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近年來,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等問題,大大制約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步伐,也成為金融助力農業農村發展、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的一大短板。如何在金融資本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間架起一座「連心橋」,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增信,為金融支農化險,人民銀行山西省屯留支行牽頭轄內金融機構進行了多方探索。最終參與並指導轄內郵儲銀行牽頭組建了「長治市屯留區農業生產託管服務協會」和「長治市屯留區糧食行業協會」(以下簡稱「協會」),有效整合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探索出了一條破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的新路子。
深入調查研究,對症出謀劃策。2020年以來,面對疫情的衝擊,人行屯留支行強化責任擔當、拓寬履職空間,不折不扣落實屯留區委區政府和上級行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各項政策措施,要求金融機構明確任務,強化落實,通過「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等形式,創新推動轄區金融支持穩企業保就業工作有效落實。為了摸清實體經濟融資情況,人行屯留支行多次帶隊,組織轄內金融機構負責人深入轄內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進行調研,了解其復工復產情況、生產經營情況和融資需求狀況,力求實地掌握第一手資料,協調解決其融資面臨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在走訪過程中,了解到作為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中堅力量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因為缺乏有效抵押物,缺乏信用信息等問題,難以獲得有效融資,難以做大做強,疫情之下更是苦不堪言,急需資金扶持。針對此種情況,人行屯留支行多次組織轄內金融機構深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經中心等進行調研、多次牽頭組織轄內金融辦、銀保監、金融機構等相關單位召開座談會、多次和區委、區政府相關部門進行溝通協調,積極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題「把脈問診」、「出謀劃策」,最終形成了成立「協會」、由「協會」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搭橋增信,由省農擔公司進行擔保、由銀行負責承貸的融資模式新構想。
多方合力聯動,構建融資「屯留模式」。有了新的融資模式構想,人行屯留支行積極組織推動實施。經多次和區委區政府有關部門及區農經中心進行溝通協調後,最終選定由轄內郵儲銀行牽頭、由區農經中心具體承辦,共同負責「協會」成立相關事宜,並於2020年6月30日正式掛牌成立。期間,郵儲銀行、農經中心、省農擔公司達成了三方戰略合作協議,並且引入了太平洋保險公司。「協會」的成立,打通了金融服務的「最後一公裡」,形成了協會支撐、金融保障、保險兜底的多方聚力局面,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了各方的作用,取長補短、優勢互補。由「協會」統一提供推薦函,由郵儲銀行統一對協會成員進行受理、調查、審查審批,報農擔公司批量授信,形成適合當地農業生產、糧食收購行業貸款的鏈式批量開發,從而降低了農業資金風險,撬動了信貸資金,實現了政銀企多方合力聯動,率先在全國蹚出了覆蓋山地、丘陵、平原全地域服務的「屯留模式」。得到了農業農村部經濟合作指導司社會化服務處李琳處長的充分肯定,並明確表示讓省廳協助「協會」與銀行大膽創新合作,形成一種模式,進行全國推廣。2020年10月,「中國農業生產託管萬裡行」大型全媒體直播活動在山西壽陽啟動,屯留設置分會場,會上「屯留模式」作為第二批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典型案例進行發布。
打通「最後一公裡」,金融助農顯成效。近年來,金融服務「三農」最大的一道鴻溝就是「最後一公裡」,這「最後一公裡」不僅有服務本身,還有基於缺乏有效抵押擔保、徵信記錄等因素形成的金融資本流動壁壘。而「協會」的成立再加上郵儲銀行的資金注入,打通了金融服務「三農」的最後一公裡,讓金融「活水」更多地澆灌「三農」,從而極大地助推了「三農」經濟大發展。截至目前,通過「長治市屯留區糧食行業協會」方案共批准了貸款34筆3410萬元,通過「長治市屯留區農業生產託管服務協會」批准了貸款19筆1625萬元,共計53筆5035萬元,使一批新型農業主體的融資需求及時得到了滿足,順利渡過疫情危機,實現了穩企業保就業目標。從貸款額度和利率來看,在「協會」成立前的農擔貸款,最高額度為100萬元,50萬元以內為直系親屬擔保,50-100萬元除直系親屬外需增加額外的擔保人。「協會」成立後,會員的貸款額度有所提高,最高額度為300萬元,100萬元以內為直系親屬擔保,100萬元以上視情況決定是否填加抵押物,而且年利率也由為4.69%降低為3.85%。「協會」的成立,架起了金融助農「連心橋」,疏通了金融「穩企業保就業」大動脈,緩解了客戶融資難與融資貴的問題,有力推動了金融支持穩企業保就業工作在屯留落地見效。