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提到教育孩子,許多書籍和文章都會提到一個高頻詞彙——「陪伴」,大多數父母都知道陪伴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但很多人並未完全理解「陪伴」的含義。
倩倩今年3歲,最近剛上幼兒園,父母工作都比較忙,大多時候都是爺爺奶奶幫著接送孩子,好不容易遇到周末,父母與孩子約定周日到遊樂場玩。
倩倩不願獨自去玩,便拉著媽媽一同進場,爸爸則選擇坐在遊樂場外。媽媽接到同事電話,她不得不從遊樂場走出來,並告知倩倩爸進去陪伴孩子。十分鐘後,倩倩媽掛掉電話回到遊樂場,倩倩爸正盯著手機專心致志打遊戲。
「好不容易讓你陪伴孩子一會兒,你怎麼還打上遊戲了?孩子在哪兒呢?」
倩倩爸環顧一周,終於找到孩子的蹤影:「我沒有陪伴孩子嗎?你看孩子不是在那兒嗎?」
這個場景,只是父母陪伴孩子的一個縮影,現實生活中,無數父母如倩倩爸一般,正在進行著虛假陪伴。美國賓翰頓大學神經科學及認知心理學特聘教授馬克·倫岑韋格爾在一項研究中發現,那些父母經常陪伴一起玩耍、交流的孩子,青少年時期以及成年後的心理更健康,出現人格障礙的風險機率會更低。可見,父母的陪伴對孩子會使孩子更陽光,心態更積極樂觀。
《新華字典》中對「陪」的解釋是「隨同,在旁邊作伴」,「伴」指「同在一起而互助的人」,「陪伴」就是「隨同作伴」之意。育兒時所說的「陪伴」,不只是需要有「陪」的形式,還要有「伴」的實質。如果父母只陪在孩子身邊,卻沒有變成孩子的伴,這種「只陪不伴」的方式會對孩子造成深深的傷害。
一、父母只陪不伴給孩子帶來的傷害
1、影響親子溝通
正如文章開頭的案例,這是典型的「人在曹營心在漢」,父母「隨同」孩子身邊卻不與孩子「作伴」,其實是一種冷暴力。當孩子想要與父母交流,或希望父母與他共同玩耍,而父母卻緊盯著手機不願離開,如果孩子呼喚父母次數過多,還會引起父母的極度反感,嚴重阻礙了親子間的正常溝通。
2、影響親子關係
父母表面上陪在孩子身邊,卻不能及時給予孩子情感上的回應,不參與孩子的遊戲活動,孩子就會認為父母心目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工作、手機、遊戲,而與自己無關,長此以往,會使孩子對父母的依賴與信任度下降,從而影響到親子關係。
3、影響能力發展
孩子通過與父母的互動,可以從中學到許多知識,獲得許多有用的生活經驗,在智力、口頭表達、運動能力、社交能力方面都會得到快速發展。如果父母缺席孩子的遊戲活動,孩子就會失去絕佳的學習與鍛鍊機會,各方面能力發展的速度會變緩。
父母對孩子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陪伴」,「只陪不伴」只能稱為「形式上的陪伴」,這會影響到親子間的溝通與親密度,以及孩子自身能力的發展。父母需要怎麼做,才是真正的高質量陪伴呢?
二、想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家長應該怎麼做
1、做到身心一體
孩子需要的不只是形式上的「陪」,而是身心統一的「陪伴」。父母陪伴孩子,就要做到身心一體,形式上和實質上都應該陪著孩子,父母要放下一切繁雜的事情,時刻關注孩子,加入孩子的遊戲活動中,全身心陪伴孩子度過美好的一天。
2、制定特別時光
大多數父母都是雙職工,平時沒有太多時間陪孩子,父母可以與孩子約定一個屬於你們的「特別時光」,比如周五的晚上或周末,最好能提前固定下來,使其具有儀式感,也便於提前安排好工作與生活,活動內容可以是親子閱讀、共同觀賞一部影片,也可以是帶孩子一起跑步、打球,還可以每隔半月外出郊遊或參觀名勝古蹟,增長見識,類似的活動有助於增加親子關係。
3、做好不同角色
父母陪伴孩子過程中,有時孩子需要父母全程參與,有時孩子則會自己專心研究,因此父母就要根據情況來決定自己的角色。比如孩子在認真研究如何拼好拼圖,表示要獨立完成,不讓父母幫忙,這時父母也不要離開,可以給孩子一些提示,但不要動手去做,儘量讓孩子自己動手完成。比如孩子邀請父母一起做彩泥,父母就可以與孩子分工協作,共同參與完成一個作品。
孩子的成長是一場現場直播,只能向前,無法後退,孩子成長的每一步,都離不開父母的陪伴,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恰恰就是陪伴,陪伴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也不難,願每一位家長都能做到高質量的陪伴。
今日互動話題:你認為什麼樣的陪伴才是高質量的陪伴呢?請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