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電梯好心讓行被毆打骨折」的新聞衝上熱搜。
張先生在坐電梯的時候,為了給要下電梯的人讓路,就帶著兒子先退出了電梯。本來是一件禮讓的好事。
卻被同乘電梯的一個男人辱罵:「到處亂跑的流民」,以致後來發生爭執,男子及其同夥兒開始動手打人,甚至邊打邊喊:「你個住快捷酒店的,我罵你怎麼了?」
咱們先不提這件事的惡劣程度,最讓人好奇的是,都2020年了,為什麼會有「流民」這個說法?
什麼叫「流民」,指的是因受災遷徙、逃亡的人。
被打的張先生不說身價百億吧,至少不缺吃喝,怎麼也夠不上「流民」的標準啊。
事後採訪才知道,原來張先生是外地人,說話帶著口音。也正是這所謂的「鄉音」給自己帶來了骨折的災難。
普通話不是每個人都能說成播音腔,可張先生不標準的普通話卻成了災難的導火線。
01
《追光吧,哥哥》作為最新的綜藝,可第一個熱搜就被「鄭爽英語發音」佔領了。鄭爽作為特邀嘉賓,在念比賽規則的時候,把「覺得自己最man 的三位哥哥」中的「man」讀成了「慢」。
胡夏、杜淳等人都是一臉懵,後來鄭爽趕緊拼寫了一下單詞「M-A-N」,哥哥們才恍然大悟。可這句話也把鄭爽送上了熱搜。
全網都在嘲笑鄭爽的英語發音。直到有英語老師出來闢謠:鄭爽的發音其實沒有錯誤,是英式發音,而平常我們學的大部分是美式發音。
只是因為一個口音問題,鄭爽被罵上了熱搜。難道我們要把英語說得比母語還要好才對嗎?
記得上大學時,每學期換一次英語外教,可每一個英語外教的口音都不一樣,唯一聽著不變的就是英語四六級的聽力。後來,問了老師,他們自己承認用的是方言版英語,四六級是根據中國學生的語感出的官方英語。
世界很大,口音很多,聽得懂就是勝利,吹毛求疵是種病。
有人說法語是世界上說情話最美的語言,可法國卻是對口音歧視最嚴重的的一個。據統計,在比賽。面試中因口音遭遇歧視的人有1000多萬,甚至連法國總理讓·卡斯特都被諷刺口音,因為他來自喜歡橄欖球的其他省份,所以他的口音被稱為「橄欖球話」。
為此,法國專門出臺了一項新的法案——禁止口音歧視,若有口音歧視行為,會被定為犯罪,面臨3年的監禁和4.5萬歐元的罰款。沒想到,這項法案竟然以98票對3票壓倒性通過,可見法國的口音歧視到了怎樣嚴重的一個現象。
自以為高人一等的口音,肆無忌憚地嘲笑別人,人們對於口音的判斷似乎有一種天然的偏見。
面對別人,我們聽到他一句話就能自我判斷出來這個人好不好。
你可知口音是階層看不見的烙印。
02
河南姑娘閆文畢業後找工作,向浙江喜來登度假村有限公司提交了簡歷,覺得自身條件也符合,沒想到卻收到了拒絕的回覆,原因竟然是她「河南人」的身份。
霸氣的河南姑娘憤而把招聘單位告上了法庭,並且獲得了賠償。雖然河南姑娘贏了,可歧視依舊存在。
還有誰比河南人更委屈?
河南一直被認為是犯罪率很高的地方。大家都說,河南小偷多,人販子也多。
有一個順口溜是:「十億人民九億騙,河南人是總教練,總部設在駐馬店,全國都開連鎖店。」
2005年,深圳市龍崗分局派出所所在轄區內懸掛「堅決打擊河南籍敲詐勒索團夥」等條幅,被河南籍公民任城宇和李東照狀告,最後賠禮道歉,成為「地域歧視第一案」。
不止河南人,東北人、四川人、甘肅人、上海人、湖北人、廣東人等都曾被「符號化」和「標籤化」。
事實上,無論是網絡上還是現實中,不同地方的人聚在一起,討論某個公共話題,一旦發生意見分歧,上來就是一句「你們XX人」,好像這是一個「必殺技」,立馬就佔據了道德制高點,可以無往而不勝。
「一樣米養百樣人」,一個人的人品如何最終要看具體的個人,而不是看其出生的省份。一個人的能力如何,同樣是要看個人的成長、求學經歷,而不是看其生活地。
他們明明和我們都一樣,受一樣的教育,有著一樣的世界觀,一樣上進地為生活打拼,一樣溫和善良地對待這個世界。卻被那些偏見,被逼得在說到自己家鄉的時候,會猶疑和自卑。
「非誠勿擾」上有一個女嘉賓,因為被寧波籍男友甩了,就開始歧視全體寧波人了。
地域歧視,不過是一群人無聊且惡毒的狂歡而已。
03
偏見和歧視永遠都是成本最低的優越感。
當「鄉下人」「外地人」「下等人」的聲音不絕於耳時,熱衷於這種低成本優越感的人,內心該是何等窮酸。
在地鐵上見過一個媽媽,穿著乾淨,帶著孩子,邊上站著一個拖著蛇皮袋的打工人,一看就是從農村出來討生活的。孩子手中的玩具掉了,打工的撿起來還給孩子,當孩子正準備伸手接的時候,媽媽一巴掌打了過來:「髒不髒啊,農村來的身上得有多少細菌啊,不要了,一會兒媽給你買新的。」整個車廂瞬間安靜了。
有些人的優越感總是建立在對他人的歧視之上,城市人歧視農村人,健全人歧視殘疾人,消費者歧視服務者。
正是由於這樣一環一環的歧視鏈中,滋生了多少靠著這樣的低成本優越感苟延殘喘的社會蛀蟲。印度哲學家奧修曾經說:優越感只不過是自卑感以倒立的姿態走路。
亦舒的一段話:「內心真正富足的人,從不炫耀擁有的一切。他從不告訴別人讀過什麼書,開過什麼車,去過什麼地方,有多少件衣裳,買過什麼珠寶,因為他沒有自卑感。」
《令人心動的offer》中的王曉,最出名的並不是他的業務能力,而是他的「凡爾賽文學」,平常拿著斯坦福的水杯,穿著斯坦福的T恤,話裡話外一直在強調自己畢業於斯坦福,惹得撒貝寧都看不下去了,喊著:「把我北大的杯子拿來!」
王驍的做法讓人有些反感,真正昂貴的人生,何需優越感的裝飾?
《芳華》熱播後,在馮小剛的家庭聚會上,他讓苗苗給大家跳舞。按理說,是他把苗苗捧紅的,讓她在眾人面前露一手,也沒什麼。
可當苗苗說穿的鞋不方便時,馮導卻說:「你可以把靴子脫了光腳跳啊!」
如果你見過足夠多的人,聽過足夠多的故事,閱歷過不算短的人生,就不難體會到:總有那麼一些人,非常迷戀自己的身份,總以為身份就是高人一等的底氣。
我有恩與你,你不能反抗,馮小剛帶著優越感的發號施令讓人反感,但溫暖總會在不經意間到來,陳道明的打抱不平更是凸顯了馮小剛的廉價優越感。
陳道明一句:「你TM沒看過跳舞啊!」成年人的世界,需要的不是居高臨下的優越,而是內心的那份善良與平等。
而那些真正優秀的人,往往最沒優越感。
王寶強曾經不止一次在節目中感謝劉德華。在參加一次活動上廁所時,農村出來的他並不知道什麼是感應水龍頭,無論怎麼用力按,水龍頭就是不出水。劉德華看到後,默默地牽起他的手放在了水龍頭下面。
閃耀的國際巨星與說話帶口音的小演員,難堪在劉德華不動聲色的善良中默默化解。劉德華真正做到了民國作家胡風的「俯仰皆無愧」。
地域不同、環境不同、成長不同。
各種不同才造就了西北人的豪爽,江南人的婉約,若因為愛自己的家鄉,而對外來美麗的不同進行言語上的打壓,行為上的踐踏,彰顯自己「高人一等」的身份,如此一來,廉價又低俗的優越感撲面而來。
孟非曾經說過:「所有的優越感,都來自於缺乏見識和缺乏悲憫,最高貴的優越,是不會給別人造成任何壓力的。」
見過不同,接受不同,容納不同,才是我們真正的高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