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下午,開發區康達社區活動中心內傳出陣陣合奏曲,時而悠揚婉轉,時而鏗鏘有力,讓人聽了不知不覺陶醉其中。
殊不知,演奏這些民樂器的並不是專業的演奏員,而是一群平均年齡65歲的老人,其中年紀最大的已經80歲。他們因音樂結緣,組建了一支名為春之韻的老年民樂團,共同演繹退休後的美好時光。
「重陽節快到了,平定縣宋家莊村邀請我們去演出,我們準備了一臺晚會,有十五六個節目,大家正在加緊排練。」說話的是民樂團的團長張普,無論從精神還是面相上,都很難看出來大爺今年已經75歲。
正是在張普的推動下,春之韻老年民樂團於2017年7月成立了,樂團從初建時的十幾人發展到現在已經有60人,以民樂演奏為主,還有唱歌、舞蹈、評說等表演。樂團陣容雖然不算強大,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目前囊括嗩吶、笙、笛子、黑管、揚琴、中阮、柳琴、電子琴、手風琴、大提琴、小提琴、大胡、二胡、板胡、鑼鼓鑔等十多種樂器。
張普年輕時因為有文藝特長被選入單位的文藝宣傳隊,邊工作邊排演,一幹就是20多年。退休後,習慣熱鬧的他一度感到非常失落。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張普和原文藝演出隊的朋友們聚了一次,雖然分別多年,但說起以前一起排練節目、演出的日子,大家很是懷念。由此,張普萌生了組建一個樂團的想法。
有了想法,說幹就幹。張普第一個找到了李硯貴,是原文藝演出隊的同事,也是如今民樂團的另一個團長。李硯貴和張普同齡,他們在原隊裡一個拉大提琴,一個彈揚琴。聽了張普的提議後,李硯貴欣然答應,在兩人的積極張羅下,一支十幾人的民樂團很快便成立起來。「當時沒有想太多,我們就是幾個喜歡音樂的老朋友在一起樂呵樂呵。」張普說。
沒想到,自娛自樂了一段時間後,不少人慕名而來要加入這支民樂團。對於新進的團員,不管有沒有音樂基礎,張普和李硯貴都持歡迎態度。團員水平參差不齊,他們就用自己的人脈請來專業老師指導。時間久了,原本互不相識的團員都成了朋友,除了在一起排練演出,生活中大家也會互相幫助。如果有團員生病,大家還會去看望慰問。
為了提升樂團的演奏水平,每逢周六、日下午,康達社區會開放辦公場所供老人們排練。而老人們無論住得多遠,每次排練都會準時到場,從不缺席。弦樂、彈撥、吹管、低音、擊樂,一個民樂團所需的5個聲部,這支老年民樂團已經全部俱全。很多團員什麼樂器不會就去學什麼,學會了再去學新的。
平日裡,張普跟大家強調最多的就是「安全」,堅決杜絕團員帶病上場,也從不參加文藝比賽。但對於社區、學校等機構的邀約,卻很樂意前往,而且不收一分錢。「比賽太耗人了,我們畢竟年齡都不小了,發展愛好可以,但是不能給別人添麻煩。」張普說。
隨著民樂團的發展壯大,張普和李硯貴最初的想法也有了些許改變。「以前我們想著自己玩玩就好了,現在看到有這麼多人喜歡我們甚至願意加入我們,所以我們也想為社會留下些什麼,同時用自身行動影響和鼓勵更多老年人,告訴他們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李硯貴說,今年國慶節期間他們創作了以「長徵」為主題的合奏,眼下他正在琢磨跟「一帶一路」相關的創作,把各國的經典曲目編排起來,方便人們加深了解。(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