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題是關於兩漢治亂衰亡的。題大意為:古之君子,見禮而知俗,聞樂而知政。請借漢而論之。
西漢十二世,有道的君主有六位,雖然成帝、哀帝二帝失德,但禍不及於百姓,其立國之勢,強固不拔。但是王莽卻以鬥筲穿窬之才,談笑而取之。
東漢自安、順二帝以後,日趨於衰亂,而桓帝、靈帝的暴虐,天下共知。其國勢似乎是很容易變動的。但是,董卓、呂布、二袁,皆以絕人之姿,欲取而不敢。曹操功蓋天下,其才百倍王莽,盡其智力,終身莫能得。
天下治亂相絕,而安危之效竟如此相反!願考其政,察其俗,談論一下之所以這樣的原因。關於西漢滅亡於王莽要從漢武帝開始講起,光說王莽不能讓人明白西漢的情況。
漢武帝時期有很多創舉,已是內外朝制,二是罷黜百家,其他的就不說了。所謂內外朝制,就是在宮廷設立中朝。設中朝的目的,過去常說是削弱相權。因為丞相總領朝政,督責百官,權力過大。
君權相權之爭當然這是很重要的因素,但是主要是天子和丞相不在一個地方辦公,天子要處理的事情很多,如果沒有秘書的幫助,就會耽誤國家大事,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漢代詔令的下達,往往是這麼一個流程。史記三王世家表現出來了:
大臣上奏言事,天子知道後先將自己的意思下達給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再草擬詔書上奏,然後天子同意後,再傳達給丞相執行。
秦始皇一天要看120斤的奏章,由此可知皇帝的工作強度。漢武帝時期外事四夷,內興功業,事情是非常多的,所以必然要增加自己的秘書人數。這些人就是侍中、侍郎、尚書、中書、郎官。
另外還有將軍,漢初將軍不常設。有事則設,事了則罷。但是漢武帝時期,因為對外徵戰非常頻繁,所以將軍基本就長期存在了。漢武帝對諸將是信任的,因此他們也往往被賜予中朝官,而出入宮廷。因此這些天子近臣得以參與政事,掌握機要。
他們往往參政議政,天子聽他們的意見,往往直接在宮廷決斷而繞過中樞,使得外朝官淪為執行部門。漢武帝駕崩後,由霍光、桑弘羊、金日蜜、上官桀輔政。
霍光是大司馬大將軍、錄尚書事。大將軍、錄尚書事,這個頭銜兒是內朝官之首的標誌。
霍光在漢武帝死後成為西漢實際上的執政者,他執政多年,進一步加強了內朝的權力,架空了外朝。昌邑王劉賀帶著自己的封國的官員門客,妄想取代霍光等人獲取權力時,與霍光發生了激烈衝突。霍光最終廢掉了昌邑王的帝位,改迎立劉病已,這就是漢宣帝。
漢宣帝面對霍光如芒在背,在霍光死後,將霍氏滅族。漢宣帝起自民間,在朝堂上並無自己的勢力。外朝官多半是由察舉為官,一步步升遷上來的老吏,他們與皇帝相隔也遠。
因此漢宣帝重用外戚,以外戚任內朝官大將軍,以平衡外臣。西漢四大家族,史許金張都與漢宣帝有關。所謂金張籍舊業,七葉珥漢貂是也。而王氏則為漢宣帝子漢元帝的外戚,王氏因此得以崛起。
漢元帝死後,王政君成為太后,王氏執政,其兄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同母弟王崇為安成侯。後來又同日封王譚為平阿侯、王商為成都侯、王立為紅陽侯、王根為曲陽侯、王逢時為高平侯,世稱「五侯」。
王莽就是王政君的侄兒,因外戚得封新都侯,而登上政治舞臺。後來在王風、王根等人死後,王莽繼承了王氏的政治遺產,成為大司馬。在漢成帝死後,漢哀帝時期,王氏勢力一度被壓制,但是成帝皇后趙飛燕出身低,並沒有母族可倚仗,
漢哀帝主要是依靠自己祖母和母親家族傅氏、丁氏的勢力。
後來又提拔了自己的男寵董賢,但是哀帝早死,給了王氏翻盤的機會。漢哀帝死後,太皇太后王政君迅速抓住機會,召王莽入宮奪權。皇太后趙飛燕、大司馬董賢都逼自殺,丁氏、傅氏被迅速剷除。
這時,王政君歷漢四世為天下母,饗國六十餘載。王家群弟世權,更持國柄,五將十侯。王莽因此得以扶植黨羽,再掌大權,終以竊國。而竊國之中,符讖圖緯迷惑士民,作用甚大。
而讖緯則是今文經學神話儒學的必然產物,往上追溯,則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結果。
所以王莽竊國,從制度上說實際上是內朝官的膨脹。從文化上說則是文化概念一旦確定,在發展過程中並不受人們的控制,反而會被扭曲,從而制約現實。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 西漢軍權集中,一旦中央出現問題,地方無力反抗。
主講 雲過無痕
來源 東方時事解讀QQB文化群
時間 2017.5.7
【附註】文章均只代表其個人觀點與立場,不代表「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及其網站、公眾號的觀點與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