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樂評人李嚴歡也發來了他的「小無」心水版本與點評,與樂迷們分享。
典範演繹的兩個版本——
阿瑟·格魯米歐的演奏,最吸引我的是其中始終流露著自然且真摯的情感,以及由此所表現出的謙謙君子之風。三首奏鳴曲中那三段賦格,是我所聽到把其中各聲部拉得最清楚的。而在很多時候,他對於速度的選擇,也與很多前輩或同時代的名家有較大不同。如別人拉來較慢的行板、廣板、薩拉班德等,格魯米歐都會選擇稍快的速度,拉得更流動些,讓這裡的音樂聽來寬廣而不覺沉悶;而那些被別的演奏家拉得較快的片段,他則拉得略慢,增強了音樂中優雅的成分。對速度和節奏如此細緻的把握,讓格魯米歐演繹的巴赫有著很濃的人情味,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巴赫,僅是這點,足以吸引我接連聽完全部六首作品。
內森·米爾斯坦在上世紀50年代與70年代各錄了一次全集,兩者可謂各有千秋,在一些方面又形成很好的互補。第一次整體速度更快些,聽來更活潑些;第二次的演奏,即興的特徵有所增強,而這種「即興」的成分,其實一直存在於巴赫的音樂中。同時,兩個版本又都以清晰的聲部和線條,以及對音準恰到好處的處理,體現出這位大師頂尖的修養。尤其在音準方面,一些聽似極細微的差別,卻讓整體效果產生很大的不同,如「恰空」就因此聽來不似格魯米歐般有「硬」的傾向。
在我看來,無論是格魯米歐,還是米爾斯坦,他們所演奏的巴赫「小無」全集,既代表著他們各自演奏藝術的巔峰,也是他們為後世演奏者們留下的演繹這些作品的珍貴典範。
風格迥異的兩個版本——
亨裡克·謝霖同樣錄了兩次,間隔不長,區別不大。均以一絲不苟的態度遵照原譜演奏,結構方正嚴肅,有學者之風。且他極少運用揉弦,有時乾脆完全不用,這顯然因他演奏中「復古」的傾向和趣味所致。
與謝林的「照本宣科」有所不同,約瑟夫·西蓋蒂這位老一輩大師將這些作品的時代精神、風格菁華與他個人氣質和智慧完美融合。他弓弦下的巴赫,有細膩的色調層次,亦有個性化的細節,甚至在一些有著較強抒情性的樂章中,還運用了一些富於表情的滑音。不過這一切顯然是建立在多年來他對這些作品理性推敲的基礎之上的。
師徒二人的兩個版本——
喬治·埃內斯庫演奏的巴赫,最顯著的特徵就是他那獨樹一幟的分句,這讓音樂中的抑揚頓挫在他弓下猶如說話一般,每一樂句,乃至每個音符都像是在傾訴一樣娓娓道來。與此同時,他的音量雖不大,音色卻極富韻味,也為他的演奏增添了不少想像力。
耶胡迪·梅紐因從13歲以「神童」姿態錄製巴赫《C大調第三奏鳴曲》開始,一生多次錄製巴赫「小無」,這其中他在18-20歲期間錄製的第一套全集,演奏充滿靈氣,在我看來是最出色的。那一時期的他,對巴赫音樂的理解更多依託一種天生的直覺。正是這份感性的共鳴,讓他的這版錄音與他人如此不同。他演奏的巴赫聽來總是那般氣勢龐然,尤其是那豐實有力的發音,顯然有別於自己最重要的老師埃內斯庫。很多時候,這樣的發音使他奏出的和弦共鳴如管風琴般洪亮。
如果覺得內容還不錯,請點擊右上角…,就能分享給朋友們。
關注微信官方帳號:上海音樂廳
加入我們,一起進入「古典音樂的殿堂」吧!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上海音樂廳微店便捷購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