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代艷后》是一部由索菲婭·科波拉執導的女性主義視角的傳記電影,講述了著名的「斷頭王后」瑪麗·安託瓦內特的悲劇性的人生。
電影以人物情感為驅動,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畫面呈現主角外在的情緒狀態,也因此在情節推進上較為緩慢——享受這部電影的觀眾,需要有意願和能力與人物達成較為深入的共情。
該片改編自英國暢銷書作家安東尼婭·弗雷澤的同名歷史人物傳記(Marie Antoinette: The Journey),卻又「借屍還魂」,以古喻今,展現了現當代女性的某些普遍困境。
儘管故事發生在18世紀的法國凡爾賽,片中也充滿了對於那個時代法國王室奢靡生活的華麗描繪,但是從電影配樂,到海報設計,到鏡頭語言,甚至到主角的美國口音,索菲婭·科波拉都在反覆暗示我們:這是一個關於當代的故事。
這樣特立獨行的手法,使得《絕代艷后》在影迷那裡遭受了不少誤解和非議,但當我們深入思考導演的意圖,便可以發現這種種現當代的元素與電影的主旨之間無疑是和諧融洽的。
為了促成和法國的政治聯姻,1770年,年僅14歲的奧地利公主瑪麗·安託瓦內特遠離故鄉,嫁給了當時還是法蘭西皇太子的路易十六。瑪麗的衣物、寵物、隨從,這一切和奧地利相關的事物,都留在了法國的邊境線之外,赤身裸體的她換上了法國人的服飾,迎接著自己成為法蘭西王后的命運。
天真爛漫的瑪麗,對於凡爾賽宮的生活感到無所適從。令人驚愕的繁文縟節與排場,夫君對於房事的冷淡,以及隨之而來的人們對於太子妃遲遲未能懷孕的紛紛議論,讓瑪麗陷入了巨大的無助。逐漸地,瑪麗開始用奢靡的生活來彌補內心的空虛。甘美的香檳、花樣繁多的甜品、華麗的化妝舞會、造價驚人的華服與首飾,日復一日,周而復始。後來,路易十六登基,她也成功生下一名女嬰——瑪麗的「用途」終於得以實現。
被空虛感包圍的瑪麗·安託瓦內特持續著奢靡的生活,然而,凡爾賽宮窗外的郊區,一場革命正在醞釀著,命運的腳步聲近了……/ / 影 片 賞 析
影片開頭的畫面,立刻讓人聯想起了傳說中瑪麗·安託瓦內特面對沒有麵包吃的饑民時的那句「至理名言」:「Qu』ils mangent de la brioche / Let them eat cake / 讓他們吃蛋糕去呀。」這法國版的「何不食肉糜」,也成為了日後導致她成為「斷頭王后」時的「呈堂證供」。儘管完全沒有證據表明這句話出自瑪麗之口,但無論古今中外,人們似乎都喜歡把王朝的覆滅歸咎於女人的「品行不端」。
談及瑪麗·安託瓦內特,人們常常提起斯提芬·茨威格寫下的那句:「輕鬆而隨意地,她拾起了作為禮物的王冠。她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這句話,似乎容易讓人們把瑪麗·安託瓦內特的不幸命運歸結為她作為一位天真懵懂的少女所做出的輕率選擇。
然而,這部索菲婭·科波拉執導的電影,則向觀眾展現了另一種可能的視角,並向我們發問:如果一位少女的命運自幼便受到安排,當所有人都只在乎她的「用途」而漠視她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情感和價值時,當她如一顆無助的齒輪般被裹挾進圍繞父權而構築的社會機器時,她真的還有多少選擇權嗎,或者說,做出不一樣的選擇的阻力,是否大到令人難以承受呢?
從這個角度,這部電影所描繪的瑪麗·安託瓦內特,更接近波伏娃筆下的「絕對他者」,處於一種被支配和從屬的地位。她對於命運的無奈接受和對於物質生活的沉迷,正像是波伏娃所描述的「同謀的誘惑」:社會文化長期以來描繪了一幅似乎很值得少女們嚮往的「幸福生活」的虛假圖景,當一位女性追求自由受挫時,常常抵擋不了這種誘惑,便屈從於權力的恩惠,從中獲得了被動的快樂,成為了權力的「同謀」。
著名影評家羅傑·埃伯特說,瑪麗·安託瓦內特生前盡忠職守地完成了「公主」這一被安排的角色,這不得不令人聯想起英國的黛安娜王妃。我的一位資深影迷朋友說,當他看到瑪麗因為生育壓力而痛哭時,腦中跳出了日本皇妃小和田雅子。而我則隱約地感覺到,在這個消費主義時代,不僅是女性,還有我們每一個屈從於物質誘惑從而放棄了自己本真追求的人,身上多多少少都能找到些瑪麗·安託瓦內特的影子。
本片榮獲:
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服裝設計,第59屆坎城電影節 法國國家教育系統電影獎,第59屆坎城電影節 主競賽單元 金棕櫚獎(提名)
「放映時間」
10月12日(周一)
18:30 鼓嶺大夢書屋
19:30 西湖、融僑中心大夢書屋
「《絕代艷后》影片信息」
導演:索菲亞·科波拉
主演: 克斯汀·鄧斯特 / 詹森·舒瓦茲曼 / 朱迪·戴維斯 / 雷普·湯恩
影片時長:123分鐘
大夢邀你同看佳片,無需報名
只需要帶一顆靜靜觀賞佳片的心
如果你喜歡這個欄目,
請點個「贊」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