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05日 08:4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0)王銓國在臺北南門市場練攤30餘年,後來成為市場自治會的會長。「近幾年雖然臺灣買氣不太好,但我們南門市場的大部分業主去年業績都有漲。」他邊說邊晃了晃兩根手指頭,比出了個「V」字。
「媽媽的味道」
南門市場位於臺北市羅斯福路,有270多個攤位,是當地歷史最悠久的傳統市場之一。這裡是著名的南北貨聚集地,火腿、香腸、臘肉、豆腐乳、酸白菜等大陸傳統風味名品在此一應俱全,讓許多從大陸過來的老人家念念不忘。來此選購家鄉菜,儼然成了他們滋味悠長的懷舊之旅。「就好這一口」的飲食習慣祖孫相傳,常常把一家三代或四代都變成這裡的常客。且因為此地攤主與顧客間多以普通話而非閩南語溝通,這裡又被本地人看作是「外省市場」。
年近80歲的林奶奶「坐鎮」南門市場的攤位已40多年,至今仍每天在櫃檯裡一絲不苟地包肉燕,熟客們都知道她來自福州,能說一口流利的福州話,做的也是地道的「福州味」。林奶奶除了售賣福州小吃,還兼制梅花獅子頭、湖北餈粑、荷葉排骨等大陸多地的風味菜餚,被統稱為「媽媽的味道」。很多客人來這裡,就是想找林奶奶閒話家常,同時嘗嘗讓人心裡踏實的「媽媽的味道」,找到一種回家的感覺。在南門市場,像林奶奶這樣的攤子還有很多,快車肉紙、金龍肉乾、萬有全臘肉香腸等,哪一樣不讓人食指大動、鄉情縈懷?
人情免費卻無價
「外省市場」對「本省人」的吸引力同樣銳不可當,誰都知道那琳琅滿目的美食裡藏著經過改良後融合兩岸特色的絕味。而「老外」遊客若想體會真正的「中國味」也必來此逛逛,通過逛市場來接地氣、識民情、飽口福,無疑是了解臺灣進而觸摸中華美食文化的好途徑。於是乎,南門市場既是家庭主婦廚男們的採購樂園,亦是旅人鍾愛的觀光景點。平時熙熙攘攘一派繁榮,節假日人潮如織喜慶盈門,而到了春節前夕,想擠進人山人海的市場買年貨,那可得花好大一把力氣。不過老臺北人認為,去那兒擠一擠是必須的,否則你怎能沾上一身濃濃的年味?
「去超市面對冷冷的冰箱,不如和攤主討價還價來得有成就感,主客間面對面的互動交流會有感情、有溫度。菜新鮮水靈,能摸能挑。有些攤主熟了後就跟朋友一樣,不用講就知道要買什麼並給你挑好的,甚至有的還會教你每種菜怎麼搭配、如何料理……」臺北市民潘愛玉是一個典型的傳統市場擁躉,她更看重的是傳統市場的人情味。
在臺北,像潘愛玉一樣的傳統市場擁躉不計其數,成德市場、士東市場、永春市場、華山市場等都活躍著他們忠誠的身影。傳統市場靠他們推動買氣、永續經營,而他們從傳統市場收穫新鮮可心的食材,免費卻無價的人情味兒和傳統記憶,並在一派擠擠挨挨的市井煙火氣中,安享著傳統中國式的平凡生活,在果蔬肉菜挑挑揀揀中尋找踏踏實實的存在感。(林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