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遷就「文盲」改讀音,古詩「山行」,第一句就被兒子懟懵了

2020-12-24 老呂說文史

為了遷就「文盲」改讀音,古詩第一句就被兒子懟懵逼了

我兒子上二年級的時候,有一次給他講解杜牧的「山行」。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xiá」,結果我還沒讀第二句,我兒子就說:爸,你讀錯別字了,這個是念「xié」不是念「xiá」。這一句話我就懵逼了,難道我的語文是跟英語老師學的,這個字不念「xiá」?

第二首詩《過華清宮絕句》當我讀到:一騎「jì」紅塵妃子笑時,兒子又說了:是一「qí」不是一「jì」。我xx它個板板,這都是什麼亂七八糟的,現在的學校是怎麼教的?漢語能這麼亂改嗎?

後來查了一下現代漢語拼音的讀寫規則,才發現,以前很多押韻的字現在都給改成別的讀音了,而且理由很強大:現在「文盲」太多了,很多人都讀錯,乾脆就將錯就錯,哪個字讀錯的音多,就用那個音了。

這是個什麼情況?難道就是因為這個音有很多人讀錯,就把對的活生生改成錯的了?這本身就是對傳統文化的不負責任,對中國文化的傷害。

在古代為了押韻,很多的古詩詞都是對照著押韻的古音來寫的,現在改了,還讓我們怎麼押韻?石徑斜、一騎紅塵、鬢毛衰,這些古音一改,這詩詞還能用什麼味道?

中國的漢字從半坡遺址發現開始,就已經出現在了世界上,它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偉大的財富。作為中國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從出現開始,它為了不斷地適應人們的要求經歷了不斷的發展和變化。

但是這些變化中,有一些變化是好的,但是有一些變化卻實在是讓人感到無奈和啼笑皆非。

1956年,為了使掃盲和提高使用效率,我國開始將原來的繁體字進行簡化處理。不可否認,文字的簡化使得它的書寫效率大大的提高,對於那個年代的掃盲工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但是簡化漢字後,卻對我們古漢語的使用引起了很多問題。由於簡化問題,使得很多漢字出現了歧義,使得人們在使用的時候,出現了邏輯性的錯誤。

記得80年代,有一個很好玩的東西叫走馬燈,基本上每個城市的髮廊門口都會裝上一個這個東西,通上電以後不停的轉,讓人一看就知道是剪頭的,而且很多髮廊為了好識別,還在自己的招牌或者走馬燈上寫上一個繁體的「發」字,這就是因為漢字簡化的不當鬧出的笑話。「發」字在傳統漢語裡是發財的意思,你把這個「發」字寫在自己的招牌上,稍微有點文化的人都會以為這裡是麻將館,而不是髮廊。

頭髮的「發」繁體字應為「髪」。在說文解字裡的意思是指根須,代表長長的頭髮垂下來的意思。

「醜」字,本是一個單獨的字,僅僅只是為了計算年曆的時候創建出來的,沒有其他的表意,但是到了簡化的時候,把原來表示長得難看的「醜」字直接給抹去了,寫成了「醜」字,結果使得計算年曆的「醜」字變成了現在的醜陋的意思。

更有甚者,「愛」字為了書寫的方便,直接就把中間的心字給去掉了,在繁體字的「愛」字中,心字代表的是要用心去愛人,簡化以後,書寫時是方便了,但是你把心都挖了,心都沒了,還怎麼去愛人呢?

諸如此類的笑話在現在看來比比皆是,在漢字發展的歷程中,很多字都經過了變化和修改,但是其表達的意義不能亂改,畢竟古人在創造出一個字以後,就已經決定了它的作用,我們不應該盲目的全部給簡化掉或者是用其他字替代掉,而是應該根據漢字的本意進行有目標性的簡化。

雖然簡化字有些是簡化的不合理,但是這個一般還在我們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但是某些影視劇的胡編亂造,則是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摧殘和侮辱。

一些不尊重歷史的影視劇中,穿幫和漏洞就不說了,更是錯字連篇,前言不搭後語,孝莊皇后都還活著呢,就是一口一個我孝莊,這孝莊莫還有先知先覺的特異功能,知道自己死後溢號是「孝莊」?

很多的古裝大戲更是連年代都分不清楚,秦朝的人穿漢朝的衣服,明朝的人穿清朝的衣服。很多明朝的影視劇中,都會發現,帽子上都會有一塊玉,那個叫帽正。但是這個帽正是在清朝的時候出現的,為毛明朝的皇帝們就戴上帽正了?

對於這些傳統文化裡的精華被胡亂的修改,我們難道不感到心痛麼?為了貪圖使用的便利,為了遷就一部分根本沒有文化的所謂的文化人,就隨意的將我們幾千年的東西進行篡改、修改,這是對歷史的不負責任,是對古人的不負責任,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不負責任。

相關焦點

  • 鬧得沸沸揚揚的「古詩改讀音」,你怎麼看?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刷屏社交網絡,讓許多人感慨當年的學白上了,一夜之間變回「文盲」。   不久官方回復稱,網傳的改拼音內容只是2016年至今尚未正式發布的《徵求意見稿》。雖證明該事為烏龍,不過卻也藉此看到了大多群眾的意見。近年來拼音改來改去,對學生也造成很大影響,究竟從何種角度出發的更改才是符合語音的變化規律,也能維護詩詞文化的傳承呢?
  • 教育部回應「古詩改讀音」!這些字到底該怎麼讀?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深處有人家;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來,跟傳播君一起念!是這麼念嗎?能這麼念嗎?近日,為了古詩漢字改讀音這件事兒,網上炸鍋了。
  • 「鄉音無改鬢毛衰」shuai終究成了標準讀音,文盲取得最終勝利
    唐朝詩人賀知章的詩歌裡,有這樣一句:鄉音無改鬢毛衰。其中,最後一個衰字,按照以往的規定,正確的讀音是「cuī」。如果在高考或者中考中,給這個字注音為「shuāi」,那麼丟分是板上釘釘的事情。這個規定也引起了一定的爭論,有人認為:這意味著文盲戰勝了有文化的人。不過,也有說法認為:這種改變其實也是一種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的體現,那麼,這種情況到底應該如何評判?
  • 一句小學古詩的讀音爭議
    《山行》 . 杜牧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這首杜牧的七絕選入小學語文教材幾十年了,之前上學時讀斜(xia),可現在的教材上注音居然變成了(xie)。絕句要講究平仄和押韻。
  • 「部分字詞改拼音」是舊聞仍引熱議,專家:讀音不要一刀切
    「部分字詞改拼音」近日登上微博熱搜,引起網友討論。有微信公號2月18日發文《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稱,不少網友查字典發現,許多讀書時期的「規範讀音」現如今竟悄悄變成了「錯誤讀音」,經常讀錯的字音,現在已經成為了對的。
  •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呵護母語,慎改讀音
    革改後的文字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效果如何無人問津? 亂象是:平行班級的學生就同一個字,讀兩個音,家長問學校哪位老師教的讀音對,校長說我去問教務主任,教務主任請教教委……引起家長憤怒……一位初中老師,從事語文教學20年。說起《湖心亭看雪》這篇張岱的文章。他說:此文選入課本16年,其中一句「餘拏一小舟」的「拏」字讀音改了3個不同的音,而且反覆改了4次,意思改了2次。
  • 古詩文注音的原則
    用什麼讀音來給古詩文的注音,這是一個頗受關注的話題。近日通過中國播音主持網的一篇《播音員主持人請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
  • 真是「文盲」改變世界?原來你一直以為正確的讀音,其實都是錯的!
    (鳳凰網 2016年12月13日)教育部長懟高校過度包裝「雙一流」:你們想多了。(中國青年網 2017年3月12日)在這個節目裡,斷案不重要,懟撒貝寧才重要。(《明星大偵探2》第11案《瘋狂馬戲團》)金城武、周冬雨互懟很開心。(網易新聞 2017年3月16日)希拉蕊半月三場演講暗懟川普,「王者歸來」誰心最澎湃。
  • 「一些字改讀音」竟是假的?教育部回應來了!
    近日,有消息稱,一些字原本的錯誤讀音轉正了,比如「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一騎(qí)紅塵妃子笑」...這是真的嗎? 原本的錯誤讀音轉正了?
  • 教兒子讀「遠上寒山石徑斜」被老師批評,家長:我上的是假學?
    上個星期,兒子回家說,老師布置了一項親子作業,要求家長教會學生背誦一首古詩,第二天在班上進行分享。這對我來說還不是小菜一碟,為了方便兒子記憶,我特意挑選了一首比較容易的詩,杜牧的《山行》,第一句是「遠上寒山石徑斜」,我特別跟兒子強調,這個「斜」字應該讀作「xia",第四聲,並且洋洋灑灑地賣弄了一番漢字的古今讀音異同的知識。
  • 看完這些新改的讀音,你可能會去找自己的小學語文老師「吵架」!
    01「改讀音」再次引發熱議說起改讀音,其實,這是一則舊聞了。尤其就「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等「古詩改讀音」一事,網民質疑聲音較大,認為簡直是在破壞傳統文化。提起這些字讀音改變的原因,據稱是因為讀錯的人太多,所以就「將錯就錯」了。對此,@人民網 評論稱,語言文字若改動時隨意性太強,會帶來雜亂混淆甚至人文歷史的斷裂。微博博主@北生 表示,請求國家語委和教育部重視廣大網民反對的聲音。
  • 古詩讀音異讀系列之「看」字到底該怎麼讀?(南郭居士)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kān)。而有人認為「看」如果不在句尾,那就隨便讀,這其實也是不對的,還需要通過平仄判斷。我大體比較了一下,按照古詩平仄,多數詩詞裡的「看」都讀平聲。
  • 誰說網友只磕沙雕段子,字詞讀音一改他們比誰都敏感
    古詩改音與一般字詞改音不同,其中牽扯到押韻、平仄、自洽、文義等多方面的內容改變古音,的確是破壞了誦讀的韻律但為了語音清晰目前小學課本給古詩的注音都為「正音」老師在講解詩歌音律美的時候再對古音加以說明針對古詩改音這件事網友們的意見分歧也很大支持的認為,古詩改音符合語言發展規律
  • 誰說這屆網友只磕沙雕段子,字詞讀音一改他們比誰都敏感
    古詩改音與一般字詞改音不同,其中牽扯到押韻、平仄、自洽、文義等多方面的內容改變古音,的確是破壞了誦讀的韻律但為了語音清晰目前小學課本給古詩的注音都為「正音」老師在講解詩歌音律美的時候再對古音加以說明針對古詩改音這件事網友們的意見分歧也很大支持的認為,古詩改音符合語言發展規律是與時俱進的表現改音會嚴重影響詩詞的韻味其實,之所以會出現古詩改音的情況都是由漢字古音和今音的差異
  • 古詩讀音異讀系列之「騎」字到底該怎樣讀?(南郭居士)
    古詩讀音異讀系列之探討◎南郭居士第二節 古詩詞中「騎」的讀音第一節我們探討了「斜」在古詩詞中的讀音,但如果說人們對「斜」的讀音存有異議,那麼對另一個字「騎」的讀音就可以說是存在爭議了。歷史不能改變,古詩的詩意也不容改變,如果你的讀音改變了詩意,就是對古人不負責或不尊重。近幾年部分小學規範字典便將「騎」的本音jì取消,統讀為qí,這是不嚴謹的。專業權威的詞典都詳細註明了騎的讀音的區別,就是在港臺地區,「鐵騎」仍然讀作tiějì。不過有人說,教材中對古詩詞讀音改動,可能是為了小學生方便理解。
  • 「鄉音無改鬢毛衰」以後讀音是shuai,是時代變化還是文明讓步?
    唐朝詩人賀知章的詩歌裡,有這樣一句:鄉音無改鬢毛衰。其中,最後一個衰字,按照以往的規定,正確的讀音是「cuī」。如果在高考或者中考中,給這個字注音為「shuāi」,那麼丟分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 字詞拼音被改刷屏了,你還在錯讀這些字嗎?
    近期在網上,有篇「字詞拼音被改」的文章刷屏了,內容是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第6版,詞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的、商務印書館出版。據說修改原因是,讀錯的人太多了,就改讀音了。很多人問「憑什麼」?當年拼命糾正的「錯誤讀音」,如今悄悄通過「官方認證」,那我多年的義務教育,不就白學了?
  • 專家:(讀音)沒有太大必要儘量不修改
    (簡稱《請注意》)還列舉了教材和工具書中一些常見字的讀音變化,如「說客」的「說」原來讀shuì,但現在規定讀shuō,另外還有說(shuō)服;「粳米」的「粳」原來讀jīng,現在要讀gěng;道別的時候經常說的「拜拜」,《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注音bài,第6版增加注音bái。新京報記者注意到,《請注意》一文去年就曾出現在網絡,今年系「加工」後重新「炒紅」。
  • 咬文嚼字主編回應改拼音事件,中華文字該如何走下去?
    他認為語言是約定俗成的,改拼音應當少數服從多數。 修改拼音是一件大事,讀音一改變,有很多東西也會跟著改變。對於網絡上流傳得沸沸揚揚的改拼音事件,有許多網友表示反對。高中生表示:「要高考了,讀音改來改去的,感覺更混亂了,可咋辦呀!」中文專業的學生哀嘆:「不能忍受!我們為什麼要向一群讀錯音的人屈服,難道要我以前的東西都白學了嗎?」
  • 記者查完最新版詞典發現:好像白氣了-讀音,字音...
    近日有貼文稱,不少80後90後熟悉的拼音讀法被「悄然」改掉,而其中不乏因遷就「誤讀」而改發音的案例。貼文一出,引發網絡上的一片譁然。記者根據帖子「追根溯源」發現,刷屏文中大部分內容來自國家語委2016年6月6日發布的《徵求意見稿》,這篇「舊聞」是否屬實?記者今天下午來到了新華書店,翻閱最新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發現有些字音並未如文中所述般「將錯就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