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帶孩子去幾個國家遊玩,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陪伴,真羨慕

2020-12-27 育兒成長法1

聖誕節帶孩子去幾個國家遊玩,玩了之後還有禮品可以選,自己想選哪個就拿哪個,孩子玩得非常開心,給我說了幾遍「今天很開心」。

這是幼兒園在聖誕節當天舉行的新年親子活動,一個教室就是一個國家,家長拿著「護照」和孩子一起,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地遊覽,了解幾個國家的建築、習俗、美食,參加親子遊戲。

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看孩子們也都玩得很開心。

老師說有親子活動,希望爸爸或媽媽參加,畢竟老年人帶孩子遊戲有點累,有的遊戲不方便做,所以看到很多父母抽出時間來陪孩子,真的很好。

也有父母忙,爺爺或奶奶來參加的,他們也儘量滿足孩子遊玩,一起遊戲。也有的年齡大,看完孩子們表演節目,沒有參加遊戲直接帶孩子回家了。

我的育兒感想:

1、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父母儘量抽出時間陪孩子一起成長,特別是孩子在校需要家長參與的重要活動不要錯過。

因為孩子看到其他小朋友有父母陪,一起享受美好節日氣氛,會產生極大心理落差:小朋友都有爸媽陪伴,我沒有。

特別是沒有家長來的孩子,會產生孤獨感和失落感。孩子易產生自卑心理。

2、有家長陪伴,既能增進親子感情,又能讓孩子積極表現,從而也有利於培養孩子樂觀、自信等品質。

祝大家聖誕、新年快樂!

你家孩子學校有活動嗎?

今日話題:孩子在校的活動你會抽時間參加嗎?你認為陪孩子重要孩子工作重要?

相關焦點

  • 楊穎國慶帶孩子遊玩迪士尼,父母的陪伴對孩子來說到底有多重要?
    上段時間,在國慶晚會的彩排現場,記者問楊穎假期有工作還是有別的安排,楊穎回答會陪兒子去遊玩。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楊穎對於兒子的成長很上心,趁著短短的假期帶著兒子去遊玩,有利於促進母子感情。,既需要物質和金錢的支撐,更需要父母在其成長的過程中相配相伴。
  • 孩子成長需要父母陪伴,只陪不伴對孩子的傷害,比你想的還要嚴重
    只要提到教育孩子,許多書籍和文章都會提到一個高頻詞彙——「陪伴」,大多數父母都知道陪伴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但很多人並未完全理解「陪伴」的含義。倩倩今年3歲,最近剛上幼兒園,父母工作都比較忙,大多時候都是爺爺奶奶幫著接送孩子,好不容易遇到周末,父母與孩子約定周日到遊樂場玩。
  • 聖誕節要到了,聰明的父母可以陪孩子這樣度過
    周末,我帶孩子到外面遊玩的時候,幾乎每一家店鋪都有進行聖誕節的裝飾,一棵裝扮好的聖誕樹肯定是少不了的。對於這個節日的到來,在去年我也給孩子買了DIY的聖誕帽,一起和孩子動手做了起來,孩子戴上自己做的成品很是高興。
  • 《帶著爸爸去留學》收官:孩子需要成長,父母也要「重生」
    傳媒內參導讀:父母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其實也是父母人到中年實現「重生」的過程,《帶著爸爸去留學》將目光同時落在父母和孩子兩個群體上,展現兩代人的共同成長。以往同題材影視劇更注重展示孩子的成長過程,父母只是輔助角色,《帶著爸爸去留學》卻分別從兩代人的角度,展示了孩子與父母的共同成長,劇中父母孩子都是主角。父母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其實也是父母人到中年實現「重生」的過程,本劇將目光同時落在父母和孩子兩個群體上,展現兩代人的共同成長。
  • 楊穎帶兒子遊玩不見黃曉明,成龍的家庭教育被比較,陪伴的重要性
    楊穎帶著兒子遊玩迪士尼,卻不見黃曉明在楊穎參加國慶晚會的彩排現場,記者問楊穎假期有工作還是有別的安排,楊穎回答會陪兒子去遊玩。這個回答也是讓人很欣慰,因為父母的陪伴對於孩子的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楊穎也是遵守著一個承諾,帶著兒子去了迪士尼遊玩。由楊穎閨蜜發出的動態,可以看出楊穎兒子帶著墨鏡,非常帥氣。
  • 父母課堂:別用你的愛綁架了孩子
    如果我們能以一種輕鬆愉悅的方式向孩子傳遞我們對他的愛,放下高傲的姿態,多和孩子親近不僅增加和孩子之間的親密度,還能讓孩子更加熱愛生活,擁有一個樂觀健康的心理。父母要知道,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遠比給他一個現成的未來好得多!尊重孩子的內心,讓她自由成長!盧勤常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在平時我們要多觀察孩子身上的優點,多採用鼓勵式教育,促進孩子積極向上。
  • 上班族父母時間少, 如何陪伴才不耽擱學齡前孩子的成長
    」這個故事照出了許多新手父母的尷尬。忙碌的一代人,為了養家餬口,夫妻雙方都在職場上拼搏是常見現象。朝八晚五族,上班就上班,根本不可能陪在孩子身邊;上了一天的班,奔波勞累,回到家還想歇一歇,另外還有家務纏身。你也想多陪陪孩子,可是時間少呀。而學齡前兒童又特別需要父母的陪伴,想想都醉了。
  • 曼陀羅繪畫陪伴孩子成長
    2歲半的丫丫由於從小與父母分離,所以,對自己的小毯子特別依戀,即便小毯子很髒很破,還是每天帶在身邊形影不離。早上媽媽上班的時候,丫丫也總哭哭啼啼不肯讓媽媽走,媽媽就把丫丫帶到陳老師這裡做心理輔導。  開始的時候,丫丫用藍色水彩在大圓中畫了一條毛毛蟲。陳老師在圓的左下角畫了一片葉子。「為什麼要畫葉子呢?因為我無意識中覺得丫丫這個與父母有著分離焦慮的小女孩是需要保護的。
  • 【高寧高見】陪伴孩子,終身成長
    Ta內在的「發動機」 第三講:陪伴孩子,終身成長 第四講:家長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 第五講:不可缺少的父愛 第六講:父母不是孩子的「金礦」和「天花板 無數父母希望 把孩子送去最好的學校
  • 孩子成長的3個叛逆期,讓孩子把話說完,是父母最好的修養
    因為當我們陪伴孩子渡過這些叛逆期的時候,父母必須去學習,在這種激烈的成長期,父母跟著孩子成長的步子,變得成熟。若父母能夠讀懂孩子叛逆行為背後的心理需要,學會尊重孩子,親子衝突就不再是必然的結果了。「叛逆期」是心理學家們的一個說法,代指這個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快速發展,對獨立、自主、自由有了迫切需求。
  • 當孩子有這三種表現時,父母需要警醒,孩子是否患上社交恐懼症
    這些孩子通過拒絕別人的注視來獲得一種安全感。2.刻意迴避在公眾場合娛樂遊玩。孩子們在青春活潑的時候總是會成群結隊去各種好玩的地方遊玩。但是有社交恐懼症的孩子是極其反感去這些公共場合遊玩,讓他們出去玩耍,誇張一點說,簡直就是要了他們的命。
  • 帶著孩子看《荒島餘生》:困境下的絕望,更需要「人」來陪伴
    查克有照片的陪伴以及威爾遜玩偶的陪伴,給予了查克很大的希望,以及動力使得威爾遜能夠去堅持自己的信念,去逃出荒島,用自己的智慧去求生。雖然在求生的過程中威爾遜被丟失了,但是他依然能夠去逃離荒島,回到了自己的國家,但是時間已經過去了4年,他心愛的女友已經成為他人的妻子雖然現實對他很殘酷,但是他並沒有就此放棄,而是依然去堅持自我,開始自己新的生活。
  • 父母養育孩子長大,孩子引領父母成長
    於是,在帶女兒去露營時,坦誠地告訴了女兒:他和女兒共同的朋友,媽媽的存在,以及未來與媽媽的種種。這是兒童成長觀察紀實真人秀節目《告訴世界我可以》中的一對父女,也是前段時間,刷爆朋友圈的「70天帶4歲女兒騎行西藏」的主角。
  • 《父子情深》,孩子的成長需要父親一直的陪伴
    在一起去度假的途中,韋羅妮卡努力接近盧卡,表面上三人關係變得融洽起來,實際上隔閡依舊很深。在一次敞開心扉的父子談話後,盧卡接受了韋羅妮卡,羅貝爾託很高興,答應帶盧卡去滑雪,然而不幸發生了,盧卡摔傷進了醫院,還被查出患有致命的白血病。羅貝爾託驚呆了。
  • 文章馬伊琍哪怕離婚,也不缺席女兒成長?父母陪伴成長的娃更聰明
    記者很是不相信,當時就直接讓軍人爸爸去抱孩子,果然孩子不願意,還當場跑進媽媽的懷裡面,大哭了起來。你的陪伴到位嗎?為人父母,孩子的成長你們陪伴沒?其實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孩子有父母陪伴,但像一些特殊的職業,依舊是不能時時刻刻陪伴孩子成長,例如軍人、特警和一些影視劇演員,他們因為工作的原因,並不能長時間的陪伴孩子成長。
  • 親子音樂會|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陪伴
    孩子身臨其境的去現場感受音樂和平時在家聽音樂,是完全不同的。家長帶著孩子去現場聽音樂會,能夠提高孩子們的注意力,培養孩子的樂感,提升孩子的藝術品位和修養,由此,瞳年藝術劇開辦了適合孩子們的親子音樂會。其實,孩子們的世界是很純真的,他們的需要也很簡單,只需要父母能夠抽出一些時間陪伴他們,但很多時候,事與願違,家長都沒有時間陪伴孩子,也不知該如何陪伴孩子。瞳年藝術劇團為家長和孩子們提供了一個相處,陪伴的機會。它吸取當下的流行元素,擁有著專業的團隊,精良的燈光音響製作,國際化的舞美設計,引人入勝的動畫故事,讓家長和孩子們沉浸在音樂的海洋裡。
  • 父母再多陪伴,也不能彌補孩子玩伴缺失的遺憾
    小區裡大人之間來往得少,小孩就缺少和同齡孩子之間的來往。小孩子不能老是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還需要和同齡人一起玩,才能健康的成長。所以,我想給寶寶找朋友。最好是住×××附近的、年齡相仿的孩子,真誠歡迎寶寶們來我家做客,我也會帶寶寶來你們家玩耍的。
  • 雌性北極熊獨自生育和哺育幼崽:孩子成長路上,父母是什麼角色?
    很多年輕父母,尤其是來自農村的父母,大多會把年幼的孩子留在年邁父母身邊,自己選擇外出務工。經濟發展的需要,很多經濟密集的產業需要大量人工勞動力,外出務工成為很多家庭經濟支撐的重要來源。父母外出少則幾個月,多則甚至一年,才能回家與孩子團聚。
  • 林志穎:負責任的爸爸,這樣陪伴孩子成長
    1.接納孩子的一切,慢慢給他創造挑戰自我的機會。在家庭裡把孩子當做一個小大人,遇到事情鼓勵孩子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不要替孩子包辦任何他自己能夠完成的事。 多與孩子溝通,傾聽並尊重孩子的感受。留心孩子生活的點滴,哪怕一點點進步,都需要你的肯定。特別是在別的大人面前誇他,孩子會朝你誇他的那個方向發展。
  • 養成一個孩子,需要舉盡全力自我成長
    這次家長論壇上分享的這些「別人家的父母」,也都不同程度地陷入過教育焦慮,但最終使他們「突圍「的路徑,不是陪孩子們在各大補習班裡學習,而是領著自己和孩子們一起成長,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和孩子共同建立一個「學習型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