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歐洲歷史上最著名的軍事統帥之一,歐根親王(Prince Eugene of Savoy,1663-1736)以其傳奇的一生在歐洲近代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記。歐洲多國海軍都有過以其名字命名的軍艦。雖然人們最熟悉的是二戰德國海軍的「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但在這艘重巡洋艦之前,至少還出現過五艘分屬於奧地利、英國和義大利海軍,但都以歐根親王命名的軍艦。歐根親王何以得到如此眾多國家的推崇與致敬?這還得從歐根親王複雜的身世說起。
複雜的身世,曲折
歐根是薩伏伊公國(今法國東南部和義大利西北部)的統治家族——薩伏伊家族成員。該家族從11世紀開始以伯爵身份開始一直對薩伏伊實行統治,後來逐步通過政治手段升為公爵,繼而成為西西里王國、撒丁王國的統治王室,並最終在義大利統一後成為了義大利王國的統治王室並一直統治到二戰結束。家族的第11代薩伏伊公爵卡洛·埃曼努埃萊一世(Carlo Emanuele I)統治時,他的次子託馬索·弗朗切斯科(Tommaso Francesco)在家族的安排下通過政治聯姻迎娶了法國統治王室波旁家族的小姐蘇瓦松女伯爵(Countess of Soissons)瑪麗·德·波旁(Marie de Bourbon)。相比託馬索·弗朗切斯科僅僅是一方諸侯的非長子,蘇瓦松女伯爵和法國王室一脈雖算不上近親,但也稱得上是宗室貴胄,因此這樁婚姻頗有入贅的意味。事實上託馬索在婚後就搬到了法國定居,成了不折不扣的上門女婿。這對夫婦就是歐根親王的祖父與祖母。歐根親王的父親尤吉尼奧·莫裡奇奧(Eugenio Maurizio)是託馬索與瑪麗的長子。雖然出生在薩伏伊,但從小就成長在法國,其名字也從義大利語改為法語的歐仁-莫裡斯(Eugène-Maurice),並且繼承了母親的爵位,成為蘇瓦松伯爵。在母親的安排下,歐仁-莫裡斯迎娶了羅馬貴族曼奇尼男爵的女兒奧林匹婭·曼奇尼(Olympia Mancini)。由於這些緣故,歐根親王從祖輩來說就有四分之三的義大利血統和四分之一的法國血統,稱其為義大利人順理成章。這也是後世義大利人將歐根視為自己民族的傑出人物的主要理由。
歐根親王的祖父——託馬索·弗朗切斯科。
歐根親王的祖母——蘇瓦松女伯爵瑪麗·德·波旁。
歐根親王的父親——蘇瓦松伯爵歐仁·莫裡斯。
歐根親王的母親——奧林匹婭·曼奇尼。
但是歐根親王成長在一個地道的法國貴族環境之中。他的母親奧林匹婭是法國宮廷著名的交際花,與很多法國權貴都有過緋聞。沉湎於犬馬聲色的她自然是怠於子女的管教。而歐根的父親歐仁·莫裡斯因妻子的關係得到了軍官職務,長期在外忙於軍務,也是無暇顧及家中事務(包括他妻子的風流韻事),而且他於1673年猝然去世時歐根只有10歲。因此,祖母瑪麗和幾位姑媽共同承擔了歐根及其兄弟姐妹的家庭成長和教育的責任。在這樣一位監護人的培養下,歐根自然在文化認知上將自己認同為法國人。假如沒有後來路易十四傲慢的拒絕,也許歐根會和父親一樣繼續為法蘭西軍隊效力,歷史的進程或許是另一番樣子。
但是,歷史的進程往往就是這樣不可預料。當1683年19歲的歐根向路易十四申請成為法國軍隊中的一名連長時,受名聲不好的母親連累,儘管歐根覲見時的態度謙遜有禮,但是在太陽王眼中卻是「從未有人膽敢以這樣自傲的眼神盯著朕看」。這次請求毫無懸念地被路易十四拒絕,歐根只得放棄了在法軍求職的打算,通過家族在神聖羅馬帝國宮廷的關係,來到了維也納進入奧地利軍隊服役。在那裡他將開始自己名震歐洲的戰場生涯,而人們也第一次用德語Prinz Eugen——「歐根親王」來稱呼他(雖然那時候他還幾乎不會德語)。正是由於歐根為哈布斯堡家族效力終身的經歷,後世人們普遍把歐根親王視為奧地利人,奧地利人也很自然地將他視為自己的民族英雄加以紀念。
歐根親王之墓,位於維也納市中心的聖史蒂芬大教堂內。
位於維也納英雄廣場(Heldenplatz)的歐根親王青銅像。
在歐根親王戎馬一生的軍事生涯中,不得不提到的是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時期他和英國的馬爾伯勒公爵約翰·邱吉爾(溫斯頓·邱吉爾首相的祖先)的合作,僅僅是一場布倫海姆會戰就足以讓兩位將領青史留名,遑論兩位名將之後的一系列巧妙配合作戰。而在1711年11月歐根親王訪問英國時,英國方面舉行了隆重的儀式來歡迎這位可敬的大陸盟友。僅在歐根親王上岸時就出動了兩千騎兵列隊歡迎親王,英王和諸多英國權貴也紛紛在倫敦與歐根會晤,一睹親王的風採。雖然此次訪英成果不大,歐根親王仍然給英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種敬意在日後便成為了英國以歐根親王命名軍艦的動機之一。
在歐根晚年參加波蘭王位繼承戰爭之時,有一位來自普魯士的年輕人在他身邊學習兵法,他就是日後赫赫有名的腓特烈大帝。潛移默化中歐根給了腓特烈不小的影響,並預言腓特烈將會成為一名優秀的軍人。直到多年後腓特烈依舊對這位導師有著很高的敬意, 1758年的時候腓特烈曾寫到:「如果我對軍事這行比較艱深的方面有一知半解的話,我把這歸功於歐根親王。」二戰中希特勒以歐根親王之名命名軍艦固然有拉攏義大利盟友的因素,但這段腓特烈大帝與歐根親王的淵源恐怕也是其中的考慮因素吧。
腓特烈大帝。
終其一生,歐根親王與意法奧英德五國都有過不同程度的淵源,其中法國還算得上是他精神上的祖國。但對於他的「背叛」,法國人始終難以釋懷,因此也就不可能在法國海軍中見到以歐根親王命名的軍艦了。
奧地利篇
奧地利人對於歐根親王懷有的感情最深,在奧地利還保有出海口的時代,奧地利海軍共有3艘軍艦被命名為「歐根親王」(有資料稱1843年奧地利就曾命名過一艘「歐根親王」號,但是無法得到佐證,在此仍將1862年的「歐根親王」號視為奧地利海軍的第一艘「歐根親王」)
「馬克斯皇帝」級木殼鐵甲艦「歐根親王」號(1862)
Kaiser Max-class ironclad SMS Prinz Eugen
主要參數:
長70.8米,寬10米,排水量3588噸
動力:
一臺單脹式蒸汽機,功率1926馬力,航速11.4節
武器:
側舷16門48磅前裝炮,15門24磅前裝炮
艦艏1門12磅前裝炮;艦艉1門6磅前裝炮
裝甲:
側舷裝甲帶110mm熟鐵裝甲
受到法國「光榮」號(Gloire)木殼鐵甲艦的影響,奧地利於1860年開始生產「馬克斯皇帝」級鐵甲艦作為應對。該級艦共三艘,分別命名為「馬克斯皇帝」「歐根親王」和「唐·胡安」,全部由奧地利最著名的海軍造船廠——的裡雅斯特技術造船廠(StabilimentoTecnico Triestino)承建。該級艦採用了當時仍是主流的側舷炮布局。該級的「歐根親王」號於1861年開工,次年下水,並在1863年加入奧地利海軍服役。1864年普丹戰爭期間「歐根親王」號留守亞德裡亞海護衛奧地利的海岸線,沒有直接參戰。
1866年,這艘「歐根親王」號在奧地利海軍名將威廉·馮·特格特霍夫上將(Wilhelm von Tegetthoff)指揮下參加了著名的利薩海戰(Lissa)。在戰鬥中,「歐根親王」號與義大利旗艦「鉛錘」號(Affondatore)裝甲艦遭遇。「鉛錘」號裝備了帶旋轉炮塔的300磅巨型線膛炮(口徑約250mm),並帶有金屬衝角。該艦試圖撞擊「歐根親王」號並用300磅大炮進行轟擊。但「歐根親王」號躲過了這次撞擊並用自己的側舷炮多次命中了義大利軍艦。
利薩海戰地圖,「歐根親王」號在奧軍艦隊第一梯隊的最右翼。
1867年,「歐根親王」號接受改裝,換裝了12門7英寸(178mm)阿姆斯特朗線膛炮和2門3英寸(76mm)4磅炮。但是到1873年,「歐根親王」號和她的姊妹艦都已經嚴重過時,木質船體也已經腐蝕得比較嚴重。奧地利海軍宣稱對「馬克斯皇帝」級木殼鐵甲艦進行改裝,但是實際上是重建了三座艦體,並將大量原艦體上的金屬部件如部分發動機構件、裝甲帶等拆卸後應用到了新艦體上。因此「改裝」後的「歐根親王」號實際上已經是另一艘船了。第一代「歐根親王」最終在波拉港(Pola,現名Pula,今屬克羅埃西亞)的海軍造船廠裡被拆解。
(第二代)「馬克斯皇帝」級木殼鐵甲艦「歐根親王」號(1877)
Kaiser Max-class ironclad SMS Prinz Eugen
主要參數:
長75.87米,寬15.25米,排水量3548噸
動力:
一臺單脹式蒸汽機,功率2755馬力,航速13.28節
武器:
側舷8門210毫米克虜伯炮廓式前裝炮,4門90毫米副炮;
艏艉:2門70毫米炮
四具魚雷發射管
裝甲:側舷裝甲帶203mm;艙壁結合處115mm;炮廓125mm
儘管對外宣稱「馬克斯皇帝」級只是進行了「改造」,但是1877年的這一級戰艦基本上都是重新建造的。在艦炮布局上,新一代「歐根親王」號和她的姊妹艦採用了當時海軍技術的流行的中央炮廓(Casemate)式布局。奧地利海軍在「歐根親王」號上也採用了主副炮配置,並向自己曾經的敵國——德意志帝國購買了克虜伯前裝炮作為主炮。
一門安裝在中央炮廓內的240mm後膛海軍炮。
「歐根親王」號於1874年開工,1877下水,1878年服役。1880年「歐根親王」號隨奧地利艦隊及部分歐洲國家的軍艦前往巴爾幹,對奧斯曼帝國進行軍事示威,迫使奧斯曼帝國向黑山王國移交烏爾齊尼城(Ulcinj)的主權。由於19世紀後半期,奧地利幾乎沒有海上軍事行動,「歐根親王」號也沒有什麼機會參加戰鬥。1887年她擔任過夏季演習的總旗艦,1888年參加了訪問巴塞隆納世界博覽會的奧地利海軍艦隊,這是奧地利海軍在亞得裡亞海之外最大的一次海軍力量展示。
1878年的第二代「歐根親王」號。
隨著時間進入20世紀,第二代「歐根親王」號也已經是老舊不堪。1909年「歐根親王」號正式退役,改名「伏爾鏗」(Vulcan)號,其艦名將被未來開建的「特格特霍夫」級無畏艦3號艦繼承。1919年一戰結束後,該艦被義大利海軍俘獲。1920年協約國和奧地利之間的《聖日耳曼萊昂和約》將「伏爾鏗」號送給剛建國的南斯拉夫,但是義大利拒絕交出。其最後的命運無人知曉。
「特格特霍夫」級無畏艦「歐根親王」號(1912)
Tegetthoff-class Dreadnought battleship SMSPrinz Eugen
主要參數:
長152米,寬27.9米,排水量兩萬噸
動力:
12臺亞羅式鍋爐;四臺帕爾森式渦輪發動機;功率27000馬力,航速20.4節
武器:
12門三聯裝45倍徑305毫米斯柯達K10型海軍炮;
12門單裝150毫米斯柯達K10型海軍炮;
18門單裝70毫米斯柯達K10型海軍炮;
3門66毫米高炮;
四具魚雷發射管
裝甲:
主裝甲帶、炮塔、炮座及指揮塔11英寸(279mm)
甲板1.4英寸(36mm)
「歐根親王」號無畏艦為特格特霍夫級(有時也被譯為聯合之力級)3號艦。在歐洲戰爭陰雲密布的局勢下,「歐根親王」號於1912年1月在前兩代「歐根親王」號的同一誕生地——的裡雅斯特技術船廠開工,當年11月就下水,並在塞拉耶佛事件後的第十天(1914年7月8日)匆匆加入奧地利海軍服役。
正在下水的「歐根親王」號。
一戰爆發前夕,「歐根親王」號與「聯合之力」號、「特格特霍夫」號奉命前往地中海,支援被英軍封鎖的德國海軍「戈本」號(SMS Goeben)戰列巡洋艦與「布雷斯勞」號(SMS Breslau)輕巡洋艦。但是「戈本」號兩艦在奧地利海軍到達之前,就突破了英軍的封鎖,前往土耳其。「歐根親王」號就這樣錯過了第一次上陣的機會,無功而返。
之後,由於由於協約國海軍部隊封鎖了亞得裡亞海與地中海之間的奧特朗託(Otranto)海峽,以波拉港為基地的奧地利海軍主力在戰爭的大部分時間裡都龜縮港內,消極避戰。「歐根親王」號也不例外,除了1915年曾經參與炮轟義大利城市安科納的行動,並無其他建樹。這期間,除了歡迎奧匈帝國新皇卡爾一世和德皇威廉二世的兩次到訪外,「歐根親王」號幹的最多的事無非是用高炮驅趕空襲波拉港的義大利空軍戰機。
難得一見的「歐根親王」號主炮齊射場景。
「歐根親王」號的姊妹艦「特格特霍夫」號無畏艦的305mm主炮。
波拉港內的「特格特霍夫」級無畏艦合影。
1918年5月,地中海的奧地利艦隊司令霍爾蒂少將(Miklós Horthy,日後他以匈牙利攝政的身份而更為世人所知)在奧特朗託海峽之戰以兩艘輕巡洋艦輕傷的代價擊敗了協約國封鎖艦隊。受到勝利鼓舞的他決心在6月份再次發動一次大規模的進攻,以鞏固之前的戰果,並進一步打破協約國對海峽的封鎖。「歐根親王」號和他的三艘姐妹艦全部參加了這次行動。然而艦隊出發後不久,便遭到了義大利魚雷艇MAS-15號的偷襲,「聖伊斯特萬」號(SzentIstván)被擊沉(該艦沉沒的錄像成為世界海軍史上少有的軍艦沉沒影像記錄)。霍爾蒂被迫取消了這次行動。1918年11月,義大利蛙人在波拉港內用磁性水雷炸沉了「聯合之力」號,僅存「歐根親王」號和「特格特霍夫」號在港內無所事事地度過了戰爭最後的日子。
即將出航參戰的「特格特霍夫」號,「歐根親王」號和「聯合之力」號。
在奧特朗託海峽戰役中受傷的霍爾蒂少將。
被義大利魚雷艇擊沉的「聖伊斯特萬」號無畏艦。
戰後,「歐根親王」號被移交給法國,並被拆去了所有的武器裝備。法國對其三聯裝炮塔的結構進行了一番研究後,將其作為空襲和水下爆破的演練靶船。1922年6月28日(這一天正是塞拉耶佛事件發生的日子),「歐根親王」號作為炮擊靶艦,在土倫港外被法國「孤拔」級無畏艦「巴黎」號(Paris)、「讓·巴爾」號(Jean Bart),「法蘭西」號(France)共同擊沉。
英國篇
克萊武勳爵級淺水重炮艦「尤金親王」號(1915)
Lord Clive-class monitor HMS Prince Eugene
主要參數:
長102米,寬27米,排水量6150噸
動力:
兩臺往復式蒸汽機,功率2310馬力,航速6.5節
武器:
2門雙聯裝12英寸(305mm)Mk VIII海軍炮
3門3英寸(76mm)單裝炮
裝甲:
主裝甲帶6英寸(152mm)
炮塔10.5英寸(267mm)
炮座8英寸(203mm)
甲板2英寸(51mm)
由於第一海務大臣約翰·費希爾元帥提出的波羅的海登陸構想,淺水重炮艦成為英國海軍裝備研究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整個一戰期間,英國共研製了「阿伯克隆比」級,「克萊武勳爵」級和「內伊元帥」級三級淺水重炮艦。其中「阿伯克隆比」級,「克萊武勳爵『級幾乎全部以英國陸軍將領的名字命名。唯一例外的便是歐根親王,這顯然是源於當年馬爾伯勒公爵與歐根親王的合作以及親王給英國人留下的美好印象。也可能是英國希望通過這一艦名來提醒奧匈帝國,讓奧地利人追憶英奧曾經「傳統友誼」。當然在英語中,這艘軍艦應該被稱為「尤金親王」。
建造中的「尤金親王」號(左)和」魯珀特親王「號淺水重炮艦。
建造中的「尤金親王」號。
「尤金親王」號淺水重炮艦於1915年2月動工,7月下水,9月即加入皇家海軍服役,並立即投入到比利時沿岸的對岸火力支援任務。1918年春,英國海軍同時發起對比利時港口澤布呂赫和奧斯坦德的Z-O突襲行動,旨在完全破壞這兩個被德軍用作潛艇基地的港口。「尤金親王」號和同級的「克萊武勳爵」號、「克勞福德將軍」號(HMS General Crauford)參加了奧斯坦德方面的突襲並擔當了主要的支援火力。雖然英軍的突襲最終被打退,但給協約國軍隊的士氣以很大鼓舞。
戰爭末期,「克萊武勳爵」號和「伍爾夫將軍」號(HMSGeneral Wolfe)加裝了單裝18英寸(457mm)巨型海軍炮(在大和戰列艦出現之前這款海軍炮稱得上史無前例)。「尤金親王」號本來也有機會換裝18英寸海軍炮,這門海軍炮是來自大型輕巡洋艦「暴怒」(HMS Furious)號,即日後的第一艘航空母艦。然而改造還未開始,第一次世界大戰就結束了。在戰後的一段時間裡,「尤金親王」號作為監視力量停泊在比利時沿海,直到德軍完全撤出比利時。
改造後的「伍爾夫將軍」號,「尤金親王」號如果完成了改造基本就是這個狀態
1921年,「尤金親王」號被拆解。
義大利篇
傭兵隊長級輕巡洋艦「尤吉尼奧·迪·薩伏亞」號(以下簡稱「尤吉尼奧」號)
Condottieri-class light cruiser RM Eugeniodi Savoia
主要參數:
長182.2米,寬16.6米,滿載排水量8994噸
動力:
6臺亞羅式鍋爐,2臺貝魯佐/帕爾森式渦輪發動機,功率110000馬力,航速36.5節
武器:
8門雙聯裝奧託·梅萊拉(Oto Melara)M1929 152mm艦炮;
6門雙聯裝奧託·梅萊拉M1928 100mm艦炮;
8門雙聯裝布雷達M1932 37mm高炮;
12門單裝布雷達M1931 13.2mm高射機槍;
兩舷各裝一具三聯裝533mm魚雷發射管
裝甲:
主裝甲帶 70mm
炮塔 90mm
指揮塔 100mm
甲板 35mm
尤吉尼奧·迪·薩伏亞就是義大利語中的「薩伏伊的歐根親王」,該艦為傭兵隊長級第四亞型「奧斯塔公爵」級(Duca d'Aosta class)的二號艦,比她的「德國妹妹」——「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早三年建成(1935年)。該級艦在前型「蒙特庫科利」級(Montecuccoli class)的基礎上提升了裝甲,並改變了部分機關布置。
「尤吉尼奧」號於1933年7月在熱那亞的安薩爾多造船廠動工,1935年3月下水,次年加入義大利皇家海軍(Regia Marina)。
建造中的「尤吉尼奧」號。
西班牙內戰爆發後,「尤吉尼奧」號前往西班牙支援弗朗哥政府。1937年2月13日夜間,為了對西班牙共和軍進行示威,墨索裡尼親自命令「尤吉尼奧」號炮轟巴塞隆納。1938年起她被編入第七巡洋艦分隊,與姊妹艦「奧斯塔公爵」號進行了環球航行。
西班牙內戰時期的「尤吉尼奧」號
「尤吉尼奧」號(右)與其姊妹艦「奧斯塔公爵」號
二戰爆發後,「尤吉尼奧」號在第7巡洋艦分隊編成內參加了1940年7月的英意卡拉布裡亞海戰(Calabria,意方稱為龐塔·斯提洛海戰 Punta Stilo)。這次海戰雙方互有損傷,但並未分出勝負。由於第7巡洋艦分隊未能與英軍交戰,「尤吉尼奧」號也未能有所建樹。
航拍的「尤吉尼奧」號。
1942年6月,「尤吉尼奧」號作為旗艦與「蒙特庫科利」號輕巡率領一隊驅逐艦攔截英軍向馬爾他運輸物資的「魚叉」(Harpoon)船隊。由於英軍護航艦隊遇到義大利空軍的攻擊,提前返回直布羅陀,只留下驅逐艦繼續為運輸船隊護航。「尤吉尼奧」號與蒙特庫科利號得以佔據絕對優勢對英軍大開殺戒。兩艦在戰鬥中聯手擊沉英國部族級驅逐艦「貝都因人」號(HMS Bedouin F67),並與其它意軍艦艇一起擊沉擊傷多艘英軍運輸船和護航軍艦。義大利方面稱此戰為「潘泰萊裡亞海戰」(Pantelleria),是義大利海軍在二戰中少有的一次勝利。
作為旗艦的「尤吉尼奧」號。
被「尤吉尼奧」號擊沉的「貝都因人」號驅逐艦。
1942年12月,「尤吉尼奧」號在那不勒斯港與「蒙特庫科利」號、「穆齊奧·亞騰多羅」號(Muzio Attendolo,蒙特庫科利號的姊妹艦)一起,遭到美軍的B-24解放者轟炸機轟炸。「尤吉尼奧」號與「蒙特庫科利」號都受了傷,「穆齊奧·亞騰多羅」號則被炸沉。義大利向盟軍投降後,「尤吉尼奧」號被解除武裝,改為訓練艦。
1950年,「尤吉尼奧·迪·薩伏亞」號作為戰爭賠償,移交給了希臘海軍,換裝了博福斯高炮。該艦被重新命名為「埃利」號(Elli),以紀念二戰中被義大利潛艇擊沉的希臘輕巡洋艦「埃利」號。她是希臘海軍中最先進的軍艦,不僅擔當了希臘海軍艦隊旗艦,也是海軍司令部駐地。50年代,曾經作為侵略者封鎖馬爾他的「埃利」號,終於駛入了馬爾他的港口,代表希臘海軍對馬爾他進行友好訪問。1956年,「埃利」號訪問法國土倫港,前來迎接的是著名的「讓·巴爾」號戰列艦。1973年,這艘義大利版的「歐根親王」號在希臘的拆船廠裡結束了自己波折的一生。
維護中的「埃利」號(原義大利海軍「尤吉尼奧·迪·薩伏亞」號)。
代表希臘海軍對馬爾他進行友好訪問的「埃利」號。
代表希臘海軍對法國土倫港進行友好訪問的「埃利」號(遠處為法國地中海艦隊旗艦「讓·巴爾」號戰列艦)。
1973年,等待被拆解的「埃利」號。
德國篇
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歐根親王」號
Kriegsmarine Admiral Hipper-class HeavyCruiser Prinz Eugen
「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
主要參數:
長212.5米,寬21.7米,排水量16970噸
動力:
三臺布洛姆-福斯(Blohm+Voss)渦輪發動機,功率135619馬力,航速32節
武器:
8門雙聯裝SK C/34 203mm海軍炮;
12門雙聯裝SK C/33 105mm海軍炮;
12門雙聯裝SK C/30 37mm 高炮;
8門單裝C/30 20mm高炮(即陸軍的Flak30高炮)
4具三聯裝533mm魚雷發射管
裝甲:
主裝甲帶 70-80mm
甲板 20-50mm
炮塔正面 105mm
德國海軍的這艘「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毫無疑問是最知名的一艘以「歐根親王」命名的軍艦。在建造之初她計劃被命名為「特格特霍夫」號,以紀念那位著名的奧地利海軍提督,同時紀念德奧合併。但是為了避免刺激到義大利盟友,讓他們聯想到利薩海戰的恥辱,德國方面最終選擇了歐根親王這位同樣被義大利人視為民族驕傲的奧地利名將來命名這艘戰艦。
「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的下水儀式。
1938年8月,歐根親王號在基爾港的克虜伯造船廠下水,之後加入德國海軍,開始了她的服役生涯。她陪伴著「俾斯麥」號戰列艦參加了萊茵演習行動,但躲過和「俾斯麥」號一同覆滅的命運;在幾乎完美的瑟布魯斯-雷霆行動中,「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在穿過英吉利海峽後都觸雷受傷,同行的「歐根親王」號卻毫髮無損地回到了德國;在挪威,「歐根親王」號被英國潛艇「三叉戟」號(HMS Trident)的魚雷命中,卻只是損壞了艦艉,大難不死;1944年10月15日,結束了在波羅的海沿岸炮擊蘇軍、掩護德軍撤退的任務後,「歐根親王」號在返航途中遇到濃霧,在霧中攔腰撞上了「萊比錫」號(Leipzig)輕巡洋艦——「萊比錫」號幾乎被撞成兩半,失去了戰鬥力。而「歐根親王」號只是艦艏受損,依舊活躍在波羅的海上。
「歐根親王」號與「俾斯麥」號(畫作)。
從「歐根親王」號上拍攝的「俾斯麥」號。
藏身挪威峽灣之中接受維修的「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
「歐根親王」號與「萊比錫」號撞船事故現場。
二戰結束後,「歐根親王」號被美國海軍接收,編號IX-300(IX即未分類船隻的意思)。在著名的「十字路口」核爆試驗中,「歐根親王」號經歷兩次核爆未沉。在拖曳到誇賈林環礁後,「歐根親王」號傷痕累累的艦體終於支撐不住,在恩布吉島(Enbuj)附近傾覆。至今,「歐根親王」號的艦艉依然裸露在誇賈林的海面上,一個推進器被拆下來送回故鄉基爾港以作紀念,她的殘骸則成為了眾多潛水愛好者的探險聖地。
被美軍俘獲後正在通過巴拿馬運河的「歐根親王」號。
比基尼核爆試驗前的「歐根親王」號。
位於誇賈林環礁的「歐根親王」號殘骸。
於基爾港展示的「歐根親王」號推進器。
提爾比茨號:關於第三帝國海軍的那些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