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奪取益州時,龐統提出了上中下三策,為何劉備偏要用中策呢?

2021-03-05 無風起念

一個好的統治者,身後肯定少不了許多賢人志士的輔佐。我們常常只知道三國時期的劉備只有諸葛亮這一個軍師,但是我們不知道的是,有一個人對劉備的成功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就是龐統。

龐統在沒有追隨劉備的時候,就已經漸漸被人們熟知了。他雖然相貌平平,甚至看起來還沒有那麼機靈,實際上龐統卻是一個眼光獨到的人。他曾經和司馬徽關係非常好,而司馬徽也非常看好龐統,他認為南州士子沒有人能和龐統相比,可見龐統確實是一個有著豐富學識的人。

龐統也就是靠著自己的學識被劉備賞識。劉備見龐統的時候,也是十分地器重他,可以說劉備後來打仗有時候帶的人不是諸葛亮,而是龐統。後來事實證明,龐統也確實為劉備進入四川,立下了大功。

當時的劉璋邀請劉備和法正,想要借他們的力量對抗張魯。當時在荊州的法正就建議劉備在進入益州的時候,可以趁機佔領劉璋的益州。

劉備於是決定佔領益州,而在這個過程中劉備遇到了瓶頸期,於是十分地猶豫,但是時間緊迫,他必須馬上地做一個決斷。這時候龐統就向劉備獻出了上中下策,給了劉備極大的幫助。

龐統的上策是直接挑選目前手下最厲害的將領,在夜晚的時候襲擊成都,如果可以成功,劉備入川的心願也就到手了。中策是先把益州的重要將領楊懷、高沛設計殺害,削弱劉璋的實力,然後再進攻成都。而下策則是現在立即休戰,先調養生息,恢復一下兵力。

劉備思慮再三,決定採取龐統中策的建議。首先,上策的成功率是很低的,因為劉璋也不是簡單的人物,他佔領四川這麼久,沒有人比他更了解這個地方,周圍都是劉璋的眼線,這個時候偷襲是很容易被發現的,還會使劉備的軍事力量得到很嚴重的打擊。

而下策則更是不可取的,要知道,劉備現在撤兵,選擇調養生息,這同時也是給了劉璋休息的機會,劉璋的力量也會得到一定的恢復。所以劉備等到自己的兵力充足的時候,也不一定能夠打敗得了劉璋。

再加上曹魏本就已經虎視眈眈,要是在這個休息的時間裡,劉璋向曹魏投降,那劉備的入川之夢可以說是會徹底破碎。所以唯有中策才是最好的辦法。果然採取了中策的劉備,戰事一下子有了進展,攻破了蜀地的多個城郡。

但可惜的是,沒等到劉備完成自己的夢想,龐統就選擇了先走一步。劉備在包圍雒城的時候,龐統不小心被箭射中,死在了戰場上,年僅36歲。失去了龐統的劉備十分地傷心,甚至是一提到龐統這個人就要惋惜落淚,可見劉備與龐統的感情之深。

龐統去世以後,劉備為了感恩他曾經做出的貢獻,任命他的父親為議郎,後升任諫議大夫。還追賜龐統為「關內侯」,定其諡號為「靖侯」,龐統也算是實現了自己「封侯拜相」的人生抱負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資治通鑑》

相關焦點

  • 益州之戰時,龐統為劉備提出了上中下三計,劉備為何採取了中計?
    因此,在擁有荊州作為立足點後,劉備就把目光放在了益州。龐統這時已經加入了劉備集團,在他的極力主張下,劉備下定了奪取益州的決心。在張松、法正、孟達等人做內應的情況下,應劉璋之邀進入益州,開始了奪取益州的行動。在奪取益州的過程中,龐統曾經為劉備進獻了上、中、下三計。但是劉備只採用了中計,這是為什麼呢?一、龐統獻計。龐統作為劉備進取益州的主要謀劃者,自然也成為了主要參與者。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為何三請諸葛亮,而不是龐統?
    想當初劉備向荊州名士司馬徽詢問當地青年才俊時,司馬徽說出了兩個名字,一個是諸葛亮,另一個就是龐統。那麼,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為何沒有力邀龐統加盟自己的陣營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從龐統的身世說起。    龐統,字士元,漢末荊州襄陽人氏。龐統生於光和二年(公元179年),與司馬懿同歲,比諸葛亮大兩歲。
  • 諸葛亮、龐統、法正三個重要謀士,對劉備集團的三個重要戰略
    在漢末亂世當中,要想成就一番大業,一個整體的戰略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說袁紹有佔據河北南下的戰略;曹操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江東集團早先有所謂的"天下二分之計",劉備集團自然也有自己的戰略。諸葛亮、龐統、法正這三個重要謀士,分別對劉備提出三個重要戰略。下面小編就聊一聊這件事。
  • 龐統對蜀國最大的貢獻是什麼?
    劉備藉口曹操南徵,向劉璋討要大量物資,劉璋只支付了一半,劉備趁機挑起將士不滿,進攻劉璋,攻佔了益州重鎮涪陵,打通了荊州前往益州的通道。並且,劉備率軍包圍成都門戶雒城。奪取益州,指日可待。   世人多謂劉備是仁德之君,其實不然。劉備希望百姓認為自己是仁德之君。劉備曾經對龐統說,我和曹操爭奪天下,之所以有點成就,就是因為事事和曹操相反。「操以急,我以寬;操以暴,我以仁;操以譎,我以忠。」
  • 臥龍,鳳雛,冢虎,幼麟四位人才,劉備得其三為何仍然失敗?
    此時劉備雖然弱小,但諸葛亮為他分析天下大勢制定吞併荊州、奪取益州、出兵關中的《隆中對》計劃,劉備茅塞頓開拜諸葛亮為軍師。諸葛亮快人一步,事先命令大將關羽奪下荊州要地南郡,而後通過南郡士族的支持快速吞併荊南四郡,幫劉備從一個新野守將變成荊州之主,具備爭霸天下的實力。得到龐統拿下益州龐統雖然是諸葛亮同窗,但實際上在劉備徵討荊南四郡時期加盟。曾經因為樣貌醜陋被劉備輕視,後來諸葛亮再次提醒劉備龐統的能力,龐統用一個下午的時間處理完縣裡一個月的政務,明察秋毫滴水不漏終於得到劉備任何,隨即拜龐統為右軍師。
  • 劉備奪取益州花了3年之久,為何曹操和孫權都沒有阻止?
    在這段時間內,曹操、孫權究竟在幹嘛呢?01劉備圍困成都,劉璋投降,劉備佔據益州的過程。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劉璋聽從張松的建議,派遣法正邀請劉備入川,以抵抗漢中張魯。劉備遂留下諸葛亮、關羽等人鎮守荊州,自己帶領龐統及數萬步卒入蜀,與劉璋在涪城相會。在此期間,張松、法正、龐統等人都勸劉備趁機除掉劉璋。
  • 劉備擁有臥龍鳳雛,為何不能統一天下?龐統之死暴露劉備性格缺陷
    但是,戲劇化的是,這兩位都讓勢力最弱的劉備得到了,可是,有了這兩位驚天動地的人才,劉備卻還是沒能得到天下,最終只能偏居益州,與曹操、孫吳鼎足而立。那擁有這麼強力的人才資源的劉備,為何還是不能統一天下?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好好講一講。其實,在劉備這一派中,龐統的軍事能力是比諸葛亮要強的,他特別善於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出謀劃策,並以慣出奇謀著稱。
  • 解析龐統為何先投周瑜,後投劉備
    比如被曹操逼著要評價時,給出的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評價。關於這句評價,也有「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的說法。不管哪句為真,許邵都是用的兩分法來做評價。龐統則不然,是只說別人的長處,而且是把別人誇成一朵花的那種。聽聞的人往往會覺得言過其實(有那麼好嗎)。時人不解,就有人去問他為什麼這樣做。龐統的回答是:如今天下大亂,正道漸衰,好人少而壞人多。
  • 龐統之死,根本原因是什麼?與諸葛亮有很大關係
    諸葛亮不知道龐統來這裡的危險嗎?為什麼不制止呢?其實這是諸葛亮故意為之。當我們看三國演義時,水鏡先生曾經說過:「臥龍鳳凰雛,得一人,能得天下」,而劉備既收入在帳下,為什麼最終會失敗。龐統敢於冒險,與諸葛亮的謹慎形成鮮明對比。從西川之戰可以看出,龐統對於劉備來說都是危險的,也就是冒險的策略。
  • 為什麼古代的謀士都會出上中下三策,而君主只會選擇中策?
    ,而君主一般都會選擇中策,基本上很少會選擇上策,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一般情況下三個計策的側重點都是有很大不同的,上策的收穫的利益是最高的,但是伴隨著的卻是高風險,而下策則是在走投無路的時候才會選擇的計策,中策在一定程度上的可行性是非常大的,不僅能夠得到足夠多的利益,而且風險也是非常低的,更何況謀士的本意就是讓君王採取自己的中策,而君王在通過對比之後往往也會選擇中策,即便君王沒有採取自己的中策,但是採取其他的計策也是一樣的,反正都是自己的計策
  • 假如在落鳳坡死的是諸葛亮,龐統能輔佐劉備一統三國嗎?
    諸葛亮的歷史功績我們都知道,在這裡不必贅述,我們重點說說龐統。龐統初到劉備麾下時,不被賞識,被派去耒陽縣令,結果在任上不理政務,被免官。後來魯肅給劉備寫了一封信,說龐統不是「百裡之才」,意思是讓龐統當縣令,是大材小用了。
  • 水鏡先生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和龐統,為何不推薦司馬懿?
    好奇司馬徽為什麼只給劉備推薦諸葛亮、龐統兩人,卻不推薦司馬懿,感覺是水鏡先生的局,甚至認為是坑、陰謀論。其實龐統和劉備說過一句話就能解釋這件事。司馬懿向劉備推薦賢才公元200年劉備奉袁紹的命令騷擾、攻擊許昌,目的要牽制、分散曹操的兵力為袁紹主力大軍創造有利條件。
  • 說三國07 |益州之戰:劉備沒有聽從龐統、法正等人在席間殺劉璋的勸說,反而證明他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
    從建安十六年(211年)劉璋派法正迎劉備入川,到建安十九年(214年)劉璋開城投降,持續了三年多。1.建安十六年(211年)劉璋派法正迎劉備入川,(法)正因陳益州可取之策。法正去迎劉備時,就勸劉備拿下益州了。法正何人也?法正是從扶風逃難到益州而依附劉璋的,劉璋並沒有重用他,先讓他做新都令,後讓他做署軍議校尉。
  • 伏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劉備二人皆得為何沒得天下?
    在司馬徽眼裡諸葛亮、龐統並非「儒生俗士」,而是「識時務」的俊傑,雖然沒有「得一人可安天下」的說法,但也表示出極大欣賞,劉備能得而用之,應該說助益非淺,但至少在劉備生前,二人的作用似乎沒有完全發揮出來。這是什麼原因呢?是司馬徽誇大了諸葛亮、龐統的能力,還是劉備時運不佳?
  • 龐統告訴劉備:諸葛亮不靠譜!劉備充耳不聞,結果後悔不已
    但是,同為劉備「中郎將軍師」一職的龐統和諸葛亮,或許未必那麼和諧,而是彼此劇烈競爭,爭向劉備展現才華。一次,龐統告知劉備諸葛亮不靠譜,劉備不聞不問,10年之後卻後悔不已。但是,天才或許都有怪癖,龐統在任期間整天高談闊論,便是不理縣務,KPI嚴重不合格,被免官。公元211年,劉備迎來人生最大的一次機會,法正奉益州牧劉璋之命到荊州,迎候劉備入益州共拒張魯。法正暗裡向劉備獻上秘計,請劉備藉機獲取益州。但劉備猶疑再三,不能決斷。
  • 歷史上的龐統之死
    我這裡有上、中、下三條計策,任你挑選。如果再繼續猶豫不前,大家遲早都會陷入危險之中,真的不能拖延下去了。」上策:暗中挑選精兵,晝夜兼程去偷襲成都,劉璋這家話是個慫逼,又沒有對我們有所防備,成都可以一舉而定。中策:楊懷、高沛是劉璋手下的名將,他們依靠手中所擁有精銳部隊據守關頭,我聽說他們曾幾次寫信勸劉璋,把你幹回荊州。
  • 龐統曾經說了這麼一段話,劉備不聽,最後導致關羽慘死
    龐統此人不僅有謀略,還特別有遠見。而且在原遠見這方面,他甚至還要勝過諸葛亮一籌,就比如說當年兩個人在是否取荊州的這件事情上,就有不同的建議。當時龐統給劉備出了三條計策,這三條計策中有一條為上策,一條是中策,一條是下策。劉備為了自己的名聲,就選擇了中策,結果導致龐統慘死。
  • 假如在落鳳坡死的是臥龍諸葛亮,讓龐統去北伐,能打贏司馬懿麼?
    這個評價很高,我們都知道水鏡先生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但是其實水鏡先生對龐統的第一評價是:他就是整個南方人才當中的人才!用時髦的話講,龐統才是南方人才的第一名,而諸葛亮再怎麼厲害也只能是第二名。所以龐統和諸葛亮在水鏡先生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了。那麼,龐統的真實才能如何呢?如果他沒有死在落鳳坡,而諸葛亮死在了那裡,他能打敗司馬懿嗎?
  • 劉備是怎麼借荊州的 用的什麼藉口
    於此同時,劉備上表劉協讓劉表的大兒子劉琦為荊州的佬大,然後南徵荊州的四個郡,四個郡的太守都紛紛向劉備投降了。因此劉備他們就擁有了荊州的四個郡,他讓諸葛亮擔任軍師中郎將還有總督三郡。孫權看劉備在荊州的勢力日漸強大起來,心裡感到非常害怕。於是主動將自己的妹妹嫁給劉備來增強兩家的結盟。孫權的妹妹雖然年紀很小,但卻是個「野蠻女友」,她性格跟她的幾位哥哥差不多都很剛猛。
  • 龐統之死:看透劉備
    想當初連曹操的水寨都能任意出入呢,他在東吳「面試」時衝撞孫權,只不過是要在不得罪人的情況下開溜。那麼是誰製造了這命懸一線的險情呢?是劉備。川將泠苞先前本已被魏延活捉,但劉備偏要將他釋放。魏延說:「此人不可放回。若脫身一去,不復來矣。」玄德說:「吾以仁義待人,人不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