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20親子熱搜,做一個終身成長的父母

2020-12-22 騰訊網

策劃執行 | 本刊編輯部

| 策劃人小語 |

轉眼間,2020年即將落下帷幕。

這一年,我們經歷了太多: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家人間多年未有的長時間共處,居家辦公、網上學習的體驗……也因此,很多家庭的親子關係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回顧這一年的微博熱搜榜,親子話題熱度不減。這些熱搜有正能量,也有警世鐘。本期策劃,我們將帶你回望這一年熱搜榜上的親子話題,一起反思,共同成長。

曾經,兒女總覺得陪伴父母的時間不夠多,盼著春節假期能長一些更長一些;如今,一場疫情讓兩代人相聚更久,卻帶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衝突。

疫情中屋簷下

因為年假沒休完,張楠得以提前回老家過年。父母特別開心,早早收拾停當盼他歸來。放假頭幾天,母慈子孝,一片祥和。張楠忍著不適早睡早起,幫父母做這做那;父母也壓著性子,不提工資不談相親,給兒子很多空間。

誰知,疫情突如其來,張楠被通知復工延期,時間待定,原本只有10天的假期被無限延長。度過了最初的緩和期後,一家人的「好日子」也到頭了。張楠恢復了平時的節奏,熬夜到凌晨,可父母認為早睡早起更健康,一早就把張楠薅起來,睡前還要查崗;張楠不想這麼早就結婚,不想將就也不想相親,父母則堅持催他成家,說趁他年輕還能幫他帶孩子……

相處越久,張楠和父母的衝突越多,從生活習慣到消費觀念,從婚戀觀到職業觀。父母批評張楠不思進取,太不自律,張楠嫌棄父母思想保守,管得太寬,從前的和氣變成了暴脾氣和冷暴力,彼此也從惺惺相惜變成了相看兩厭。

除了張楠家庭這樣兩代人之間的衝突,因為很多家庭是帶著孩子一起回老家過年的,三代人之間的矛盾也有不少。以前待的時間短,再有不和,畢竟也就三五天。可這次不同,少則半個月,多則小半年,育兒理念上的衝突無法再掩蓋。於是,三世同堂的其樂融融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父母的「不行」「不可以」和祖輩的「你不懂」「你就是我這麼帶大的」以及孩子的哇哇大哭。

毫無疑問,2020年的春節,很多家庭都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很多人把發生衝突的原因歸結為朝夕相處的時間太久了,就像夫妻在一起久了也會厭煩一樣。果真如此嗎?未必。

不少家庭都面臨這樣的情況,孩子外出打拼,父母留守在家,平時很少溝通,過節拼命補償。雖然內心相互牽掛,但對彼此卻了解甚少,常常以自己認為好的方式對待對方,或者按自己的想法要求對方。時間短還好,都知道彼此是好意,時間長了,就很難僅靠愛與忍耐來平衡。加上平時交流太少,有很多習慣彼此並不了解和適應,更別提如何應對這些分歧了。

所以,問題的關鍵不是和父母相處太久,而是相處不夠。如果相處多交流多,兒女和父母之間就會少很多所謂的客套,而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看到差異,化解衝突。

希望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們都能夠和父母多溝通多交流,即便物理距離不允許,也能夠勤打電話、發微信保持聯繫,才能夠讓關係更近。當彼此之間增進了了解,衝突才會減少。

看過一個調查,說有超八成的大學生放假在家時間長了,會被父母嫌棄。事實證明,不只是大學生,什麼年齡層的學生都是如此。注意,前方神獸出沒!

停課不停學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發,全國中小學先後開啟「停課不停學」的新模式。很快,「不提網課,母慈子孝;一上網課,雞飛狗跳」成了很多家庭的真實寫照。

上課前,全家人嚴陣以待,拿出手機、平板、電腦等下載各種軟體,核查Wi-Fi,一次又一次演習。本以為準備充分上課便萬事大吉了,然而,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上課走神、分心,作業丟三落四,手機遊戲不離手,全天候在家學習極大地考驗孩子們的自控力和父母們的耐心及承受力。

每個父母心中都有一個完美小孩:成績好,最好能排年級前五名;行為習慣好,能早起早睡、專心聽課、迅速完成作業;很聽話,在學校聽老師的,在家聽父母的。以前孩子大部分時間在學校,父母對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了解得不多,而且有老師坐鎮,很多神獸都能夠老老實實上課。如今孩子整天窩在家,沒了學校和距離的濾鏡,各種問題集中爆發:注意力不集中、回答問題不積極、上課紀律懶散、坐姿不正確……這種衝擊力可想而知。

心中的完美小孩形象坍塌了,父母也就沒了往日的和藹可親。有點小狀況就要批評,有點小問題就要修正,試圖再造一個完美小孩。可事實上,這些「問題」和「狀況」一直存在,只是以前父母沒有看到而已,想改絕非易事。於是,雙方卯足了勁兒對抗,孩子學不好,父母也工作不好,多少人高呼:「再不開學,我家的親子關係就要破裂了!」甚至出現了孩子上網課被父母批評而跳樓自殺的悲劇。

停課不停學是對孩子的挑戰,更是對父母的考驗。在這樣親密無間的相處中,看到真實的孩子,也看到真實的自己,讓我們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期待是否過高,對孩子的了解是否全面,以及如何才能夠和孩子建立真實而有彈性的親子關係。唯有此,才不枉經歷這樣一場「兵荒馬亂」的特殊親子時光。

要說今年什麼劇最火,非《隱秘的角落》和《以家人之名》莫屬。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熱播劇之所以熱,無疑是戳到了很多人,畢竟聽別人的故事,看的終究是自己的人生。

熱播劇裡的親子關係

《隱秘的角落》和《以家人之名》不同的是,前者充滿了壓抑的低氣壓,而後者則多了美好的陽光色。儘管風格不同,卻都讓我們看到了很多家庭中真實的親子關係。

《隱秘的角落》中,朱朝陽的父母離異,爸爸再婚,他和媽媽生活在一起。為了他,媽媽付出了很多。她選擇不再婚,即使戀愛也是偷偷的;她辛苦工作,忙到沒時間陪伴他。也因此,媽媽對兒子有很多期待,希望他學習好有出息,不想也不讓他和爸爸有太多聯繫。朱朝陽很懂事,雖然內心渴望愛與自由,但還是努力滿足媽媽的要求。也因此,他內心陰暗,性格孤僻,幾乎沒有朋友。

《以家人之名》中,同樣的悲劇也在發生。凌霄的父母長期感情不和,媽媽情緒不穩定,甚至把女兒去世的鍋甩給凌霄,導致他從小就很陰鬱,不愛講話。賀子秋從小被媽媽拋棄,沒有得到過父母的一點點愛,這也使得他非常沒有安全感,總是害怕被拋棄,不得不學著討好別人。

對於這幾個角色的經歷,很多網友表示感同身受。有些人父母離異,自己也像朱朝陽一樣被當作父母較量或報復的籌碼,或不讓和另一方聯繫,或被迫成為一方的未來,沒了完整的家,更丟了完整的愛。也有些人被父母拋棄,和賀子秋一樣缺乏安全感,用一生尋找值得被愛的證明。更多的人則是像凌霄一樣,經歷過或正經歷著父母關係不睦、情緒不穩定等。

有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而有的人則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以家人之名》中,李尖尖雖然從小就失去了媽媽,但因為有一個愛她、尊重她、信任她的爸爸,成長得健康又自信,還有足夠的能量療愈受傷的凌霄和賀子秋。

這也提醒為人父母者,首先要做好自己,比如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為自己的事情負責。其次要經營好和伴侶的關係,在婚姻中相互尊重,即便離了婚,也依然讓孩子享有父母的愛。不要拿孩子當作報復對方的籌碼,更不應該讓自己的情緒或感情恩怨影響到下一代的成長。

神童年年有,今年特離譜,有小學生攻克癌症難題趕超博士,還有女神童4天寫完陸遊一生古詩量,這到底是在造神童還是在造孽?

人造神童

今年,有兩個孩子火遍全網。陳靈石,小學六年級,有關結直腸癌的科研論文獲得全國賽事三等獎,而該課題的難度不亞於博士畢業論文;岑某諾,16歲,雜誌社記者、副主編,3個品牌的創始人,參加4次演講比賽獲獎4次,一天能寫300首詞牌、2000首詩、1.5萬字小說,已出版3本書。

然而,熱搜的熱度還沒退,馬上迎來了打臉時刻。經立項調查,陳靈石的父親本身就是從事腫瘤信號轉導學研究的研究員,儘管他表示研究均為兒子親自操作,自己只是過度參與了項目文書的編纂,但這一說法並不能服眾,該項目所獲獎項全部被撤銷。岑某諾的父親也出面做了很多澄清,但依然無法改變其造假的真相。萬能的網友們很快將其扒了個底兒掉:品牌都是岑父的,為其女兒出書的某出版社並不存在,任職機構是山寨貨,華麗簡歷不過是為了賣女兒的培訓課。

神童並非不存在,只是這兩個孩子已經神到超出了人們的正常認知,光是「日作詩2000首」這一點就足夠雷人了。可即便如此,父母仍熱衷於把孩子包裝成神童,為什麼?是為了孩子嗎?可孩子並沒有真正獲益,反而成了受害者,小小年紀就背負了學術造假的惡名,懵懵懂懂就成了父母賺錢的工具。說到底,不過是滿足了父母的虛榮心。

孩子火了,父母熱衷於接受採訪,分享育兒之道;出事了,父母出面解釋,但言詞中看不到任何反思,更多的是驕傲:「獲獎學生為本人兒子,其受家庭環境影響,自幼接觸相關科學知識,並形成了濃厚的科學興趣」,還有掩飾:「女兒的寫作能力絕對是真實的,所謂創作實際比的是打字速度」。

只有當父母自己放下對名利的渴望與期待,放下用孩子滿足自己虛榮心的執念和妄想,才能夠真正看到孩子,做一個真正愛孩子、尊重孩子的父母,給孩子一個健康成長的空間。

以前,父母會偷看孩子的日記本、扒孩子臥室的門縫兒;如今,科技進步,父母開始了雲監控、雲觀察甚至是雲監視,無孔不入的愛讓孩子感到窒息。

無孔不入的愛

一個媽媽在家裡安了攝像頭,通過手機隨時查看小學一年級的女兒是否按時看書,坐姿是否端正,發現她認為不好的苗頭就立刻通過攝像頭喊話:「坐直一點兒!」「你在看什麼書啊?怎麼又在看動畫片?」

一個14歲的男孩因為父親要在自己房間安裝監控報了警。父親說,自己這麼做是為了督促兒子學習,因為他沉迷遊戲,而自己和妻子經常不在家。男孩則表示,父親這麼做就是為了控制自己,不尊重他的隱私。對此,父親反問道:「你有多少隱私?我是你什麼人,我不可以監視你?」

很多網友表示,自己小時候也有類似的經歷,被父母偷看日記、偷聽牆角、偷翻QQ空間、偷盯朋友圈。科技進步了,手段也隨之更新,但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卻始終如一:無孔不入。

父母覺得這麼做是為了孩子好,有的要督促孩子學習,有的是為了讓孩子養成好習慣,也有的是為了孩子的安全考慮。然而,孩子未必領「情」。有調查顯示,受訪的孩子表示自己很不舒服,他們覺得隱私被侵犯了,更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不信任,認為父母根本不是關心,而是監控、監視。

這一問題背後折射出很多中國家庭現狀:父母和孩子的界限不清,以各種方式介入孩子的學習、生活、工作,甚至在孩子成人後還要幹涉他們的戀愛與婚姻;父母沒有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而是把孩子和自己看作是一體的,孩子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就像那個爸爸說的:「我是你什麼人,我不可以監視你?」毋庸置疑,父母的初心是好的,為了讓孩子更好地成長,卻忽略了一點:沒有尊重的愛,只會帶來傷害。建立在尊重和信任基礎之上的愛,才能讓孩子自由成長,讓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更和諧。

提到留守兒童,人們很容易聯想到陪伴不足、情感缺失等,而如今,越來越多的刻板印象被打破,讓我們看到了更多有愛有力量的新氣象。

有愛不留守

今年,18歲的鐘芳蓉成了考古圈的團寵,更是全國人民矚目的學霸。她以高分考取北大,選擇了冷門的考古系,更讓人驚奇的是,她是一名留守女孩。

提到留守兒童,人們不禁會想起這樣的場景:年幼的孩子蹲在田埂上,孤獨地看著遠方,眼中無光,心中無夢。和人們的刻板印象不同,鍾芳蓉落落大方,陽光自信,談吐從容,對自我有清晰的定位,對未來有明確的規劃,自立又自律。

提到留守兒童的父母,人們似乎也有一個畫像:在遠離家鄉的工廠裡,父母忙著掙錢,對留守在老家的孩子,或不管不問,或只關心成績,唯獨沒有陪伴。鍾芳蓉的父母的確很忙,但他們尊重孩子,儘可能地陪伴她,讓她快樂成長。

為了生活,有些家庭不得不面臨父母外出務工、孩子留守在家的分離,多年來這種現象也的確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隨著全社會對留守兒童問題的日益關注,希望有越來越多的父母能夠意識到愛與陪伴的重要性,也能夠盡其所能克服困難,嘗試做出改變。比如通過打電話、發微信、視頻聊天等方式和孩子保持溝通交流,通過網購、郵遞等方式為孩子提供物質支持和精神鼓勵,同時學習如何提升陪伴質量,充分利用節假日增進和孩子的感情。

只有這樣,越來越多的孩子才能夠像鍾芳蓉一樣,雖然留守,但依舊能被好好地愛著;雖然和父母相距甚遠,但是心可以很近。也只有這樣,很多像鍾芳蓉一樣的留守兒童,才能夠在父母遠程的呵護中以及來自全社會的關愛中健康成長。

其實,只要心中有愛,努力去愛,距離不是問題。反倒是有些父母,雖然和孩子住在同一屋簷下,卻忙於應酬,疏忽了孩子;雖然每天都在和孩子說話,卻雞同鴨講,溝通不暢;雖然家庭條件富裕,卻過於寵溺,讓孩子無法自立……這也提醒我們要看到隱形留守兒童的存在,給予孩子真正的愛與陪伴,助力孩子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以上我們總結了6個熱搜親子話題,也提到了關於如何做父母,而「父母要持合格父母證上崗」無疑是今年最戳中人心的建議。

建議父母持證上崗

每年兩會都有不少議案提案衝上熱搜,今年最熱的應屬「建議父母持合格父母證上崗」,提出要建立「家長教育指導工作室」,針對準備入小學的家長開展相關課程教育,頒發「合格父母」上崗證隨學生檔案入學。

對此,有人表示,父母又不是職業,哪裡需要什麼上崗證呢?其實,父母不僅是份職業,而且是天底下最重要的職業。因為對孩子來說,父母是其不可或缺的人。小時候,父母作為監護人,需要負責孩子的健康和安全;成長過程中,孩子的身心健康也非常依賴於父母的支持;人生的重要關係和選擇,包括親密關係、職場選擇甚至將來的親子關係,都會受到父母的重要影響。

當教師要有教師證,做律師要有律師證,可父母這麼重要的職業卻不需要任何培訓,也不需要任何考核。也因此,很多人是在靠天賦吃飯。有人天賦好愛學習,做得還不錯,也有人資質差不上進,成為失職父母。

媽媽迷信睡眠訓練,忽視孩子的正常生理需求,導致3個月的孩子被活活悶死;6歲的孩子遭親媽及其男友嚴重虐待,身上有多處大面積感染,頭部毛囊壞死;16歲少年非法拘禁一名少女長達50多個小時,而在此期間,他的父母一直沒有聯繫過他,最終,這對父母被檢察院責令接受「強制親職教育」……毫無疑問,不合格的父母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場噩夢。

但是不得不說,父母持證上崗這件事實際操作起來也面臨一些難題。一方面是設施、師資、系統等配套問題,另一方面就算父母通過了考試,也還是需要在生活中認真履行職責,以免考試合格、操作無能。即便如此,這個提案也是非常有意義的,至少讓更多人意識到了家庭和父母教育的重要性。

本刊觀點

2020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雖然在家庭和親子關係方面出現了很多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反映出的卻還是最根本的原因。

一個人的成長,受到家庭、學校、社會等各種環境的影響,但父母還是要承擔家庭教育主體責任,堅持立德樹人,樹牢「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的理念,為孩子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期待在新的一年,父母們能夠在《婚姻與家庭》雜誌的陪伴下共同進步,學做成長型父母,創造有關父母和孩子的暖熱搜,咱們明年見!

相關焦點

  • 演員楊迪當眾下跪上熱搜:父母與孩子,從來都是雙向成長
    前段時間,演員楊迪在某綜藝節目中突然的一跪,瞬間衝上熱搜 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爸爸得了阿茲海默症,記性越來越差,甚至認不出兒子。兒子帶他去吃飯,盤子裡剩下兩個餃子,爸爸用手抓起餃子放進口袋。兒子愣住了。爸爸卻說,這是留給我兒子的,我兒子最愛吃這個。
  • 伊能靜兒子穿女裝上熱搜:被父母尊重,孩子成長中最幸運的禮物
    前幾天,「伊能靜兒子再曬女裝照」的熱搜又一次刷屏了。這已經不是哈利第一次曬女裝,上次也是因為穿女裝的大膽舉動,引起眾多網友圍觀,一度登上了熱搜尊重孩子,代表著父母把孩子當成一個平等的人來對待,他能看到孩子獨一無二的天性,鼓勵孩子綻放出自己的精彩。
  • ...賀州市開展2020年「父母成長計劃」家庭教育垃圾分類親子活動
    垃圾分類 家庭先行——賀州市開展2020年「父母成長計劃」家庭教育垃圾分類親子活動 2020-12-21 17: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帶著爸爸去留學》收官:孩子需要成長,父母也要「重生」
    還憑藉話題性極強的角色、劇情討論,23次登上熱搜,微博話題#帶著爸爸去留學#閱讀量高達23.6億,討論124.4萬。電視劇《帶著爸爸去留學》貓眼日播放量多日穩居榜首,骨朵熱度同期電視劇第一,燈塔熱度排名第一,Vlinkage網播量第一,並成為百度6月十大熱詞唯一上榜電視劇。
  • 【高寧高見】陪伴孩子,終身成長
    作為留學行業的倡導者 孔博士專欄《高寧高見》 受到各大媒體的關注 此次「親子教育系列話題」 希望為困惑的父母親提供一些幫助和思考 親子教育系列話題
  • 一起成長 - 回顧去年的成長親子論壇
    作為個人, 我認同終身學習思考和不斷提高的理念;作為三子媽媽, 養育孩子健康成長是一輩子的實踐;作為華裔和華裔後代的家長, 我深知孩子和我們面臨的獨特挑戰之艱巨。因此, 自己對教育問題的思考從未停止過, 讀過很多書, 也跟親朋好友有過不少探討。這是需要終身努力的要事。
  • 那個渣男諾安成長又上熱搜了
    那個渣男又上熱搜了…渣男,通常指男性中一類對待異性之間感情不認真,玩弄對方感情(尤指戀情)的男人。
  • 打破成長壁壘,有書打造2020終身成長大課
    有書創始人兼CEO雷文濤以《讓人人都能享受到終身成長帶來的美好生活》為題,分享了有書自成立以來收穫的一系列的成長與洞察、拓展的認知與深化的思考。為了更好地助力用戶終身成長、打破熵增定律,有書構建龐大的終身成長引擎,激發用戶內在成長動因。通過激發願力、提升效率、促進完成、學以致用的終身成長服務體系,幫助用戶成為一個真正的終身成長者。
  • 鄭淵潔上熱搜:是孩子的「童話」,還是父母的悲哀?
    近日「童話大王」鄭淵潔因為「神回復」上熱搜,00後孩子向50後的鄭爺爺吐槽與80後父母的代溝。當年幾代孩子在鄭淵潔的童話裡釋放天性,如今卻活成了下一代的枷鎖!好像讀他的童話雖然挺過癮,卻並不真的有用。最近,「童話大王」鄭淵潔因為在自己微博下面對網友的各種「神回復」又上了熱搜。有網友為自己的考研求祝福,鄭淵潔回復「祝你考研成績全國第二,我在抖音祝過一位讀者考研全國第一了。抱歉。」
  • 楊紫鄧倫同登熱搜,一個因為說錯話,一個因為做過的事?
    就在昨天楊紫鄧倫同時登上了熱搜榜,提到他倆很多人都想到了《香蜜沉沉燼如霜》中的錦覓和旭鳳,「靈修夫婦」可是讓大家記憶深刻。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楊紫就是那一個有趣的靈魂。星光大賞楊紫接受採訪,5G衝浪達人真不是蓋的,乾飯人、凡爾賽文學都門清。2020年的楊紫一直在努力拍戲,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至今還沒有和大家見面,《餘生請多指教》《青簪行》都是大家非常期待的劇。被問到追逐的星光是什麼樣的?
  • 盤點2020年因道歉上熱搜的八大明星,看看都有誰?
    娛樂圈的明星做錯事,通常會比普通人更快承認自己的錯誤,因為他們往往要先保住自己的形象,否則將會對其後續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而他們的道歉往往也會第一時間衝上熱搜榜,下面就帶大家盤點2020年因道歉上熱搜的八大明星,看看都有誰?
  • 2020昆明市「同悅書香·相伴成長」親子閱讀作品徵集展播(四十八)
    2020昆明市「同悅書香·相伴成長」親子閱讀作品徵集展播(四十八) 2020-11-11 18: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盤點2020年憑藉身材上熱搜的八大女星,看看都有誰?
    2020年以來有多位女星憑藉好身材上了熱搜。下面我們來盤點一下2020年憑藉身材上熱搜的八大女星,看看都有誰?2、趙麗穎6月份的時候,趙麗穎曾憑藉美腰上熱搜很多網友覺得張雨綺是霸氣御姐,張雨綺的身材也上過熱搜,張雨綺是很多網友眼中的性感女神。
  • 2020年山東人熱搜排行榜單出爐!最受關注的是……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吳佳 製圖 徐進近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與百度聯合推出的「2020年山東人熱搜排行榜單」正式出爐!榜單就山東熱搜全國十大旅遊地、山東熱搜全國十大大學、山東熱搜十大關鍵詞進行大數據排行。
  • 章子怡上熱搜獲贊無數:優秀的孩子,都是父母「陪」出來的
    微信號ei-2011功能介紹親子網,與您的孩子一起成長
  • 「不良少女」黃多多被網友罵上熱搜……
    趕在2020年結束前,黃多多又雙叒叕憑藉自己的頭髮,上了一輪熱搜。14歲的多多,在ins上po出一張短髮側臉,媒體配的文案是:「全新短髮更顯成熟範,鎖骨和天鵝頸太優越了!」這輪尷尬的熱搜下來,大家並不買帳,全部吐槽是黃磊在給女兒買熱搜。畢竟誰能想到,在年底女明星花裙子扎堆的熱搜上,還會出現星二代黃多多的髮型熱搜呢?相信很多人對黃多多的第一印象,都停留在那個下飯綜藝《爸爸去哪兒》吧!
  • 田亮女兒長腿上熱搜:要想教育好孩子,父母必須滿足這2點
    一、12歲森碟因腿部肌肉,再上熱搜曾經《爸爸第一季》節目中,我們都看到了一個只懂得哭鼻子的嬌嬌女孩森碟,但慢慢的我們發現這個女孩除了愛哭鼻子外,她的運動天賦更讓人震驚而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父母也和田亮夫妻的教育方式差不多,多是從孩子的愛好能力中選擇最好的一個著重培養,這樣孩子在這一方面的成就才會更拔尖。
  • 楊爍教育方式被罵上熱搜:多少父母,在以愛之名傷害孩子
    不久前,在《一起出發吧》親子綜藝節目中,楊爍教子的片段引發熱論,很快上了微博熱搜要知道,一個六七歲的孩子,在幾千米的高原錄製節目,工作人員都擔心孩子高原反應,建議楊爍可以抱著孩子走,楊爍則只顧陷在自己的情緒中,「他自己選的(房間),自己承擔」。楊爍曾在採訪中說過:「我還是孩子的時候,就有了孩子。」從和孩子相處的表現來看,楊爍的表現確實不像當父親的,更像一個孩子。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其實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
  • 師說| 趙永忍:談談影響孩子終身的親子體育運動
    深圳新聞網:進行親子體育運動時,家長需要關注孩子哪些方面?趙永忍:首先這個階段應該關注孩子的運動興趣、運動習慣和運動品質的養成,因為這些一旦培養起來,對孩子的影響是終身的,例如孩子對遊泳感興趣,家長考慮下遊泳對全身鍛鍊綜合性鍛鍊項目,可以讓孩子一直堅持下去,養成有用的習慣。
  • 《陪孩子終身成長》:什麼才是陪伴孩子一生的成長支柱?
    樊登老師在他的《陪孩子終身成長》一書中提出了3點:無條件的愛、價值感和終身成長的心態。第一,無條件的愛。給孩子無條件的愛,那麼孩子才能有信任、尊重和安全感。生活中,我們大部分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要建立無條件的愛,卻是一個技術活,需要父母們做到「溫柔但有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