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6日,金像獎主席爾冬陞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直接公布獲獎者,這是金像獎39年來第一次取消實體頒獎禮。作為華語影壇,帶給我們無數美好回憶的地區性獎項,金像獎的光環逐年減弱已是不爭的事實。細數新世紀以來的變遷才發現,金像獎正在倒退,它在變得本土,它在變得封閉。
20年的影帝影后獲獎者來看,他們的年紀越來越大,似乎論資排輩已經是金像獎公開的秘密,潛臺詞就是:你還年輕,你看吳鎮宇和林嘉欣都還在排隊呢,不用急,只要拍下去,總有一天輪到你們的,這也導致得獎人中除了幾位內地影后比較年輕外,金像獎一直在一群熟悉的老面孔中打轉。
從1982年第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一直到2020年第3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香港金像獎一共產生了24位影帝和27位影后,影帝分別是許冠文、麥嘉、洪金寶、梁家輝、李修賢、鄭則士、周潤發、張國榮、曾志偉、黃秋生、梁朝偉、喬宏、劉德華、周星馳、梁朝偉、劉青雲、李連杰、張家輝、任達華、謝霆鋒、郭富城、林家棟、古天樂、太保。影后分別是是惠英紅、林碧琪、葉童、斯琴高娃、王曉鳳、張艾嘉、蕭芳芳、梅豔芳、張曼玉、鄭裕玲、袁詠儀、吳君如、羅蘭、李心潔、張栢芝、章子怡、周迅、鞏俐、鮑起靜、劉嘉玲、葉德嫻、楊千嬅、趙薇、春夏、毛舜筠、曾美慧孜、周冬雨。
影帝中:梁朝偉拿了5次,梁家輝拿了4次,周潤發、黃秋生、劉德華分別拿了3次,洪金寶、鄭則士、劉青雲、張家輝分別拿了2次,其餘人都是一次;
梁朝偉:我拿了5次
梁家輝:我拿了4次
周潤發:我拿了3次
黃秋生:我拿了3次
劉德華:我拿了3次
鄭則士:我拿了2個
劉青云:我拿了2個
張家輝:我拿了2個
洪金寶:我拿了1個半
影后中:張曼玉拿了5次,惠英紅拿了3次,葉童、斯琴高娃、張艾嘉、蕭芳芳、袁詠儀、章子怡分別拿了2次,其餘人都是一次。
張曼玉:我拿了5次
惠英紅:我拿了3次
葉童:我拿了2次
斯琴高娃:我拿了2次
張艾嘉:我拿了2次
蕭芳芳:我拿了2次
袁詠儀:我拿了2次
章子怡:我拿了2次
和美國的奧斯卡金像獎一樣,《電影雙周刊》與香港電臺合作舉辦正式的頒獎典也取名為「金像獎」,可見從一開始香港電影人就展示出對這個活動的眼界和雄心,寄希望成為華語影壇自己的奧斯卡,只不過港人墨守成規,金像獎最終變成了香港電影金像獎,旨在誇大亞洲,結果連香港的尖沙咀都沒走出去。那麼是什麼因素導致了金像獎成為了港人自己的金像獎了呢?答案是參選資格。
香港電影金像獎影片參選資格:於當年一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在香港作首輪公開售票放映,連續七天內於五十個座位以上的影院放映不少於五場的香港電影,影片長度六十分鐘或以上,並以三十五毫米菲林放映或數碼放映,均自動參選。所有獎項的參選人及參選最佳電影的出品公司,必須記名於該片的片頭或片尾字幕,並以於香港上映的版本為準。
所以如果你想帶著你的電影參選金像獎,那麼首先你的電影需要在香港作為首輪公開售票放映,並且必須要在香港戲院商會其下會員的電影院以及康文署其下常放映電影的場地,包括香港大會堂、香港文化中心及香港電影資料館等,連續七天內放映不少於五場。
你以為放映完了,就可以參選了嗎?答案依舊是否定的。
影片必須符合下列其中2項條件,才可以認定是香港電影,才有資格參選金像獎:
1、導演須是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的香港居民;
(這樣的話,咱們的賈樟柯、張藝謀、婁燁、王小帥,這輩子也不要指望拿到金像獎最佳導演了)
2、出品公司是香港合法註冊公司;
3、最少有六個工作項目的工作人員須是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的香港居民,每個工作項目只計算一位,依據十五個獎項計算,包括:監製、編劇、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女配角、攝影、動作設計、美術指導、服裝造型、剪接、原創電影音樂、原創電影歌曲、音響效果及視覺效果。
香港電影金像獎獎項參選資格
一.最佳新演員參選人:須於參選年度前未曾以主角或配角身份參演任何電影
二.最佳原創電影音樂參選人:須專為該部影片全新創作及撰寫的音樂。
三.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參選人:須為該部影片而全新創作及撰寫。
四.最佳音響效果:參選人必須是直接負責該影片的音響效果。
五.最佳視覺效果:參選人必須是直接負責該影片的視覺特技效果。
六.最佳亞洲華語電影:參選電影使用的語言二分之一以上為華語,但不包括配音;出品公司必須有一間為亞洲地區的合法註冊公司,或發行公司有一間香港的合法註冊公司,並須以出品或發行身份記名於該片的片頭或片尾字幕中。
七.新晉導演獎:
如果你看完這些評選規則,你是不是就一下子就明白了,為什麼香港金像獎只適合香港電影人,哪怕他產出的中流砥柱的演員那麼多,它依舊難以衝出亞洲,走向世界。
因為從一開始,它的初衷就是促進香港電影的繁榮,提高香港電影人的製作水平和香港觀眾的欣賞水平。所以我們內地一直推崇的《霸王別姬》、《稜角杯》、《活著》、《背對背,臉對臉》、《遙望南方的童年》、《橫空出世》、《鬼子來了》、《剃頭匠》、《變臉》、《陽光燦爛的日子》、《可可西裡》、《大紅燈籠高高掛》、《貼著你心跳》、《過年》、《我們兩》、《天狗》、《那山那人那狗》、《萬箭穿心》、《盲山》、《紅高粱》......哪怕是拿了柏林金熊、義大利威尼斯金獅、法國坎城金棕櫚,依舊是得不到香港金像獎的認可。畢竟這些好電影都不是純粹意義的香港電影,因此即使牆外開花,在牆內依舊備受冷落。
不過香港有好電影嗎?答案是有。
要知道香港電影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在1997年回歸之前,香港已發展成為華人世界以至東亞電影的製作基地之一,又名東方好萊塢。
香港電影素以拍攝迅速為特色。要說香港的拍攝速度有多快,1960年代,香港的粵語戲曲片就有七日鮮的紀錄,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這個紀錄幾乎被追平,吳鎮宇導演的《9413》,只用了10天時間,而他主演的《古惑女》,也只用了12天。香港電影之所以要拍攝快,主要是為了趕檔期,既趕明星的檔期,更主要的是為了院線的上映檔期,港片興盛的時候,院線需要大量的港片填充各個檔期,尤其是每年的春節賀歲檔,更是必須有巨星坐鎮。
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是在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
七十年代:
70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轉折點,而香港電影也隨著電視的普及化,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以至香港人心態的轉變而受到種種衝擊,以致70年代的香港電影是趨向多元化及地道化。大抵是一代武打明星李小龍的出現,李小龍配合著鄒文懷的嘉禾電影公司的崛起,在70年代初叱吒一時。從首部作品《唐山大兄》到之後拍攝的《精武門》、《猛龍過江》,令李小龍進軍國際影壇,創造出香港電影事業的神話。
1973年李小龍驟然暴瘁,令功夫片熱潮未能延續。而隨著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觀眾對遠離現實的功夫片漸漸失去興趣,反而對反映當時社會狀況,諷刺現實的電影加以青睞,這就解釋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為最賣座電影的原因。自此,很多電影都走地道市井的風格,演員的演繹亦帶有嘻笑怒罵的味道。從電視跳到電影的許氏四兄弟也因此而冒起,成為70年代、以至80年代香港電影的中流砥柱。許冠文、許冠傑兩兄弟跳出電視趣劇的框框,走上大銀幕,以其獨有的笑話公式拍攝了一系列非常賣座的喜劇 :如《鬼馬雙星》、《半斤八兩》、《賣身契》等等。這些電影不但令喜劇在香港電影史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更促使了後來功夫喜劇的誕生。
電影:半斤八兩
演員方面,成龍,洪金寶等也擺脫了以往武打明星的英雄模式,改而以反叛貪玩的形象來親近觀眾。
大批電視幕後工作者轉投電影圈,他們包括許鞍華、章國明、譚家明、嚴浩、徐克、餘允抗等等,他們本著對電影的熱誠,及年輕人特有的創意和社會觸覺,拍出不少充滿個人色彩的電影作品,為香港電影打開嶄新的一頁。如《瘋劫》、《蝶變》、《點指兵兵》、《父子情》、《半邊人》、《第一類型危險》、《烈火青春》等數十部作品,都很能表達這些導演對當時社會氣象的感覺及情懷。
雖然這些新導演全被以「新浪潮導演」之名,但事實上,他們每一位的作品都極富個人色彩,並沒有陷入香港電影類型化的傳統模式。許鞍華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銳;徐克有一股神經質的張力;方育平作風樸實,真實感濃厚;嚴浩浪蕩於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間;譚家明走中產美學;章國明擅拍警匪片等等,這些特質都體驗到新浪潮電影的「作者論」美學。
八十年代:
香港的電影界從來都是以商業掛帥,新浪潮電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難免被淘汰的厄運。20世紀80年代初,新藝城影業公司異軍突起,吸納大批當時嶄露頭角的導演:吳宇森、徐克、林嶺東、高志森等,炮製一部一部商業掛帥的電影,其中以喜劇為主。這些電影的共通點是以電視臺集體創作的模式來度橋創作,充滿密集的笑料及動作,一切以迎合觀眾口味為依歸,代表作品有許氏兄弟的《最佳拍檔》系列及《龍虎風雲》等。
除新藝城之外,80年代叱吒一時的電影公司還有德寶電影公司。德寶成立於1984年,一方面拍喜劇《雙龍》系列、《富貴逼人》、一方面也拍動作片《皇家師姐》系列、或者都市優皮小品路線 《三人世界》、《單身貴族》,務求達到片種多元化的要求。
嘉禾電影公司則繼續以成龍作頭牌,讓他從《師弟出馬》、《龍少爺》的功夫小子形像,漸漸成為《A計劃》中穩打穩紮的真正打星,而到了《警察故事》及《奇蹟》,更是成龍的顛峰之作。
武師出身的德寶明星洪金寶卻憑《鬼打鬼》開創了靈幻片的潮流,之後的《殭屍先生》系列也是走相近的風格。而他的另一系列片《五福星》也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績。
電影:最佳拍檔
電影:五福星
跟20世紀70年代末興起的新浪潮相比,我們會發現到80年代的香港電影由於太過側重劇情堆砌,明星包裝,因此電影類型單向化,更遑論什麼作者論了。有人認為這時期的電影造就明星、扼殺導演、編劇的創作,使香港電影走上窮途沒落,加上1989年經濟、影帶市道不發達等種種因素下,令80年代末期的香港電影市道滑落。儘管如此,若不以電影質素或創意來衡量,單看票房成績及投資者的態度,說20世紀80年代的香港電影屬飛黃騰達的時期實在不為過。
九十年代:
1990年,周星馳以《賭聖》大破紀錄,開始他的票房神話,90年代至今基本是周星馳的天下。
電影:賭聖
縱觀20世紀90年代的香港電影,基本上仍可稱之為百花齊放,我們有:張婉婷(《秋天的童話》)、王家衛(《旺角卡門》、關錦鵬《胭脂扣》、陳嘉上《小男人周記》等,可是依照香港電影的傳統,賣座的片種總有跟風者,而當跟風者眾、水準參差的時候,亦即該電影類型走向死亡之路。武俠動作片熱潮如是,賭片熱潮及後期的古惑仔系列也沒有例外。
到了90年代中期,港產片票房連續下挫,西片逐步抬頭。《侏羅紀公園》、《鐵達尼號》完全壓倒了在80年代威風一時的新藝城作品《最佳拍擋》系列。
另一個令90年代香港電影褪色的原因是盜版問題。80年代錄影帶市場興起已經令電影收入大打折扣,到了90年代後期,盜版VCD更為香港電影市道帶來了重擊。不少電影在午夜場或首映過後便出現盜版,海關和警方又互相推卸責任,後來香港政府才開始正視這個問題,海關逐漸加強掃蕩,才使盜版VCD活動略為收斂。
可喜的是,香港電影人在這個時期揚威國際,張曼玉、蕭芳芳、王家衛先後在柏林、坎城等國際影展中獲獎,香港電影漸受國際影壇重視。可惜的是,這也導致影圈人才外流,吳宇森、唐季禮、袁和平、林嶺東等著名導演紛紛前往好萊塢發展,周潤發、成龍及楊紫瓊等巨星級演員亦被好萊塢羅致。
有外流亦有外援加入,香港電影人在亞洲區尋找了不少新面孔,成績最突出的是在臺灣一脫成名的舒淇,在香港成功轉型,由脫星變性格演技派,成績斐然。
科幻特技也順著世界性的大趨勢融入香港電影之中,《風雲之雄霸天下》與《中華英雄》是其中成功的例子,而動作片《特警新人類》及《紫雨風暴》、《藍血人》更特別邀請外國特技效果專家設計爆炸場面,令觀眾嘆為觀止。
總括來說,90年代的香港電影雖然較諸於80年代有所失色,但似乎在創作意念及電影製作方面則有過之而無不及。一些小成本製作的獨立電影如《過海隧道》、《天上人間》等亦有公映的機會,加上數碼電影的冒起,而劇本創作亦得到應有的重視。
千禧之後:
2003年,伴隨著非典以及張國榮和梅豔芳的死,對香港電影業雪上加霜。周星馳明顯減產,一邊休養生息,一邊走上幕後之路。周潤發拍了一連串英雄片、動作片,雖偶有票房失利,但基本上還算有觀眾緣。至于成龍則大致維持一年一部大製作,票房上依然不俗,但相對於90年代的成績,已不算大賣。
導演方面,王晶和王家衛可謂雙映成趣,一個擅拍商業味道極重的電影,更被揶揄為屎尿屁導演;一個專挑大明星合併,產量少、藝術味濃,往往得到國際影展的垂青,兩人電影風格迥異,但在21世紀的香港電影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另外,新浪潮創將之一杜琪峯頗受矚目,作品叫好又叫座,愈來愈有個人風格。還有憑《香港製造》打出名堂的陳果亦成功地從獨立電影導演變為香港主流電影導演之一。
電影:無間道
而香港金像獎正是在80年代應運而生。
1983年,頒獎典禮開始在電視臺轉。
1989年,出現了電影人協會、導演協會、編劇協會等香港電影人自己的組織,開始和政府有了合作。
1990年,設立終身成就獎,十大華語片獎和十大外語片獎。
1993年12月,正式註冊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有限公司。
可是許冠文和周星馳作為港式喜劇的帶頭人,已漸漸遠去;成龍已經60多歲了,他不可能一直在摸爬滾打,誰來接班的問題一直無解;就比如本屆獲得12項提名的《少年的你》,其故事、場景、演員都沒有了港味,儘管他們算是香港電影,卻也是香港成分最少的作品。
有時候看金像獎,我也忍不住追問:香港電影到底是什麼?港味到底是什麼?
唯一無可否認的是,香港電影已經發生了變化。就像陳可辛說的:長遠來看,你面對的市場是內地市場,觀眾已經從以前的50% 是內地、50%是港臺和海外,變成現在95%是內地,5% 是港臺跟海外。這個其實就是一個很淺白的商業規則,是正常發展的規律,無法改變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