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絕代艷后》劇照
關於瑪麗·安託瓦內特,茨威格的一句話牢牢釘住了她的一生:茨威格是安託瓦內特的奧地利同胞兼傳記作者。對女人總是飽含溫存的茨威格,將最大的同情送給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公主、路易十六的王后安託瓦內特,傳記的名字昭示了她的結局——《斷頭王后》。不過,她還有其他一些綽號:赤字夫人、洛可可之母、維也納的賤女人等,但最後都落實到了斷頭臺。其實,她是一個時代的隨葬品,而這個時代在覆亡前仍不思悔改地排演著封建歐洲的常規套路——王室聯姻。1770 年,豆蔻年華的安託瓦內特嫁給了當時還是法國王儲的路易十六,隨後是屬於她的燦爛和寂滅。電影《絕代艷后》劇照
如同所有的和親,不幸是首要標識,安託瓦內特的不幸源自路易十六。路易十六兼具末世君主的全部特徵:善良、無能、怯懦、依賴,重要的是,他有性功能障礙。為此,安託瓦內特守了七年活寡。這是她一生中最不值得著墨也是最努力掙扎著刷存在感的七年。電影《絕代艷后》劇照
當然,在盡享奢華之餘,安託瓦內特沒有忘記自己的本分,她像所有 18 世紀的歐洲主婦一樣,為丈夫一個又一個地生養著孩子,而孩子們一個又一個地聚攏到宮廷女畫家維熱·勒布倫的筆下。維熱·勒布倫《瑪麗·安託瓦內特和她的孩子們》,創作於 1785 年,藏於法國巴黎凡爾賽宮
《瑪麗·安託瓦內特和她的孩子們》創作於 1785 年底,畫中一大三小四個人物。婦人,不消說,是安託瓦內特;左邊依偎在母親胳膊旁的,是大女兒瑪麗·泰蕾絲;坐在母親膝頭的,是小兒子路易·查理;右邊指著空搖籃的,是大兒子路易·約瑟夫。此外,母親肚子裡還有一個孕育中的生命,小女兒瑪麗·索菲。很遺憾,瑪麗·索菲出生後只在搖籃裡躺了幾個月,不到一歲就夭折了。但在這幅畫中,瑪麗·索菲的命運並沒有被交代。畫面本身,在刻意營造著一種柔情蜜意。可是,安託瓦內特的表情透露了些什麼,她的雙眼直愣愣地瞪著畫面之外。畫面之外是什麼呢?是被揮霍的國運,是步步逼近的災難。此時此刻,沸騰的民怨已經溢到了凡爾賽宮和平廳的窗口。但畫中人卻並未洞悉。知女莫如母。安託瓦內特的母親、奧地利女王特雷西婭曾對女兒有個痛心的評價:浮躁。普通女子浮躁只會遭人輕慢,而她若生在帝王家,卻會因此斷送卿卿性命。電影《絕代艷后》劇照
《瑪麗·安託瓦內特和她的孩子們》第一次公開展示(1787 年)後不到兩年,市民攻佔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爆發。局勢失控,權力遺失在街頭,誰都無從掌握了。千百萬人頭落地,其中包括安託瓦內特和她的丈夫路易十六。這段歷史,任何一本世界近代史教材都不會輕易漏掉。在大勢已去、無可挽回時,安託瓦內特表現出了少見的硬氣和倔強,曾經的潮流引領者在政治上保持著與潮流為敵的習性。也正因為如此,人生最大的痛楚碾壓了她。1793 年 1 月,路易十六被判處死刑;幾個月後,安託瓦內特迎來了對她的審判。幾多不堪在法庭上呈現:受監護人西門夫婦指使,當年坐在安託瓦內特膝頭的小兒子路易·查理(此時 8 歲),污衊母親教唆自己手淫!這算得上是對一個女人災難級的中傷,而受傷的女人傲慢地抬頭回應:「天性不允許我回答這項針對母親的指控,請在座的所有女性為我證明。」舉座譁然,每一位婦女,無論是敵是友,都在為她流淚。這是安託瓦內特生命中倒數第二次公共發言,下一次,是她踏上斷頭臺後無意踩到了劊子手桑松的腳時說的「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斷頭王后的最後一刻,如此尊貴。因為,已經沒有什麼能讓她受傷。最後,交代一下畫中其他三位的結局:1789 年,右邊指著空搖籃的大兒子路易·約瑟夫死於佝僂病;1795 年,曾在法庭上污衊母親的小兒子路易·查理死於肺結核,但更大的可能是被他的叔父普羅旺斯伯爵鴆殺;大女兒瑪麗·泰蕾絲是安託瓦內特唯一得以善終的孩子,但在法國大革命中被暴民輪姦。這,是命運對安託瓦內特的饋贈所暗中標好的一切價碼。本文摘選自楊健著《畫外因:50幅世界名畫中的隱秘歷史》
更多精彩內容請查閱原著
▲點擊圖片查看詳情
每一幅歷史畫,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打著問號的細節。《畫外因》的寫作意圖,就是從畫作所呈現的內容裡,找出可疑、可議、「不可告人」之處,理出線索,排查其後的歷史因緣。不同於專業的藝術史著述側重談「藝」,本書的特點是講「史」,即將空間上平鋪的繪畫藝術,拓展為時間上多維的歷史表達。作者精選50幅中外名畫,輔以相關文字資料,解讀出這些畫作背後50段鮮有人知的歷史細節。這些冷知識涵蓋中外、囊括古今,既有長時段的宏大敘事,又有極細微的現場描摹,畫家與畫中人、畫家與創作背景、畫中人與所處時代的關係得到詮釋,歷史的真相被一一還原。點擊閱讀原文,直接購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