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空》是J.S.Bach於1720年所作的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及組曲中的第二組曲中的最後一個樂章。氣勢宏偉,有「傑作中之傑作」之稱。德國音樂家蒙斯邁塔評論中部稱:「傍晚的陽光照耀山谷,金色的光彩在大氣中蕩漾……莊嚴奪目的霞光直衝雲霄」……
《恰空》(法文Chaconne的音譯)是流傳於歐洲的一種古老的西班牙舞曲,後傳遍歐洲各國,成為一種獨立的器樂曲。常為中速,三拍子,情緒較莊重。其結構與帕薩卡裡亞舞曲較相近,但又不同於「帕薩卡裡亞」,是在保留其和聲功能框架的基礎上,對和聲的織體進行變奏的。
而巴赫的《恰空》是小提琴藝術發展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寶。巴赫無伴奏弦樂作品包括三首小提琴奏鳴曲和三首小提琴組曲(也稱「帕提塔」)和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都是他任職克滕時所作,在這個時期他創作了許多器樂曲,這跟那時環境有關,因為當時並沒有合唱團供他使用,他也不必創作宗教性質的音樂。這些作品的創作順序並沒有歷史文獻可以考證,如果單純以推論方式來說,似乎六首為無伴奏小提琴所作的這些曲子在先,這是因為無伴奏小提琴寫作在這之前已有許多先例,而整套無伴奏大提琴作品則以巴赫首開先河。就樂曲組成來看,為獨奏小提琴而作的這些組曲型式非常不統一,而大提琴組曲型式十分一致,似乎是他先在小提琴上熟悉無伴奏弦樂曲寫作後,再應用於大提琴的。
在這支《恰空舞曲》中,巴赫以令人眼花繚亂的演奏技巧,以及復調主體間以單音旋律的音響對比的寫法,在以單音曲調見長的小提琴上,奇蹟般地再現了管風琴的宏偉音響,構成一幅色彩斑斕的交響畫面。舞曲的主題寬廣莊嚴,略含悲愴色彩,可以說是無伴奏小提琴曲的精品。
1952年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巴赫研究專家施威策爾曾說:「巴赫用一個簡單的主題呼喚出一個世界!」
關於《恰空》樂曲的內容,德國音樂史學家斯匹塔曾作如下的描述:「音樂的洪流從難以覺察的來源支配宏偉奔湧而來,顯示出作者對小提琴技巧有最深切的了解,同時具備支配宏偉想像的絕對能力,這是任何藝術家難與比擬的。」
我們從嚴肅宏偉的開端經過痛苦不安的第二主題,過渡到一連串鬼怪般的32分音符上下奔馳,陰險地籠罩著的第三主題。那一陣陣顫抖的琶音,緩緩移動,象一道雲幕飄懸在陰鬱的山谷上。忽然一陣陣狂風襲來,將它團成一個巨球,向森林猛力摔去。樹木呻吟搖動,樹葉到處飛揚。由此我們進入美麗莊嚴的D大調。傍晚的陽光照耀山谷,金色的光彩在大氣中蕩漾,溪水變成流金,倒映著穹宇,莊嚴奪目的霞光直衝雲霄。
這位大師的精神激勵著我們用樂器去表現不可思議的情景。到D大調這一大段落將要結束的時候,音樂變得象管風琴,有時候我們有仿佛聽到許多小提琴在一起歌唱。從第25變奏開始的第三部分返回D小調,它猶如是主要段落濃縮後的再現。最後完整地再現主題的原型,在莊嚴的氣氛中結束。」
下面就請欣賞出生於車臣共和國的俄羅斯大提琴家坦妮婭.阿尼西莫娃(Tanya Anisimova 1966--)Tanya Anisimova演奏 巴赫《恰空Chaconne》
韓裔小提琴家鄭京和可說是女性小提琴家中最出類拔萃的佼佼人物,她弓法精準利落,快板明亮爽朗,慢板柔韌緻密,演奏宜古宜今,如此全方位的表現即使男性小提琴家中也罕有其匹。
留聲機雜誌--這是神奇、光燦的出色演奏,充滿門德爾頌式的優雅,久已未見如此大師級的演奏了。鄭京和是位可畏的演奏家,她的弓法銳利鋼勁且精準…
韓裔小提琴家鄭京和Kyung Wha Chung2014年在倫敦演奏 Bach Chaconne
那西索·葉佩斯是西班牙著名吉他演奏家、音樂家。有"吉他旗手"的美稱。耶佩斯是當今最受歡迎的演奏家之一,他擅長演奏近現代的西班牙作品,其樂曲處理造型性強,演奏技巧高超而洗鍊。耶佩斯也是優秀的教育家,許多青年的吉他演奏家得到過他的指導,另外,他還改編整理了許多古代樂譜,豐富了吉他演奏曲目。今天我們再一同來欣賞這位大師演繹的吉他版恰空。
耶佩斯(Narciso Yepes)古典吉他演繹恰空(chaconne)
簡介: 大提琴的演奏灑脫從容,從寬厚溫情中流出來的美妙旋律,以及那種豐腴流麗的韻致,令人忘情於人世,大提琴課堂帶您挖掘這件大傢伙無窮無盡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