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自己的生活陷入了一個循環,某幾天心情好,效率高,晚上睡覺都心情舒暢。可這個狀態維還沒溫熱呢,就開始自我挖坑了。然後次日這摸摸,那摸摸,心裡知道該做正事了,卻總進入不了狀態。就這樣一晃,又到了吃飯睡覺的時間了。
經歷了N次反省——訂計劃——高效執行——轉入低谷——反省的循環,自責倒是日甚一日,但就是改變不了這個循環。
想起之前看的一本書《習慣的力量》,倒是講的挺明白,這就是一個閉環,只要踏出暗示的第一步,後面的事不用想都發生了。比如告訴自己說,「時間還早,可以晚點做」、「好久沒玩了,就放鬆幾分鐘」,或者手機一打開,習慣性點到某APP……,順著走下去很容易。但要跳出來,那就是一場激烈的對抗了,還常常不成功,代價就是一邊自責一邊在浪。
看吧,知道了又怎樣呢,還是管不住。
倒不是想說自己的惰性對抗史,而是做點外延思考。因為老覺得自己的生活狀態時好時壞,受情緒波動,就像困在一個有天花板的波形圖裡。到了高點,自動往下走,就是無法突破這個天花板。
於是聯想到「馬爾薩斯陷阱」,百度描述如下:經濟停滯在一個較低水平的人均收入水平,經濟的發展帶來人口的提升,人口的增加反過來又稀釋人均資本佔有量,並進而使人均產出繼續維持在一個較低水平。說得白一點,人口是受資源制約的。這個資源,也可以換成社會生產力。在社會生產力沒有顯著提升的情況下,則人口的增長存在一個閾值,每當快到了的時候,社會就會適時爆發一次危機,消滅多餘的人口,可能導致社會崩潰,然後推倒,開始新一輪的重建。從這個角度來說,過去兩千年我國十幾次的王朝更迭,正是馬爾薩斯陷阱的體現。
當然,馬爾薩斯陷阱不會一直存在。當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閾值的上限也升高了,人口也就順勢可以上一個臺階。這點可以用工業革命帶來的人口指數級增長作論證。
除了人類社會有這個規律,自然界也存在類似的現象。最著名的就是旅鼠效應了:旅鼠在數量急劇膨脹之後,會發生一種現象:所有的旅鼠開始變得焦躁不安,到處叫嚷,跑來跑去,並且停止了進食。旅鼠們勇敢異常,充滿挑釁性,膚色開始變紅。它們聚集在一起,盲目而迷惘,忽然有一天,開始朝一個方向出發,形成一隊浩蕩的遷移大軍,一往無前,直至跌入懸崖或者赴水而死。
看!可愛的旅鼠也是有自制力的,發覺族群人口多了,就自我消滅了;大自然環環相扣的生態鏈,還提供了另一種解決思路:食物鏈制衡。因為提供的地盤資源有限,最後也達成了動態平衡,無形中給也給動物設定了一個閾值。
那麼,問題來了,存在於人類社會、自然界的群體規律,也適用於個人嗎?比如,作為一個人,成人之後,因為這樣那樣的條件限制,也存在閾值?每當快達到閾值的時候,就由波峰轉入波谷,開啟下一輪的循環?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傻,閾值不是明顯存在的嗎?應該問:個人的「馬爾薩斯陷阱」或者「旅鼠效應」,是怎麼體現的呢?
當然,這個陷阱可以在很多方面有所體現,比如個人性格、社會資源、所處環境、智商/情商等等,但他們都只說了一個側面,若再深入探究,我覺得應該是時間,或者叫個人時間管理。個人是否會被困在「馬爾薩斯陷阱」裡,就看自己的時間管理質量如何。
(羅老師插話:不會管理的跟我學)
前面提到的習慣循環,其實也可以看做時間管理。因為習慣總會佔去人很多的時間和精力。而這兩者,都是限定的。時間就不用說了,所有人都一樣。精力嘛,雖然時好時壞,但具體到個人來看,其實也是有限的。前面用的多一點,後面留的就少了,就像咱中醫裡說的「腎精」一樣。一輩子有定額,省著點用可能長壽,糟踐厲害了,可能很快就精虧神散了。
個人習慣絕對是吃時間和精力的大戶。個人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交代給它了。如果是個好習慣,那恭喜你,它會持續帶來產出,再算上時間的複利價值,成長可期。可如果是壞習慣,它吃掉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不說,想去圍剿它,還會額外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如此折騰下來,可能就剩不了多少了,時間不夠,精力不夠,自然時間利用效率不高了。
討論到這兒,我有點想明白了。要突破,就要做好時間管理。要不問習慣要時間,要不提高時間利用效率。
第一個途徑,問習慣要時間。把空耗時間的習慣改掉,最好能變成有助益的好習慣,這樣就能解鎖個人時間管理的束縛。但這條,我感覺對抗多年,總是勝少負多。經常出現的橋段就是:下定決心不浪費時間,本來好好的,但突然腦子或情緒就蹦出小小的暗示,說可以獎勵/放鬆一下呀,然後就一發不可收了。整個過程,絲滑得一點都沒給理智反應的時間。看來老爸小時候對我的評語:自制力不夠,還是很中肯的。
第二個途徑,就是提高利用效率了。之前當我挑戰壞習慣失敗的時候,老覺得沮喪,其他事情也沒做好。後來,我換了方法,承認自己自制力不行,會被壞習慣掌控,丟掉部分時間和精力。既然這塊暫時掌控不了,那就計提風險,劃撥出去唄。剩下的時間和精力,去保證產出,不是也OK的嗎?
這個方法還真挺對我的胃口。之前老是在檢討,今天這個沒完成,那個沒完成,都是習慣惹的禍。現在呢,我盯的指標,就是今天高效工作的時間有多長,至於剩餘的時間怎麼用的不太在意了。每天盤點的時候,就盤點高效工作後的結果如何,挺好。
這就是我理解的馬爾薩斯陷阱個人版,裝模作樣論證了一圈,得出來的結論還是簡單的常識。看來,要突破個人陷阱,還得尊重常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