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點擊上方藍字,一鍵關注「非花映鏡」,或添加微信號:fhyj-world. 如果對本文感興趣,歡迎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1949年後,由於意識形態和文藝政策的作用,武俠文化被認為是封建思想的餘孽和幫兇,受到了廣泛的抵制,武俠小說和影視作品幾乎絕跡。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確立,香港新派武俠小說與流行歌曲、通俗電視劇一起進入了大陸民眾的視野。
1984年5月6日,中央電視臺開始播放香港亞洲電視臺的武打連續劇《大俠霍元甲》,在中國大陸轟動一時,這帶動了中國大陸武打片的出現。後來播出的《射鵰英雄傳》(83版也即黃日華、翁美玲版)更是萬人空巷。正是這些香港武俠片,把武俠劇的概念引入國內,並培養了第一批武俠觀眾。
港臺的武俠劇的產生正逢新派武俠小說的創作高峰,因此有著豐富的拍攝素材。而大陸方面對於武俠素材來說可謂是貧瘠一片,因為很自然的就將目光鎖定在古典名著上。
1983年,山東電視臺拍攝了8集電視劇《武松》,轟動一時,此後,山後來陸續拍攝了《魯智深》、《林衝》、《晁蓋》、《宋江》、《李逵》、《顧大嫂》等。在這些以獨立人物為敘述模式的系列劇之後,經過重新的剪輯和按照原著順序重新安排了播放次序,從而就產生了40集的電視連續劇《水滸》,也即是所謂的山東版《水滸傳》,在那個年代,這應該算是一部製作精良的電視劇,即使在今天,本劇仍然有其特有的觀賞性,況且《水滸傳》是四大名著之一。
1983年北京晚報連載了「海燈法師傳」長篇小說,使海燈成為媒體的焦點。次年,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攝製記錄片《少林海燈法師》,主演李連杰。1985年,電視劇《海燈法師》順勢而出,主演熊長貴是以擅長猴棍的著名武術運動員。
三年後推出續集《海燈傳奇》,主演趙長軍曾十次榮獲國際國內武術比賽「個人全能冠軍」,此後主演多部武俠電影,後來創辦武術學校,甄子丹亦來校學習過。
1989年是個特殊的年份,那一年出現了多部前衛的影視作品,譬如《江湖恩仇錄》(又名《金頂神功》)。當時港臺武俠劇風行,此劇作為大陸最早的武俠劇之一,確有開創的意義。但最後推出續集時,越往後越偏離武俠,而近乎神怪,也算是最早的玄幻武俠電視劇。
第一部根據港臺武俠小說改編的武俠劇是1990年的《多情劍客》,本劇根據古龍的《多情劍客無情劍》改編,講述小李飛刀的江湖故事,這一版也是所有電視劇版本中最忠實原著的,從人物形象到故事情節都很忠實,甚至連臺詞都是直接從原著中的原話。
初期的大陸武俠劇,由於沒有專業的武術指導,所以一般都是由武術運動員擔任主要角色。1991年的《三俠五義》中主演展昭和白玉堂的兩位演員尋峰和邵英建都是全國武術冠軍,而11集的篇幅情節緊湊毫不拖沓,比較忠實地再現了原著小說《三俠五義》的精髓。
《梁山奇情》劇照
張多福版白玉堂
1992年的由張多福主演的《梁山奇情》(又名《水滸後傳》)並沒有什麼出彩的地方,倒是其後主演的《新七俠五義》(1994年)可謂是大陸武俠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本劇以白玉堂為第一男主角,是一部有思想的悲劇,可惜成了絕版。
大陸第一部金庸劇是1994年的《新書劍恩仇錄》,當時還是中央戲劇學院大二學生的黃海冰主演陳家洛。本劇基本忠於原著,並且難得可貴的是,本劇還添加了雍正換子、無塵道長斷臂、文泰來和駱冰相識等劇情,豐富了人物情節。而飾演香香公主的就是後來在《後宮甄嬛傳》中飾演敬妃的楊紫嫣。飾演奔雷手文泰來的楊凡演過央視版《三國演義》的趙雲以及央視版《水滸傳》的拼命三郎石秀,並主演過洪金寶的武俠片《一刀傾城》。
《白眉大俠》劇照
80年代及90年代初期,廣播評書是大家喜聞樂見的娛樂節目,其中評書大師單田芳的《白眉大俠》因其故事情節跌宕,人物精彩,很受聽眾喜愛。1994年,根據評書改編的電視劇《白眉大俠》開播,一時間萬人空巷。彼時的「元芳」張子健在其中飾演的是「白眉大俠」徐良的死對頭「紫面金剛」王順。兩年後,「元芳」便主演了另一部武俠劇《甘十九妹》。
楊露版甘十九妹
《甘十九妹》(1996年)是根據臺灣武俠作家蕭逸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甘十九妹奉師傅水紅勺之命,血洗嶽陽門,結果逃脫了尹劍平,然兩人漸生情愫,江湖兒女面對恩怨情仇,一時茫然。該劇在製作上比同出品的《白眉大俠》(兩劇是一家公司製作)在造型、服飾、動作都精良許多,再加上情節曲折,故事精彩,演員表演動人,被評為是90年代內地武俠劇中最為經典的代表之作之一。而19年後,重拍的《新甘十九妹》(2015年)真是讓人無法評價。
97之後,內地武俠劇多為大陸和港臺合拍,製作費和技術也有很大提高,畫面由質樸轉向華麗,但後來愈演愈烈,單純的為收視率而創作,失去了一顆藝術的心。
《太極宗師》(1997年)誕生於合拍片之初,由張鑫炎(李連杰版《少林寺》的導演)和袁和平執導,由袁家班在,武打設計水平自然不在話下。於海、王群(老牌武打明星,李連杰的大師兄,回頭有機會做一期他的故事)、周比利、惠英紅等一群武俠片的熟悉面孔搭臺,當年的功夫小子吳京挑起大梁,飾演本劇的主人公太極宗師楊昱乾。
央視版《水滸傳》劇照
1998年,央視版的《水滸傳》開播,當年掀起了「水滸」熱潮。本劇最接近原著本質的一版,無論人物造型、場景、道具、服裝、禮儀、談吐都比較考究,趙季平的配樂為本劇增色不少。
袁和平在央視版《水滸傳》指導動作戲(「燕青打擂」篇)
值得一提的是,擔任本劇製片的大鬍子張紀中「三顧茅廬」,請來了袁和平,是這一版的動作戲精彩非常。什麼叫經典,就是再翻拍的都是渣!譬如2011版的《水滸傳》。
而這部戲也引起了金庸的注意,並放言如果央視能夠拍得和《三國演義》《水滸傳》一樣好,願意以一元錢轉讓其武俠作品的版權。聽者有心,大鬍子張紀中馬上公關下金庸,果然以一元拿下《笑傲江湖》(2001年)的版權。
央視版《笑傲江湖》劇照
本劇被人詬病的就是兩位主角出場太早,為了劇情而劇情;另外被人微詞的是,小說本來是將江湖的爾虞我詐比喻成一則政治寓言,而大鬍子卻拍成了「正義不倒,會盟天下英豪!」但是總的來說,本劇比港臺武俠劇的格局更大,景色更美,人物造型和服飾上沒有那麼多誇張,更接近歷史。此後,大鬍子馬不停蹄的拍攝了一系列金庸劇:《射鵰英雄傳》(2003年)、《天龍八部》(2003年)、《神鵰俠侶》(2006年)、《碧血劍》(2007年)、《鹿鼎記》(2008年)、《倚天屠龍記》(2009年)、《俠客行》(2014年)等。這些作品良莠不齊,但是對於大陸武俠劇來說,還是很多可借鑑之處。譬如看了於媽版的金庸劇,才會覺得張紀中版的金庸劇才是真正的良心之作。
當金庸劇火的時候,自然也會有人打量古龍和梁羽生的作品,但整體都不出眾,就說兩部吧,還都是黃海冰主演的:《武林外史》(2001年)和《萍蹤俠影》(2003年),前者的女豬腳是「晴格格」王豔,後者的女豬腳是範冰冰(那時還不叫範爺)。以現在的眼光看,前者的「洗剪吹」的鄉土氣息太濃,後者則還靠點譜。
2005年,中國第一部由電玩遊戲改編的奇幻武俠劇《仙劍奇俠傳》開播,該劇主打青春招牌(因為遊戲有群眾基礎嘛),製作上也數精良,幾乎完美的再現了遊戲中的絢爛場景,人物造型可愛,情節討巧,因為引發收視率狂潮。該劇大膽採用新人演員,「李逍遙」胡歌一炮而紅。此後又拍攝了續集《仙劍奇俠傳三》(2009年),除了第一部的胡歌外,霍建華、楊冪、唐嫣、劉詩詩等新的年輕演員加盟,為本劇注入不少青春活力。(是的,沒有2)
而近年來,為了滿足廣大女同胞「腐」的需求,各種男色的武俠劇輪番上映,前有《天涯明月刀》(2012年),中有《古劍奇譚》(2014年),後有《少年四大名鋪》(2015年)。
最近《花千骨》挺火的,花主只知道是根據網絡小說改編的,沒有看,便不做評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