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紀錄片,沒有偏袒任何一方,很真實的雙方記錄,讓觀眾自行評判,爺爺真的太搞笑了,其實無論是執行的城管,還是老爺爺到頭來都是一句話的受害者,「文明城市」這些年耽誤多少人。害!
拍得很不錯,雖然是紀錄片,但不缺戲劇性,武漢的街頭充滿戲劇性。這家人的生活難不難,大家心裡自有衡量。片中的男城管還行,但出鏡的女城管的邏輯和話語十分討厭。他們一家人賣水果就算月賺兩萬,是幾個勞動力是怎樣的處境換來的?她坐在辦公室裡看看報紙喝喝茶賺多少能公布下嗎?至於她去核算水果攤進貨成本的方式真可笑。賣過水果的人都知道很大一部分成本來自於損耗,有些水果兩天賣不出去就成企低貨。
1.配樂是個大槽點。2.鏡頭略單調,且逼仄,擰巴。3.節奏上有斷坎兒,前後不一。4.人物的描摹更多的停在表面,差點寸勁兒。
【凹凸鏡放映】武漢城管VS水果攤釘子戶。題材就足夠吸睛,也確實值得記錄。龍標版或許剪掉了鋒利尖銳的稜角,好在框架仍得以保留,也仍有驚人犀利之處。王天成一家和城管中隊的矛盾與抗爭過程就是個人VS集體、人情VS制度的縮影,充滿了「中國式鬥爭智慧」。兩方個體都在底層,都有作為人的感情,可以和解、共情、感動。然而高屋建瓴的領導一針見血、冷血無情地點破一切:上層需要的只是服從,其他皆為手段。正如再如何抗爭,疫情來襲,覆巢之下無人倖免。不喜喜劇色彩的配樂
城管和小商販這種「城市牛皮癬」的歷史糾纏也是積重難返,一方面城市發展需要治理,一方面底層生活所迫,「他們是生活的弱者,我們是工作的弱者」,兩邊都覺得各自佔情理(弱者的有理最終竟也是為了下一代的教育)。底層何苦為難底層?但說起來,底層又何想為難底層?當然,這裡面經過多少修飾,或者經允許才展現出來的就不得而知了,畢竟龍標在前。說到底,底層還是談不上尊嚴,還是為了改變階層。8.0
趁還能在影院裡看到,去看吧。題材太獨特了,能拍出來並拿到龍標是奇蹟。
粗礪,或許才是中國的真相。#書本放映# 包場放映,無錫唯一場次。現場發言的是一名真實城管,或許他們正如影院中閃現的光亮,守護著城市。陳為軍告別之作,即使在執法宣傳的外殼下,導演也總能另闢蹊徑,提供了另外一個角度。時代洪流現代化進程中,迷失奔走的總是這些小人物,傳統觀念和現代文明的衝突,誰對誰錯,城管和小販,其實都為底層。三言兩語,互相理解。希望導演身體早日康復!
還有什麼比被一群武漢城管團團圍住看《城市夢》更有意思的事情呢。
減1星因為導演說話太蠢,減1星因為所有人都在鏡頭前表演。但所謂的很聰明的以主旋律的模式反主旋律也好,那種在鏡頭前刻意保留被設者的表演也好,說不定只是偶然為止。。。。感覺上映之後會是話題之作。
無論如何,作為一部紀錄片它都提供了一個堪稱珍貴的樣本,以一種儘量客觀的姿態讓人們觀看和審視這一局面,在今年鼓勵地攤經濟的大背景下,能夠更好地去反思背後深層的原因。王天成固然是耍潑無賴,但一聲令下取締攤販的政令難道就真的無可指摘?更值得思考的一點則是,在攝影機的介入構成某種天然的注視與監督下,我們的執法部門居然一臉委屈地在法律條文當中尋找程序正義,而耍無賴的攤販竟然也搬出憲法來為自己辯護,不由得讓人想像,假如攝影機不在場,一切又當如何?
城市,城鎮化運動,全球之要點。作為一個國家發展和前進的標誌,從工業化到城市化,必由。因此也帶來原本非城鎮類居民的各類「代價」
「一手打,一手談」。在武漢的街頭,城市治理執法者遇到了王爹爹。兩方面的視角融合在一起,讓紀錄片呈現的不單一。小販抗爭背後的農民進城,創文爭衛,實在精彩。導演陳為軍帶著他的團隊留給我們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社會觀察樣本。
這是一部治理術的歷史,是一個孤膽英雄建造自己城市的14年生活的餘燼。展現了一個人若要在城市中大喊「我不願被這麼治理!」會有多麼瘋傻可笑。
tiff19 記錄者的不易和重要性 老人背著一筐衣架摔下樓梯時 躺在馬路上示威時 攝像機後的人該何種反應// 片尾字幕說武漢評為全國文明城市時觀眾的笑// 導演很真誠 表示拍紀錄片的過程很累 能想像其中的emotionally draining
衝著陳導最後一部去看的,當時生門被人世間比了下去,城市夢跟生門類似,聚焦基層一線人員工作。偷偷還是留下了一些私貨,領導不要感動要管理。結局很圓滿,但如果沒有攝影機注視,會是什麼結局呢
蹭了siff的首映場,龍標出來的時候一臉吃驚,影片結束後也有了答案,其實紀錄本身不需要答案,you can’t go home again。
朋友推薦,看了預告片,我又準備算看過了。從預告片、片子過審等角度,看到拆遷雙方在鏡頭面前都友好地表現著,配合著表演,在此並不批判,只是說,從雙方的表現都能看到攝影機介入所造成的影響,一方收斂克制,一方放大情緒和動作,令我減星的是預告片所展示的有一個弔詭之處,明明是可以作為暴露執法問題等批判性的題材,卻硬生生扭成了中產階級價值標準的宣傳片,克制、隱忍、節制、家庭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