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在我對《港囧》《泰囧》《人在囧途》中帶「囧」字的電影不是很感冒,不知這個網絡表情符號為什麼能成為21世紀最具風行單字的漢字,我自認為帶「囧」字不過是電影圖個喜劇效果罷了。
因為疫情嚴重不能出門,在閒暇無聊中看了一場徐崢導演的免費電影《囧媽》,打破了我先前的認知。
故事講述的是強勢老闆徐伊萬(徐崢飾)跟合作夥伴兼妻子張璐(袁泉飾)結束了失敗的婚姻,由於某種心理作祟,他試圖阻撓前妻在海外重新創業。為了第一時間趕到美國,他回到母親小花(黃梅瑩飾)的住處取護照,結果陰差陽錯和母親坐上了開往俄羅斯的K3的軟列車。
如同身邊的老人一樣,盧小花開始對兒子無休止的過度叨念,漫長的旅途中讓伊萬飽受折磨,他一邊遙控著表弟郭貼(郭京飛飾)破壞張璐的生意。一方面和母親展開鬥智鬥勇的拉鋸戰,在這次旅行中母子二人衝突不斷,經過一路的磨合,伊萬漸漸理解了母親,也理解了母親的倔強,同時他也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
該劇以夫妻、母子兩條情感線為線索,彼此相互關聯中,以徐伊萬作為前妻和母親之間的感情紐帶,深深承受來自兩方面的壓力。讓徐伊萬在痛苦中掙扎,飽嘗中年人的疲憊。這也正是當下所有中年男人所面臨的情感困惑。
. 兩代不同的思維模式引發的盾折射出愛、親情壓下的控制欲
前半部分母子在火車上衝突,產生的笑點以喜劇化表演方式帶出來的自然。徐伊萬陰差陽錯和自己的母親困在一個車廂,他不得不陪母親去莫斯科紅星劇院演出,完成老人的夙願。在K3火車上,互虐六天六夜,囧媽對兒子的母愛和兒子對母親的無奈,通過黃梅瑩和徐崢的精彩表演,表現的淋漓盡致。
母親小花成長的年代正式中蘇關係融洽的時期,常年受蘇聯美學的影響,她的思維方式生活 方式都是蘇式的,在她骨子裡就有著東正教和馬克思彌撒亞共同孕育著救世主的情結。她的高冷,美麗,生活又不失小資情調,是一個以追求完美獨立的女性。但在和伊萬的關係處理上又是奇特中國式的母子關係。
劇中有段經典的場景:花帶著飯盒紅燒,徐伊萬美滋滋的吃了盒,剩到最後塊時,媽媽不讓吃了,吃多了會脂肪肝。個的細節表現出媽媽對的疼愛,有絲的強制。
徐伊萬不理解媽媽為什麼對一盒小番茄都那麼執著,媽媽不理解伊萬為什麼不生孩子。所以她碎碎念,她喋喋不休的講道理給你聽,她又不時把果子塞進你的嘴裡。
在生活上媽媽可以說是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愛。她不在乎你說什麼,對她咆哮、懟她都無所謂,囧媽只希望兒子聽她的。她要規劃你的人生,按照她的想法去改造你,讓兒子過上她自認為的幸福生活。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父母何嘗不是這樣?從上小學、初中、高中甚至上大學,哪個階段不是按照父母的旨意去做?他們望子成龍,希望孩子能活成他們期望中的理想生活。
父母把過多的愛和過多的控制欲強給於下一代,這都是源於父母的愛,但這種愛又帶有自私的一面,佔有苛刻,試圖將孩子改造成自己心中的模式,愛得越深,對孩子的要求就越深。
相對小花來講,兒子永遠是兒子,是一個必須不斷幹預,餵養要求的對象;而作為一個中年男人伊萬來說,則始終覺得母親不可理喻,媽媽所做的一切都是對他的幹涉,甚是還認為媽媽近乎蠻橫,霸道。
伊萬和張璐的矛盾不在於生育問題而是伊萬想把她改變成一個「理想的」妻子下,跟囧媽想改變兒子一樣,伊萬也在努力地嘗試改變張璐的人生。
電影中袁泉所飾演的妻子張璐,是個有理想有理智的獨立職場人。她出生於70年代,八九十年代成長的中國人。從小受到大洋彼岸的物質衝擊和文化薰陶,這代人對美國人的認同根深在骨子裡的。
伊萬和張璐的矛盾不是生育的問題,不要孩子是因為她清楚和徐伊萬之間有深刻的問題未曾化解。徐伊萬想要一個「理想的」妻子, 他按照他的要求去改造妻子。他曾怨恨張璐不惜一切代價讓她不得好過,甚至免費出賣專利給張璐的美國合作方,想以此粉碎張璐事業擴張計劃。
反觀張璐一直抱著善良理智應對伊萬種種幼稚的舉動,此時她的氣勢早已佔了上方。
伊萬在經歷了「俄囧」之後,向張璐袒露心跡,真誠的與她交涉,同意在離婚協議書上簽字。在彼此接納中,倆人的情感流動起來。
「囧媽」想改造兒子,兒子想改變妻子。徐伊萬陷入了兩邊不討好的親情困局,按照以前的處理方式,就會是妻子離婚,跟母親疏遠的下場,好在一次意外的旅行讓他們都明白,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軌跡。世界不會因你而改變,而會因你而美麗!
三 《囧媽》讓我們學會如何化解中年人的情感危機家庭關係看似最親密,實際上最容易被忽視。每個家庭喜怒哀樂爭執拉扯的背後,是中國人的表達方式和中國人的愛。
01 越是愛,越要包容。
人到中年,我們手握著事業的艱辛,肩扛著家庭的瑣碎,懷揣著兒女的成長,背負著父輩的蒼老。生活疲憊,在家庭的圈子裡不可能沒有苦難。但在道義和責任面前,我們必須學會寬容和諒解。
寬容不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容忍,是一種對生命得自愛,是一種洞察世事的豁達。寬容別人,不苛求自己,學會退讓,卻不能頹廢。
一個家庭的組合,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共同體。處理家人感情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相互原諒,在利益面前不要太多計較。寬容和原諒對方,自我反思的同時,找出矛盾的根本原因。
02 親情之間的感情溝通是化解矛盾的最佳方法
中國人在感情問題上的處理是理性的,含蓄的。他們不善於口頭情感的流露,卻在肢體語言中傳遞的彼此的愛意。有時會產生一些誤解。在相互信任平等的前提下多溝通,多交流。學會傾訴,學會傾聽。給對方一個溫暖,給媽媽一個擁抱,我們的感情會加深,我們的家庭也會變得溫暖。
就如徐崢在《囧媽》說闡述的觀點,你和媽媽的相處方式,也正是你和世界的相處方式。
03 面對感情問題該放手時就放手
有一位苦者找到禪師,訴說自己無法放下過去的人和事,該怎麼辦?
禪師讓他我進一個杯子,之後往裡倒滾燙的開水,直到開水漫出來的那一刻,哭著忍不住鬆開了手。足夠疼痛,自然放手。
生實難,如果還要負罪前行,那註定是到不了心中的遠方,不如放下,放開,輕裝上陣,一路前方。
在感情中的過度緊逼,只會把對方嚇到。而退一步懂得他的需求,適當的放手,給彼此留一定的空間,多一些耐心。你退後的一小步,會讓感情進一大步。
通過徐伊萬的這次旅途,不僅讓伊萬有所改變,也讓張璐放下戒心,反思自己在婚姻中一些溝通不暢的地方。而對小花來講,她終於明白了,伊萬已不再是她「控制欲」下的懵懂少年,她該適當放手了。當她摘掉假髮的那一刻,她的「控制欲」和煩惱也隨之卸掉了。
結尾 《囧媽》以喜劇的方式講訴了一個親情故事。穿插了喜劇演員的的表演,給電影帶來了好的效果。
賈冰飾演的列車員賈進國,全程見證徐伊萬母子的衝突升級,卻總是能適時地出現。以更有人情味的詼諧方式推動著倆人情感的溝通;沈騰驚喜的客串,為囧途貢獻了精彩一幕。郭京飛的表演有愛有很,而袁泉已成熟的演技,完成了一條重要情感的貫穿線。
電影中還有一些有趣的細節,和伊萬「一丘之貉」俄羅斯美女娜塔莎的邂逅,你不知她從哪裡上車,從哪裡下車,給觀眾留足玩味的空間。
電影的結尾處理得非常巧妙,隨著《紅梅花兒開》的旋律劇情達到高潮時,本以為是劇情的結束,但導演卻來了個反轉鏡頭。在普通的家裡,小花脫掉假髮,面對蒼老的鏡頭,媽媽對伊萬的控制欲、小花在紅星劇院的儀態萬方光芒萬照,都隨著假髮的摘掉而卸去。我們看到了更真實的一位老人。
《囧媽》顛覆了我對囧字電影的認識,勾起了我對《港囧》《泰囧》《人在囧途》的興趣,我也開始追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