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版本整理與總結

2021-02-15 隱士之宇

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作為大提琴曲目中「聖經」一般的存在,被各路名家大師演奏錄製了無數的版本。而同時,它作為引導我進入古典音樂世界的指路明燈,也是我最熱衷於發現和嘗試不同的版本的一套曲目。

簡單介紹,巴赫的大提琴無伴奏,有多種簡稱,比如「巴大無」、「大無」、「無伴奏」、「Solo Bach」、「Cello Suites」。我個人偏好稱之為「巴赫無伴奏」,但更準確一些的話應該稱之為「巴大無」,因為巴赫同樣也為小提琴寫了6組無伴奏。說到巴赫無伴奏就必須提到傳奇大提琴家Pabulo Casals,若不是年少的Casals在書店發現了部作品並傾其一生將其展現給全世界,也許這部作品現在還在這世界的某個角落落灰。

巴赫無伴奏由作品編號為BWV1007-BWV1012的6組作品組成,每組作品包含6首不同曲目,以相對固定的順序和形式出現,包括Prelude,Allemande舞曲,Courante舞曲,Sarabande舞曲,Menuett小步舞曲/Bourree舞曲/Gavotte舞曲,Gigue舞曲。共36首曲目。

其中1、2組曲的第5首是Menuett小步舞曲;3、4組曲的第五首則替換為Bourree舞曲;5、6組曲則變為Gavotte舞曲。

巴赫無伴奏由於其涵蓋的技術全面,音樂性強,而在大提琴曲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幾乎每位大師都會留下屬於自己的錄音版本。於是市面上便產生了令人眼花繚亂的錄音版本。在此對一些我聽過的知名度相對較高的錄音版本稍作整理,比較。

1. 「Bach: The 6 Cello Suites」- Maurice Gendron

Maurice Gendron與Paul Tortelier、Pierre Fournier、Andre Navarra並稱為法國四大名家,名氣上並不如Tortelier和Fournier大,但是其錄製的很多作品都堪稱是標杆式的作品。在國內的各個網站中都少有這個名字的出現,但實際上Gendron錄製的巴赫無伴奏同樣是標杆一般的存在。

Gendron的版本比較理性,基本遵照譜面來演奏,每一個音符的時值都很均勻,節奏適中四平八穩。他的演奏如行雲流水般流暢,自然,但演奏中所蘊含的力道卻很強。像山,像海,平靜的表面下蘊藏著無窮的力量,每一個音符都給人一種直上雲霄的感覺。感覺好比老人的書法,雖表面波瀾不驚,但實際上遒勁有力,處處體現著功夫。在我的理解中,Gendron的版本應該是「形」最似「巴赫」的一個版本。我個人認為Gendron的1009Prelude是我聽過最精彩的版本,輝煌,有力,Breathtaking。

Gendron使用的是一把斯特拉迪瓦裡18世紀制琴,與著名的Davidov不同,這把琴的音色比較「硬」,堅實,有穿透力,後來借給了後文要提到的Maria Kliegel使用。

2. Yo-Yo Ma

「Bach: Unaccompanied Cello Suites」

「Inspired By Bach: The Cello Suites」

「Six Evolutions - Bach: Cello Suites」

馬友友,可能是當代最知名也最頂級的大提琴家,雖然生於巴黎成長於美國,但他一直以自己是一名中國人兒驕傲,甚至籤名的時候都會用一手漂亮的中文給樂迷籤上「馬友友」三個大字。馬友友演奏的巴赫幾乎是公認的優秀作品,知名度相當高。馬友友今年64歲了,從4歲學習大提琴開始到現在,他一共錄過3次全套的巴赫無伴奏,兩次錄音之間間隔約20年,他的第二次錄音和第三次錄音也是本人聽的最多的錄音之一。馬友友的演奏我認為並不能稱得上是非常Baroque,尤其是最近2018年剛剛錄的這一套,明顯的加入了很多個人的理解進去,但這並不妨礙我認為他的版本是精神上最接近巴赫的版本。

「Bach: Unaccompanied Cello Suites」:馬友友的第一套錄音感覺上中規中矩,雖然在技術上達到了完美,但並不能聽出他對於這套作品的理解,感覺更像是照本宣科,雖然與Gendron的版本一樣節奏均勻平穩,但少了Gendron所注入的力量和向上的穿透力,顯得平淡無奇,所以我聽的不多,也不想做過多的評論。

「Inspired By Bach: The Cello Suites」:馬友友40歲左右的錄音版本,已經對巴赫形成了自己的理解,並且在技術的處理上也增加了一些自己的改動,使得整體上對這部作品的詮釋上升到了一個很高的水準。這一版的樂速要比第一次錄音快很多,錄音的音色要深沉而飽滿一些,有一些間斷感,音符與音符之間是躍進的而不是流動的,整體感覺更「小家碧玉」一些。

「Six Evolutions - Bach: Cello Suites」:2018年最新錄製的版本,正如其名「Six Evolution」,在這張專輯裡可以結合以前的錄音版本體會到馬大師對巴赫的理解不斷進化的過程。如果說Gendron的版本是雲霧繚繞的高山,馬友友的這個版本則是雲層後的溫暖太陽所發出的神聖光芒。這個版本中馬友友明顯的在演奏中帶入了自己的風格和自己對巴赫的理解,而出身哈佛大學人類學系的馬大師也做到了在精神層面充分的接近巴赫。這張專輯的音符不再如以往的均勻,但沒有造成非常不對稱的感覺,音符之間的銜接也回歸了自然、流暢的流動感。在音色的處理上比上一版錄音柔和圓潤了許多,錄音效果令人感覺處在一個開闊的空間中,多了一分神聖感。

之所以我認為馬友友的版本在精神上最接近巴赫,是他們的人文內核。巴赫信仰路德教(路德宗,基督教的改革教派,此處不展開討論),馬丁路德進行宗教改革中有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這次改革打破了天主教會精神壟斷,使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發展了人文主義。巴赫信仰路德教說明他一定也是信仰這些信條的,而他的音樂則很好的體現了這一特點。而馬友友則是一直致力於用音樂連接不同的文化,去嘗試理解、包容、探索不同的文化,並以音樂的形式表現。在馬友友60餘年的人生路途中,他對人文精神的感悟全部被注入了這一版巴赫的演奏中,這點他甚至直接寫在了MV裡——「Culture connects us.」 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因為有著相同的內核,大概即便「形」不似,「神」也是相似的吧。

馬友友使用的琴,同時也是曾被Jacqueline du pre 使用過的斯特拉迪瓦裡1712年制的名琴,Davidov,這把琴有著Strad的獨特的美麗形體,漂亮的深紅色漆,獨特的音色,以及傳奇的歷史。很可惜du pre並沒有留下完整的巴赫無伴奏錄音,我們只有在馬友友的演奏中領略由Davidov唱出的巴赫了。

3. 「Bach: Suites for Solo Cello」-Mstislav Rostropovich

Rostropovich(1927-2007)是著名的俄國大提琴家,我對他的身世沒有什麼了解,但他的演奏我還是聽過一些。老羅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他出色的技術,也不是他濃重的俄羅斯風格的演奏,而是他那把獨特的大提琴。這把琴的音色十分罕見,如果第一次聽的話我可能都不會相信這是一把大提琴發出的聲音,簡單的說,這把琴的音色輝煌、燦爛,準確點說我覺得這把琴演奏的音樂就像是用潑灑的金粉繪製的粗放線條。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無論怎麼看,這把琴的尾柱好像都是歪的...

老羅錄製的巴赫是公認最快的一個版本,可能是考慮到整首曲子基本都是由單音符寫成但卻都是拆解重組的和聲,為了保留和聲的效果兒刻意演奏的很快。但無論如何,老羅所演奏的巴赫幾乎是絕對的理性,幾乎沒有任何的中斷,每個音符的時值基本都是平均的,不變的。但這也造成老羅的版本沒有什麼特點,雖然技術上完美無缺,音色也臻於完美,但聽起來總覺得缺少些什麼。

4. 「J.S.Bach: Suites for Solo Cello」-Janos Starker

這是一個被很多人吹爆,但我個人並不感冒的版本...

Janos Starker(1924-2013),美籍匈牙利大提琴家。不論是在網易雲還是QQ音樂,甚至是知乎上,Starker的版本的人氣都是與馬友友的版本分庭抗禮的,不少人入坑巴赫無伴奏就是聽的這個版本。但我個人並不喜歡他的演奏,首先,巴洛克風格的音樂比較重視音樂本身的和諧,所以巴洛克音樂很重視和聲的使用,並且在演奏時要求儘量使聽感和諧,而不是像浪漫主義一樣充滿了戲劇性和衝突性。其次,巴洛克和古典主義的中前期對演奏者的要求比較理性,很少給演奏者或智慧留下自由發揮的餘地,當然巴赫在這套組曲的手寫稿上並沒有留下樂速標記,所以快慢看個人喜好這無可厚非,但要求演奏者儘量精確的按照譜面來演奏。

而Starker的版本,首先一開始聽的時候我覺得他拉的慢,而我喜歡快一些的版本。其次Starker處理的很浪漫主義,很多地方時值處理的很不均勻,強弱也有了很明顯的變化,明顯的加入了很多個人的情感,而我覺得這不是巴赫的本意。另外因為有了個人的處理在其中,很多地方顯得不和諧,非常的不巴洛克,反而更接近浪漫主義的作品。不過好在因為有了這些個人化的處理在裡面,聽的時候還是能感到有東西可聽的。但是不作為推薦版本。

5. 「Bach: Suites for Violoncello Vol.1/2」-Anner Bylsma

Anner Bylsma1934年生於荷蘭的大提琴家。這個大提琴家在古典樂迷中的知名度還算可以,對於很多非樂迷來說就比較陌生了。

Blysma在巴洛克演奏上幾乎傾注了全部的精力,為了還原最真實的巴洛克式音樂的原貌,他將自己的琴弦換成了更符合那個時代的羊腸線,琴弓使用的也是巴洛克式的琴弓,並且去掉了尾柱改為用雙腿夾住琴演奏。除了硬體上的改變,Bylsma在演奏的風格上也最大限度的貼近了巴洛克風格,他的演奏平靜,內斂,柔和,使得這套錄音在業內享有相當高的聲譽,也是很多學習巴洛克式演奏的演奏者的範本。

但這套錄音的缺點也很明顯,羊腸線的材質脆弱,敏感,對演奏的環境溼度溫度要求的非常苛刻,也承受不了大力度的演奏,因此使用羊腸弦演奏的效果缺乏力度的變化,無法發出很大的音量,但音色變化豐富細膩。

6. 「Bach: Complete Cello Suites」-Jean-Guihen Queyras

Jean-Guihen Queyras,1967年生於法國的大提琴家。這又是一個術業有專攻但是知名度不高的大提琴家,另外,他的老師就是前文提到的Anner Bylsma。

雖然年逾50,但他仍屬於新生代演奏家,Queyras在歐洲和北美樂壇有不錯的聲望,但在國內尚屬小眾。有了Bylsma的指導,Queyras對於巴洛克式演奏的把握自然也是爐火純青。他演奏的無伴奏柔和,唯美,圓潤,並且流暢,並沒有在演奏中加入過多的個人元素,能感到他對於演奏的把控能力遠不止於錄音中所呈現的效果,他在刻意的將個人的元素從音樂中剔除從而儘量貼近巴赫的本意。唯一的小缺憾是他並沒有使用巴洛克式的硬體,而是完全以現代的琴和弓來演奏。

嘛…這個版本雖然算不上及其精彩,但讓人挑不出什麼毛病也是挺厲害的...

7. 「J.S.Bach: Six Suites for Solo Cello」-Pablo Casals

這是一個不得不提及的版本,雖然我並不覺得它多好聽。

Pablo Casals(1876-1973),生於西班牙本德雷爾。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大提琴家,這不僅僅因為Casals精湛的演奏技巧,更因為是他發現整理,並首演了巴赫的大提琴無伴奏組曲。

1889年的一天,13歲的卡薩爾斯和父親漫無目的的在城裡閒逛,兩人信馬由韁不經意間走進一家寄賣店。卡薩爾斯發現,在一個破爛不堪的角落,赫然躺著一本樂譜,上面還寫著:6首大提琴獨奏組曲——巴赫作。在此之前,這套曲目只是零零散散的作為單獨的改編曲目或練習曲被人們演奏。卡薩爾斯用了12年鑽研這套曲目,才於25歲時公開演奏了其中一首,使這套曲子有了今天的地位。

卡薩爾斯作為演奏巴赫無伴奏的先驅,必然是欣賞巴赫無伴奏繞不開的一個版本。但同時作為先驅,卡薩爾斯並不是專門演奏巴洛克音樂的大師,這套曲目雖被奉為經典,我認為更多的是因為其歷史價值。與Starker一樣,Casals的詮釋頗浪漫,很個人化,若不知道的話可能不容易聽出來是巴赫的作品。

「卡薩爾斯說,他在巴赫的作品中,看見上帝的存在。」

8. 「J.S.BACH THE CELLO SUITES」-Nina Kotova

Nina Kotova,1959,俄裔大提琴家。

說不清她到底是模特還是大提琴家,根據我查到的資料來看,應該是大提琴家,偶然被發掘做了一陣模特然後又繼續拉琴了。

Kotova的版本我接觸的比較早但聽的不是很多,她的演繹比較有俄國人的硬朗和粗獷的感覺。從樂句的處理上看比較接近Starker的版本,但是音符的處理上沒有Starker的深情和柔和,而是處理的偏硬,運弓非常實比較用力,不似馬友友那般靈動和流暢。樂速上雖然不快但並不給人平靜的感覺,硬朗的聲音反而讓人感覺有些躁動。技術上很純熟,音準不錯,處理的還算很乾淨,但是精神層面還達不到「大師」的高度。這個版本推出的比較晚,錄音效果很不錯基本沒有漏過任何細節的處理,聽感非常好。

綜上,個人覺得這算是一個比較平淡的版本,偶爾聽一聽無妨,但是聽久了容易感到索然無味。

9.「Bach: Cello Suites」-Maria Kliegel

這是一個…純粹為了呼應前文而加入的版本。

前文提到的Maurice Gendron所使用的Stradivari制琴,現在在這位大提琴家手中演奏。某種程度上這算是一種傳承,一方面Gendron的錄音版本比較早,對琴的音色無法很好的還原,另一方面同樣一把琴在不同的演奏家手中演奏出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

Kliegel是德國大提琴家,Maurice是法國大提琴家,眾所周知巴赫是德國人,按常識來講德國人自己演奏的版本應該更貼近巴赫作曲的想法。然而Kliegel的版本讓我不僅沒感覺到巴赫的存在,反而讓我覺得stradivari真是個制琴天才,很可惜Gendron的版本沒能完美的復原這把琴的音色,我們只有在這個版本裡一聽這把Strad的天籟之音了。對於Kliegel的演奏我不想過多評價,我毫不懷疑她的演奏技巧,但是她的詮釋我只能說:聽著膈應。與「和諧」二字相去甚遠。

10.「J.S.Bach, Suites for solo cello」- Wolfgang Boettcher

一個最近在知乎上看到的版本,看那位答主那般熱情的推薦,找來聽了聽。

這是一個「有小驚喜」的版本。

演奏家是前BPO的前首席大提琴(貌似是終身首席???),德國人。不得不說我對這個版本的印象還是挺深的,尤其是那個「小驚喜」…其它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他的弓法比較獨特,至少在這些著名版本中,沒有一個像他一樣一連串的分弓(至少聽起來應該是)演奏下來的。他的演奏雖然節奏明快,但卻透著一股寧靜和祥和,雖然快但並不感到急促,而是連續而穩定,處理不均勻的地方聽起來也不會感到很不和諧,另外琴的音色相當醇厚,為這套錄音增色不少。

具體怎麼個「小驚喜」…我只能說請聽BWV1007 Prelude,耐心聽完…若你不感到奇怪請來後臺罵我。

11. 「Bach: Intergrale des suites pour violoncello」-Pierre Fournier

名版本,但是我本人並不是非常喜歡。

Pierre Fournier與之前提到的Gendron同屬法國四大家,比Gendron名氣大不少,我聽過一些Fournier演奏的浪漫主義時期的曲目,這更加確定了我跟這個人完全不是一個風格。

浪漫,又浪又慢,這就是我對Fournier的版本印象。Fournier的演奏跟Casals的版本幾乎如出一轍,如果不是開頭的G被他膈應的強調了一下,我甚至可能會以為就是Casals的錄音修復版…從樂速的處理上,琴的音色上,運功的力度上來看都是高度的相似。

不過嘛,我還是那個觀點,雖然我不喜歡,但是他的個人理解所賦予其作品的獨特性也是音樂美感的一部分,因此我只能說,不作為我喜歡的版本推薦。

12.「J.S.Bach: The Cello Suites」-Paul Tortelier

又是個名家版本。

Tortelier與前文的Fournier,Gendron都是法國四大家的「成員」。名氣也比Gendron要大些,但很不幸,除了大提琴無伴奏,我沒聽過他其它的曲目錄音,所以默認他名不虛傳吧,畢竟這世界上有太多水平配不上實力的「大提琴家」了(歐陽啥啥的,是吧?)。

Tortelier的版本在我提到的一眾版本中略顯獨特,因為他用的是另一種較為主流的弓法,馬友友Gendron的弓法都是連弓的G-D-B然後接著是分弓的A-B-D-B-D,而Tortelier的弓法則是8個音一弓到底。同樣也有很多名家版本用這個弓法,比如Mischa Misky(又是一個我並不喜歡的大提琴家), 很難說這兩種主流弓法那個更好,我個人比較喜歡連弓+分工的感覺。Tortelier的樂速控制的要比Fournier平穩許多,也快不少,和弦的效果更好,我個人聽起來還是感覺比較舒服的,作為一個比較推薦的版本寫進來吧。

最後附上一組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曲目名單(不限演奏者):

Suite No.1 in G Major, BWV1007:

Prelude

Allemande

Courante

Gigue

Suite No.3 in C Major, BWV1009:

Prelude

Allemande

Bourree

Gigue

Suite No.4 in E-flat Major, BWV1010:

Bourree

Suite No.6 in D Major, BWV1012:

Prelude

Sarabande

Gavotte

Gigue

標紅的可以說是摯愛了,聽不膩。

相關焦點

  • 魯特琴版本的巴赫大提琴組曲
    它是用作伴奏歌唱的獨奏樂器,也可用於重奏中。魯特琴在18世紀初至中期在德國繁榮發展,西爾維奧·利奧波德·韋斯(Silvio Leopold Weiss)和巴赫(Bach)提供了特別豐富的劇目。巴赫的魯特琴音樂既有為該樂器的創作的原創作品,也有他為其他獨奏弦樂器創作的作品的改編版。
  • 我院大提琴教授楊錳將舉辦全套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音樂會
    2020年楊錳做為中國首位大提琴演奏家帶著《曙光·巴赫》計劃進行全國巡演,將巴赫的大提琴無伴奏組曲全套進行重新策劃與演繹,足跡遍及山東省會大劇院、德州大劇院、廈門滄江劇院、珠海中演華發大劇院、佛山大劇院、甘肅大劇院、蘇州文化藝術中心等等。2021年他將繼續帶著「大無·巴赫」的國際聯合計劃,將全套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演繹。
  •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舉世聞名的典範之作!
    這套舉世無雙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BWV 1007-1012)出自偉大的「西方現代音樂之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之手,是無伴奏樂曲中最早聞名於世的典範,無論是在音樂結構、藝術魅力和思想深度上都是舉世無雙的一部作品
  • 古強談巴赫「大無六首」大全集
    ,也很期待王健在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上能夠有新錄音問世,不過唱片評論無法以現場音樂會為依據,所以暫時還只能堅持我對王健演奏的看法了。,上百萬歐元起跳,且並沒有真正交易過是這些名琴的現狀,義大利音樂家有什麼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的新錄音參與我們版本的選擇呢?
  • 巴赫六部《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古典吉他一次性演奏
    巴赫的無伴奏弦樂作品包括3首小提琴奏鳴曲和三首小提琴組曲和6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創作於科騰時期,共由6首無伴奏組曲組成,每首組曲共6首舞曲,共36首,這個體量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欣賞指南
    大提琴家王健演奏巴赫無伴奏組曲他眼中的《大無》及其現代演繹馬友友演奏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人琴合一」才能拉好琴,大提琴是身體一部分「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是一種心靈的瑜伽」大提琴家馬友友在故土尋找巴赫的感覺與麥斯基聊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如何理解與演繹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 【音樂百科】舉世聞名的典範之作:賞析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這套舉世無雙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BWV 1007-1012)出自偉大的「西方現代音樂之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之手,是無伴奏樂曲中最早聞名於世的典範,無論是在音樂結構、藝術魅力和思想深度上都是舉世無雙的一部作品
  • 巴赫: 無伴奏大提琴組曲1,2,3號
    巴赫大提琴組曲,是著名音樂家巴赫的名曲。如果說巴赫被歷代的音樂家奉為大師中的大師,那麼他為大提琴獨奏寫的六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稱得上是經典中的經典。它是無伴奏樂曲中最早聞名於世的典範,在音樂結構、藝術魅力和思想深度上堪稱舉世無雙,自1901年被西班牙大提琴演奏大師帕布羅·卡薩爾斯慧眼發掘並介紹給世界以來,它們便成為無限意義的延伸,更被譽為演奏家技巧與修養的試金石,幾乎每一位大提琴家,在其藝術造詣達到一定境界時,都會努力將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作為自己的保留曲目,在音樂會上演出並灌錄唱片。
  •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1,2,3號
    巴赫大提琴組曲,是著名音樂家巴赫的名曲。如果說巴赫被歷代的音樂家奉為大師中的大師,那麼他為大提琴獨奏寫的六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稱得上是經典中的經典。它是無伴奏樂曲中最早聞名於世的典範,在音樂結構、藝術魅力和思想深度上堪稱舉世無雙,自1901年被西班牙大提琴演奏大師帕布羅·卡薩爾斯慧眼發掘並介紹給世界以來,它們便成為無限意義的延伸,更被譽為演奏家技巧與修養的試金石,幾乎每一位大提琴家,在其藝術造詣達到一定境界時,都會努力將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作為自己的保留曲目,在音樂會上演出並灌錄唱片。
  • 《野狼Disco》伴奏版權方:購買版本不能用作商演
    董寶石購買記錄網易娛樂2月4日報導  2月3日,《野狼disco》伴奏原作者、芬蘭音樂製作人Vilho Ihaksi與版權方公司發律師函稱《野狼disco》侵權。對此,董寶石開直播回應,他曬出電腦中的分軌文件、無水印版伴奏及購買記錄,強調自己已付款99美元購買了伴奏音樂的「unlimited」版本,網站標註可以用作無限制網絡播放、商業演出等。另外,歌曲上架時已對伴奏原作者署名,並多次聯繫購買獨家版權,但最終回復是已被他人買斷。
  •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曲:沒法解釋的愛
    數年前有一位愛樂的宿儒問我:你喜歡聽巴哈哪個版本的《六首大提琴無伴奏組曲
  • 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欣賞
    它音色渾厚豐滿,安詳沉穩,最擅長演奏抒情的旋律,因此有"音樂貴婦"之稱。而要說大提琴演奏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了。很多小夥伴以為大提琴只能伴奏,而這個組曲證明了,大提琴獨奏也是很好聽的。
  • 你聽過他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嗎?
    巴赫《大提琴組曲》超值珍品海因裡希.希夫,奧地利大提琴家,生於1951 年 11 月 18 日 ,曾跟隨庫內與納瓦拉學習,拉奏一把 1711 年制的斯特拉迪瓦裡琴「瑪拉」和一把 1739 年制的蒙塔尼安那琴「睡美人」,他在 EMI 錄製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極其精彩,可惜知道的人並不多。
  • 現代芭蕾《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採取標準的古典組曲形式,集數種古典舞曲而成,被譽為「大提琴聖經」,中國樂迷喜歡把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簡稱為「大無」,把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稱為「小無」。
  • 【黑色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也因此,這首薩拉邦德舞曲長久以來就被認為是第五號無伴奏組曲中黑暗性格的極端。所謂音樂的黑洞、無盡的深淵,意即在此。如此大的音樂反差在巴赫的作品中並不常見,因此每都有各種版本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出現在我手上時,第一時間我幾乎都是先挑選這首曲子作為版本比較的重點。看似單純的樂句進行、簡單的節奏模式,卻埋藏著每位大提琴家都想參透的玄機與底蘊。
  • 史塔克:巴赫 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2CD
    點擊小程序購買關於大提琴,我們都知道的是:交響樂最重要的演奏樂器之一那麼,你聽過無伴奏的大提琴樂曲嗎?(BWV 1007-1012)是無伴奏樂曲中最早聞名於世的典範,在音樂結構、藝術魅力和思想深度上都舉世無雙,自1901年被卡薩爾斯&34;並介紹給全世界的聽眾以來,它們便成了無限意義的延伸,更被譽為演奏家技巧與修養的試金石,史塔克、羅斯特羅波維奇、傅尼葉、馬友友等無數大師都屢次爭相詮釋這一紀念碑式作品。
  • 無伴奏清唱有多美?聽了就知道!
    編者語 給大家推薦兩首無伴奏歌曲,請在安靜的環境裡靜心傾聽。
  • 著名大提琴家如何詮釋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關於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對於大提琴發展的貢獻,我已於2006年在《湘潭師範學院學報》上發表了專門的文章進行論述,時隔十年,基於自己對這部作品的深入研究和進一步的學習,對當今五位著名大提琴演奏家的詮釋做一個比較,以期接近巴赫藝術作品的真諦。
  •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跳」給你看
    而這次他又選擇《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作為舞蹈音樂,將西方古典音樂和中國太極結合起來,堪稱一絕。「西方音樂之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為大提琴寫就的六部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被稱為「大提琴聖經」,這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組曲展現了大提琴無與倫比的獨特魅力,是歷代大提琴演奏家在技術與修養達到一定高度之後夢想錄製的一部作品。
  • 霍爾斯特 - 吾愛吾所愛(世界上最美的無伴奏合唱之一)
    這三位作曲家一直致力於收集,整理,研究和推廣英國自己本土的音樂,使得英國的音樂獨立出德奧音樂體系,成為世界主流的一部分,更是直接影響了當今美國和日本的影視、動漫、遊戲音樂。古斯塔夫·霍爾斯特 Gustav Holst 1874 - 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