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的統治者,身後肯定少不了許多賢人志士的輔佐。我們常常只知道三國時期的劉備只有諸葛亮這一個軍師,但是我們不知道的是,有一個人對劉備的成功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就是龐統。
龐統在沒有追隨劉備的時候,就已經漸漸被人們熟知了。他雖然相貌平平,甚至看起來還沒有那麼機靈,實際上龐統卻是一個眼光獨到的人。他曾經和司馬徽關係非常好,而司馬徽也非常看好龐統,他認為南州士子沒有人能和龐統相比,可見龐統確實是一個有著豐富學識的人。
龐統也就是靠著自己的學識被劉備賞識。劉備見龐統的時候,也是十分地器重他,可以說劉備後來打仗有時候帶的人不是諸葛亮,而是龐統。後來事實證明,龐統也確實為劉備進入四川,立下了大功。
當時的劉璋邀請劉備和法正,想要借他們的力量對抗張魯。當時在荊州的法正就建議劉備在進入益州的時候,可以趁機佔領劉璋的益州。
劉備於是決定佔領益州,而在這個過程中劉備遇到了瓶頸期,於是十分地猶豫,但是時間緊迫,他必須馬上地做一個決斷。這時候龐統就向劉備獻出了上中下策,給了劉備極大的幫助。
龐統的上策是直接挑選目前手下最厲害的將領,在夜晚的時候襲擊成都,如果可以成功,劉備入川的心願也就到手了。中策是先把益州的重要將領楊懷、高沛設計殺害,削弱劉璋的實力,然後再進攻成都。而下策則是現在立即休戰,先調養生息,恢復一下兵力。
劉備思慮再三,決定採取龐統中策的建議。首先,上策的成功率是很低的,因為劉璋也不是簡單的人物,他佔領四川這麼久,沒有人比他更了解這個地方,周圍都是劉璋的眼線,這個時候偷襲是很容易被發現的,還會使劉備的軍事力量得到很嚴重的打擊。
而下策則更是不可取的,要知道,劉備現在撤兵,選擇調養生息,這同時也是給了劉璋休息的機會,劉璋的力量也會得到一定的恢復。所以劉備等到自己的兵力充足的時候,也不一定能夠打敗得了劉璋。
再加上曹魏本就已經虎視眈眈,要是在這個休息的時間裡,劉璋向曹魏投降,那劉備的入川之夢可以說是會徹底破碎。所以唯有中策才是最好的辦法。果然採取了中策的劉備,戰事一下子有了進展,攻破了蜀地的多個城郡。
但可惜的是,沒等到劉備完成自己的夢想,龐統就選擇了先走一步。劉備在包圍雒城的時候,龐統不小心被箭射中,死在了戰場上,年僅36歲。失去了龐統的劉備十分地傷心,甚至是一提到龐統這個人就要惋惜落淚,可見劉備與龐統的感情之深。
龐統去世以後,劉備為了感恩他曾經做出的貢獻,任命他的父親為議郎,後升任諫議大夫。還追賜龐統為「關內侯」,定其諡號為「靖侯」,龐統也算是實現了自己「封侯拜相」的人生抱負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