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聲音不記得》原本以為這是一部抑鬱症患者的片子,看完後才發現是大型科幻愛情故事。全場看電影的只有三個人,兩個女生坐在後排我坐在前排,可能我對愛的理解還不透徹,又或許我對劇的期望過高所以很多我都無法理解。
當他們看到吉澤與辛唐親吻時他們在後排笑著,而我全程所關注的淚點是在聽到吉澤的母親唱歌,在吉澤去監獄看望她的母親,在那段吉澤的回憶裡,在吉澤脆弱的說「瑤瑤,我覺得我撐不下去了」…
看得出來章若楠的演技真的很好,郭敬明也很想通過劇讓我們認識抑鬱症
但可能電影終歸只是電影,《悲傷逆流成河》和《如果聲音不記得》都一樣,他們好像都關聯了愛情,又似乎在他們的生命中有人給她們溫柔,可畢竟現實與電影終有偏差,很少有哪個重度抑鬱症患者是談一場一百多天的戀愛就被溫暖就被治癒的,相反他們可能會喪失愛人的能力,他們或許不敢在愛,即使愛也只有持久的戀愛與陪伴的。我曾還在一本書中看過電擊治療法也並不是想做就做的,即使做了也不是想忘記誰就忘記誰的,不是一次電擊就能治好抑鬱症的,相反許多患者做完電擊會意志模糊,連同快樂的記憶也模糊。一般電擊治療法是醫生針對於不受控制的重度患者,自殺的患者採取的一種建議措施。
所以,在這部劇中讓我看到的並未有太真實,我不知道當真正地抑鬱症患者看了他們會是什麼心境,是渴望擁有辛唐這樣的保護傘嗎,或是世界真的有魔法存在你與那人掛鈎嗎?
但多數時候我清醒地相信以及告訴大家,現實終歸只是現實,很多時候也或許只有靠自己
結尾所說的「願所有黑暗,都被愛照亮」(可是,遇不見的人怎麼辦)
不是所有的人那麼幸運,花一生去遇見那樣的一個人;也不是所有的人,那麼幸運能保證所遇見的人會相伴一輩子吧,只有你自己的靈魂與你自己相伴一生
我想從側面在說說我的感受吧,就是這個時代我們太多人都容易去忽視情緒問題,劇中吉澤的室友也好,高中教師也罷,大家可以去預告裡看看「鼓勵成了壓力,絕望替代了希望…」「這個世界每一個人都很累」
好像給我的感覺累是一種羞恥一樣,有太多的人迴避自己不好的情緒,於是一層層積壓,為了換來勇敢懂事,為了迴避同情不解…
大事也好,小事也罷,幸與不幸的過往並非我們每個人的本意,不用迴避
在精神匱乏的時代裡,你可以選擇做下來好好聊一聊,你也可以選擇倒頭睡一覺,不要陷入黑洞,不要被黑暗吞噬
願這個世界多一點溫暖,也願每一個都遇見愛吧
說來說去,也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電影和現實往往有太多落差,以上也僅是我個人的感受
我知道我寫的很多內容可能也不對,大家心裡都會想要遇見溫暖的人,但冷漠地事實就是說得靠自己啊
我也明白倒頭睡和傾訴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邁出一步能緩輕問題
正常人是可以通過這些的
在還沒得病之前這些都是宣洩口,抑鬱人口增多到底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