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心中的天龍八部原來長這個樣子

2022-01-14 阿譁講談社

上個月,于榮光導演的天龍八部在一片吐槽聲中播完了。

豆瓣高亮說,這是降龍十八掌?這是蕭峰?這是天龍八部?你在逗我?

原著黨輕咳一聲,抿了口保溫瓶裡的枸杞茶,開口:

大家聽我,沒人比我更懂金庸。天龍八部有3樣寫法,你知道麼?

大略不假,金庸小說前後歷經3個主要版本。

舊版(1955-1972),修訂版(1970-1980)和新修版(1999-2003)。

中期的修訂版,是報紙連載臨近尾聲時,金庸著手全面修訂的成果。

這個版本影響極大,傳遍華人世界。堪稱武俠界的聖經,大陸金迷的風渡口、青竹巷。

修訂版的首次結集出版,是1975至1981年的香港明河版。傳到臺灣是為遠流版,九十年代傳到大陸是為三聯版。

《金庸武俠作品插畫集》,是明河版插圖的大彙編,共收錄15部小說的360餘幅圖像。

明河版作為第一部金庸全集,當年特聘姜雲行、王司馬分別重繪小說的各章節插圖,無一不由金庸過目、細選。算得上金庸欽點的「原生態武俠」。

老三聯的讀者對這些畫,肯定不陌生。兩位畫家善用工筆,開創視覺系武俠先河,描線間龍吟虎嘯,墨染處劍氣煙橫。紙間見俠影,書林現芳蹤。

本書序者李志清,任香港美協副主席,又是港漫射鵰和笑傲的作者。

他說,插畫家之於金庸,堪比星光之於夜空,綠葉之於牡丹。石斑瑜之於周星馳,荷包蛋之於水煮麵。後半句我加的。

1954年連載的《京華龍虎鬥》,掀起了新武俠浪潮。首吃螃蟹的《新晚報》銷量猛增,《明報》、《大公報》、《武俠與歷史》等刊物紛紛或跟進,或創號。

早在那時,姜雲行就為梁羽生、金庸、古龍、倪匡等名家名篇在報章上創作插畫,筆名「雲君」。

由於為人低調,行蹤飄渺,極少在媒體露面,以至於讀者猜起其人是男是女。

蛛絲馬跡來看,姜雲行應該出生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大陸,在上海的美術學校受過專業教育。

金庸封筆後,他移民加拿大,再未曾回國。李志清說他晚年逍遙,三個孩子都到過美國念醫科,門楣生輝。

金庸辭世的喪禮上,立著他致送的花牌。

姜雲行為各大報紙做的配圖累計超過萬幅,可惜今天大都湮沒難尋。

當時活躍的畫師還有任遜、文君等,但沒留下任何人物資料。有人說這些是姜雲行畫工還不純熟時的筆名,也有人說是書店印刷錯誤,成了懸案。

他為明河版金庸全集重繪的插圖名錄如下:

射鵰英雄傳(1976)40幅 

神鵰俠侶(1976)40幅 

倚天屠龍記(1976)40幅 

碧血劍(1975)20幅 

鹿鼎記(1981)50幅 

連城訣(1977)12幅

姜雲行和金庸合作的時間最長,金庸對他的評語也比較多。

誇他筆下的男子「或衝逸不羈、或狷狂恣意、或恭肅鄙野」,女子「身影嫋娜,長發如雲,人物表情衣飾精工完備」。就連畫間的衣帶褶皺、花鳥山石也「氣韻流暢」。

配圖首發最早的《碧血劍》,是一部起於明末風雲的傳統俠義小說。

有家門恩仇,有階級鬥爭,有民族矛盾,正邪分明。畫慣了梁羽生的姜雲行駕輕就熟。

名場面一:少年袁承志發現金蛇郎君夏雪宜的屍骸,以及沒入石壁的金蛇劍。

不知道姜雲行發沒發現這其實是個bug。夏雪宜經脈盡斷,他怎麼把劍插進去的?

當然,鍋在金老,新修版裡已得到更正。

名場面二:袁承志破解溫家五老的五行陣。

比起後來港劇的飛天遁地、氣勁殺人,這畫裡的五行陣走位看起來像一大群人在轉陀螺。

但這是經過龍虎武師們認可的。六年後的邵氏電影,畫面呈現如出一轍。

名場面三:袁承志交手五毒教教主何鐵手。

姜雲行基本畫出了何鐵手的特點:長發垂肩,金環纏頭。雙足赤腳,腳踝套環。

不過缺少了幾分小說著力渲染的詭異、陰森。

名場面四:大明傾覆。「孩兒,你為甚麼生在我家裡」?

全書插畫最血腥的一幕。袁承志飛身去救,無奈血泊已漫美人肩。

不過崇禎你這一劍給不了個痛快,敵人都沒你狠..

宋末到元末的射鵰三部曲,波瀾壯闊,雄渾大氣,寫盡了大時代。它的插圖也是最能代表姜雲行風格的。

丘處機路過牛家莊,七怪大戰醉仙樓

總的來說,延承了報紙連載時期的工筆構圖和白描畫風,詳略法度森嚴,線條圓潤乾淨。

改動之處,主要在於豐富了背景,添冗了景色。加了山巒、樓臺、松柏,萬馬千軍。

蒼涼的大漠,仙境般的桃花島,不屈的襄陽,幽深的絕情谷,極寒的冰火島,巍峨的光明頂,立起了一處處武俠世界的地標

鐵木真彎弓射鵰,連珠箭郭靖救汗

武俠是成人的童話。姜雲行不愛畫流血,專愛畫凌空,不飛的俠客不能當主角。

黃蓉命懸一線間,郭靖連躍七斷崖

射鵰三部曲名俠輩出,俠之大者的郭靖,桀驁狂狷的楊過,凡人英雄的張無忌。

如果你問我一個頭次看畫的人看出了什麼,我得說我從幾代主角的臉看出了傳承(楊康:你說啥)。

俠義精神的代代交接,令他們的面容氣質發生了乾坤大挪移,生物學叫趨同——好吧我編不下去了。

但姜雲行也有理由,主角當然都長的一樣嘛。

你穿越我這邊來看場電影。楚留香是狄龍,李尋歡是狄龍,傅紅雪還是狄龍。郭靖是郭追,石破天是郭追,袁承志還是郭追。

據姜回憶,金庸並沒怎麼幹涉他的創作。唯一提的要求是不要改動原著太多。

幹過乙方的都知道,甲方要求越寬泛,你越不好拿捏。

沒有網際網路,漢服、器具的考據也不發達。畫師們只能摸索著動筆,靈感不少來自戲曲、銀幕。

然而那個年代的武俠片重動作不重舞美,宋代和明代用同樣的行頭,文官和武官穿相同的朝服,比比皆是。

再碰上有個性的大導演譬如張徹,上下五千年的男人全在袒胸露懷,照葫蘆都不敢畫瓢。

人所共知,金庸書卷裡的女子是環肥燕瘦、各富魅力的

到了姜雲行的筆下——

金中都比武招親,靖哥哥初見黃蓉

雖然各個端莊文雅,但千人一面。連金老好像都看不下去了。

一大通讚詞中,他冷不防插了一句,說畫裡的女人一律「微微側著的俏尖的臉悲喜莫辯。」

不愧文化大家,形容面癱都這麼有格調。

可惜六七十年代的武俠,被視作大男人的禁臠。

女性角色。要麼是雌雄莫辨、不愛紅妝愛武裝的女俠,要麼是毒婦、花瓶和拖油瓶。

甚至從第一分鐘到第九十分鐘全員猛男的武俠片也不鮮見。

時代的局限,金庸也只能空嘆花開錯時未逢春。

連城訣是金庸少有的灰暗作品,全員惡人,罪上加罪。

這時的姜雲行,筆力越發老到,構圖也有所進化。不再一味復原場景,而是昭示藏在文字背後的心境與主旨。

丁典眺望凌霜華的閨窗,沒有給觀眾正臉。漫天雪花訴說著滿滿的痴情與守候。

落花流水惡戰血刀老祖。本應是優勢局的邪不勝正,卻演成了人性的潰堤和黑暗的背叛。

萬震山連睡夢中都在享受、回味他的殘殺,配合金庸的文字令人毛骨悚然。

連城訣的結尾,全本的高潮。官兵、俠客、豪傑,無不露出野獸般的嘴臉。

姜雲行的場面調度功力,也在這一幅中達到了頂點。

連城訣只是小試牛刀。鹿鼎記被許多人視作金庸的巔峰之作,也成就了姜雲行的改變。

他一轉呆板、工整的風格,增加了許多老夫子式的荒腔走板和市井趣味。

主人公們不再衣袂飄飄,逸如神仙。也許是因為剃髮易服,峨冠博帶不再的緣故,也許是因為狄雲、韋小寶們出身低微、一身短衣的緣故,但我覺得更多是姜雲行對自我固化的突破。

不同於電影電視劇裡一幹油膩男,韋小寶在姜雲行的筆下是個浪蕩精靈又混世魔王的小孩。姜老和金老聯手創建模版,養活了後世萬千爽文。

名場面一,刺殺鰲拜,逆襲的起點。

名場面八,一切反派的下場都是洪安通,奪他位子搶他老婆。

如果說姜雲行的畫風猶如大巧若拙的太祖長拳,那麼王司馬下筆猶如無招勝有招的獨孤九劍。

王司馬原名黃永興。1940年生於澳門,在廣州讀書兼習美術。1961年進入香港的廣告公司工作並嘗試漫畫創作。

1965年他應聘進明報,後成為該報的專欄畫家,正式起用筆名。

聊齋裡有一篇《王司馬》,講的是一個擅使計謀的關將威震北狄的故事。不知和這個筆名是不是存在關聯。

如果有關的話,王司馬大概是個渴望有所成就,又不乏灑脫的人。

與姜雲行長期和新武俠派名家緊密合作不同,王司馬的創作重點一直放在都市喜劇四格漫畫上。

例如和王澤合作的《老夫子與契爺》,獨立編繪的《牛仔》、《靚女蘇珊》等。

1983年,他患癌症不幸早逝。金庸親自寫了悼文。

王司馬並沒受過正規美術薰陶。他在中學畢業後,打算北上武漢深造,終因經濟拮据而放棄。

但他給金庸畫的插圖,頗具大家風範,相比畫的四格漫畫判若兩人。

畫集收錄名單:

天龍八部(1978)50幅 

笑傲江湖(1980)40幅 

書劍恩仇錄(1975)20幅 

雪山飛狐(1974)10幅 

飛狐外傳(1975)20幅 

俠客行(1977)21幅 

鴛鴦刀(1974)1幅 

白馬嘯西風(1974)1幅 

越女劍(1977)1幅

書劍恩仇錄是金庸的成名作。王司馬描繪的紅花會各位當家,線條剛健硬朗,筆法簡潔質樸。即使腰垂背駝的老者,也有一股練武之人的精氣神在。

不像姜雲行喜歡把主要角色放在中心位以示突出,王司馬更傾向人物為畫面語言服務,傳達意境和神髓。

王司馬注重細節。即使是配角群像,鬍髯的長短、束髮的扮相、襟扣的樣式、下襬的走線也儘量做到不同。

王司馬的構圖有一種抓拍感,通過人物一瞬的神態來表現微妙的悲喜。

飛狐外傳,原義想寫一個純粹的俠,卻寫出了幾段純粹的情。

王司馬顯然把握了精髓。左上圖是胡斐赴賭局。汪鐵鶚被刻畫得奴顏媚骨,暗示宴無好宴,必有所圖。

右上圖是胡斐和袁紫衣、程靈素共處一個屋簷下。袁紫衣聽著雨聲,心念家仇。程靈素去夾燭芯,頭望向胡斐一邊。胡斐卻只顧看袁紫衣。

三個人,三付心事,盡在不言中。

全書的最後兩回,選圖都是胡斐與袁紫衣的兩次別離。

宿命、痴戀、塵緣、少年意氣,都在這一刻隨馬蹄聲遠去。

再往後,王司馬擱下科學水筆,大膽耍起毛筆。揮灑的水墨頗有兩分戴敦邦先生的神韻,李志清更形容像傅抱石。

單論技法和構思,在笑傲江湖裡達到了巔峰。

遺憾的是,機器印刷沒法準確表現水墨淡彩的層次,總是髒成一團。

儘管有缺憾,王司馬的才思仍掩蓋不住。破廟之戰的構圖,令狐衝處在包圍中,15個蒙面殺手如烏雲一般蔓延、圍攏。令狐衝橫劍在手,擺開架勢。

笑傲江湖,是體制化的江湖。人人都戴著面具。王司馬便採取臉譜化的畫法,特別是反派、丑角,身形都誇張似大番薯。

嶽不群見藍鳳凰。卑與達,躬身與直腰,拘法與自然。對比強烈。

五嶽並派,本是場鴻門宴。王司馬別出心裁地沒畫任何角色,而是展現嵩山絕巔,獨立天心,萬峰在下,險象環生,以景襯勢。

令狐衝和小師妹比劍。眾目相睽,劍尖相抵,兩掌相交,衣帶騰空。我怎麼看這像個心型?

月色,輕煙,荒林,夜草。天地之大,仿佛只容得下這駕我和她共坐的馬車。

令狐衝此刻沒有想到,馬車之行的終點是他安葬初心的墓地。

一邊是萬眾俯首,天地日月唯我獨尊。另一邊是屈膝求降,寶座奉上暗藏炸藥。

兩張圖挨在一起,充滿了無言的諷刺。權力的地板下是無盡的深淵。這一幕無武更無俠,卻超脫了武俠。

囉嗦這麼多,終於到天龍八部了。這部書在武俠史的份量是沉甸甸的。

一部波瀾壯闊又雷霆萬鈞的史詩。一段有情皆孽、眾生皆苦的感述。一份赤子心、嘆世人的悲憫。一首人如飄萍仍兀自反抗命運風暴的悲歌。一曲「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清」的慨唱。

說實話,它的插圖不算15部小說裡最出色的。

發表日期比笑傲江湖早兩年,王司馬可能尚處於換筆階段,表現力過猶不及。太重意境有些忽略人設。

第一回,鍾靈大鬧無量山,從此開啟了段譽認妹妹的歷程。

金老可能於心難忍,新修版結局妹妹還是成了小寶貝。

不評相貌,不談演技,2021版木婉清的扮相是有些接近王司馬的插圖的,除了那個馬蹬型帽子。

這畫的你說是薛蟠和夏金桂、寶蟾我也信..

小聲說一句,03版林志穎演段譽,美人相伴,風拂碧波。顏值和取景更符合廣大觀眾的嚮往。

雖然97版的菩提頭深入人心,但1982年離成書不遠,電影版高雄的造型比較復原。

雪梨演的康敏,不是最美的,可能也不是最富魅態的。但看到這幅畫,我第一反應就想起97版裡的這幕荷爾蒙爆棚的薄紗帳。

喬峰出場年過三十,顧盼間「極有威勢」。從插圖看不太出,另外這行頭是參考了武松?

雖然聚賢莊一戰,97版和03版都拍得盪氣迴腸,但1982梁家仁版喬峰對決玄難,更接近原畫的功夫感一些。可惜沒使出袖裡乾坤。

不得不說,王司馬古樸中帶些俏皮的水墨漫畫法,展現天龍八部的光怪陸離、世情百態有餘,表現幹雲的豪氣就不足了。

李志清也提到這種畫法不易刻畫沉重主題。

喬峰與阿朱。

千裡茫茫,有你足矣。塞上牛羊,更勝江南。

97版的劇照,黃日華和劉錦玲,簡直就是對這幅圖的致敬。

論排場,真沒幾部影視比得過1994徐少強那版的星宿老仙。拳打少林腳踢全真,妖氣外溢目空三界。

醜和尚虛竹,畫裡憨醜憨醜的,誤打誤撞保護天山童姥。

1994電影版以逍遙派為主線,概念相當超前,拍出了仙俠範兒。

各個版本幾乎都找大齡童顏演還童的童姥,只有94版用了真女童。2021版電視劇再度用11歲的小演員出演,就是造型上刻意模仿03版的舒暢。

三兄弟結義,痛飲皮袋酒,大戰少室山。常年霸佔金庸小說武評榜第一。

原畫氣場稍遜,耶律洪基被挾持笑嘻嘻的。後世的導演乾脆都自我發揮了。

對於王司馬為什麼用戲謔的手法畫天龍八部這種長篇巨著,金庸又為什麼換將(連載版天龍八部由姜雲行執筆),連從小讀金庸、懂金庸的李志清都有些不解。

我覺得或許在於王司馬的解讀。

天龍八部裡,任你英雄蓋世,權傾一方,最終還是求不得。

蕭峰只求一個光明磊落,結果他的出身就見不得人。段譽只求真情自由,結果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虛竹只求終身事佛,結果自身就是破戒的產物,還成了道派掌門。

至於慕容復、丁春秋、段延慶、馬夫人、鳩摩智之流或求名,或求利,或求一己之私,最後無不成空。

正因為王司馬看穿了這份人性荒誕和因果有報,我們才得以在今天見到他無形有心、以心傳心的畫風。

不知道當年選書作畫,是二位畫家自己、出版社方面還是金庸本人的定奪。既然明河社為金庸一手創辦,他老人家的意見想必舉足輕重。

金庸曾比較兩人說,姜雲行「畫風細膩而生動,表現武俠小說中的動作和打鬥很見功力。王司馬先生的畫風富於人情味,很能表現人物的情感,讀者往往為他的繪畫所吸引,凝視畫中的人物,神馳高山大漠,投入人物的歡樂和哀傷。」

華山派分劍宗氣宗。

姜雲行用筆直白,有如劍宗。王司馬重在寫意,有如氣宗。

姜雲行的畫一眼能看出誰是主角。王司馬講究布局,為傳神不惜隱去角色。

姜雲行畫的是俠客,以武行義。姜雲行畫的是江湖,悲歡離合。

姜雲行喜歡畫動作場面,讓人感覺還有下一格。王司馬喜歡塑造特定場景和留白,回味無窮。

姜雲行揣摩金老的意圖,用畫還原文字。王司馬更願意展現自己的解讀和想法。

似乎姜雲行當初的聲望要高一些。這可能是因為一來姜雲行出道早。咱們今天認為傳統的畫風,在當時卻屬於將工筆與漫畫結合的創新,開一時流行。

二來,金庸小說的一大特點是熱鬧、團圓。姜雲行樂觀、浪漫的筆調,以及濃鬱的煙火氣,和射鵰、鹿鼎記的基調不謀而合。

王司馬的內斂、深沉、譏誚甚至悲愴,雖然不缺傳統文化的底蘊,但不是很符合金庸。

後期他將滑稽融入歷史凝重,倒是更好地展現了飛狐、笑傲那種喜中帶悲、情深難壽、正邪渾濁的韻味。

開頭提到的李志清,除了與金庸一起創立明河(創文)出版,還為傳播金庸武俠做過一件重要的事。

那就是在他的漫畫《三國志》銷入日本後,將金庸小說一併引進日本,並親自繪製封面插圖。

金庸稱讚他「頗受日本讀者的喜愛,認為比之一般日本漫畫更為細緻及生動。他們還認為畫中人物比之日本漫畫人物更加英俊美麗。」

後來,李志清還出版了《水墨金庸》畫集。一起來欣賞下他畫的天龍八部眾生相。

喬峰——

不同兩位前輩,李志清以人物,而非場景為中心。

王語嫣——

李志清的畫風改良,轉眼已過二十多年。歲月如江,宗師故去,高人飄零。武俠盛世一去難返。

有人總結說,現在看武俠的只剩下情懷黨了。

一眼萬年,只能留在似水年華的記憶裡嗎?

其實,玄幻也好,仙俠也罷,都是從武俠豐碑的沃土裡茁壯成長的。

不管是腰掛三尺劍,還是御劍飛太虛。嚮往的都是快意,追求的都是自由。

前人的筆畫出了昨日的赤子心,後人的筆將畫出明日的星辰海。江湖之大,可容浩瀚,又豈在一朝一代,一城一國。

最後奉上新修版倚天屠龍記的封面。欲走江湖路,先養護好足底。

裝幀 ★★★★

開本適中。雙封面設計,前後封裡都有專門的保護頁。

空心脊鎖線精裝,懷舊感十足,可以180度將書完全平攤。

隨書贈送的書籤,掃二維碼聽有聲書。

印刷 ★★★☆

特種紙印刷,效果不錯。但仍然無法還原毛筆水墨的濃淡層次。

內容 ★★★

比老三聯沒增加任何新圖。沒有線稿和作家說明的內容,也非原稿複製。

由於插圖創作時間跨度長,數量多,質量不穩定。

性價比 ★★★

用料很足,定價不低。發售半年沒什麼折扣。

綜合推薦指數:★★★

金迷和連環畫愛好者可以考慮收藏。

相關焦點

  • 金庸 / 天龍八部
    ▲ 新修版《天龍八部》豆瓣評分《天龍八部》於1963年開始在《明報》及新加坡《南洋商報》上同時連載,前後寫了4年。中途金庸離港外遊,曾邀請好友倪匡代寫四萬餘字。傳聞阿朱第一次在少林寺被喬峰打傷是倪匡寫的,後來被金庸救回來了。
  • 金庸最好的作品:《天龍八部》還是《鹿鼎記》?這個回答讓人淚目
    金庸的武俠巔峰之作,公認的是在《天龍八部》和《鹿鼎記》兩部作品中的其中一部,但這兩部作品到底哪一部代表金庸武俠的巔峰?至今還沒有一個定論。《天龍八部》這本小說,可以說是金庸對於武俠精神詮釋最為純粹的一本,歷時四年才寫完。
  • 《天龍八部》:一部超出武俠小說範疇的金庸小說
    金庸創作武俠小說的企求,並非要「以文載道」,而是想創造一些人物,使得他們在讀者心中變成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比方說我們熟悉的喬峰、郭靖、楊過、張無忌等金庸筆下的英雄人物,很多讀者張口就能說出他們的故事來,像聚賢莊大戰,華山論劍,襄陽城大戰,光明頂大戰等幾乎所有金迷都可以娓娓道來。
  • 金庸武俠的秘密:「天龍八部」是什麼意思,八部是哪八部?
    金庸老爺子的武俠小說,可以說是文學史上的一個巔峰,也為現代人打開了一扇與古代俠客神交的大門,生活中有不能做或不敢做的事,就去金庸的武俠中遨遊一番,在那裡可以快意恩仇、行俠仗義。金老一生創作14部小說,部部精品,被人總結成一幅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其中《天龍八部》更是精品中的精品。
  • 你知道金庸的小說《天龍八部》為什麼叫天龍八部?其實跟印度有關
    金庸先生的小說應該有很多人看過,就算沒有看過紙質書,看過這些小說相關影視劇的人應該也有不少。對於一些金庸先生的小說中的情節,許多人應該都能說上一段。在這些個小說中,有一本很有名,叫做《天龍八部》,對於這個叫法大家都是滿頭的問號。
  • 為什麼說《天龍八部》是金庸最好的小說?
    我小的時候最喜歡「射鵰」,剛上大學的時候覺得「笑傲江湖」是最好的金庸小說,而現在則最推崇「天龍八部」。我覺得這種改變與我的成長和閱歷的豐富有很大的聯繫。事實上,這個改變的順序也大致和金庸創作的順序相符。
  • 從小就看《天龍八部》的你,看懂了虛竹破淫戒這個情節嗎
    在《天龍八部》中,當虛竹發現自己的夢姑原來是西夏公主,最圓滿的結局當然是「不負如來不負卿」,可是世間並不存在這樣的雙全法。虛竹最終選擇了還俗,單從小說的角度考量,這無疑是情節發展的結果,並無多少深意。但如果結合真實歷史,虛竹破淫戒及最終還俗這一情節則顯得耐人尋味,因為在真實的歷史上有位高僧跟虛竹一樣破了淫戒。
  • 《天龍八部》都有哪「八部」,天龍又為何物?
    ▲點擊關注,每晚欣賞最走心的優美圖文天龍八部,又稱八部天龍、龍神八部、八部眾,這些名詞出於佛經。
  • 《天龍八部》金庸修改了兩個女子,一個被點讚,一個卻引發不滿
    【思品時間(武俠時間)侃金庸第1100期:《天龍八部》金庸修改了兩個女子,一個被點讚,一個卻引發不滿】文/江湖小混混大俠們好,本期話題我們來侃侃金庸筆下的《天龍八部》。這部作品是金庸武俠非常特殊的作品,因為它的情節和主題都是其它作品所沒有的,而且規模非常宏大,但是也因為如此,所以在很多細節上存在諸多的不合理。
  • 《天龍八部》新修版,金庸親自將段譽和王語嫣拆散,太狠了
    舊版《天龍八部》中沒有寫這件事,新修版《天龍八部》中,金庸給出了答案,段譽愛的始終是玉像,不是王語嫣。新版《天龍八部》結局中,段譽再次來到石洞,見到玉像後「心中一片冰涼」,他忽然明白了,自己被王語嫣迷得神魂顛倒,為了她不顧別人的嘲笑和自尊,並不是因為愛上了王語嫣,而是把王語嫣當成了玉像,把對玉像的痴迷轉移到了王語嫣身上。
  • 天龍八部原來不是這樣的,被人改得面目全非,金庸好容易才圓回來
    打算把黃日華的《天龍八部》再重溫一遍。講到天龍八部,那一定是金庸最拿得出手的佳作之一。1965年,41歲的金庸正是創作巔峰,無論是思維敏捷度還是受歡迎程度都是極高的。那個時候,他把天龍八部刊登在報紙上。因為太過自信,而且都是隨時來的想法,金庸並沒有存備稿的習慣。那一年,正好在英國有個會議需要他去參加,大概要去一個月這樣的時間。如果連載斷一個月,那粉絲一定不會願意啊。
  • 天龍八部——何為天龍?何為八部?
    金庸先生「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先生的武俠世界裡有刀光劍影,也有兒女情仇,有隱士高人,也有世俗智者。若說集大成者,筆者看來莫過於《天龍八部》了,想必大家都曾看過小說或相關的影視作品,那麼你可知道天龍是指什麼?有哪八部?
  • 為什麼金庸小說《鹿鼎記》第一,《天龍八部》第二?
    02《天龍八部》的主角到底是誰?為什麼說它們「始終徘徊在失敗的邊緣」呢?先來看《天龍八部》。小時候看武俠,總是一套書同學們分著看,很多都是從中間看起的,金庸其他的小說沒問題,總能接上,但《天龍八部》的問題就大了。以五卷本為例,從第一部看起的,以為段譽是主角,從第三部看起的,以為蕭峰是主角,最糟心的是從第四部看起的同學,看了很久都不知道誰TM是主角。《天龍八部》的三個主角切換,實在不是大眾通俗小說的常規寫法。
  • 最火金庸符號:《天龍八部》冠絕群雄
    最火金庸符號:《天龍八部》冠絕群雄 2018-11-02 15:43:33來源:華西都市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左盛丹
  • 為何說金庸最好的武俠小說是天龍八部?看完懂了
    天龍八部無疑是金庸先生作品的一個重要裡程碑和難以逾越的高峰。我們知道金庸先生寫過很多經典武俠小說,而這部《天龍八部》是排在中晚期的作品,此時金庸還不到40歲,年富力強,也告別了之前的幻想路線,對人性的理解多了些層次也多了些拷問,這是精神上的一個跨越,再加上之前的文筆淬鍊,歷史文化的積澱,故事脈絡的把控,這些內力適時的共同作用於這部小說,於是,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 金庸又一新劇將播,新《天龍八部》接檔《鹿鼎記》,清一色新演員
    據消息生成,繼《鹿鼎記》之後的另外一部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定檔於2020年將接棒,呈現在觀眾的視線中,這部作品的吸睛程度,一點都不亞於張一山版本的《鹿鼎記》。這部作品是金庸老先生在1963年開始,歷時4年的心血,作為筆下最長的一部長篇小說,一直都是不少金庸迷心中最經典的記憶。
  • 天龍八部和《天龍八部》
    最近在整理以前在四川遊覽的照片,發現了幾張非常有意思的天龍八部摩崖石刻。想單獨拿出來說一說。 先來說一說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分別是:天眾、龍眾、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呼羅迦。他們原本是古印度婆羅門教和外道的精靈神怪,經佛陀教化後皈依佛門,成為佛教的護法神。
  • 金庸先生小說天龍八部名字的來歷說什麼?
    金庸先生小說天龍八部名字的來歷說什麼? 金庸先生作品名字大多與書中人物、武功、武器等相關,如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連城訣等。但《天龍八部》卻是例外,貌似與書中內容毫無關係,只有生如分析看懂天龍才能理解。
  • 天龍八部中喬峰為何要自盡?金庸:你看看三兄弟的名字,就清楚了
    在眾多小說中,《天龍八部》是金庸小說中影響力最大,最受歡迎的一部。大家看《天龍八部》,一方面是被他曲折離奇的劇情所吸引,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天龍八部》裡面有著豐富的武學體系和各種各樣的人物關係。不過《天龍八部》裡面有一個很大的遺憾,那就是作為主角之一的喬峰,卻最終死在了雁門關門前,若喬峰不死的話,或許這部小說會更加完美吧。
  • 金庸和倪匡在天龍八部這些情節上的博弈 讓人哭笑不得
    而在這個與歷史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世界裡,金庸先生憑藉著他深厚的文學及歷史功底,讓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的自然,似乎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事件一般。然而,瑕不掩瑜,如果仔細推敲的話,卻發現其中有一部小說漏洞百出,而這一部小說,恰好就是被倪匡稱為金庸武俠巔峰之作的《天龍八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