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軍事模型愛好者而言,上世紀90年代無疑是一個令人難忘的時代。那個時候還沒有現在諸多令人眼光繚亂的模型補品和參考書,但進口模型的價格卻貴的令人咋舌。記得1997年香港回歸前後,我在一家模型店翻看田宮年刊,裡面1/350的「威爾斯親王」號的模型讓我十分心動,我還清楚記得詢問價格後那種吃驚的感覺,600元人民幣在當時絕對是一筆不小的數字,要知道當時正值下崗大潮,一個在效益不好的單位的工人可能連100元都拿不到。
其實早在見到這個模型之前,我對「威爾斯親王」號就有非常濃厚的興趣。按說她的同型艦「英王喬治五世」號參加了擊沉「俾斯麥」號的戰鬥,最後出席了東京灣的日本受降,比這艘倒黴的軍艦有更輝煌的戰績,而另一艘同型艦「約克公爵」號則擊沉了「沙恩霍斯特」號,也沒有「威爾斯親王」號這麼背運,但我還是要說,我最喜歡的仍然是這艘軍艦。因為她的戰歷遠比其同型艦更讓我著迷,因為「威爾斯親王」號不但是第一艘在作戰中被擊沉的戰列艦,同時她也是極少數即和德國,也和日本兩個法西斯國家交戰的英國軍艦。現在言歸正傳,讓我們走進「威爾斯親王」號,和她一起開始短暫而充滿傳奇色彩的戰鬥生涯。
「英王喬治五世級」前方的主炮塔
「英王喬治五世」級中的二號艦「威爾斯親王」號是按照《倫敦海軍條約》建造的戰列艦。其排水量為35000噸,主炮口徑為356毫米。1939年9月,正在利物浦的坎貝爾·萊德船廠內施工的「威爾斯親王」號迎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戰爭開始後,海軍部要求建造商加快軍艦的建造速度並儘可能縮短試航周期。在德國空軍不時對利物浦展開的轟炸過程中,一枚炸彈落在「威爾斯親王」號的左舷與船塢之間爆炸,給艦體造成一些損壞。
1941年1月19日,「威爾斯親王」號被正式編入皇家海軍本土艦隊服役。但這時軍艦還有很多收尾安裝工作尚未結束。直到3月31日,「威爾士親王」號的所有裝配工作才宣告結束。完工後的軍艦還不能立即執行戰鬥任務。因為它的艦員正在進行訓練,軍艦上的火炮也還在調試中。當這些工作勉強告一段落時,「威爾斯親王」號接到了一個重大的任務,與「胡德」號戰列巡洋艦組成一個編隊,攔截在大西洋上執行破交作戰的德國 「俾斯麥」號戰列艦和「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
5月23日晚,霍蘭中將指揮「胡德」號和「威爾斯親王」號和4艘驅逐艦前去攔截敵艦。6艘頂著暴風雨全速前進的英國軍艦時而躍上浪峰,時而又跌入波谷。雖然2艘大型戰艦均為4萬噸的巨艦,但高速行駛時激起的巨浪鋪天蓋地般的從艦橋一直打到艦尾。在船身的劇烈顛簸中,各艦的備戰工作仍如火如荼的進行著。
22點,霍蘭中將向艦隊全體人員下達命令,敵大型軍艦已經出現在丹麥海峽,本艦隊正前往攔截。所有人員現進入臨戰狀態。除身著全套戰鬥服,穿救生衣、攜防毒面具、手電、戴鋼盔之外,還要更換乾淨內衣以防在戰鬥中負傷造成感染。位於艙面戰位的人員需穿防寒服裝。22點30分,所有軍艦均熄燈行駛。
在惡劣海況中航行的「威爾斯親王」號
為儘快攔截敵艦,霍蘭曾一度命令艦隊轉向北45度前進。意識到這樣倉促迎敵過於魯莽之後,2點10分,霍蘭更正了此前的決定,他命令4艘驅逐艦以扇面陣型繼續向北面搜索,2艘大型戰艦則向南折返140度行駛,等待偵察分隊的消息。因推測已接近敵人,「威爾斯親王」號打開284型炮瞄雷達搜索海面。該艦還試圖放出「海象」飛艇偵察敵情但因天氣惡劣未能起飛。
「威爾斯親王」號剛竣工即奔赴戰場,其尚未完全調試好的主機不斷發生機械故障,導致軍艦在全速行駛時頗感吃力。隨艦採訪的路透社記者寫道:「那天晚上天一直沒有黑下來,直到凌晨2點過後的時候還和白天一樣亮。接下來的幾個小時裡,天突然一下子變得陰沉沉的,就好像英格蘭陰暗的冬日下午一樣。暴風雪下得我們幾乎都睜不開眼,有時候的能見度甚至降到了僅有幾碼的程度。再後來,好像老天在幫助我們一樣,眼前的幕礙一下子又消失了。」
這是「胡德」號留下的最後一張照片,數小時後該艦被擊沉
2時47分,「胡德」號上的霍蘭再次接到監視敵艦的重巡洋艦「薩福克」號來電,稱該艦雷達顯示2艘敵艦正以28節航速在「胡德」號西北約35海裡處航行。接到報告的霍蘭中將隨即命令2艘戰艦轉至240度航向,將速度提至28節,這樣以來他的艦隊與敵艦幾乎以平行的同向航行。「威爾斯親王」號上的槍炮官喬弗裡·布魯克中校回憶:「我們算出俾斯麥號的航向和方位,以及早晨和她相遇的時間。當時的感覺很緊張也很興奮,我們都知道5點半將會遭敵敵艦,事實上我們就是在那個時間開始戰鬥的。」
5時35分,隨著大霧已漸漸散去,天空變得越來越亮,能見度良好。用望遠鏡仔細搜尋北方海域的英艦瞭望哨發現海平面出現2個黑色的斑點,測距軍官隨即確認這是正在34700米外行駛的敵艦。「威爾斯親王」號上的槍炮官布魯克中校後來回憶:「隨著距離越來越近,幾分鐘後,我突然看到了桅杆出現,這真是個令人興奮的時刻。桅杆後面是一根很大的橫槓,接著煙囪也出現了。」
5時35分,霍蘭中將命令2艘戰艦將航向轉為240度,以艦首指向敵艦。此舉的目的無疑是考慮一戰時建造的「胡德」號的主裝甲板經不住敵艦主炮發射的380毫米穿甲彈的打擊,如果敵彈以垂直下落狀態擊中他的座艦,那麼其結果必然是災難性的。因此2艘英國軍艦必須趕在敵艦橫跨「胡德」號的艦首前搶先開火,即先全速衝向敵人,然後在近距離實施轉向以發揮全部火炮的威力。
5時47分,交戰雙方在繼續接近中。兩艘德國戰艦的航向為220度,2艘英國戰艦的航向則為280度,後者與前者的陣型呈銳角,形成不利於英國軍艦發揮全部火力的T字型。雖然兩艘英國戰艦以艦首對敵減小了被彈面,但這樣同樣要承擔極大風險。
5時49分,霍蘭中將下達射擊敵先導艦的命令。為了縮短射擊距離,兩艘英國戰艦隨即以右舷轉向20度至300度航路加速行駛。5時52分,「胡德」號以前部A、B炮塔的4門381毫米主炮向敵先導艦射擊。雖然接到射擊敵先導艦的命令,但「威爾斯親王」號槍炮軍官科林·麥克馬倫中校沒有被敵艦型所迷惑,他準確地判斷出在右側靠後行駛的敵二號艦才是「俾斯麥」號。艦長裡奇當即下令向敵二號艦開火。儘管選擇了正確的射擊目標,但火控室在沒有取得彈著點數據前,很難測算準確的距離。
當「胡德」號開火大約30秒後,「威爾斯親王」號前部A、B炮塔的6門356毫米主炮也開始射擊。正在「威爾斯親王」號上採訪的路透社記者在報導中寫道:「我們的戰艦全都加速航行以縮短與敵艦之間的距離。敵人也同樣掉過頭來向我們前進。於是世界上最大型戰艦都發出轟鳴聲,以大約60英裡的相對時速前進。等待戰鬥開始的弦繃到了極點。我看到橘黃色的火焰帶著怒吼聲從『胡德』號的前主炮疾射而出。接著,我所在的『威爾斯親王』號前主炮也開始射擊。無煙火藥產生的黃色煙雲籠罩了軍艦艦橋,一時間遮蔽了我的視野。」一分鐘後,兩艘英艦的前主炮第二次開炮射擊。因炮塔彈鏈發生故障,「威爾斯親王」號A炮塔有一門火炮未能發射。
「威爾斯親王」號作戰及航行時的狀態
英國軍艦射出的兩輪炮彈全部失的。「胡德」號彈著情況不明,「威爾斯親王」號彈著點位於「俾斯麥」號右舷遠處。由於英艦此時為迎風行駛,艦首激起的陣陣浪花使觀測手的視線受到幹擾,對前主炮射擊的準確度有影響。此外,位於東面的英國戰艦在黎明時分東方漸亮的背景映襯下較容易被敵觀測手鎖定,而位於西面的2艘德國戰艦卻隱匿在西方尚未消失夜幕中。
5時54分,兩艘英艦的前主炮進行第三次齊射,但所有炮彈依然未命中目標。此時雙方相距約為22000米。戰局對英國人似乎較為有利,英艦以8門380毫米和10門356毫米炮,對德艦的8門380毫米主炮和8門203毫米主炮,火力佔有優勢。為發揮全部火力,霍蘭下令兩艦將左舷轉向20度至280度,使軍艦後炮塔也能夠射擊。
5時55分,敵艦「歐根親王」號進行了首輪齊射,該艦的4座主炮塔各以一門炮對2萬米外的「胡德」號進行試射,其彈著點位於目標左舷較遠處。僚艦開火後,「俾斯麥」號也打出第一批炮彈。
這是一場傳統的海戰,雙方的4艘戰艦在2萬米的距離以重型艦炮互相轟擊。被黑色炮彈硝煙所遮蔽的軍艦不時閃爍著射擊時發出的桔紅色火光。連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的居民都聽到了巨炮發射時的轟鳴聲。雙方都很清楚只要被極具摧毀力的炮彈擊中,就會導致艦毀人亡的滅頂之災。
就在德艦首次齊射後的幾十秒後,兩艘英艦開始第五輪齊射。「胡德」號仍以前部A、B炮塔的4門主炮對「歐根親王」號開火但炮彈依然失的;「威爾斯親王」號以前部A、B炮塔共5門炮射擊「俾斯麥」號,雖然也未取得命中,但此次彈著點位於目標右舷近處。
在海戰中,加快火炮射速、提高命中率,不斷調整軍艦位置是取勝的關鍵。對於艦炮的命中率,英國海軍歷史學家韋伯指出:「在海戰中,你要想有三發命中彈,那一般至少要發射數十枚乃至上百枚的炮彈。」
「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的4聯裝主炮塔雖然有火力集中的優點,但由於炮塔結構過於複雜,2個月前完工的「威爾斯親王」號在射擊時因彈鏈故障頻發,使火炮的命中率受到極大影響。這是一艘被緊急投入戰鬥,很多設備尚未經過協調完善的新軍艦,當她出海時,製造商維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的部分技術人員還在船上解決各種遺留問題。艦長裡奇上校僅在兩個月前才向海軍部報告稱該艦「可以作戰」。
「威爾斯親王」號在僅能使用前部6門主炮、其中A炮塔的4門炮還存在嚴重機械障礙的情況下,還是在第6輪齊射中取得了命中。5時56分,「威爾斯親王」號主炮發射的一枚炮彈擊中「俾斯麥」號前部左舷,該彈貫穿艦體後自右舷飛出落入海中。
5時57分,2艘德國軍艦進行第三次齊射。此時「歐根親王」號距敵艦約18000米,「俾斯麥」號此時距敵艦18500米,兩艦均以8門主炮實施半齊射,其中一枚炮彈擊中「胡德」號前部主炮塔附近右舷舯部甲板。對於這枚(或兩枚)命中彈究竟是「俾斯麥」號,還是「歐根親王」號的戰果說法不一。一般傾向於後者,因為前者的380毫米炮彈造成的破壞將會更大。
霍蘭中將非常清楚「胡德」號的弱點,這艘一戰末期建造的舊式軍艦的水平防護非常脆弱。霍蘭意識到了敵艦跨射帶來的威脅,從戰鬥剛開始他就下令向敵艦接近,只有縮短距離才能避免以垂直角度落下的敵彈貫穿甲板下的薄弱裝甲。
在這次戰鬥中英國引以為驕傲的「胡德」號不幸被擊沉。但這並不意味著英國艦炮的命中率不如對手。「胡德」號數次齊射的彈著點已相當接近「歐根親王」號。而「威爾斯親王」號前主炮則再次取得命中。5時58分,雙方接近至16500米,「俾斯麥」號第二次被「威爾斯親王」號擊中,這發356毫米炮彈落在第14艙舷外的裝甲帶下方的防魚雷隔堵上爆炸。
兩艘英國主力艦此後仍在加速行駛並不斷射擊敵艦。「胡德」號以前部A、B炮塔共4門炮對「歐根親王」號進行兩輪(第8、第9)齊射但無一命中,其彈著情況不明。而「威爾斯親王」號不顧前部4聯裝主炮仍有一門出現故障,也進行了兩輪(第10、第11)齊射,其彈著點接近「俾斯麥」號左舷。
5點59分,雙方相距15500米。「威爾斯親王」號前部A炮塔再次發生故障,在僅以3門主炮對「俾斯麥」號進行兩輪(第12、第13)齊射,擊中敵艦一彈(1)。這發356毫米第炮彈擊中「俾斯麥」號左舷艦體上方吊掛小艇的前柱後從右舷落海後爆炸。
在這場生死攸關的射擊競賽中,側舷對敵的兩艘德國軍艦始終能集中全部主炮火力。「俾斯麥」號以A、B、C、D炮塔共8門炮對「胡德」號實施第五輪齊射。這時北極黎明時的亮光將處於東面的兩艘英艦的輪廓映襯得格外清晰,三分鐘前中彈時燃起的大火使「胡德」號極易被對手鎖定。也就是在這次射擊中,「胡德」號被擊中1彈(或者2彈)導致該艦沉沒。
霍蘭中將意識到形勢變得越來越險峻。截至目前還沒有給敵人造成任何決定性的打擊。而對手顯然已找準射距,「胡德」號有被再次擊中的危險。6時過後,霍蘭司令官再次下達了左轉20度的命令,正當「胡德」號開始實施轉向時,被「俾斯麥」號發射的380毫米炮彈擊中。敵艦的射擊距離大約為13500至15000米之間。
正在「威爾斯親王」號上採訪的路透社記者後來在報導中敘述了「胡德」號沉沒的過程:「我注意到正向前疾衝的『胡德』號艦後的尾波被敵彈炸起了巨大的水柱——第一個水柱距離艦尾大約100碼遠,第二個水柱大約僅隔50碼遠。而『胡德』號仍然隆隆向前行駛,艦尾波濤翻滾。隨後1枚或者2枚敵彈擊中了她。一個巨大的火團裹著黑色濃煙騰空而起。」
這張照片中,「威爾斯親王」號將全部主炮指向左舷
對於這枚(或者為2枚)致命的穿甲彈究竟從何處擊穿了「胡德」號的薄弱裝甲進入艦體內,比較集中的說法是後部主桅附近被敵彈命中並貫穿,但也不排除是舷側裝甲中彈。敵彈穿透甲板裝甲後,落入4英寸高炮彈藥艙引發爆炸,隨後波及並誘發後主炮彈藥艙爆炸。
當「胡德」號沉沒後,已成孤軍奮戰的「威爾斯親王」號並未退縮。雖然前部主炮塔故障頻出,但該艦依然對「俾斯麥」號進行了三輪齊射,所有炮彈均未擊中目標。6時剛過,雙方相距14500米。此時形勢對英艦更加不利,兩艘敵艦以全部火力對「威爾斯親王」號進行猛烈射擊。而該艦頻繁卡彈的A、B炮塔僅能以4門炮應戰。
這場海戰剛開始,兩艘英國戰艦就以密集編隊投入了戰鬥。在整個交戰過程中,「胡德」號始終位於友艦「威爾斯親王」號左前方僅1000碼處。當旗艦被擊中沉沒後,「威爾斯親王」號艦長裡奇緊急下令本艦向右轉舵規避,以免與「胡德」號的殘骸相撞。布魯克後來寫道:「由於猛然向右急劇轉向,軍艦右舷的傾斜程度如此嚴重,以至於在某些人看來『威爾斯親王』似乎會完全會翻轉傾覆。幸運的是她很快就穩住了自己。」
因軍艦轉向過程中大幅度移位,「威爾斯親王」號火控室一度丟失目標被迫重新測距,致使該艦在距敵13000米時進行的兩輪(第17、第18)齊射均失的,其彈著點位於「俾斯麥」號左舷遠處。
因「威爾斯親王」號的航向及距離,均與剛被擊沉的「胡德」號非常接近,兩艘德國軍艦不必重新調整射擊數據,只需遵循按照此前設定的距離開火即可。這也是「威爾斯親王」號在隨後短短幾分鐘內被數次擊中的原因。
6時過後,「歐根親王」號進行的數次半齊射均失的。而「俾斯麥」號進行的兩輪半齊射取得了一次命中。這枚擊中「威爾斯親王」號指揮所的380毫米炮彈雖未爆炸(1),但在穿過艦橋時卻殺傷了那裡的大量人員。指揮所及雷達操控室共有13人陣亡。僅有艦長裡奇、航海長和一名信號軍士倖免於難。正在軍艦操控室上方防空指揮所內的艾思蒙·奈特上尉後來回憶:「我聽到一陣類似猛烈颶風撲來的聲音後就失去了知覺。後來我聽到有人在喊:『運送擔架,讓一讓。』這時我感覺周圍都是屍體,而且有血腥味。」
6時03分,「俾斯麥」號以前後8門主炮實施的半齊射(第9輪)再次擊中「威爾斯親王」號2彈。擊中副炮火控室的炮彈雖然沒有爆炸,但卻令B炮塔發生故障暫時無法射擊。另一發擊中軍艦中部水線附近的敵彈未給「威爾斯親王」號造成太大損害。
當「俾斯麥」號與敵艦進行對射的同時,僚艦「歐根親王」號以8門主炮實施助攻,並在接下來的兩輪半齊射(第16、第17輪)中取得一次命中。該彈落在「威爾斯親王」號後部煙囪附近並未爆炸,撞壞了該艦水上飛機的起重機,一架準備起飛引導校正本艦炮火的「海象」式飛艇也受損被迫取消任務。
此後,炮戰仍在繼續進行。「俾斯麥」號在15500米的距離以8門主炮實施的半齊射(第10輪)中第4次擊中目標。一枚380毫米穿甲彈貫穿「威爾斯親王」號艦尾水線下的裝甲後並未爆炸,落在發電機艙附近。沒有給軍艦造成嚴重損傷。
「歐根親王」號在14500米距離以8門主炮實施的半齊射時命中威爾斯親王號兩彈。一枚203毫米炮彈貫穿該艦後部右舷水線裝甲後爆炸,約600多噸海水湧入艙內淹沒了幾個艙室。另一枚炮彈貫穿右舷後部2門副炮附近的裝甲,落入133毫米防空彈藥庫但未爆炸。一名英國水兵將敵彈抱到艙面丟進海裡。
因軍艦在短時間內已先後中彈7次,為暫避敵鋒,當前主炮的第18次齊射結束後,「威爾斯親王」號艦長裡奇於6時05分下令左轉向160度撤出戰場。在轉舵期間,該艦尾部4聯裝Y炮塔以測距儀自行瞄準,先後實施了3輪齊射(第19、第20、第21輪)但均未取得命中。在射擊過程中,由於Y炮塔送彈鏈也發生了故障,導致一門炮未能開火。
裡奇艦長命令軍艦撤出戰鬥在事後招致一些批評。但他的上司威克沃克少將和艦隊司令官託維上將都支持他的決定。因為在炮塔發生機械故障和軍艦多處戰損,以及指揮所多人傷亡的情況下,這艘本來就沒有完成戰備的軍艦再繼續與敵艦交戰顯然是對生命和潛在寶貴資產的無謂浪費。
6時05分過後,兩艘德艦以全部火力對正在全速脫離戰場的「威爾斯親王」號進行了3輪半齊射。其中「俾斯麥」號為第11、第12、第13輪;「歐根親王」號為第20、第21、第22輪。此後因雙方距離逐漸加大,德艦再未能取得戰績。6時20分,兩艘德國軍艦停止射擊。「威爾斯親王」號在3萬米的距離上短暫射擊數次後,炮火也沉寂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