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由柯文昌先生創辦的臺灣好基金會成立,旨在以建立美好的「鄉鎮文化」,使居民和訪客從容共享鄉鎮生活,愛惜臺灣土地資源,感受臺灣的美好為使命。基金會成立的時候同時決定成立一家店作為產業的展示平臺,並選擇了一個最難的方式進行推廣,也就是臺灣好基金會的執行長李應平說的一朵花效應。一朵花效應就是在一座破房子裡面擺一朵花,看到桌子有點髒就去擦桌子,桌子破了就去鋪一塊桌布上去,然後接著開始刷牆等一系列的反應。
臺灣好基金會的店開在非常特別的地方,左岸是五星級飯店,右岸是傳統的加工廠,全部都是重型的小型工業,隨著都市的改變,現代化城市的發展,這個地方卻顯得越來越沒落。中山北路在臺北很是熱鬧,而右邊卻很灰暗。好基金會決定在這裡的一棟四層樓的老房子落戶。落戶以後,社區的手工藝,年輕的設計品牌陸續被吸納進來,各種各樣的年輕人、還有原住民到好基金會時彼此認識,於是旁邊的特色咖啡廳應運而生,餐廳也出現了。
「臺灣好基金會的店「臺灣好,店」開在中山雙連街區,這是整個區域的地圖」
「中山雙連街區的街景,在「臺灣好,店」的影響下變得越來越有味道和藝術氣息了」
在「臺灣好,店」可以看到來自全臺灣的社區手作、原住民工術、有機小農、青年文創。目前,已有上百個臺灣的社區/部落產業、一千多個手作產品,展示在「臺灣好,店」中。
「「臺灣好,店」的一層」
「「臺灣好,店」的二層」
「「臺灣好,店」的三層」
設計師在這個項目裡面落戶,還租一個小小的房子作為設計室,甚至有些設計師還在這兒展示他們的設計品,所以整個沒落的中山雙連街區就成了大家非常喜歡的地方。
因為有了臺灣好店,開始聚集了一批有創意想法的人,在這裡形成了一個部落,原本沒落的地方開始有了一些改變。當臺灣好店成為臺灣臺北的項目代表後,臺灣政府就找到臺灣好基金會希望可以帶動大臺北的發展,臺灣好基金會就以臺灣好店作為核心輻射內外。
長年耕耘染織領域的工藝家陳景林、馬毓秀夫婦在南投中興新村成立了天染工坊。致力保存已有千年歷史的天然植物染工藝。二十多年來,已經完成一百多種臺灣的植物染材。
由沉士傑與符麗娟在新北市板橋區於2009年所共創立的木趣設計工作室。從12隻代表臺灣的生肖木質公仔開始,逐步形成具有臺灣特色的之設計品牌。
「棉麻屋」創始人龍惠媚是阿美族人,長期輔導臺東隆昌部落婦女,增加當地的就業機會。原就職於馬偕醫院,離開醫院回到臺東後,幫助當地原住民婦女使用天然棉麻纖維,運用果實、種子等元素,創作了一件件精彩的棉麻屋作品。
阿朗茶是純手工揉捏烘焙的清香烏龍茶。南投縣仁愛鄉的原住民重建部落清淨茶園,採用「自然原理的田間管理法」讓土地休息,慢慢洗去化學農藥與肥料的殘毒,施豆餅肥、保留部份的雜草,讓土地慢慢復原,調配天然的驅蟲藥物,從栽植、烘焙,到特殊的包裝程序,完全堅持親手製作的臺灣特色茶品。
臺灣的社區文化有很大的變化,發展到現在,最重要的核心是三個,第一個元素就是「人」,第二個元素是「核心的價值」,每一個核心的價值都要創造出不一樣的獨特性。第三個是「等待」。臺灣好基金會的每個計劃幾乎都花了五年以上時間。所以等待是在做社區文化工作中最重要的時間的投資。在城市、鄉村、山上、海邊都有獨特的個性,同時它的行動是外部來的力量,而這個外部力量的進去,需要經過很長時間。臺灣好基金會謙虛地學習,觀察、探討,跟地區建立起友誼與網絡,跟地方融入、參與,跟他們一起工作。然後再用臺灣好基金會的想法創作實在的作品。剩下的就是時間的投資,等待發酵。所有臺灣好基金會的計劃都是個有預謀的用心的藝術創意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