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要聽兩首小提琴作品,分別是巴赫的《恰空》和維塔利的《恰空》。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恰空」。「恰空」是17世紀盛行的一種三拍子舞曲,也是一種復調音樂形式。它是音譯過來的,可以寫成chaconne或ciaccona。
接下來要介紹的這兩首《恰空》,大家可能都聽不出三拍子舞曲的感覺,沒有想跳舞的感覺,反而都有點兒悲情的色彩。
巴赫的《恰空》是第二無伴奏小提琴組曲的第五樂章,巴赫寫了三首小提琴奏鳴曲和三首小提琴無伴奏組曲。因此這首《恰空》也是無伴奏的,只有小提琴一種樂器來演奏。
我們在這首作品中能聽出一些悲傷的情緒,巴赫創作這部《恰空》舞曲約在1718到1720年間。史學家推算,巴赫在一次旅途回來後發現愛妻瑪麗亞·芭芭拉逝世,作了此曲。據說在這首曲子中也隱藏著巴赫和他妻子的名字。
因為這首《恰空》並沒有舞蹈的節奏,所以很多人剛開始聽這樣一首無伴奏曲子時不知道聽啥。其實你仔細聽會發現這首曲子可以分為很多段的變奏,它用一種「格式」前進一段時間之後,就會變成另一種「格式」。
它雖然是由一把小提琴演奏的,但是卻像是由幾把琴時而合奏時而分奏一樣,這也復調音樂的特點。小提琴作為一個旋律樂器,演奏這樣的復調作品是有較大難度的。
相比之下,另一首由義大利作曲家維塔利創作的《恰空》就更能瞬間擊中聽眾,這首曲子的風格和巴赫的還是有一定區別的。
這是我好不容易找到一張維塔利的畫像。因為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這首《恰空》,而且他的出生年代比巴赫還稍早一點兒,所以能查到關於他的資料也比較少。
從這張畫像上看,我們會發現和維瓦爾第、泰勒曼都差不多……維塔利也戴著同款假髮。
維塔利這首《g小調恰空》同樣不是一首讓人舞蹈的曲子,憂鬱中透著點悲壯。與巴赫的無伴奏不同,維塔利這首曲子是為小提琴和通奏低音寫的,所以我們會聽到小提琴與和聲聲部的兩條旋律。
巴赫則是依靠小提琴一種樂器,營造出多聲部的效果。所以初聽巴赫時,可能沒覺得那麼震撼,但是多聽幾次會發現僅僅一把小提琴帶來的變化是很驚人的。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大家通過視頻,可能會更直接的體會到一把琴的力量。視頻是小提琴家米爾斯坦演奏的版本,也是最受歡迎的版本之一。
你或許會覺得這首曲子也不是很快,也不是很炫技,但是它的演奏難度是很大的。視頻中的演奏家看上去很輕鬆,那是因為他是米爾斯坦……
最後我們回過頭來講講《恰空》,前面我提到這兩首曲子都不是可以舞蹈的曲子,那為什麼又要叫一個舞曲的名字呢?
因為恰空從前是一種舞曲,但是在巴洛克時期已經有所改良了,巴洛克時期的恰空已經變成了一種器樂的變奏曲,也可以當作「固定和聲變奏曲」。
所以我們聽到的這兩首經典的《恰空》實際上並不知道作曲家要表達什麼感情。即使有巴赫的傳說,也只是人們的一種猜測,我們僅僅聽這種音樂結構的巧妙變化本身就很有趣了。
怎麼樣,你有沒有被哪首《恰空》打動?
樂咖
樂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