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裡有大量的隱喻與投射,能讓人默默地去看見自己不願意去面對的部分,思考那些從來沒有想過的問題,觸碰某些感動、靠近某些柔軟、甚至,讓你想起一些人、一段關係、一片被你遺忘的回憶。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幾部電影,都可以從心理治療的角度看到主人公的心理變化,
他們如何成為電影裡那個樣子,最後經歷了什麼又得到了療愈,有了成長和突破。
有時候藉由角色的故事,可能也可以勾起自己的故事。
接下去就讓我們通過這些影片,一邊了解心理治療學派,一邊了解自己。
「別人覺得你是誰並不重要,重點是你覺得你是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做那些別人期望你做的事情。」
從前面的阿德勒與存在主義讀下來,你會發現西方人是很重視「自我實現」的。
但在華人文化中,我們重視文化的傳承、也重視前人對我們的影響,我們會感恩前人、光宗耀祖,而不是只顧自己,例如你開一家麵店,會希望店名是「吳氏乾麵」而不是「吳宗憲乾麵」。
但也因為這樣,我們常常活在別人的期待中失去了自己。講的很簡單,但在我們的社會「做自己」是何其困難(想想你的春節恐慌症)!我們要如何在維繫和諧的情況下,又能表現出真誠一致的自己?羅傑斯也說:「到底要怎麼樣才能衝破行為的表面,接觸那深藏在底下的真我?到底怎麼樣才能成為自己?」
回答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一樣的,就是打開你的心,與他人建立真實而接納的連結。更進一步地說,如果生命三元素是陽光、空氣、水,那麼羅傑斯所統整出的心理治療三要素就是
:真誠一致、無條件積極關懷與同理性的了解。
如果有人能苦你的苦、痛你的痛、在乎你的在乎、了解那些對你來說糾結又矛盾的情緒,那種被接住的感覺就像是墜落到棉花上,一種欣慰就會油然而生。給怕被傷害
所以築起高牆不讓別人靠近的你!
911之後失去妻子小孩的查理,陷入嚴重的創傷後憂鬱情緒變得麻木、解離、不願意相信別人,他的嶽父母都不解為什麼他不把已逝的親人照片放進皮包裡。他一直逃跑,連續好多次心理治療,總是談一些言不及義的事情或是治療師的乳溝,用耳機隔絕與外界的溝通。直到多次治療都毫無進展之後,安傑拉跟他說「你不一定要跟我說,但你可以跟你信任的一個人說。這些事情總是要被說出來、被聽見,療愈才成為可能。」
查理在一連串否認、阻抗之後走出治療室,轉身坐在一直陪伴他的好友艾倫身旁,才終於娓娓道來911那天的事情。艾倫只是靜靜的聆聽,但是那種與查理「同在」的感覺,讓他內心某一塊堅硬的冰塊溶解了。
「我不需要跟你說她的事也不需要看那些照片。事實是,我還是一天到晚看到她。在街上看到她、在別人的臉上看到她;比你手中那些照片更清晰。不管我走到哪,她們都跟著我。就是這麼可笑,我甚至看到那條該死的狗,我連看著德國牧羊犬都想到我那條貴賓狗!」
查理終於向他的嶽父母說出這段話,終於可以,不再與世界為敵。我們都是脆弱的,所以假裝堅強,因為這是讓我們活下去、與世界對抗的方式。但有些時候、有些人、有些關係,總是可以讓你卸下心防,說那些不曾跟別人說的話,傳達那些說不出口的悲傷,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這樣的一個人接住我們、與我們同在,縱使他們什麼都沒有說,單純的連結就很足夠。我們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現象場,反映你所經驗到的內在現實。例如,有些人常常會覺得自己「無感」,是因為你缺乏與它有關的現象場(有些人無法感覺到「愛」,是因為他從來沒有好好被愛的經驗)。
你所需要的就是去體驗、去知覺內在外在的所有經驗。當你感覺到頭痛,可以問自己:是因為你感覺到什麼了嗎?嘗試用說的、用畫的,來滿足、彌補你心理的匱乏感。有些時候你會做一個惡夢,你幾乎已經忘記那是什麼,但是你還記得它讓你餘悸猶存,你也可以描述那給你的感覺是什麼。
如果從完形治療的神經層次和防衛模式來看,過去我一直可以過得非常好,是因為我不嘗試感覺我的感受。只要這樣,別人對我的責罵和討厭,都不會讓我受傷。
停在這個「虛偽」層雖然有很多好處,可是總是會覺得讓我想要逃開什麼東西。
完形治療創始人波爾斯認為,覺察是療愈的開始,所以當你感到恐懼或害怕的時候不要一直去問「為什麼」,而是要停下來問自己,內在發生了什麼。當你終於不再抵抗、逃避你的感受,才能好好地去經歷接觸恐懼。你有多久沒有好好哭過了?
抱著抱枕與衛生紙,讓自己的情緒痛快的宣洩吧!
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我只是一位從這個世界到另一個世界的守門員。
──大悟
前面看了兩部西方人面對死亡的方式,我們東方人又是怎麼看待死亡的呢?
《送行者》描述小林大悟在大提琴夢碎之後,返回鄉下父母留下的空屋,和妻子一起生活的日子。納棺師的工作一開始讓他自己跟身邊人都不能接受,但隨著和師傅兼老闆一同工作的過程當中,他逐漸看到了對生命的尊重,想起那些被他壓抑已久的畫面。透過納棺,他終於能夠好好地和心裡的父親和解、說再見。
你也有一些說再見之前,來不及說的話嗎?那些卡在你生命中的未竟之事,又是如何影響你目前的生活?那些你一直不願意去面對的情緒與關係,是否一直藏在心裏面騷動著你?
每個恐懼裡面都有寶藏,新的一年,許自己一個尋寶的機會。「所謂長大,其實就是越變越像你爸媽的過程,不論你願不願意承認。」
「一個人的議題,同通常也是整個家庭的議題。」
在陪伴青少年的過程中,我發現一個典型的現象是:
通常一個有狀況的孩子,他的問題行為通常只是家庭議題的「症狀顯現」。如果你去中小學找一個時常打架滋事、性關係複雜、情緒起伏很大、或是人際相處有困難的孩子,你會發現他要不就生長在一個破碎的家庭,要不就是飽受言語或行為的暴力。
鮑溫的家族系統理論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傳遞」。不合的夫妻會把他們的焦慮、行為模式傳遞給孩子,在外面工作受氣的父親,回家發脾氣在母親身上,母親可能透過不說話、哭泣、打小孩來把這份情緒「傳」給小孩。這樣的「三角化關係」其實也是一種「聚焦小孩」的過程,讓無力抵抗的孩子變成家庭情緒系統中的代罪羔羊。
我相信有些人受不了家裡面的紛紛擾擾,大學之後就搬出去住,而有時候跟家人的距離遠了,心反而近了,這就是一種「分化」的過程。
當你終於能好好地區分家人的情緒與自己的情緒,你的生活也會漸漸脫離風暴圈的侵襲。推薦給受不了家人的情緒拉扯
而「逃出家庭」的你!
《八月心風暴》中的艾菲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三姊妹當中,在酒鬼詩人父親貝弗利與藥物成癮暴躁母親維奧利特所組成家庭中待最久的她,卻在父親死後的餐桌聚會上,遭到母親與姊妹們最嚴重的揶揄。因為長年以來家庭裡面累積的焦慮都「傳」給了她,讓她極度的沒有自信,不敢說出自己暗戀的對象,還要忍受家人的冷嘲熱諷。
整部影片裡面你可以發現,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議題,彼此糾結又互相引爆,雖然不是戰爭片,卻有濃濃的火藥味,每一句話背後都是暗潮洶湧,千絲萬縷,但每個人的自我卻又是空虛、不被愛、又沒有根的,所以才會互相攻擊、彼此傷害。就像是貝弗利在影片一開始朗誦T.S. Eliot《THE HOLLOW MEN》的那首詩:
「我們是空心人,我們是稻草人,我們依偎在一起,腦中塞滿了稻草,哎!」
如果你也生長在一個高度糾結、情緒高張的家庭,甚至是好不容易才脫離原生家庭的那場惡夢,你一定可以在這部影片裡面,看到自己的影子。創立現實治療的William Glasser認為,所有你遇到的困窘都是由三個原因造成:
你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你知道,但你的需求沒被滿足;一直以來你都用錯誤的方式在滿足需求。
例如,你之所以會覺得回家過年很辛苦,或許並不是回家本身,而是回家讓你得面對自己仍然單身的狀態,或是在被詢問什麼時候結婚的時候,你終於得看見你長久以來不敢碰觸的「承諾」議題。
所以,你該思考第一件事應該不是「回家要如何因應」,而是「你真正要的是什麼」?你想要的是一段穩定的關係?還是有足夠的經濟基礎?或者,你根本不想讓家人知道你的伴,怕他們知道之後會反對?當你看清楚你的擔心之後,也可以嘗試把這些擔心化為你的需求或目標。
(1)需求,你想要什麼(Want)?
(2)你現在/過去做的是什麼(Doing)?
(3)評估,你做的這些有用嗎(Evaluating)?
(4)重新計劃(Planning),如果重新選擇,你的計劃是什麼?
發現了嗎?
你之所以一直選擇那些無效的方法,是因為它通常也是種「飲鴆止渴」的方法,那些你所關心和渴望的需求,其實從來就沒有被滿足。給有「選擇恐懼症」
每次到超商冰箱選飲料都花半小時的你!
「我們之所以恐懼選擇,是因為每一個選擇,也意味著一些失去!」
如果有一個遙控器可以快轉生命當中所有不愉快的片段,你會想要買嗎?
故事的主角MichaelNewman因為抱怨工作和家庭沒有辦法平衡,所以總是想要快轉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沒想到他這樣的選擇,讓他的生命進入了混亂、婚姻步入危機。
「如果你不能和自己想做的事齊頭並進,就會在許多事情上浪費無謂的精力。等到你有機會可以做想做的事時,你或許已經沒有力量或時間來完成了。」
——約翰.史崔勒基,《生命咖啡館》
很多時候我們的選擇,只是滿足短時間內的需求,可是長期看來,它跟我們生命的目的並沒有直接的關聯。
你浪費很多時間在回電子郵件、做那些你根本不想要做只是因為老闆交代你做的工作、為了配合別人而委屈自己、甚至在一些根本不重要的人身上浪費時間。
我們之所以會做這些選擇,因為它們看起來可以緩解我們一部分的焦慮,但我們卻忘記了,每一個選擇也意味著一些失去。問問自己:
如果可以慎重選擇,哪些是你可以承擔的失去?不論是貝克的認知扭曲,或者是艾裡斯的非理性信念,其實都是在講同一件事情:
真正困擾你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對事情的看法。例如,你的成長經驗可能告訴你,「只要成績不好,就是差的、沒有價值的」、「我必須得到所有的人喜歡」、「如果愛我的人離開我,那就是世界末日了。」這些災難化、誇張化、或標籤化的句子,已經住在你的心裡很長一陣子,當你遇到類似的刺激或情境的時候(例如工作或課業表現不好、深愛的人丟下自己等等),就會想起他們,好讓你在事實的傷害之外,再補自己一刀。
認知治療的目的,就是和你一起去挑戰、駁斥這些想法:
我真的是很糟糕的人嗎?世界上真的沒有真愛存在嗎?只要我不被人喜歡,就真的代表我沒有價值嗎?但這些「挑戰與駁斥」從來都不是簡單的過程,更多的時候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想法,要連根拔除往往比想像中還來得辛苦。我自己的感覺是,我們是一個講究「感情」的民族,要直接跳到「講理」,還有一段距離,所以在給建議之前,兩人的「連結」仍然是重要的。就像《帕特的幸福劇本》裡面的帕特·索利塔諾與蒂凡妮的關係,一個是曾經有暴力傾向的精神疾患男子,還沒有走出失婚的陰影,另外一個是個性古怪的年輕寡婦,兩個人因為「都服用過抗精神藥物」而搭上線。蒂凡妮利用「陪我練習跳舞,我就幫你挽回前妻的心」找機會和帕特相處,卻也因為這樣使帕特和他父親的關係越來越差。
整部影片最精彩的一段,是蒂凡妮挑戰帕特父親的非理性信念(至於內容是什麼我賣個關子,留給大家自己去看了),整個過程一氣呵成、大快人心,而蒂凡妮與帕特之間的關係,讓兩個人的病情有好轉的跡象。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些奇怪的癖好、執拗的想法,就連艾裡斯都為了治療自己的社交恐懼症,強迫自己到公園搭訕一百個女生,有沒有很瘋狂?但也正是因為我們都有一些限制,我們才能相遇、相知、相惜、並且為彼此的生命,做一點事情。
「所有的黑暗,都伴隨著療愈的力量,所有你『以為』的問題,同時也攜帶著解決問題的勇氣。」
如果你很努力地從第一個學派看到這裡(給你拍拍手~),你會發現幾乎所有的學派都懷抱著一種「問題取向」的信念:
人是有問題的、會遭遇到困窘的、會感覺到焦慮的,所以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去挖掘那些悲傷的劇本、困住你的童年經驗,才能痊癒,從這些困窘當中解套。如果電風扇壞了你還可以拆開來看看裡面發生什麼問題,少了或燒掉了什麼零件,修好之後又是「一條好電風扇」,這就是我們習慣的「問題─解決」模式:
找出原因,就可以修好它!當你回去探索人的困境的時候,會發現案情並不單純──我們所有困擾都是錯綜複雜的。你在感情上面的退縮,很可能跟兒時經驗有關;你在工作上面的沒自信,很可能跟家庭環境有關;而你之所以會對未來失去希望,或許是因為前任情人留給你的傷害太大……然後這些問題全部都會糾葛在一起,就像是被貓咪玩過的棉線,剪不斷,理還亂。
我們都忘記了,困擾你的事情「並不會」持續一直的發生,有些時候它沒有影響你那麼多、也有一些時候你的確想過一些「還算有效」的方法來面對它(例如離開現場、跑步運動、找朋友聊聊、甚至睡覺也算),只是你沒有發現而已。
與其回去花大把時間從糾結的症狀當中找到問題的癥結點,不如去想想「什麼時候問題比較不嚴重?」、「有沒有哪一次我曾經戰勝這個問題?那時候發生了什麼?我又做了什麼?」,這就是「解決─建構」的新思考模式,不問原因,直接找方法!
所以敘事治療透過說故事、焦點解決短期治療透過各種問句,嘗試從過去的經驗當中找到例外(比方說:如果你心中有一把尺,狀況比較不糟糕的時候大約是幾分?想像你一覺醒來,所有問題都解決了,你覺得發生了什麼事?),
其實都是在做同一件事情:看見你原本就有的、可以因應這個世界的能力。
有時候我們只是要「轉換」對這個世界的觀點和看法,重新用不同的角度去敘說自己的故事。例如不少人參加了女人迷的失戀星球或是NA經營的失戀三百天痊癒日記,這些都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書寫自我療愈,漸漸可以靠近那些自己不願意碰觸的傷心。
推薦給喜歡藝術片,喜歡把同一件事情
用不同角度想很多遍、小劇場很多的你!
這部法國片《偶然與巧合》,實也是在描述類似的過程。女主角在幾段感情之後幾乎迷失了自己,甚至在一次意外當中失去了她的愛人和兒子,於是她透過拍攝錄像帶的方式幫兒子完成他的生日願望,也踏上了一條找回自己的旅程。
過程曲折離奇,好不容易拍好的帶子還弄不見,導演運用非常多的夾敘、倒敘、插敘這方式,帶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見和詮釋這個故事,女主角也從這個過程裡面,逐漸去放下、接受摯愛已經離開的事實。
不知道你有沒有一個經驗是,當對方跟你分享他的生命故事的時候,你不知不覺地也會透漏出自己的生命故事?而且在這種以故事引故事、以真引真的過程當中,即使只是簡單地專心聆聽,也可以達到療愈的效果。
「其實我們就算讀了這麼多的心理學,和年紀八、九十歲的奶奶知道的相比,還是差不了多少。」我記得要從臺大心理所畢業的前幾天,一位學姐側著頭這樣跟我說,夏天的風拂過她的空氣劉海,靜靜地停在我們之間。那時候自視甚高的我總是覺得,怎麼可能差不多,我們一定了解更多人的心理歷程啊!
但到彰化念書的這些日子才逐漸發現,其實很多療愈的方法根本不心理也不科學,都像「好折凳」一樣藏於民家之中。
舉凡陰陽五行、太極兩儀、順天道而生、中庸易經、果報輪迴等等,都是我們的古老智慧。例如,小時候每次要考試之前,不是都會把準考證拿去放在文昌帝君前面的桌子上嗎?如果去到一些不乾淨的地方「卡到陰」,臨床上面我們可能會說是「瘋狂」症狀,可是有一些父母也會去廟裡面請師父「祭改」一下不是嗎?
即使撇開這些看似不科學的民宿療法,當我們在職場上面遇到人在你背後捅刀的時候,除了會戴尾戒之外,你可能還會默默地說:「沒關係,人在做天在看,總會有報應的!」;當我們遇到婚姻上面的困難,也會安慰自己說「夫妻床頭吵,床尾和」、「可能是自己上輩子欠他的」等等。這些來世、因果的概念,又何嘗不是一種認知上面的轉念?
印象很深刻的是在這最後一次的課堂當中,大家都分享自己過去由於一些宗教儀式或者是老祖宗的價值觀,讓自己的情緒或狀態比較好轉的經驗。一個同學說他考前用念阿彌陀佛來放鬆,常常念到後來變成阿密特(阿妹我在這!),另一個同學說她媽媽在觀落陰之後,發現婆婆的前世,竟然是自己的媳婦,因為這樣的「理解」,一秒化解了糾纏10多年的婆媳問題。我聽了心裡OS:這問題如果拿到精神分析來解,到婆婆死前可能還不一定解得開啊!
甚至在婚喪儀式上面的禁忌習俗,拜堂、奉茶、大小定聘、誦經、擲筊、合掌、禱告、摺紙蓮花、燒金紙等等,其實這些存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種種儀式,說穿了效果都是一樣的:
換得我們的內心的安寧,找回心裡的平靜——老祖宗們不是跟心理治療在做類似的事嗎?
意境深遠,畫面磅礡居家旅行,
與長輩過年之必備良片!
談到本土的治療與處世觀,《一代宗師》大概是這十四部影片當中,唯一一部從開始到結束都沒有任何一句廢話的電影,由此可見老祖宗的智慧真是盡在不言中啊,
8句經典臺詞給大家:我在最好的時候碰見你,是我的運氣,可惜我沒時間了。我選擇留在我自己的歲月裡。
我七歲學拳,四十之前,未見過高山,到第一次碰到,發現原來最難越過的,是生活。
葉先生,今日我把名聲送給你,往後的路,你是一步一擂臺。希望你像我一樣,拼一口氣,點一盞燈。要知道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有燈就有人。
人活這一世,能耐還是其次,有的成了面子,有的成了裡子,都是時勢使然。
武學有三個境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寧可一思進,莫在一思停。現在的我,只能進,不能停。
你知道為什麼刀得有鞘? 因為刀的真義,不在殺,在藏。你這把刀太銳,先藏藏,十年後再成名吧!
其實人生如戲。這幾年,宮先生文戲武唱,可是唱得有板有眼,功架十足。可惜,就差個轉身。
「電影,是窮人的心理治療。」裡面有大量的隱喻與投射。事實上,已經有大量的電影治療在醫院與學校被實踐,電影提供不同的視聽刺激與角色取替,如果從敘事「以故事引故事的觀點」,有時候藉由角色的故事,可能也可以勾起自己的故事。
你呢?有沒有哪部電影一直住在你心裡?它療愈了你心中哪一塊原本要崩壞的地方?或者,你曾經在哪部片裡,遇見你自己?
心理問題諮詢熱線:
022-26547247
15122574947 張老師
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團隊為您解惑,為您和身邊家人朋友心理健康加碼助力!
也可掃碼添加張老師微信進行諮詢
《聽心教育為大中小學開展學生、教師、家長課堂等心理服務》
一個有溫度的心理服務平臺
專業提供心理諮詢、講座、社區院校企業服務.
歡迎大中小幼學校、企業、街道社區、公務單位等洽談合作
個體心理諮詢中心,常年開設,歡迎預約中心
(1)兒童厭學、考試焦慮、學習障礙,多動、注意力分散
(2)青春期厭學、早戀、網癮(手機成癮)、逆反等
(3)婚姻不合、戀愛指導人際關係指導
(4)職場壓力及企業心理活動
(5)社區、大中小學心理健康活動
(6)拓展訓練及兒童青少年冬夏令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