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年前有一位愛樂的宿儒問我:你喜歡聽巴哈哪個版本的《六首大提琴無伴奏組曲》?
我答:我喜歡付尼葉演奏的版本。他大感詫異道:你怎會喜歡上這個版本?很冷僻啊!沒多少人會喜歡的,太乾澀了,沒有絲毫的動情。
這位宿儒喜歡的是大多數愛樂者津津樂道的西班牙大提琴演奏家卡薩爾斯的版本。卡氏的版本我聽過,演奏是無懈可擊的。拉弓的張力,強弱的控制與及老而彌堅的音色處理。卡氏的演繹,是帶點出世的巴哈。
我也聽過由水星公司出品,史達克演奏的版本。我有一位崇拜史達克的朋友也曾經像那位宿儒一般對我說:我很費解為何你會喜歡付尼葉的版本,巴哈不是這樣演奏的。
大提琴演奏家傑諾斯·斯塔克
RCA出品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歷史錄音
史達克的演奏氣質典雅,卻帶著張狂。音色華麗通透,已大部分脫離了巴哈賦予音樂的主旨或動機。史達克拉奏的音色圓潤飽滿,有如磁鐵般吸引著聽者的靈魂。從接觸第一首開始,就停息不了地要往下細味。
於去年仙遊的前蘇聯大提琴演奏家與指揮家羅斯卓波維奇的演奏,我有一張塵封了的百代的VCD版本。與梅斯基一樣,羅氏的演奏場地設在一座教堂內,這樣,或會使得演奏份外傳神,宗教氛圍讓演奏增了一分神聖的色彩。然而,就算他的演奏抽離了巴哈的窠臼,但個人始終會覺得他是在巴哈的普照下演奏的。如此,是令到音樂虔誠了,還是失真了呢?
羅斯卓波維奇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曲》
羅斯卓波維奇
華裔演奏家馬友友的索尼版本,上世紀的某個年份在國際臺播出過他的現場演繹。場地設在一家小木屋內,馬氏身後的一個舞者,以柔韌性感的肢體語言呼應著馬氏的演奏。馬友友的演奏十分現代,線條柔和深情,與其說是演奏,更像是在唱著一首情歌,是改頭換面得頗厲害的一個版本。
華裔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
已非年少的我,其實偶爾還是熱愛夢幻,相信一見鍾情,就如我第一次接觸巴哈的大提琴組曲就是付尼葉的這個版本——暗啞、乾澀、粗糲、木納。一百個人聽九十九個都不會喜歡。但執拗如我,會借用小說家米蘭昆德拉於其作品《生活在別處》裡的一個情節:一位氣質不凡的詩人愛上了一位其貌不揚,臉上布滿紅斑的女子。女子有一天囁嚅著問詩人:『為何我個子小、鼻子大,且滿臉紅斑,而你卻這樣愛我?』詩人答:『你以上所說的全部,就是我愛上你的理由。』
掃碼或點擊閱讀原文
或許會有你愛的那版「巴赫無伴奏大提琴曲」
往期回顧:
碟鑑 | 由莫扎特專家演繹的《莫扎特嬉遊曲與小夜曲》
沉迷歌劇的義大利指揮家
在穆特與卡拉揚的協和樂音中,感受時光與季節的自然更替
關注微信公眾號
♫古典留聲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