壓德國坦克,因此也被許多軍迷稱為法國虎式坦克。
  • 二戰一個月就滅亡的法國,卻造出二戰初期最強重坦,外號法國虎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法國,可以用恥辱兩個字來形容。號稱擁有「歐洲最強大陸軍」的法國,只堅持了30天就宣告投降。這個本來被寄予厚望的國家,最終倒在了納粹德國的坦克履帶前。然而二戰期間的法國軍隊,卻並非一無是處。
  • 泰納:現代法國的起源
    按:本文選自法國歷史學家伊波利特·泰納《現代法國的起源》(黃豔紅 等譯)「作者序」,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8年版。
  • 二戰10個冷知識:法國的軍力比德國強,英國配給制最少
    大多數人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歷史事件和重要的日期,可是卻很少有人知道英國才是二戰最吝嗇的國家,很少有人知道法國的軍事實力其實遠超德國等等。今天我就來列舉一下二戰中一些「鮮為人知」的幾個事實。此時,法國的兵力武器並不比德國差多少;德國有7378門火炮,法國有10700門;德軍召集了2439輛坦克,法國的坦克數量是3254輛,而且法國坦克體積更大、裝甲更厚、火力也更強。法國第67步兵團2、戰爭期間英國戰鬥機的產量翻了176倍在二戰開始前,英國就已經計劃要大規模發展空軍和海軍力量;直到法國投降後看到德國的裝甲部隊,英國才漸漸意識到陸軍也非常重要。
  • 二戰法國為什麼投降的那麼快
    法國在二戰前有著世界第一陸軍的美稱,然而這一稱號在德國宣戰波蘭時就仿佛成了笑話一樣。在德國新式的戰術下,法國僅僅堅持了六周就向德國投降,在南部成立了德國的傀儡國維希法國。 一戰以協約國的勝利結束,身為協約國的二把手法國缺沒有撈到太多好處,反而對自己的國家造成了很多負面影響。
  • 法國和印度對二戰的貢獻相差無幾?為何法國是進五常而印度沒有?
    法國和印度對二戰的貢獻相差無幾?為何法國是進五常而印度沒有?聯合國和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果,這是對戰後世界秩序的基本規定。簡單來說,反法西斯聯盟中地位最高,誰在二戰後世界秩序中的地位就越高。這一點毋庸置疑。
  • 二戰中法國打得那麼「菜」,為什麼還能成為五常之一?
    法國是歐洲大陸上相對有實力的大國。一戰後,法國收回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地區,並恢復國民經濟,經濟高速發展,年平均增長率在8%以上,遠遠高於英、美、德等國,步入了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隨著經濟的發展,軍事力量也相應提升。二戰前,法國軍事數量、裝備水平,在歐洲大陸都十分強大,號稱「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總而言之,法國一開始就是個強國。以上還僅僅是法國實力的一個方面。
  • 二戰法國敗一次就投降,中國為何從始至終都在堅持抗戰?
    部分時候,一些國家並無意挑起戰爭,但是又因為無法忍受其他國家的侵略,為了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穩定,就只能參與到戰爭中來了,但因為各國個領域內的發展水平不同,有些國家在維護自身利益時並沒有那麼順利,一些國家確實會將侵略者成功驅逐出境,但一些國家的維權之路最終也只能以失敗告終,比如二戰,在二戰這場規模浩大的戰爭中,由於我國沒有放棄抵抗所以才獲得了成功,但也有以一些國家在戰爭打響初期就已經繳械投降了。
  • 二戰前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鄰國法國為何沒阻止?
    二戰的一個重要前奏就是義大利對衣索比亞的入侵,作為義大利的鄰國,歐洲大國法國為何坐視不管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法國主要是維護現有的地緣利益,保護自身領土和勢力範圍安全,並且懲治戰敗國德國至無力對抗自己歐陸霸主地位,這也符合法國在一戰後對其他強國展現出的 「膽小怕事」心理。法國在一戰後,尤其是在魯爾危機之後,外交態勢日漸保守,過於受到「鉗制德國」這一戰略目標的限制。
  • 敢闖敢試,探索現代大學制度
    無論是「631」基於高考的綜合評價錄取模式,還是獨具特色的理事會治理機制,以及開放式科研體系的建設,10年裡,南科大以國家高等教育改革釋放政策供給為支撐,不斷開展著具有首創精神的實踐探索,為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貢獻「南科大方案」。
  • 為何二戰中的法國成了笑話?
    法國是一個傳統的歐洲強國。在「二戰」前夕,法國的軍事實bai力、特別是陸軍,更是傲視歐洲群雄,有「歐洲第一強國」之稱。龐大的法國海外殖民地起初傾向於維希政權,戰爭後期加入戴高樂將軍在內的盟軍,共同抵抗德軍。
  • 二戰時期,法國實力比日本還強,為何僅38天就全國淪陷?故意的?
    其實是法國人不想打了,一戰在法國領土上打的太慘了,法國人覺得沒必要,並且好多法國人其實也仇視猶太人,同情希特勒。日本是島國,它優先發展的是海軍,其次才是陸軍,而它的空軍也大量配給海軍。要是把德國換成日本根本就打不過法國了,因為日本的裝甲部隊沒有繞過馬奇諾防線的能力,死磕馬奇諾防線就算突破了馬奇諾防線,法國人也做好戰鬥準備了。二戰前日夲的科技和工業實力遠遜法國,那些全是因為日本早已進入國民經濟軍事化狀態,所有經濟活動都服務於戰爭機器!如果法國也像日本那樣,不要說陸軍,就是海空軍同樣完爆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