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曾經在人生的某個時刻問過自己這個問題。
尤其在這個社交軟體盛行的時代,每天深夜,翻看微信裡成千上百個名字,卻發現沒有一個人能夠陪自己聊幾句真心話,那樣的孤獨感真的會讓人懷疑,自己是不是一直以來活得很失敗。
高考之前,周圍的人都在向我描述大學有多麼美好,於是我便幻想著在大學裡能夠找到真心朋友,我們一起談天說地,逛街觀影,時刻分享彼此的心事,就像影視作品裡那種親密無間的閨蜜。
剛上大一,我就開始有意地拓展社交圈子,從室友到同年級的同學,再到學長學姐乃至其他學院的學生,只要有機會認識,我都會竭盡全力地與他們友好相處,試圖從中找到理想中的朋友。
可是後來我發現,大學裡的人心要比中學複雜很多,同學們來自天南海北,看待問題的角度也各不相同,要想找到一個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無異於海底撈針。
在歷經種種失望之後,我開始把更多的時間用在發展自己的興趣上,並且逐漸取得了一點成績。在這個過程中,我結識了一些和我有著共同愛好的人,我們一起討論文學和哲學,聆聽小眾而高雅的音樂,然而我們都知道,我們並非對方的真心朋友,不過只是茫茫人海裡的同路人。
後來參加了工作,我漸漸發現「朋友」已經變成「人脈」的代名詞,它讓人們表面上看起來無比親密,內心卻異常疏遠。人與人因利益而相識,最終也因利益而斷去聯繫,有些人甚至都算不上酒肉朋友,更不必談「真心」二字。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朋友可以稱得上「真心朋友」?在我看來,兩個人不論同性還是異性,不是因為利益而需要彼此,只是因為和對方相處起來很舒服;當其中一個人遇到困難的時候,另一個人能夠毫無保留地伸出援手;哪怕彼此之間存在一定的競爭關係,當其中一個人取得成就的時候,另一個人也能夠發自內心地為對方感到高興;兩個人聊起天來可以毫無顧忌,如同家人一般視對方為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其他人都不理解其中一個人的決定時,另一個人能夠在對方解釋之前明白其行為背後的邏輯,這樣的朋友,或許可以稱得上「真心朋友」。
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絕大多數人終其一生也未必能夠遇到一個這樣的朋友,這種感情可遇而不可求,如同愛情一般需要冥冥之中的緣分。
李敖之子李戡曾經在一次採訪中說過一段話,令我印象深刻。他說用李敖自己的話來講,他這輩子最大的遺憾之一,就是沒有交到像自己這樣的朋友,特別是在中年以後。
在過去年輕的時候,有那些偉大的老師陪著他,比如胡適、殷海光、姚從吾,這些老師不論在思想上,還是在生活上,都能夠給他一些比較直接的指導,但是在這些老師離開之後,李敖就完全獨來獨往。他遇不到那種在他眼裡能夠跟他有深入交流,從而與他達成共識的人,所以在交友方面,他始終有一種孤寂感。
這讓我不禁想起老舍的短篇小說《斷魂槍》,「神槍沙子龍」的大夥計王三勝在土地廟拉開場子,當著眾人的面,練了一趟出神入化的刀法,可是周圍只稀稀地扔下幾個銅錢,他等著,地上仍舊是那幾個亮而削薄的銅錢,外層的人偷偷散去,他咽了口氣,低聲說道:「沒人懂。」
沒人懂,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有這樣的感受。沒人懂我們追求的東西究竟是什麼,沒人懂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而不是那樣做,沒人懂我們其實是這樣的人而不是旁人眼中的那種人,沒人懂我們付出真心是因為情之所至而並非看不透對方的伎倆。
也許我們很早之前就該意識到,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終究是孤獨的。文藝作品中表現的莫逆之交,很多時候只是為了滿足創作的需要,現實生活中,如果能夠覓得一個真心朋友實屬幸運,如果始終都沒有遇到,也不過是人生的一種常態,不必因此過於焦慮甚至對自我產生懷疑。
其實我們不妨換一種思路,試著與孤獨和平相處。愜意的午後,和朋友一起喝下午茶是一种放松,獨自一人拿起書籍靠在沙發上閱讀,也是一种放松,而且得到的快樂未嘗不比前者要少。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讀書也是交友的一種方式。當我們閱讀這些文字的時候,我們與作者會在心靈上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共鳴,雖然彼此遠隔萬裡甚至處於不同的時代,但是在思想上,我們和作者是可以緊密相連的。每一次閱讀,我們都仿佛與作者進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談,我們從作者的話語中吸取養分,進而對周圍的事物產生新的思考。這樣的過程與現實生活中的交友本質上並無不同,甚至比後者更為高效。
也許有人會說,雖然大量的閱讀會給我帶來精神上的慰藉,但是我仍然憧憬著能夠在塵世中找到幾個推心置腹的朋友,那樣的快樂才讓我覺得更為真切。如果你恰巧屬於這一類人群,或許你可以參考一下以下幾種方法,應該能夠幫助你增加覓得真心朋友的機率:
第一,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提升自我。不得不承認,大多數人傾向於和與自己在某些方面平起平坐甚至高於自己的人交朋友,努力提升自我,才能讓你吸引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第二,走出房間,積極社交。面對大量工作和學習上的壓力,很多人一到周末便宅在家裡,這無疑是放鬆自我的一種方式,但是唯有走出房間,到外面接觸更為廣闊的世界,你才能打開自己的社交圈子,從而找到可以長久交往的朋友。
第三,不為自己的交際圈設定界限。有人可能覺得,我是一名學生,那我就只和正在讀書的人交往,我平時忙於工作,那我就只和同行溝通。這樣的想法會導致你的交際圈越來越狹窄,試著與其他行業的人聊一聊,也許你會得到新的收穫。
第四,發現自己的愛好,結識具有共同追求的人。多去嘗試相對新鮮的事物,並且從中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在這樣的過程中,你會認識一些與你性格相似甚至有著共同追求的人。圍繞這些內容,你們將會有著說不完的話題,沒準聊著聊著便會成為朋友。
第五,儘量降低對朋友的期待值。對自己要求過高的人,往往容易在不經意間對朋友產生過高的期待,這樣會使你經常性地感到失望和痛苦,有時還會因此徹底否定對方。不妨把對朋友的期待值降低一些,這樣對方只要做得比你預想中稍微好一點,你就會自然而然地感到一種驚喜與滿足,你們的交往便更容易繼續下去。
第六,以誠待人,不以惡意揣測他人。一定程度的設防有利於避免自己受到傷害,但是過於設防有時會引導你把善意臆想成惡意。比如有的人天生大大咧咧,說話不太經過大腦,但是如果你總在心裡琢磨,對方的某句話到底有沒有弦外之音,甚至因此得出某些莫須有的結論,那麼你們的關係遲早會走到盡頭。只有在友情中投入必要的誠意,才會得到對方同等甚至更多的信任。
第七,經常溝通,遇到矛盾及時化解。友情和愛情一樣,需要我們日常的維護。如果兩個人長時間缺少溝通,再近的關係也難免日漸疏遠。與此同時,兩個人在相處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矛盾,最不可取的處理方式便是把不滿堆積在心裡,直到有天實在忍受不了才一股腦兒地發洩出來,而這樣的爆發勢必會瞬間導致關係的破裂。在我看來,遇到問題的時候,及時向對方心平氣和地表明自己的想法,才能夠使問題得到更好的解決。
第八,在交往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自我。有些人為了維持一段友情,在交往的過程中一味遷就對方,甚至刻意討好對方,為此不惜丟掉自己的尊嚴。這樣的關係從本質上來看是不對等的,雖然一方付出了真心,但是另一方完全將這份真心踐踏在腳下,很難稱其為真正的朋友。一個人,只有始終保持自己人格上的獨立,才能夠得到對方足夠的尊重,進而收穫一份穩定而不失衡的友情。
如果你嘗試了以上八種方法,仍然無法找到自己內心深處所定義的那種真心朋友,請不要因此感到沮喪。
做好自己當下正在做的事情,對生活懷有一種樂觀的熱忱,當你的內心足夠充實,所謂的孤獨與寂寞,只會是偶爾一閃而過的念頭,並不會成為你日常生活中的困擾。
每個人都需要首先和自己成為朋友,才能夠在內心深處真正容納另一個人。努力經營好自己,其他的事情,索性就交給緣分來安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