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爾·汗和法緹瑪·薩那·紗卡主演的《摔跤吧!爸爸》是一部充滿人文關懷的電影,影片對於女性意識的關注,是一部女性為自己爭取命運自主權並贏得尊嚴的勵誌喜劇電影。
印度劇在的印象中一直都是劇情中會插入各種歌舞的存在啊。而這部劇集中不僅沒有沒有歌舞,而演員的演技和故事情節卻是別樣出彩。
影片根據印度摔跤手馬哈維亞·辛格·珀尕的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曾經的摔跤冠軍辛格培養兩個女兒成為女子摔跤冠軍,打破印度傳統的勵志故事。
一部處處襯著男權和父權的女性電影,女兒沒有任何選擇權,被父親殘暴地教育成為世界冠軍,這個冠軍的「正確「結果就意味著父親教育的正確了。
在劇中,兩位女兒訓練期間偷偷去參加好朋友的婚禮,新娘說:從此相夫教子,一輩子和瓶瓶罐罐打交道。在印度,大多數女性是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而是在大眾認知下被迫選擇接受的,其中就包括很多印度女性的自我意識。這種全體的沉眠難道不是很可怕嗎?
從好友婚禮回來之後,姐妹倆心裡觸動似乎很大,開始找父親要求強加訓練,她們改變了,那麼這還是父親的意願強加嗎?
當然,要是沒有最初父親的這份強迫,那姐妹倆會變成怎麼樣呢?母親的翻版嗎?
姐姐是很有勝負榮辱感的,很喜歡摔跤的勝利帶給自己的榮譽。但上天是公平的的,有什麼的因就有什麼樣的果,精神自我鬆懈,訓練的自我放縱,參加國際比賽,在強敵面前,也敗得理所當然。片中兩位女兒小時候是影片中唯一的兩位短髮女生,她們沒有其他小孩一樣的童年,可以歡快的玩耍、大口的吃食零食,甚至沒有長發不會化妝不能逛街,所有的生活都在訓練中度過,在加入國家隊之後,因為鬆懈下來的訓練以及隊友的慫恿,姐姐會偷溜出去逛街打扮自己,精神自我鬆懈,訓練的自我放縱,參加國際比賽,在強敵面前,也敗得理所當然。
那麼到底要不要呢?
片中在妹妹的鼓勵下,姐姐才哭著給爸爸打了電話,反思了自己,更承認了錯誤。最後結局也可以預見了,爸爸並沒有怪姐姐,而是讓姐妹重新恢復到以前的訓練難度。最終在爸爸的鼓勵和指導下,姐姐如願以償,取得了世界冠軍,拿到了金牌。
其實不管是在印度還是在中國,父親在兒女心中一直是神聖如英雄般的存在,父親的嚴厲似乎是與生俱來的,但生下來的孩子,即使對待的再嚴厲也會覺得是自己心頭的一塊寶。只是,人性往往在困難的選擇面前才能徹底體現。在困難的選擇面前,沒有兩全其美。父親一開始強迫女兒是真。但正如父親驕傲宣稱的,「讓女兒能強到主動選擇自己的丈夫」。這正是電影可貴的地方。它一點不掩飾現實的殘酷,無論是早婚、父權、官僚,甚至於摔跤運動本身的激烈與危險。但針對所有的社會問題,這部電影也抱著一顆勇於選擇的心。父女選擇了,行動了,然後從卑微的起點,直到自己的目標。
看到很多報導都說,現代中國的部分教育方式很奇怪,「喪偶式」教育比比皆是。仿若這個世界上沒有父親般的存在,父親需要賺錢養家,那麼陪伴兒女的是母親,教育兒女的也是母親。其實很多父親只是不會開口表達,對兒女的心思一樣是很重的,他們的表達方式是努力賺錢承擔起壓力來養家餬口,給予妻子與兒女最好的生活方式和質量,但是誰能知道父親其實也是需要安慰需要擁抱的呢。很多父親下班後選擇在車內點燃一支煙,靜坐半小時再回家,很多父親即使失業了也會瞞著家人裝作未失業時的狀態早出晚歸,說到底就是為了給家人一個安心,可又有誰知道父親的壓力已經重錘在肩上了呢。選擇題不容易做,也不是每個父親都會做出正確的選擇,但是沒有父親是不心繫於子女的。
6月份是父親的月份(因為有父親節呀),如果你有看到這篇文章請一定記得開口對父親說聲「我愛你,謝謝你」讓父親也能體會到家庭的溫暖,內心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