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的謀士都會出上中下三策,而君主只會選擇中策?

2020-12-21 謙謙談歷史

相信很多小夥伴對於古裝劇都不陌生,在兩軍對陣當中除了大將軍之外,還會有一個舉足輕重的謀士,謀士不管是對將軍還是君主的作用都是很大的,特別是在戰國時期,每位君主的門下都有一批謀士專門獻計策,不過,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些謀士在獻計的時候往往會給出上中下三個計策,然後供君主去選擇,而君主一般都會選擇中策,基本上很少會選擇上策,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所謂謀士就是為君主排憂解難的,在他們眼中知道能夠解決問題不管用什麼手段都可以,仁義道德似乎對他們並沒有任何的約束,因此,雖然謀士能夠幫助君王成就霸業,但是往往名聲不是太好,當然也有例外,像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就備受後人的敬仰。

作為謀士對於自己君主的性格以及處事風格肯定是非常了解的,所以謀士在向君主獻計的時候都會為他們量身定做,並且會把君主會選擇的計策定為中策,然後在此基礎上再激進一些來作為上策,再選擇一個相當保守的作為下策供君主選擇,這樣做既可以讓君王認為謀士非常的用心,同樣還把選擇的權利交給了君主自己,可謂想的是非常周道的。

一般情況下三個計策的側重點都是有很大不同的,上策的收穫的利益是最高的,但是伴隨著的卻是高風險,而下策則是在走投無路的時候才會選擇的計策,中策在一定程度上的可行性是非常大的,不僅能夠得到足夠多的利益,而且風險也是非常低的,更何況謀士的本意就是讓君王採取自己的中策,而君王在通過對比之後往往也會選擇中策,即便君王沒有採取自己的中策,但是採取其他的計策也是一樣的,反正都是自己的計策。

提起龐統可能大家第一時間就會想起三國的畫面,龐統作為比肩諸葛亮的謀士,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其成就絕對不會再諸葛亮之下,而曹操也不可能成為最大的贏家。在公元211年的時候,劉璋麾下的張松和法正暗地裡已經倒向了劉備,一直想辦法勸說劉璋讓劉備入蜀,而劉備則在葭萌關大肆招兵納賢,次年劉璋發現了張松等人的異常,最終把他們全部處死,劉備也非常擔心劉璋來找自己算帳,於是便詢問龐統該怎麼辦?

龐統為劉備指了三條明路來讓劉備選擇,第一條就是讓劉備挑選精兵悍將,在劉璋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殺他個措手不及,前提是劉璋反應非常的慢才可以成功佔領成都,如果劉璋早有準備的話,那麼劉備的軍隊將會被劉璋包餃子。

第二條是讓劉備假裝退回荊州,趁這個機會拿下楊懷和高沛的部隊,這樣的話劉備的實力就會大大增加,和劉璋一決高下根本不是問題,而楊懷和高沛兩個人的性格註定他們會成為炮灰,所以這個計策可謂是十拿九穩。

第三條便是回到白帝城養精蓄銳,等到自己實力大增的時候再去圖謀劉璋的蜀地,這是最安全的做法。但是對於劉備來說肯定是不甘心重回白帝城的,既然第一條計策有很大的風險,那麼只有第二條計策可選了。

龐統在為劉備獻出三計的時候,肯定考慮到了劉備的心思,在一年前的時候,龐統和法正就建議劉備在宴席上殺掉劉璋,但是劉備認為這樣做不道德,果斷拒絕了,但是又非常渴望得到蜀地這塊肥肉,也就是說劉備是不想冒險但是還想吃肉,既然這樣龐統便為劉備制定了一條完全符合他要求的計策。

可能有人會問,既然是為劉備量身定做的為什麼不直接告知劉備呢?當時劉備正面臨整死存亡之際,單獨給他一個計策勢必會遲遲不下決定,這樣變回喪失良機,而如果給他兩個比較的對象,劉備則會毫不猶豫的選擇中策,最後的結果確實如龐統所料。各位小夥伴現在知道為什麼謀士會為主上獻出三策了吧?

相關焦點

  • 諸葛亮、龐統、法正三個重要謀士,對劉備集團的三個重要戰略
    諸葛亮、龐統、法正這三個重要謀士,分別對劉備提出三個重要戰略。下面小編就聊一聊這件事。諸葛亮——《隆中對》諸葛亮在東漢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才出山輔佐劉備,劉備這個時候已經在北方輾轉了十幾年接近二十年,一直沒有一個整體的、可以堅持履行的戰略,至少史料中未見到記載。
  • 劉備奪取益州時,龐統提出了上中下三策,為何劉備偏要用中策呢?
    後來事實證明,龐統也確實為劉備進入四川,立下了大功。當時的劉璋邀請劉備和法正,想要借他們的力量對抗張魯。當時在荊州的法正就建議劉備在進入益州的時候,可以趁機佔領劉璋的益州。劉備於是決定佔領益州,而在這個過程中劉備遇到了瓶頸期,於是十分地猶豫,但是時間緊迫,他必須馬上地做一個決斷。這時候龐統就向劉備獻出了上中下策,給了劉備極大的幫助。
  • 中國古代謀士的雙面人生
    一、歷史的土壤與古代謀士;二、古代謀士的負面人生;三、真正的謀士是智謀守德之士。我覺得這一層的謀士,在春秋戰國時期比比皆是,如春秋四君子所養之士中,十有七八就是這一層人物,如毛遂、侯生等。他們中雖多雞鳴狗盜之輩,但也不乏為主人出謀劃策、紓難解困之名士。第三層:「謀」兵。會謀己、謀人都只能保全少數的幾個人,而作為一個謀士,他必須具有「謀」成千上萬人生命的能力。這就是「謀」的第三層境界——謀兵。兵者,國之大事;戰爭是政治的繼續。
  • 盤點三國小說中主角收服最多的人物—謀士篇(下)
    進能當上水軍都督,抗衡曹劉,退能管理東吳內政。做事僅僅有條。另外,老實人的性格也給他添了一大波的人氣。這個智力政治統帥都過90的良將,簡直就是一個窮人版的諸葛亮。在周瑜老早和孫策綁定的時候,主角能在前期選擇的水軍將領,非魯肅莫屬了。有趣的是,在主角的幫助下,每次水戰魯肅都能擊敗周瑜,不知道是不是認為魯肅比周瑜還要強大。
  • 古裝劇的謀士如神一般存在,而歷史上的謀士為何卻默默無聞?
    本       文     約 2425 字閱       讀       需       要7 min在古代背景下的文藝作品中,有一類群體顯得鋒芒畢露、光彩照人。沒錯,這一群體就是謀士。一提起謀士,我們腦海中立馬就會湧現出一系列鼎鼎大名的人物,例如姜尚、管仲、範蠡、張儀、蘇秦、張良、諸葛亮、徐茂公、劉伯溫等等,在文藝作品的渲染下,他們成為無所不能的代名詞,是歷史的操控者,擁有改變時局的能力。然而,拋開文藝作品,歷史上真實的謀士,其地位究竟如何?真的那樣高大上嗎?
  • 鳳雛龐士元就這樣為了使劉備師出有名死了,是不是太不值了?
    龐統為了劉備師出有名而死,這種說法太不靠譜了。無論是正史還是《三國演義》中都沒有這麼一說。
  • 劉邦的和親之策是懼怕匈奴的表現?聽聽他的謀士劉敬是怎麼說的!
    關鍵時刻謀士陳平又一次使用重金之策,在遊說冒頓單于的閼氏之後,得以返回。匈奴人這就滿足了?顯然沒有!匈奴在此之後,還是不斷騷擾邊境,劉邦最終採納劉敬的計策,採用和親的懷柔之策穩住匈奴,從此換來漢室的自我發展時間。劉邦的和親之策絕不是懼怕匈奴《史記·七十列傳·劉敬叔孫通列傳》代單于。何者?貪漢重幣。
  • 古代城門是木頭製成的,攻城時,為什麼士兵不選擇用火燒?
    ——南宋·文天祥 都城的城門意義重大,工匠們都會細細設計,並考慮到各種風險隱患,修建一個堅固的城門。古代城門不像現在的家門是鋁合金做的,都是木頭一點點合在一起,體積和重量巨大,而古代攻陷城池的時候,為什麼將領們不選擇讓士兵火燒城門呢?
  • 《皇帝成長計劃2》考工記策卡怎麼樣 考工記策卡屬性詳解
    那麼遊戲中策卡考工記怎麼樣呢?接下來小編為大家帶來一篇考工記策卡測評。 單回合永久肯定是穩賺不賠的。建造速度10%,還有... 皇帝成長計劃2是一款模擬養成類休閒娛樂遊戲。並且是《皇帝成長計劃》的續作。那麼遊戲中策卡考工記怎麼樣呢?接下來小編為大家帶來一篇考工記策卡測評。
  • 三國最厲害的六個謀士,司馬懿第四,諸葛亮第三,第一無人能敵
    三國是一個亂世,但也正是亂世出英雄,出來了曹操、劉備、孫權這樣的梟雄,也出來了呂布、關羽、張飛這樣大將,今天,我們要來聊一下三國時期的謀士,聊聊三國時期最厲害的六個謀士。在說謀士之前,先明確是一下,謀士和輔臣之間的區別。謀士是指給主公出謀劃策的人,輔臣是除了會說,還具有一定的行政處理能力的人。今天我們要說的是謀士,只出謀劃策的那種。
  • 三國謀士們的見識,究竟有多大差距?
    其實,在一些失敗的諸侯中,也有一些謀士,他們也是當時天下頂尖的人才,如袁紹手下的沮授等。在當時天下的一些重大問題上,頂尖人才的看法應該說是差不多的。漢獻帝想回到洛陽,結果卻是在幾個軍閥之間被扔來倒去。要不要把漢獻帝迎接到自己地盤上呢?袁紹的謀士們說是應該迎接。
  • 三國謀士前五之爭,曹軍竟佔4位!
    三國謀士前五之爭,曹軍竟佔4位!東漢末年,群雄爭霸,魏蜀吳之前紛爭不斷,而其中有才幹的謀士也是層出不窮。這些謀士為君主出謀劃策,為的就是一統天下。那麼你心中能排出來前五的謀士是哪些?每個人和每個人心中的選擇都不相同,但是要說最出色的謀排名前五,竟然有4位都是曹軍的手下,實在讓人吃驚,不過仔細想來也不奇怪,畢竟那是魏國最為強大。那麼究竟是哪五位謀士可以站在三國的頂峰呢?五、荀彧,眾所周知荀彧是曹操能夠順利統一北方的功臣之一。他的地位可以說只在曹操之下,有點像諸葛亮在蜀國的地位,而荀彧的過人之處就在於,他不必隨軍徵伐依然可以給出一些意見或建議。
  • 三國中水分最大的謀士,雖與諸葛亮齊名,但終身只成一計!
    所謂亂世出英雄,三國時期便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期。三國不但湧現了許多有名的大將,更出現了許多著名的謀士。在這些謀士中有一位謀士雖然和諸葛亮齊名,但英年早逝,此人就是龐統。 龐統字士元, 又稱「鳳雛」。在世三十六年。
  • 三國十大最強謀士,諸葛亮竟沒進前三!
    看過三國的看官們,應該都會被裡面聰明絕頂的謀士們所折服。在三國中,諸葛亮出鏡率最高同時最具有人氣,或許我們都覺得諸葛亮的聰明才智無人能比,其實不然。在三國演義中,曹操的另一謀士程昱用計騙徐庶投靠曹操,徐庶因老母被曹操所騙自殺,而痛恨曹操,終生沒有為曹操設一條計策,和關羽共同構成了「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故事。
  • 曹操麾下六大謀士,誰才是第一謀主?不是郭嘉,司馬懿也排不上號
    不是郭嘉,司馬懿也排不上號。  先來看看何謂謀主?簡單點說就是主要謀士,也就是曹操身邊不可或缺和參贊軍務最多之謀士,或者說他的主要職責是出謀劃策,其實這六人之中純粹的謀士也就荀攸、郭嘉和賈詡三人,為什麼這麼說?我們一一來看一下。
  • 三國十大著名謀士排名,臥龍鳳雛上榜,第一是他
    九、龐統,劉備重要謀士之一,與諸葛亮為同門師兄弟,並稱臥龍鳳雛,無奈出身未捷身先死。 八、荀彧,三國中最有紳士風度的謀士,先為袁紹謀士,後投效曹操,參與其軍國的決策,貢獻頗大。
  • 三國正史中,哪個謀士最厲害?
    可見,劉備統領的西蜀集團,嚴格意義上的文臣謀士根本就沒有。諸葛亮是軍師中郎將,自從跟了劉備,每次都是身先士卒,戰鬥在最前沿;龐統也是軍師中郎將,但也得帶領一支人馬進入西川,在落鳳坡中箭身亡;法正同樣也是謀士,一個純粹的文人,但在雒縣率眾攻城,被流矢射中,三十六歲就英年早逝。
  • 古代最厲害的6位謀士:劉伯溫位居第四,第一毫無爭議
    趙普是趙匡胤的心腹謀士,一步步輔佐趙匡胤開創了宋朝大業,他的戰略目光和戰略規劃,都是一流水平。趙普是陳橋兵變的主要謀劃者,之後在趙匡胤平定天下諸侯,建立宋朝的過程中,趙普多次幫助趙匡胤取得勝利。趙匡胤建立宋朝後,想削弱各位武將的勢力,但又不想採取嚴酷的手段。於是趙普給趙匡胤提出了「杯酒釋兵權」的辦法,算是比較平和的解決了這一難題。
  • 說服妙策! 闞澤為什麼能說服蔡中蔡和說出臥底真相?
    作為臥底之人,最重要的就是保守秘密,絕對不可以真面目示人。否則不但無法完成臥底刺探的任務,甚至連自己的性命也無法保住。但闞澤甘寧僅僅說了幾句話,就讓蔡中蔡和掏心挖肺,將所有的真相和盤託出…… 闞澤為什麼能說服蔡中蔡和說出臥底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