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長需要父母陪伴,只陪不伴對孩子的傷害,比你想的還要嚴重

2021-01-09 彥爸娟媽育兒

只要提到教育孩子,許多書籍和文章都會提到一個高頻詞彙——「陪伴」,大多數父母都知道陪伴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但很多人並未完全理解「陪伴」的含義。

倩倩今年3歲,最近剛上幼兒園,父母工作都比較忙,大多時候都是爺爺奶奶幫著接送孩子,好不容易遇到周末,父母與孩子約定周日到遊樂場玩。

倩倩不願獨自去玩,便拉著媽媽一同進場,爸爸則選擇坐在遊樂場外。媽媽接到同事電話,她不得不從遊樂場走出來,並告知倩倩爸進去陪伴孩子。十分鐘後,倩倩媽掛掉電話回到遊樂場,倩倩爸正盯著手機專心致志打遊戲。

「好不容易讓你陪伴孩子一會兒,你怎麼還打上遊戲了?孩子在哪兒呢?」

倩倩爸環顧一周,終於找到孩子的蹤影:「我沒有陪伴孩子嗎?你看孩子不是在那兒嗎?」

這個場景,只是父母陪伴孩子的一個縮影,現實生活中,無數父母如倩倩爸一般,正在進行著虛假陪伴。美國賓翰頓大學神經科學及認知心理學特聘教授馬克·倫岑韋格爾在一項研究中發現,那些父母經常陪伴一起玩耍、交流的孩子,青少年時期以及成年後的心理更健康,出現人格障礙的風險機率會更低。可見,父母的陪伴對孩子會使孩子更陽光,心態更積極樂觀。

《新華字典》中對「陪」的解釋是「隨同,在旁邊作伴」,「伴」指「同在一起而互助的人」,「陪伴」就是「隨同作伴」之意。育兒時所說的「陪伴」,不只是需要有「陪」的形式,還要有「伴」的實質。如果父母只陪在孩子身邊,卻沒有變成孩子的伴,這種「只陪不伴」的方式會對孩子造成深深的傷害。

一、父母只陪不伴給孩子帶來的傷害

1、影響親子溝通

正如文章開頭的案例,這是典型的「人在曹營心在漢」,父母「隨同」孩子身邊卻不與孩子「作伴」,其實是一種冷暴力。當孩子想要與父母交流,或希望父母與他共同玩耍,而父母卻緊盯著手機不願離開,如果孩子呼喚父母次數過多,還會引起父母的極度反感,嚴重阻礙了親子間的正常溝通。

2、影響親子關係

父母表面上陪在孩子身邊,卻不能及時給予孩子情感上的回應,不參與孩子的遊戲活動,孩子就會認為父母心目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工作、手機、遊戲,而與自己無關,長此以往,會使孩子對父母的依賴與信任度下降,從而影響到親子關係。

3、影響能力發展

孩子通過與父母的互動,可以從中學到許多知識,獲得許多有用的生活經驗,在智力、口頭表達、運動能力、社交能力方面都會得到快速發展。如果父母缺席孩子的遊戲活動,孩子就會失去絕佳的學習與鍛鍊機會,各方面能力發展的速度會變緩。

父母對孩子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陪伴」,「只陪不伴」只能稱為「形式上的陪伴」,這會影響到親子間的溝通與親密度,以及孩子自身能力的發展。父母需要怎麼做,才是真正的高質量陪伴呢?

二、想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家長應該怎麼做

1、做到身心一體

孩子需要的不只是形式上的「陪」,而是身心統一的「陪伴」。父母陪伴孩子,就要做到身心一體,形式上和實質上都應該陪著孩子,父母要放下一切繁雜的事情,時刻關注孩子,加入孩子的遊戲活動中,全身心陪伴孩子度過美好的一天。

2、制定特別時光

大多數父母都是雙職工,平時沒有太多時間陪孩子,父母可以與孩子約定一個屬於你們的「特別時光」,比如周五的晚上或周末,最好能提前固定下來,使其具有儀式感,也便於提前安排好工作與生活,活動內容可以是親子閱讀、共同觀賞一部影片,也可以是帶孩子一起跑步、打球,還可以每隔半月外出郊遊或參觀名勝古蹟,增長見識,類似的活動有助於增加親子關係。

3、做好不同角色

父母陪伴孩子過程中,有時孩子需要父母全程參與,有時孩子則會自己專心研究,因此父母就要根據情況來決定自己的角色。比如孩子在認真研究如何拼好拼圖,表示要獨立完成,不讓父母幫忙,這時父母也不要離開,可以給孩子一些提示,但不要動手去做,儘量讓孩子自己動手完成。比如孩子邀請父母一起做彩泥,父母就可以與孩子分工協作,共同參與完成一個作品。

孩子的成長是一場現場直播,只能向前,無法後退,孩子成長的每一步,都離不開父母的陪伴,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恰恰就是陪伴,陪伴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也不難,願每一位家長都能做到高質量的陪伴。

今日互動話題:你認為什麼樣的陪伴才是高質量的陪伴呢?請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

相關焦點

  • 楊穎國慶帶孩子遊玩迪士尼,父母的陪伴對孩子來說到底有多重要?
    ,如果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與陪伴,其後果可能是十分嚴重的。每一個孩子皆因父母孕育、哺育、撫養和教育而實現。一般情況下,孩子的成長過程始終應有父母的陪伴。父母應該意識到,陪伴孩子成長左右的時光是一去不復返的。陪伴孩子成長更是一種需要培養的習慣,這需要父母學會陪伴的技巧和技能,讓陪伴成為一種理性和智慧。在陪伴中,讓孩子回歸成長的中心,父母居於左右,讓孩子成為身心健康發展的人。
  • 對孩子傷害最大的,不是父母離婚,而是……
    02為了孩子勉強維持的婚姻是一把毒劍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句話「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跟你媽/爸離婚了。」有多少父母,就是這樣打著為孩子好的旗幟,卻用家庭暴力,冷暴力,爭吵,打鬧一次次地傷害著孩子幼小的內心。還記得之前那條令人氣憤的新聞嗎?
  • 豆瓣評分8.9的電影《伴你高飛》:孩子健康成長,離不開爸爸陪伴
    "媽媽,爸爸什麼時候才能夠從外地回來,然後陪我玩啊?""寶寶,爸爸現在外地工作賺錢,以後才能夠給你買新的玩具;你想玩什麼,媽媽陪你玩好不好?""那我乖乖的在家等爸爸回來好了,這個遊戲你不是不喜歡玩嗎?我要和爸爸玩,和爸爸玩才比較好玩。"
  • 上班族父母時間少, 如何陪伴才不耽擱學齡前孩子的成長
    今天是我生日,我想用這20美元換您今天陪我度過一天,可以嗎?」這個故事照出了許多新手父母的尷尬。忙碌的一代人,為了養家餬口,夫妻雙方都在職場上拼搏是常見現象。朝八晚五族,上班就上班,根本不可能陪在孩子身邊;上了一天的班,奔波勞累,回到家還想歇一歇,另外還有家務纏身。你也想多陪陪孩子,可是時間少呀。
  • 過度保護孩子的父母,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
    過度保護孩子的父母,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 父母給孩子打造出來一個無菌的環境,最後只會讓孩子變成一個廢物。 你不讓孩子吃苦,這個社會就會讓他吃苦。 不久前,一則「北大男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還寫萬字控訴長文」的新聞在朋友圈裡刷了屏。 在長達一萬五千字的長信中,通篇充斥著負面詞彙。
  • 「打罵式」教育對孩子的傷害,比你想像中的還要大,父母可要重視
    古人云:「棍棒底下出孝子」,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免不了非打即罵,認為這種方式才能夠真正讓孩子得到教訓,把父母的教導記在心裡。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演變,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這種教育方式並不可取,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極為不利的不良影響。
  • 對孩子最大的傷害,不是父母離婚
    離婚後,更是把大把的精力都用在了陪伴女兒的成長,陪著甜馨學鋼琴、跳舞,寫作業、鍛鍊,參加比賽,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少不了她的影子,絲毫不少,在這樣的家庭氛圍裡成長起來的阿Sa讓她沒有跟別的孩子不一樣,骨子裡由內而外散發著自信。
  • 從王詩齡撤贊,看父母對孩子的愛:你的放縱,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如果父母有不良行為,對孩子所造成的傷害是很難彌補的。近日,王嶽倫在KTV酒後壁咚妙齡女的事,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但此事之後,相較兩口子的關係是否能夠快速恢復,網友們更關心王詩齡此後的成長問題——這件事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顯而易見。講真,大人們可以隨時一拍兩散,各自重新另覓幸福,但離開了原生家庭的孩子卻不行,更何況還是因為父親行為不檢而家庭失和。
  • 王嶽倫酒後與女子曖昧:成癮型父母對孩子的傷害,比想像得更嚴重
    然而,許多大人卻可能只把孩子的話,當成是個玩笑一笑而過,他們並不會認為喝酒,或者有一些酒癮,會對家人或孩子造成怎樣的傷害。恰如王嶽倫這樣一個功能正常的父親,他有自己的事業,能夠為社會創造財富與價值,有責任心,有能力在妻子李湘忙於事業的時候,更多地承擔起照顧孩子的責任,關心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給到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在孩子遇到困難和麻煩的時候,為孩子提供幫助。他自己或者他的家人或許都不會認為,這樣一個盡職盡責的父親愛喝酒是有問題的,是有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的。
  • 曼陀羅繪畫陪伴孩子成長
    老師反饋,小朋友再欺負果果的時候,他不像以前一樣立刻躲開,而是開始想辦法保護自己,實在不行,也會找到老師尋求幫助。  曼陀羅繪畫,修復孩子內心創傷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時也會遭遇一些創傷性事件,比如父母離異、親人亡故或者地震火災等等。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曼陀羅繪畫治療可以有效疏導孩子的情緒,修復內心的創傷。
  • 聖誕節帶孩子去幾個國家遊玩,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陪伴,真羨慕
    聖誕節帶孩子去幾個國家遊玩,玩了之後還有禮品可以選,自己想選哪個就拿哪個,孩子玩得非常開心,給我說了幾遍「今天很開心」。老師說有親子活動,希望爸爸或媽媽參加,畢竟老年人帶孩子遊戲有點累,有的遊戲不方便做,所以看到很多父母抽出時間來陪孩子,真的很好。也有父母忙,爺爺或奶奶來參加的,他們也儘量滿足孩子遊玩,一起遊戲。也有的年齡大,看完孩子們表演節目,沒有參加遊戲直接帶孩子回家了。
  • 長期衝孩子大吼大叫,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嚴重
    文|百合——謹以此文獻給總是習慣對孩子大吼大叫的父母。外面下雨了,3歲的文文非常興奮地換上雨靴,準備去院子裡玩,就像他在動畫片《小豬佩奇》裡看到的那樣,去玩踩泥坑的遊戲,他盼望這一天已經很久了。「不許出去,你給我出去試試看!準備挨揍吧!」文文還沒有踏出家門,耳邊就傳來了媽媽的吼叫聲。「媽媽!我想去玩!我想去玩!」
  • 父母喜歡拿孩子和別人比較:攀比,對孩子傷害有多大,你知道嗎?
    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昨天進步,你就應該祝賀他,這就是母親對孩子的賞識。有這樣兩位媽媽在一起談論自己的孩子,一位媽媽說:「我兒子最近會背30首古詩了,你的兒子呢?」另一位媽媽皺了皺眉頭,說:「別提了,我兒子最近不努力,只記20多個單詞,我還得讓孩子再加把勁兒呢!」
  • 「你乖我才愛你」?父母對孩子「有條件」的愛,其實是「傷害」
    相信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但是很多父母在表達對子女的愛時,總是會出現一些附加條件。當孩子淘氣的時候,父母往往會說:"你再這樣,爸爸媽媽就不愛你了,不要你了"。作為家長,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面對不聽話的孩子,不知道該用什麼辦法,所以才會使用這種短暫有效,但是在長期會有明顯反作用的方式。與此同時,家長也很難意識到這種方法正在對孩子造成無限的傷害。
  • 生二胎是為了陪孩子,還是陪自己?應採兒道出為人父母的「自私」
    當Jasper慢慢長大,她和陳小春慢慢老去,她開始在乎年齡,開始害怕別離,擔心有人離開的那一天,擔心兩代人之間的鴻溝會越來越大,但遲早會有那麼一天,孩子終將離開父母獨自生活,並組建自己的家庭,陪伴父母的時間會越來越少,與父母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少,對父母的依賴和需要越來越少。
  • 《帶著爸爸去留學》收官:孩子需要成長,父母也要「重生」
    傳媒內參導讀:父母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其實也是父母人到中年實現「重生」的過程,《帶著爸爸去留學》將目光同時落在父母和孩子兩個群體上,展現兩代人的共同成長。以往同題材影視劇更注重展示孩子的成長過程,父母只是輔助角色,《帶著爸爸去留學》卻分別從兩代人的角度,展示了孩子與父母的共同成長,劇中父母孩子都是主角。父母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其實也是父母人到中年實現「重生」的過程,本劇將目光同時落在父母和孩子兩個群體上,展現兩代人的共同成長。
  • 耐心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孩子一生要經歷的三種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中,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最為深遠。家庭教育的關鍵就是陪伴。孩子良好的品性修養不能只從書上習得,而是來自於父母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陪伴能讓孩子能感知愛學會愛,也能讓孩子更加茁壯成長。03作者果農在《我的事業是母親》中這樣寫到:「陪伴孩子成長,就是重回生命最初的快樂時光,是一件多麼值得我們感恩的事情啊!」
  • 優秀的孩子,都是家長陪出來的(附1-9年級陪伴方法)
    父母錯誤的陪伴方式,有可能毀掉了孩子的努力與潛力。 第一個坑:敷衍太過,沒有真正解決問題。 陪伴,不只是陪著這麼簡單。 如果家長一邊陪孩子,一邊做自己的事情,就等於沒有陪伴。
  • 一部恐怖電影毀了孩子童年:成長的路上,也需要父母當「翻譯機」
    因此父母就會在孩子小的時候帶孩子去看恐怖片,以此來鍛鍊孩子的膽量,讓孩子有足夠的膽氣,這樣子的話,孩子在以後的成長當中就有足夠的膽量去生活去面對事情,不會因為一些事情就會變得很是懦弱,沒有一點勇氣。而作為男孩子更是是應該要有膽氣,所以對於一些男孩子,父母更是傾向於讓孩子去看恐怖片,因為孩子就需要有足夠的膽量,這樣子才能當配得起一名男子漢。
  • 摧毀一個孩子,只需要拋棄兩次就夠了
    有人說:「摧毀一個孩子,只需要拋棄兩次就夠了。」一次是與父母的分別,一次是父母陪在身邊卻總是忽視他。不論是哪一種「拋棄」,對孩子都是深深的影響。媽媽的愛撫、擁抱和陪伴能讓孩子獲取安全感,以此來豐富自己對愛的認知。如果媽媽時常不在身邊,就會讓這份依戀感遭到破壞,遠離了父母的愛撫和互動,孩子會出現情感上的痛苦和饑渴,以及心理上的缺憾。知乎上有人提問:被親身父母拋棄會對孩子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有一位網友說:父母從小外出打工,他住在爺爺奶奶家,經常會被別人說「你爸媽不要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