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男版「浪姐」上線。
綜藝節目《追光吧哥哥》集結了各大年齡層次的男藝人,堪比男版《乘風破浪的姐姐》,吸引了大家的關注。
不過,沒想到這麼多男明星上節目沒登上熱搜,鄭爽客串說了個英語單詞反而成了熱搜選手。
事情是這樣的,鄭爽念比賽規則「覺得自己最man的三位哥哥請舉手」,因語速過快把最man的人念成了最「慢」的人。
「什麼?」、「誰最慢?」,現場哥哥們都一臉迷惑,有點懵,沒反應過來。
後續鄭爽很快解釋,當場拼了一下單詞「M-A-N」,金星也在一旁幫助糾正,大家這才恍然大悟,接著比賽。
沒想到的是,這一個小小的插曲引起了網友們的討論,一部分網友認為這音發的有點離譜,大家都沒聽出來,另一部分網友則說鄭爽講的是英音,沒有錯。從一開始英專生的糾正,到最後越說越學術,還引起了小範圍內的一波討論。
後來在網上掀起了更大範圍的爭論,作為中國明星到底應不應該有一口流利的英語。外國人來中國稍微用蹩腳的:愛老虎油、膩好、鞋鞋之類的就獲得粉絲的一陣陣狂叫,可為什麼中國人說英文發音不準就不行了呢?
有理智的網友出來說,學英語並不是為了要把它學得多麼地道,多麼純正,我們學一門外語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能夠和外國人正常的溝通,認為正是國內這種動不動嘲笑別人發音的風氣,讓大家都不敢在公共場合開口說英語。
確實,國人對公眾人物,尤其是明星的英語非常苛刻。每當國內明星說英語,就會有人評論口音。如果說得不是特別標準的話,彈幕馬上一邊倒。
「英語說成這樣還敢拿出來秀」,「這口音太尷尬了,小學畢業了嗎」,「還是聽聽英音,洗洗耳朵吧」。
因為英語被群嘲的,鄭爽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從多年前的黃曉明,到幾年前的趙麗穎,再到去年的古力娜扎,都被英語口音「狠狠傷害過」。
包括登上聯合國青年論壇做英語演講的王源,也被網友們揪出來發音不準確,「濃濃的九年義務教育英語口音」。
但是明明大家都是9年義務教育出來的,有點口音不是很正常嗎?在這種大場合上能流利地說出來,並且讓大家都聽懂已經可以了,還要求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孩子出口就是英倫腔?
還有前幾年,奶茶妹妹6級英語成績單上了熱搜第一,加上在紐約辦私人時尚晚宴用英語講話,視頻上呃呃嗯嗯不斷,毫不例外被網友們一頓狂批。
最著名的就是這個「Although……,but……」梗。說她學霸人設是賣出去了,可有點名不副實。
其實說真的,我們張口、能邁出英語表達的第一步,便已是非常勇敢的一大步。
我們說的標準口音,就是教材或者電視廣播裡面的口音。
但是在英國,被公認的口音就有56種。倫敦、利物浦、約克、愛爾蘭還有蘇格蘭的人口音聽起來都差別很遠。
在文化大熔爐美國,對各種口音的包容度更高。柯林頓是南方口音,小布希是德州口音,歐巴馬是芝加哥口音,希拉蕊還會為了拉攏選民改口音。
在印度和新加坡這種英語是官方語言的地方,辦公室開會、上課討論時,人們都會比較留心自己的口音,儘量說得標準一些。但也不可避免會帶著當地口音。
現在英語為主要語言的地區裡,大部分人都靈活掌握兩種以上的口音。
中式英語口音的情況和上述的不同,由於英語運用情景太少,不少人流利表達都有困難,你卻在糾結口音不準確,是不是有點本末倒置了?
事實上,本地口音已經演變成了身份認同的標籤、不同圈子的分界線。就像廣東人一樣,可以在不同口音之間靈活切換,也容易被環境帶跑。什麼時候用標準普通話,什麼時候說點廣普,取決於場合和觀眾。
中國56個民族,每個民族、每個省份說普通話都還帶有自己的口音,就像一個網友說的:口音告訴你們我從哪裡來,並且讓我變得更性感。
口音並沒有對與錯,口音只代表著你的文化背景、你的說話風格。口音昭示著一個人的過去、歷史與成長環境,是我們身上最可愛的「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